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通用3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对社会的理解,促进全面发展。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

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2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

1、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自觉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和行为,知道交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对各种诱惑或求助骗局时,能够沉着应对,不上当受骗,掌握一些事故的预防及解除办法。

2、知道学习、做事要抓紧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对自己有信心,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3、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当朋友间出现和矛盾时,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以诚相待、互信互助。

4、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主动承担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感受集体生活中的规则的作用,初步具有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具有现代民主意识,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一、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二、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三、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四、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五、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5、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经过这一学期来的努力,本班终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篇3

本学期来,本人承担了我校五年级(1)、(3)、(4)、(5)、(6)五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方法及措施:

1、明确了课程性质,全面把握了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的把握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2、让品德教育回归了生活,突出了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感受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了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了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有价值的观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了怎样生活、感悟生活。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4、考试检测。通过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对本课程的接受和践行。

三、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35 3761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