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调研报告汇总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社区警务调研报告汇总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区警务调研报告1
一、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现状
(一)警力配置。建立7个警务室(主城区3个(先锋、金华、汉姜古城),工业园区1个(经开区警务室)、农村3个(双石、大同、思延)),每个警务室落实1名专职社区民警,2到3名辅警模式,因辖区面积较宽广,囊括了主城区、工业+农业园区、农村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工作,对于偏远山区要求社区民辅警每日必须有人24小时驻勤。
(二)硬件配备。目前,每个警务室都有统一外观标识的办公用房,双石、大同、思延、经开区警务室在原一乡一派出所修建派出所办公,民辅警有独立办公室与生活区。汉姜古城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办公,金花、先锋警务室在特大暴雨中受灾,现在**派出所内办公,目前先锋、金花、汉姜古城、思延警务室新址已经选定,目前已经进入装修设计阶段,预计在下半年装修完毕。每个警务室配备有2到3台电脑,1到2台打印机,2到3不移动警务终端,双石、思延各配备警车一辆,经开区与大同共用警车一辆,每个警务室配备1到2辆电动摩托车。
(三)职责任务。因派出所面积宽泛,各警务室承担的职责各异。在“一网考”为工作核心与导向作用下,主要承担着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等诸多职责,管理辖区内的特种行业、租赁房屋、复杂场所以及涉枪、涉爆、涉毒等危险物品单位;掌握重点工作对象等基本情况,熟知重点单位、行业场所数量,掌握重点单位、场所的基本情况等;同时警务室民警还要负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查办案件、完成追逃破案等任务指标,警务室民警承受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二、加强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
(一)推行“流动警务室”,提高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效能。为解决派出所人员少入驻警务室时间不能保障的问题,推行了流动警务室的工作机制,依托派出所现有的警用面包车,组建了“三人一车流动警务室”,由一名民警和两名协勤人员乘驾一辆警车组成一个“流动警务室”,积极推广“四头儿”工作模式,即:入户访查到“炕头儿”,法律宣传到“街头儿”,预警短信、宣传材料发送到群众“手头儿”,代办和预约服务温暖到群众“心头儿”。同时,对警用面包车实施合理改造,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350兆对讲机、录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等器材,完善了车载电子显示屏、播音喇叭等便民服务设施,使“流动警务室”集接处警、打击、防范、宣传、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有效促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健康发展。
(二)返聘“二线”民警重返“一线”,**了警务室“有室无警”的问题。为解决城区警务室有警无室的问题,深挖警力资源,提出了启用已达科级任职年龄界限的免职“二线”人员充实社区警务室的构想,给予经济补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二线”民警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首批挑选了一批老民警,重返一线,担任社区民警。这批民警都有着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科所队长,年纪最大的59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但依然有着强烈工作、奉献余热的愿望,一门心思扎根社区警务室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
(三)开通“网上警务室”,搭建了警民沟通“新桥梁”。为26个警务室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联入互联网并建立了虚拟警务室,26个社区警务室全部开通了“网上警务室”,开设了“便民服务”、“警民互动”、“警情通报”、“警方提示”、“举报投诉”、“在线交流”等多个栏目,并规定社区(驻村)民警每天必须登陆网上警务室开展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的求助、咨询、建议、举报等信息;通过“便民服务”、“在线交流”等栏目推动警务公开,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及发案特点,依托“警情通报”和“警方提示”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和法制宣传工作。群众可登录“网上警务室”在线或离线咨询,预约办理户口、身份证等业务,反映辖区治安情况、社情动态,提出对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意见、建议。
(四)实施科技强警,强化了社区警务室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社区(驻村)民警的防范效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主要交通干道、温室大棚聚集区和重点要害部门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珍稀皮毛动物养殖户在社区民警推介下全部安装了电子报警装置,有效地预防了事故案件的发生。同时还要求社区民警每季组织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每月召开一次警情通报会,向社区干部通报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治安防控措施,每周发布一次治安预警周报,提醒居民加强自我防范。
(五)落实绩效管理,激发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研究制定了《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了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综合考评和绩效考核。坚持表彰奖励向基层实战单位和一线民警倾斜的要求,对基础工作扎实、辖区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及时发现和提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情报信息,提供重要线索破案的社区(驻村)民警,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警力配备严重不足。社区(农村)警务必须有足够的警力保障。目前,除去所长、内勤、办案民警,社区(驻村)民警只能兼任,而每名社区(驻村)民警,管辖人口大多在万以上。然而社区(驻村)民警承担的职责、现有工作条件,决定了大量工作仍靠人力面对面来完成。显而易见,社区(驻村)民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持续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因素。
(二)部分派出所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重视不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派出所领导对社区工作重视程度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是,部分派出所领导存在重视考核工作,轻视基础工作的不良倾向,导致警务室民警难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深入辖区、深入群众、搜集情报线索、指导安全防范和强化治安管理等工作上,现在还流于在家接警出警办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上,造成派出所基础防范不牢、动态管理水平低下。
(三)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压力较大。当前,社区(驻村)民警既要维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要落实上级部门分配的任务,还要应付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导致每天从早到晚地干,疲于奔命。另一方面,由于社区(驻村)民警直面群众,有的群众把警察当作“万能人”,经常被置于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啥矛盾都交民警解决,啥困难都找民警帮助,要求苛刻,使民警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调查中发现,社区(驻村)民警普遍认为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上空虚,不想心甘情愿常干。
(四)社区(驻村)民警业务能力不够强。从社区(驻村)民警现状来看,工作能力离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离,表现为:一是不愿意俯下身子。由于社区(驻村)民警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交通工具配备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实现问题,导致社区(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工作浮在表面上,下基层的主动性不强。二是不懂得做群众工作。个别社区(驻村)民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不懂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说不上话,不能很好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三是不善于发动群众。一些社区民警不善于与乡镇(街道)领导、治保干部、村(居)委会人员、乡贤人士等协调关系,不能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社区管理防范中的作用。同时一些社区民警宣传组织能力不强,不善于组织群众,社区群众发动不起来,造成社区民警工作中唱独角戏。
四、加强社区(驻村)民警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抓好思想教育,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性质宗旨教育,执法理念教育。开展向服务群众的英模范党育、周希胜等学习活动,引导民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关注民生、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保民平安。时时处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社区民警的工作,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方便,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安全,只有这样就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科学有效置换警力。根据当前全县公安机关警力资源缺乏的现状,应积极争取编制,多渠道招录警力,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行公安文职人员制度,把从事内勤工作警力置换出来到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协勤配备力量,协助社区民警清查户口、宣传群众等,增加社区工作力量。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职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水平决定成绩,提高社区民警的业务素质,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搞好社区工作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的基础信息,不下苦功夫不行,没有刻苦的精神不行,要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倡导勤学苦练的精神,定期开展熟悉人口等比赛,树立刻苦学习的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二是搞好业务培训。治安部门要开设网上社区民警应知应会专栏,为社区民警提供学**台;每年要组织一次社区民警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社区民警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适时召开现场会,使社区民警更好的掌握做社区工作的方法。三是抓好传帮带。三是抓好传帮带。在新老社区民警交结时,要改变以往简单交接户口册、重点人卷宗的情况,规定新老社区民警交接前,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由老社区民警带新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熟悉情况,待熟悉情况一个后,再进行工作交接。
(四)强化机制保障,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要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新录用的民警岗位必须安排在派出所担任社区(驻村)民警,不得以任何理由做出其他安排。二是提高社区(驻村)民警的福利待遇。在执行补贴等福利待遇时,向派出所和社区(驻村)民警倾斜,如:派出所民警实行高额保险制度;保证派出所的补贴多于机关,装备保障好于机关,奖励指标高于机关;在兑现补贴方面,建议对派出所民警每人每月补助津贴300元。三是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待遇。要坚持干部从基层来的原则,竞聘工作中适当增加从社区(驻村)民警中提拔任用干部的比例。同时,增大社区民警的奖励、入党等比例,使社区(驻村)民警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四是推动社区(驻村)民警进村(居)委会班子任职。积极与街道办、镇街领导进行协调,促进社区(驻村)民警进入村(居)委会,这既为民警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又能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
(五)加强监督考核,增强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制定细化警务室考核标准。将警务室划分为四个等级,年终对一级警务室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二、三级警务室作为重点进行督导;对不合格警务室,要取消社区民警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资格。二是建立“捆绑考核奖惩机制”。将警务室整体工作达标情况作为考核派出所领导的主要指标,对警务室建设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在提拔任用中优先考虑;对警务室工作落后的,视情调整派出所主要领导的工作岗位,直至免职。三是加强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管理和监督。每月组织一次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内务管理、勤务制度、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明察暗访,并对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同时,认真接受群众对社区(驻村)民警工作的监督,对群众投诉事项,及时组织核实,视情予以处置,并向群众反馈。
调研课题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模板社区警务调研报告2
**派出所辖区由**街道、双石镇、思延镇、原清仁乡、原龙门镇五星村组成。2020年11月,按照公安厅相关要求将原清仁派出所整体合并到**派出所,辖区管辖7个社区、9个自然村,实有人口56093人,实有单位2971家,实有房屋36546间,2020年度一网考全省2类类派出所第7名。按照上级通知要求,我所通对社区警务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现状
(一)警力配置。建立7个警务室(主城区3个(先锋、金华、汉姜古城),工业园区1个(经开区警务室)、农村3个(双石、大同、思延)),每个警务室落实1名专职社区民警,2到3名辅警模式,因辖区面积较宽广,囊括了主城区、工业+农业园区、农村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工作,对于偏远山区要求社区民辅警每日必须有人24小时驻勤。
(二)硬件配备。目前,每个警务室都有统一外观标识的办公用房,双石、大同、思延、经开区警务室在原一乡一派出所修建派出所办公,民辅警有独立办公室与生活区。汉姜古城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办公,金花、先锋警务室在特大暴雨中受灾,现在**派出所内办公,目前先锋、金花、汉姜古城、思延警务室新址已经选定,目前已经进入装修设计阶段,预计在下半年装修完毕。每个警务室配备有2到3台电脑,1到2台打印机,2到3不移动警务终端,双石、思延各配备警车一辆,经开区与大同共用警车一辆,每个警务室配备1到2辆电动摩托车。
(三)职责任务。因派出所面积宽泛,各警务室承担的职责各异。在“一网考”为工作核心与导向作用下,主要承担着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等诸多职责,管理辖区内的特种行业、租赁房屋、复杂场所以及涉枪、涉爆、涉毒等危险物品单位;掌握重点工作对象等基本情况,熟知重点单位、行业场所数量,掌握重点单位、场所的基本情况等;同时警务室民警还要负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查办案件、完成追逃破案等任务指标,警务室民警承受了繁重的工作压力。
二、加强社区警务的主要措施
(一)推行“流动警务室”,提高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效能。为解决派出所人员少入驻警务室时间不能保障的问题,推行了流动警务室的工作机制,依托派出所现有的警用面包车,组建了“三人一车流动警务室”,由一名民警和两名协勤人员乘驾一辆警车组成一个“流动警务室”,积极推广“四头儿”工作模式,即:入户访查到“炕头儿”,法律宣传到“街头儿”,预警短信、宣传材料发送到群众“手头儿”,代办和预约服务温暖到群众“心头儿”。同时,对警用面包车实施合理改造,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打印机、350兆对讲机、录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等器材,完善了车载电子显示屏、播音喇叭等便民服务设施,使“流动警务室”集接处警、打击、防范、宣传、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有效促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健康发展。
(二)返聘“二线”民警重返“一线”,**了警务室“有室无警”的问题。为解决城区警务室有警无室的问题,深挖警力资源,提出了启用已达科级任职年龄界限的免职“二线”人员充实社区警务室的构想,给予经济补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二线”民警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首批挑选了一批老民警,重返一线,担任社区民警。这批民警都有着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其中有许多人担任过科所队长,年纪最大的59岁,还有一年即将退休,但依然有着强烈工作、奉献余热的愿望,一门心思扎根社区警务室工作,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
(三)开通“网上警务室”,搭建了警民沟通“新桥梁”。为26个警务室均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联入互联网并建立了虚拟警务室,26个社区警务室全部开通了“网上警务室”,开设了“便民服务”、“警民互动”、“警情通报”、“警方提示”、“举报投诉”、“在线交流”等多个栏目,并规定社区(驻村)民警每天必须登陆网上警务室开展工作,及时处理群众的求助、咨询、建议、举报等信息;通过“便民服务”、“在线交流”等栏目推动警务公开,创新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根据辖区治安状况及发案特点,依托“警情通报”和“警方提示”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和法制宣传工作。群众可登录“网上警务室”在线或离线咨询,预约办理户口、身份证等业务,反映辖区治安情况、社情动态,提出对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意见、建议。
(四)实施科技强警,强化了社区警务室信息化建设。为提升社区(驻村)民警的防范效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主要交通干道、温室大棚聚集区和重点要害部门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珍稀皮毛动物养殖户在社区民警推介下全部安装了电子报警装置,有效地预防了事故案件的发生。同时还要求社区民警每季组织召开一次警民恳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每月召开一次警情通报会,向社区干部通报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治安防控措施,每周发布一次治安预警周报,提醒居民加强自我防范。
(五)落实绩效管理,激发了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研究制定了《派出所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实施了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综合考评和绩效考核。坚持表彰奖励向基层实战单位和一线民警倾斜的要求,对基础工作扎实、辖区治安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及时发现和提供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情报信息,提供重要线索破案的社区(驻村)民警,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当前社区(驻村)民警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警力配备严重不足。社区(农村)警务必须有足够的警力保障。目前,除去所长、内勤、办案民警,社区(驻村)民警只能兼任,而每名社区(驻村)民警,管辖人口大多在万以上。然而社区(驻村)民警承担的职责、现有工作条件,决定了大量工作仍靠人力面对面来完成。显而易见,社区(驻村)民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社区(农村)警务工作持续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因素。
(二)部分派出所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重视不到位。从整体情况来看,派出所领导对社区工作重视程度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工作。但是,部分派出所领导存在重视考核工作,轻视基础工作的不良倾向,导致警务室民警难以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深入辖区、深入群众、搜集情报线索、指导安全防范和强化治安管理等工作上,现在还流于在家接警出警办案,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治安防范、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上,造成派出所基础防范不牢、动态管理水平低下。
(三)社区(驻村)民警工作压力较大。当前,社区(驻村)民警既要维持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又要落实上级部门分配的任务,还要应付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导致每天从早到晚地干,疲于奔命。另一方面,由于社区(驻村)民警直面群众,有的群众把警察当作“万能人”,经常被置于各类矛盾的“交汇点”,啥矛盾都交民警解决,啥困难都找民警帮助,要求苛刻,使民警工作开展难度很大。调查中发现,社区(驻村)民警普遍认为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上空虚,不想心甘情愿常干。
(四)社区(驻村)民警业务能力不够强。从社区(驻村)民警现状来看,工作能力离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离,表现为:一是不愿意俯下身子。由于社区(驻村)民警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交通工具配备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实现问题,导致社区(驻村)民警不愿下基层,工作浮在表面上,下基层的主动性不强。二是不懂得做群众工作。个别社区(驻村)民警缺乏社会经验,不懂群众心理,不懂群众语言,不懂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群众说不上话,不能很好的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三是不善于发动群众。一些社区民警不善于与乡镇(街道)领导、治保干部、村(居)委会人员、乡贤人士等协调关系,不能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社区管理防范中的作用。同时一些社区民警宣传组织能力不强,不善于组织群众,社区群众发动不起来,造成社区民警工作中唱独角戏。
四、加强社区(驻村)民警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抓好思想教育,培养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性质宗旨教育,执法理念教育。开展向服务群众的英模范党育、周希胜等学习活动,引导民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关注民生、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保民平安。时时处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通过社区民警的工作,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方便,让人民群众感觉到安全,只有这样就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科学有效置换警力。根据当前全县公安机关警力资源缺乏的现状,应积极争取编制,多渠道招录警力,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推行公安文职人员制度,把从事内勤工作警力置换出来到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警务室协勤配备力量,协助社区民警清查户口、宣传群众等,增加社区工作力量。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职业能力。素质决定水平,水平决定成绩,提高社区民警的业务素质,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展岗位练兵。搞好社区工作需要掌握和占有大量的基础信息,不下苦功夫不行,没有刻苦的精神不行,要在社区民警中大力倡导勤学苦练的精神,定期开展熟悉人口等比赛,树立刻苦学习的典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二是搞好业务培训。治安部门要开设网上社区民警应知应会专栏,为社区民警提供学**台;每年要组织一次社区民警培训,提高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提高社区民警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适时召开现场会,使社区民警更好的掌握做社区工作的方法。三是抓好传帮带。三是抓好传帮带。在新老社区民警交结时,要改变以往简单交接户口册、重点人卷宗的情况,规定新老社区民警交接前,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由老社区民警带新社区民警深入社区熟悉情况,待熟悉情况一个后,再进行工作交接。
(四)强化机制保障,营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一是要建立警力下沉机制。要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新录用的民警岗位必须安排在派出所担任社区(驻村)民警,不得以任何理由做出其他安排。二是提高社区(驻村)民警的福利待遇。在执行补贴等福利待遇时,向派出所和社区(驻村)民警倾斜,如:派出所民警实行高额保险制度;保证派出所的补贴多于机关,装备保障好于机关,奖励指标高于机关;在兑现补贴方面,建议对派出所民警每人每月补助津贴300元。三是提高社区民警的政治待遇。要坚持干部从基层来的原则,竞聘工作中适当增加从社区(驻村)民警中提拔任用干部的比例。同时,增大社区民警的奖励、入党等比例,使社区(驻村)民警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四是推动社区(驻村)民警进村(居)委会班子任职。积极与街道办、镇街领导进行协调,促进社区(驻村)民警进入村(居)委会,这既为民警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又能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
(五)加强监督考核,增强社区(驻村)民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制定细化警务室考核标准。将警务室划分为四个等级,年终对一级警务室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二、三级警务室作为重点进行督导;对不合格警务室,要取消社区民警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资格。二是建立“捆绑考核奖惩机制”。将警务室整体工作达标情况作为考核派出所领导的主要指标,对警务室建设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在提拔任用中优先考虑;对警务室工作落后的,视情调整派出所主要领导的工作岗位,直至免职。三是加强对社区(驻村)民警的管理和监督。每月组织一次对社区和农村警务室内务管理、勤务制度、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明察暗访,并对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同时,认真接受群众对社区(驻村)民警工作的监督,对群众投诉事项,及时组织核实,视情予以处置,并向群众反馈。
社区警务调研报告3
辅警是指经政府同意,由公安机关同人社部门按规定程序招聘,有财政保障的警务辅助力量。是人民警察的助手,并非正式的人民警察,也不是一般的志愿者;是一种职业,与公安机关的法律关系为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合同关系;是社会治安辅助力量,而不是一个新警种。公安辅警队伍的建立弥补了警力不足,在辖区社会治安、综合防范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公安队伍不可或缺的“绿叶”。辅警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性的必然产物,他们大大缓解了警力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巡逻、维稳和安保等各项警务活动中承担了大量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他们的作用日显重要。由于辅警队伍成立不久,在制度上和日常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盲区,出现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如何对辅警队伍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最大效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辅警队伍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一支管理规范、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辅警队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县公安局辅警基本情况
2016年以来,南华县公安局聘用辅警200余人,在县局党委的协调努力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财政的支持,努力改善辅警薪酬待遇,2016年州级保障下拨交通协管员经费:,县级财政预算经费:,县级财政预算特警人员经费:,县级财政预算交通协管员、接警员经费:,县人社局拨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保险费补贴:,合计拨款:;2016年支付辅警工资、五大保险费、管理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服装费、装备费、被装费:,超支10万余元从我局办公经费中开支。
目前,我局实有辅警197人,其中公益性岗位辅警12人,派出所辅警84人、交警队辅警42人、其他辅警59人。已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未购买住房公积金,随着保险基数的提高,五大保险费也不断增加,2016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约为7万余元,当地最低月工资水平月工资为1180元,辅警月工资元,月缴纳五险元,我局每月为每名辅警发工资及买保险支付元,201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约为8万余元,当地最低月工资水平月工资为1180元,辅警月工资1400元,月缴纳五险元,我局每月为每名辅警发工资及买保险支付元,2018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约为万余元,当地最低月工资水平月工资为1350元,辅警月工资1500元,月缴纳五险元,我局每月为每名辅警发工资及买保险支付元,辅警工资虽然超过当地最低月工资水平,但仍然赶不上当地经济消费水平,大多数辅警觉得工资较低,工作与收入相差太大,辅警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大,不利于开展工作。
我局在关爱优待辅警方面,政府文件未对辅警薪酬标准作明确规定,但不能低于当地最低月工资水平月工资1350元,目前我局辅警月工资元(不包含五类保险费),我局制定了《南华县公安局辅警管理规定》,从2016年5月起为辅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女辅警的生育产假与女民警一致,凡在辅警岗位工作满一年的发绩效奖元,指挥中心的接警员工作满一年的发绩效奖,目前我局辅警工资构成由州级、县财政、县人社局拨款,不足部分从我局办公经费中开支。我局为每位辅警购买了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未购买住房公积金,从2016年5月起为辅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积极为辅警争取更多待遇,但由于经费有限,未能给予辅警更好关爱优待,特别是工资待遇方面,从而未能发挥辅警的更大作用。
二.我县公安局辅警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辅警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一是招聘的对象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无业人员,这些人员自身素质比较低。二是岗前培训时间短,后续培训教育跟不上。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员分散在各基层所队,难以再集中进行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培训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方案,队伍中仍有部分人员业务不熟,作风不过硬,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达不到要求,辅警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个别辅警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注重自身言行,出现违法乱纪现象,不但损害公安机关执法形象,也容易造成社会群体对辅警队伍的不满。
(二)队伍稳定性不够。一方面,有些辅警缺乏对职业的热爱,工作没有热情,仅仅将辅警工作作为“跳板”,一些素质较好、业务精通、工作认真的辅警,都通过各种渠道,另谋出路,这使得辅警频繁进出,人员不断流失,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辅警待遇偏低是流失率增大的主要原因。
(三)职业认同感差。辅警不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但他们面临的职业风险、精神压力、工作强度等同,甚至高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然而辅警没有实际执法权力,在一些执法执勤工作中身份尴尬,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辛勤付出往往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社会的认可,使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在部分辅警中慢慢滋生,工作效率低下。
(四)辅警招入把关不严。由于辅警的地位和待遇低,不可能吸引高学历、素质好的人员加入。之前尚未建立严格的辅警人员人事管理制度,招聘、使用存在临时性,去留随便,致使辅警人员思想不安心,临时观念重。
(五)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辅警管理上,缺少激励机制,不能有效激发辅警队伍的活力,导致辅警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辅警队伍虽然不是在编民警,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一样不容忽视,而如何在辅警队伍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是基层用人单位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存在只重使用,而不重视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的现象。
三、强化辅警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教育是抓好辅警队伍管理和建设的前提。抓队伍管理和建设,首先要抓好对个人的思想学习和教育,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落实辅警队伍日常学习教育训练制度,保证辅警每周不少于2个小时的学习教育训练时间,组织队员学习政治、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组织辅警开展队列、擒敌拳、警棍术、盾牌术等体技能训练。通过学习,使辅警时时了解政治,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公安中心工作,懂得辅警工作的性质是什么,做好辅警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辅警的思想认识,增强辅警做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在坚持日常学习教育训练的同时,还要密切掌握辅警的思想动态,随时针对队伍中出现的情况,及时认真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辅警认真的讨论和查找工作学习、遵守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从而增强辅警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增强辅警的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稳定队伍。
(二)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抓好辅警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队伍建设的规矩,也是抓好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保证。在抓好辅警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上,我们严格按照辅警招聘的条件,规范辅警的工作和行为,使辅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做到积极工作不越权,认真工作不违法。在具体工作中,一是严把辅警的进入关。对新招聘的辅警进行严格的政审,保证新招聘的辅警不带“病”进入辅警队伍;二是严格辅警的管理,对工作中不遵守制度和纪律,工作消极疲沓,甚至违反制度和规定的辅警,坚决及时的予以辞退,防止传染他人,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现象;三是按照制度和规定规范辅警队伍的管理。目前,辅警队伍管理的制度办法正在酝酿之中,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按照市局制定的管理规定建设队伍;二是加强对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行检查督促,对没有按照队伍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的,要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及时认真的加以整改,保证辅警队伍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三是在具体管理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首先,每月评选巡防之星、服务之星等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带动和引导其他辅警,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其次,对绝大多数辅警在管理上采取教育引导为主,对出现的小毛病小问题,以批评教育促其改正为主;三是对极个别素质较差,经多次批评帮助仍然我行我素的辅警,及时给予辞退,不能让其形成气候。
(三)是强化用工责任意识,进一步落实警辅管理责任追究。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丰富“一岗双责”内涵,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实行警辅管理连带责任制,确保每名警辅都有责任民警,也有相应的责任部门和领导予以管理监督。同时,健全日常督察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警辅用工单位及管理人员进行督察,严格落实责任追究。
(四)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抓好辅警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重要环节。俗话讲,人心都是肉长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美德,也教育人们养成了知恩图报的思想。尤其是党中央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把这些思想融入到队伍管理和建设中,对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确实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按照辅警队伍的制度和规定对队伍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辅警队伍的人性化管理。在安排要求辅警认真做好巡逻防范等各项工作的同时,也要关心关爱辅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辅警能够感受到公安机关的温暖,能够在温馨、舒心的环境下愉快地工作。可以在工作之余,结合辅警实际,经常性的组织辅警开展一些篮球、乒乓球等一系列有益身心健康的比赛活动,让大家互相之间有一个交流的平台,拉近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通过这些关心关爱辅警的具体举措,一是增加了感情,拉近了与辅警的距离,进行和谐管理、愉快管理;二是使辅警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心情上自觉遵守制度和纪律,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辅警之间交流,增进团结,工作上互相支持,相互帮助,促进辅警队伍管理和各项工作开展。
社区警务调研报告4
****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防、管、控、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中。在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内容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专业与群众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社区警务建设经验问题及对策。iee
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五、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专业与群众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警务调研报告5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社区警务正以其独有的社会综合功能,为社区管理防范提供了有力保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进一步融合。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前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然而,在社区警务运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正牵挚、阻碍社区警务的发展,亟待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本人就如何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现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作个粗浅分析,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一、前段我局社区警务工作的初步探索
近年来,我局把社区警务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的重要支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警务室等级达标为抓手,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社区警务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县属于山区县,农村派出所和农村警务室居多,基层普遍存在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警务战略发展。
二、社区警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期的社区警务运行来看,我局社区警务工作已经基本正常运作。但影响、制约社区警务工作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警务警力严重不足、功能发挥不够。社区警务既是公安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特殊的交叉属性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社区群防工作的组织形式,是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阵地,也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进行信息互通的基层中枢。
而现实工作中,由于基层公安工作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社区民警难以专心沉入社区开展警务工作,甚至有的农村警务室“无警可驻”,民警在社区警务中往往只是应付式的等候、登记、处理,没有变被动为主动,没能将社区的警务工作统筹考虑与合理计划,而是简单地按命令执行,局里安排一次行动就搞一下,没有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组织引导功能。社区民警深入基层广泛收集信息的同时,最大的工作要求是组织指挥一支防控力量。群防群治力量是公安机关的一支重要防控力量,在公安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这种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思想认识不到位。派出所和社区民民警都没有将群防群治这项工作提高到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的高度来认识,派出所对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明确计划、目标和落实措施。
其次,范围拓展不广。派出所只对专职巡逻队(有的是民兵应急分队)、银行等重点单位的经警还有所联系,对其它群防群治防控力量基本上没有管,没有组织。
第三,队伍运作不力。社区民警牵头组织协调不够有力,未将其串联成有效的防控网络,导致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运作无力,未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虽然有了一个警务室,在群众看来有了依靠的场所,但是民警还是单兵作战,缺乏稳固的根基。
社区警务调研报告6
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上一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例【汇集5篇】
下一篇:网络意识形态研判报告(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