某市司法局2025年一季度工作总结
某市司法局一季度工作总结显示,积极推进法治宣传,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案件管理,提升公众法律意识,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市司法局2025年一季度工作总结”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某市司法局2025年一季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司法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履职、勇于进取、强化当担、主动作为,突出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与司法业务深度融合,为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实施政治建设“初心”工程,锻造忠诚担当司法铁军。一是筑牢政治忠诚根基。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年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12次,覆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重点内容,组织“书记讲党课”“青年干部读书班”等特色活动28场,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创新“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模式,在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6个业务条线设立党员先锋岗,选树“法治先锋”典型人物15名,形成“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一线”的生动实践。二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化警示教育长效机制,建立干部廉政档案143份,开展“一月一主题”警示教育案例分析会11次,组织党员干部赴廉政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3批次,累计签订《廉洁承诺书》286份。创新“四责协同”机制,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28项,开展专项督查6轮,整改问题37个,推动“三重一大”事项全流程线上监管,实现廉政风险防控覆盖率100%。三是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拔12名青年骨干担任支部委员,开展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4期,打造“一支部一品牌”特色矩阵,其中行政复议科党支部“阳光复议·为民解忧”品牌获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示范案例。建立“党性体检”制度,通过民主评议、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360度考核,全年发展预备党员8名,评选五星级党支部3个,党组织凝聚力显著提升。
(二)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润心”工程,构建全域普法新格局。一是压实普法主体责任。制定《2025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49家单位参与的普法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3次,发布普法责任清单156项,推动法治宣传与部门职能深度融合。二是打造立体传播矩阵。建成“法治云课堂”线上平台,推出《民法典200问》《反诈情景剧》等原创短视频48部,累计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在政务服务中心、地铁站点布设智能普法终端63台,提供法律机器人问答服务2.1万人次。开展“法治大篷车”巡回宣讲,组织“法律明白人”培训28场,培养基层法治骨干1200余人,发放《以案释法典型案例汇编》3.2万册,实现全市村(社区)法治书屋全覆盖。三是聚焦重点领域突破。针对企业合规经营需求,举办“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企业家沙龙6期,编制《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等手册12类,为11家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服务。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护苗行动”,联合教育局打造“法治第二课堂”,组织模拟法庭、宪法诵读等活动42场,覆盖师生3.8万人次。
(三)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放心”工程,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健全法治建设机制。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细则》,建立法律顾问全程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全年审查政府合同、规范性文件89件,提出法律意见237条,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二是强化执法监督效能。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2.0版,开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领域专项督查5次,整改问题63项,评选优秀执法案卷28件。创新“教科书式执法”培训模式,研发VR执法模拟系统,培训执法人员2300人次。三是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建立行政复议调解中心,首创“专家会诊+听证评议”机制,22件复议案件中19件实现实质性化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典型经验获《法治日报》专题报道。
(四)实施公共法律服务“贴心”工程,优化法治惠民服务。一是构建“15分钟服务圈”。升级改造镇街公共法律服务站18个,配备智能服务终端45台,建立“法律援助直通车”流动服务站,开展“农民工讨薪”“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项行动,为特殊群体挽回经济损失870万元。二是创新智慧服务模式。研发“法援在线”APP,实现法律咨询、文书生成等7项功能“掌上办”,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推行公证“远程视频办理”,为海外侨胞、卧床病人办理委托公证63件,群众满意度达99.6%。三是深化企业服务供给。组建“产业链+法律服务”专班,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包,开展“法治进园区”活动32场,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56项,促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3.2亿元。
(五)实施人民调解“舒心”工程,完善多元解纷体系。一是织密调解网络。建立“市-镇-村-网格”四级调解体系,培育“老书记调解室”“乡贤评理堂”等特色品牌12个,发展专职调解员286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二是强化专业支撑。成立医疗纠纷、物业纠纷等8个行业调解委员会,建立“调解专家库”吸纳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142名,重大疑难纠纷化解成功率提升至92%。三是推动源头治理。创新“调解+普法”工作法,制作《纠纷化解三十六计》系列微课,开展“无讼村居”创建活动,23个社区实现全年零诉讼,相关经验在全省平安建设会议上交流推广。
二、下一步工作规划
(一)政治引领再强化。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工程”,举办政治轮训班6期,开发“法治先锋”党性教育线路,打造“智慧党建”管理平台,实现党务工作全流程数字化。
(二)法治保障再升级。推进《数据要素流通促进条例》等创新立法,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观测点50个,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为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提供专项法治护航。
(三)治理效能再提升。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大数据平台,开发执法评价系统,推行“教科书式”执法标准,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动更多短小明快、精准管用的立法,把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到解决突出问题上,以高质量立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好用活全市45家政府立法联系点,持续拓展立法联系点的数量和类型,做实立法公众参与机制。
(四)惠民服务再优化。实施公共法律服务“普惠工程”,推进“人工智能+法律服务”深度融合,开发婚姻家事、遗产继承等场景化服务产品,实现法律服务“精准滴灌”。
(五)平安建设再深化。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推动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立等可取”,研发社区矫正“电子围栏”系统,建设刑释人员就业帮扶基地3个,筑牢社会稳定防线。
上一篇:关于打造模范机关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