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通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通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第一篇】
五年级五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实际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3课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3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4课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4课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4课9~12课时。
总计:41——56课时。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第二篇】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第三篇】
本班本学期共有同学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学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心,敢于表示自我,个性好强,但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善于反省自身,爱模仿电视明星,常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错误。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和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依据儿童特定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和特征,采用与相适应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创设具体途径,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战略。《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采用的是"主题构建"方式。采取的是讲故事的形式,通过讲故事完成《课程规范》中的教学内容要求。
1、围绕儿童生活,符合儿童情趣。
2、注重已有经验,贴近实际生活。
3、强调体验参与,引导学习活动。
4、体现综合主题,规格合理适度。
5、单元组织教材,突出同学主体。
引导同学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体会自身生命的可贵,学会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引导同学在体验,观察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各种规则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又保证了我们的权益。
了解国家所蒙受的羞耻,激发青少年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通过生动的事例,协助同学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极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意识到开放的世界充溢机遇和挑战。
必需注重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同学,以所有同学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中强调"必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需与同学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
2、教材的出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需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同学和社会的联系。
必需注重同学的实践。
实践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笼统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三)注重同学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坚持用钢笔写字并养成习惯。
2,培养浓厚的朗读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能有选择的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专心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语句简洁完整。
5,培养课前预习课文,上课认真听讲,积极考虑,做好笔记的习惯。
6,培养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7,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1,对毛俊杰等喜欢打闹的同学,引导其明白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
2,引导计智慧等不爱科学的女生,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3,用"学校里的红绿灯"教育常犯纪律的张浩然等,使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听课与评课;投身课题研究,不时提高业务水平;辅导同学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3课10~14课时。
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3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不能忘记的历史4课8~12课时。
第四单元:科技发明新生活4课7~9课时。
第五单元:商品带你看世界4课9~12课时。
总计:41——56课时。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第四篇】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计划【第五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主要内容
第1、2周第一单元
第3、4、5周第二单元
第6、7、8周第三单元
第9、10、11周第四单元
第12、13周第五单元
第14、15、16周第五单元
第17、18周复习
下一篇:护理学生工作简历热选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