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关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报告
某市积极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提升管理、创新驱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双提升,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某市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报告”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某市关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报告
创新是时代的脉搏、历史的潮流。当今之世界,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市国资委通过规划引领、目标导向、考核评价等手段,促进市属国企牢牢牵住创新的“牛鼻子”,推市属国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属国企创新发展的现状
2024年,我市印发《**市市属国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市属国企扭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促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取得的成绩
一是科技投入跃上新台阶。市国资委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按市场化方式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逐年递增。*年,市出资监管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亿元,其中R&D研发投入保持*%以上增幅,达*.*亿元,同比增长*.*%,占主营业务收入比*.*%,比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高出*.*个百分点。
二是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委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水平运行、高标准新建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对基础研发、人才聚集、成果转化的载体作用,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支撑市属国企健康可持续发展。截至*年末,市出资监管企业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个、市级创新平台*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个,院士工作站*个;高新技术企业*家。其中,*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家,市级创新平台*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三是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市属国企围绕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军民融合、新型化工、智能装备、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实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突破。
四是创新成果取得新成绩。截至目前,市出资监管企业累计拥有专利总数*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多件。其中,*年新增授权专利*件,增速达到*%。*年市属国企共获国家发明专利奖*项,市科技进步奖*项,其中一等奖*项。
五是引育人才迈出新步伐。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工程,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市“双千计划”,加大申报推荐和跟踪服务力度,努力培养和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国内外高端专家。*年,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企业类创新人才长期项目*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和创新人才短期项目*人,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截止目前,市出资监管企业拥有科技人才达到*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发达地区的优秀企业相比,市属国企在创新工作上还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不平衡。近年来市属企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但由于底子弱,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仍然明显不足,特别是研发投入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有的企业反映没有好的研发项目,有钱没地方花、不会用,创新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强。
二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不高。新设立的研发机构的职责不够明晰,创新平台载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全员创新热情未得到有效激发,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在欧美发达国家尚未设立研发机构,与大院大所合作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不足,缺乏对新技术引进、吸收、消化与再创新的能力。
三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创新仍然停留在小技小改、外观设计层面,不愿意将资金、人才、时间投放到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前沿技术研发当中,缺乏引领产业技术变革、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不足。少部分企业对市场变化趋势缺乏深入研究,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完成的体系,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研发推广力度不大,产业之间融合不够、集群度不高。
五是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引才育才环境不优、机制不活,无论是人才质量还是数量,特别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至今为止,本土在职院士仅有*名,本土国家“千人计划”是空白,国家“万人计划”仅有*名,人才现状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强。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主题教育,深入查摆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提供支撑。
(一)国资委层面的原因分析。
工作抓落实不够。虽然制定了科技创新考核暂行办法,但忙于日常工作,没有深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对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支持力度还需加强。特别是在科技项目申报、引导资金扶持上,与市直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不够充分,导致促进企业产学研用金的通道还不够顺畅。如,**国际公司反映在申报*年度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时,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申报时存在政策障碍。
(二)企业层面的原因分析。
创新意识有差距。虽然大部分企业思想上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有所改观,但少数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理念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抓,拿不出开创性、突破性的举措,技术创新只是嘴上说说,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体制机制不够活。有的市属国企科技管理体制僵化、机制固化,生存压力不足,没有建立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进高端人才方面,按部就班,缺乏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方式方法和有效手段,导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担当作为精神弱化。部分企业领导人员发展信心不足、韧劲不足,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攻坚克难、敢闯敢为的责任担当,怕吃亏、怕担责、怕追责。少数企业领导人员缺乏坚定执着、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求稳定、守摊子,不敢闯、不愿闯、不会闯。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推进思想再解放。推进市属企业创新发展关键在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员,必须把解放思想、开拓思维放在事关战略全局的首要位置来抓,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融进血脉,铸入灵魂。引导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深入学习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开展向先烈学习活动,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深入查摆问题,特别是思想深处、灵魂深处的问题,组织大讨论,搅动思想、形成共识,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立行立改,把解放思想向实践层面推进,动真碰硬,不换思想就换人。
(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奖优罚劣的“赛马”机制,让“能者有平台,庸者没舞台”。鼓励支持企业建立与管理序列并行的技术序列晋升通道,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企业股权分红、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的落实。加大对企业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万元科技创新奖励资金的作用,激发全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技创新专项考核为抓手,按照每年科技投入增长不低于*%的要求,推动企业围绕重大技术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年,确保R&D占比达*.*%;力争到*年末,市属国企研发投入达到*-*亿元,R&D占比达到*%以上。
(三)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强化科研项目带动,以重大研发项目为依托,高水平运行好现有*个国家级、*个市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集聚要素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的载体作用。大力实施“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积极推动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鼓励支持*集团、*集团等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到发达国家、市份设立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就地吸引、转化、利用发达地区先进人才、技术,快速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在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上双向发力,加强前沿科技、基础领域等研究,加快推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努力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奋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上一篇:端午节会议讲话稿(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