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网友 分享 时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花卉产业是充满活力的绿色朝阳产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针对我区花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区的一些做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思考。

一、我区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调整结构兴产业、农民增收求致富、突出特色树品牌、提高质量促效益”为目标,聚力发展花卉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我区实践之路。

(一)因地制宜,推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针对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我区不断强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力扶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区政府瞄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大规模进行花卉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高位统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区政府制定印发了《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科学指导全区花卉产业大发展,并在政策、资金、科技、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三是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服务指导。先后成立了我区蔬菜花卉办公室、区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中心,负责制定全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及推广。2022年,全区花卉种植面积万亩,年产鲜切花亿枝,花卉农业产值34亿元,加工产值亿元,鲜切花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国县(区)第一,花卉大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被誉为“高原花都”。全区有万人(约占全区人口的六分之一)从事花卉生产,花卉产业成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二)党建引领,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我区紧紧围绕产业强区发展思路,坚持把服务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帮助花卉经营主体解决发展中的用地难、融资难、土地流转难等困难和问题,不断强化党的领航定向作用,优化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政产学研农五位一体创新推动花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等文件。二是建立链长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区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区级领导作为各条产业链上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服务员”,对花卉、磷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进行点对点重点扶持。三是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区属国有独资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和“三农”综合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困境。四是政银合作创新推出“花惠贷”。以农户、村小组、村委会、乡(镇、街道)四级信用创建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花惠贷”“花企贷”等金融产品,实行“整村授信”,支持花卉经营主体进行生产设施升级改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40余家高端花卉企业入驻,强劲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发展壮大。

(三)科技支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我区重视加强科研研发和新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打好“筑巢引凤、基地示范、新技术推广、数字花卉”的科技组合拳。一是吸引专家工作站和高端花企落户我区。国家林草植物新品种我区测试站、国家级花卉植物新品种测试站、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工作站、国际花卉新品种展示圃、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区花卉从业者培训基地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落户我区,形成“三站一圃三中心”的技术优势。二是打造出一批科技示范基地。陆续建立了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保存与育种平台,标准化技术平台,国家级玫瑰、杜鹃、非洲菊、香石竹花卉植物新品种测试站,国际花卉新优品种展示圃,省花卉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三是新技术得到及时推广运用。完成了月季、百合、绣球等7种花卉的《花卉栽培技术规程》培训教材编印,让花卉生产有章可循,有技术可依靠,极大地提高了花卉A、B级花的比例和产量,花卉亩均产出效应大幅提升。无土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土壤监测、病虫害防治、环境调控、采后保鲜处理等技术普遍运用,成为行业标杆。四是数字赋能花卉产业提质增效。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业发展创新升级,投入使用“种花帮”科技服务平台,“花田在线”数据中心和“惠农天下”电商交易平台,建成“花卉网红直播基地”8家。

(四)合作社带动,创立花卉优质品牌。我区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联农带农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促进花卉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打破传统种植模式。成立了“农字号”花卉专业合作社102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和经验交流平台,实行统一分级标准,进行统一收购、采后处理、包装加工和销售。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打破和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还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种花好手和市场能人,传统农民逐渐向“市场型、技术型”职业农民转变。二是引导产业空间布局。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我区花卉逐步形成了以集中区、辐射区的布局,构建了以玫瑰为主,康乃馨、非洲菊、百合和绣球花为辅的发展格局。我区花卉产业逐步从小散型向专业化、规模化迈进,从单一低端型向多样化高品质型转变。三是创立优质花卉品牌。注册“玫瑰”“绣球”“康乃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林奇玫瑰”“张良玫瑰”“云上俏”绣球等348个品牌,其中:爱必达“迷你玫瑰”荣获2019年全省“10大名花”、林奇玫瑰荣获2020—2021年全省“10大名花”。

(五)队伍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针对行业高端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我区通过外引和内培方式,不断提升花卉产业大军职业素质。一是积极“引才借智”。引进高端人才及专家工作站,重点解决新品种选育、引进、驯化等科研难题。目前,专家工作站已入驻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挂牌11个科研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科研院校+人才+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培养乡土人才。培养花卉专业技术人员1100人,花卉经纪人、中间商900余人。在专业人才队伍的带领和推动下,我区花卉产业成为科技支撑强、品种全、农户参与广、市场前景佳的“美丽产业”,全区超半数农村家庭靠种植鲜花脱贫致富,红红火火奔小康。

(六)示范创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为契机,我区对标国际、国内市场,全面落实“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项措施,补短板、促发展,使全区花卉产业在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等方面明显提升,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示范县建设,我区累计争取中央、省、市专项奖补资金亿元,累计申请专债资金12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花卉产业发展资金亿元,实施花卉产业相关项目49个,推动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3个、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20个、我区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1个、国际花卉交易物流中心1个。

二、我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受土地政策、内部因素叠加影响,现阶段,我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区花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基本上还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前的水平,已不适应当前花卉产业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限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一是花卉种植区内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了花卉生产中关键技术的使用和种植效益。二是花卉生产设施落后,仍以传统低端大棚为主。全区花卉种植面积万亩,达到高标准设施栽培的种植面积只有万亩。三是花卉生产基地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与现代花卉标准化生产基地存在较大差距。

(二)技术创新与品牌打造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一是花卉品种老化。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特优品种。二是种苗对外依存度高。85%的种苗需靠进口,种植品种和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我区花卉发展比较被动和脆弱,利润大部分流向了上游的品种引进、种球繁育环节。三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花卉产业科技资源整合不够,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低,全区有自主知识产权花卉种苗432种,推广使用的仅21种。四是科技人才紧缺。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碎片化突出,高端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花卉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五是花卉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尚未形成。“晋花”品牌省外认知度低,资源优势还未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三)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附加值低。一是物流体系不完善。在花卉采后保鲜处理、包装、冷链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滞后。二是市场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区花卉交易主要依赖呈贡斗南交易市场,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由花农直接面对市场,风险较大,不能保证产品优质优价。我区花卉还被贴上“斗南花卉”的标签,导致我区花卉鲜有人知。三是一、二、三产融合开发利用不足,存在“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花卉产业附加值低。四是数字花卉建设有待加强。

(四)经营主体散弱小,产业提档升级难度大。全区花卉龙头企业、规模企业比重低,花卉种植散户群体较大,生产力水平偏低。散户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70%,花卉企业散弱小情况突出。由于高标准设施栽培建设成本高,经营主体短期内投入资金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种植散户因资金薄弱、政策不明确等因素制约,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少,生产力水平整体偏低,短期内总体实现高标准设施栽培和绿色生产提升改造难度较大。

(五)土地政策不配套,产业高质量发展受制约。一是辅助设施建设用地规模受限。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规定,“作物种植类辅助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种植生产用地规模10%以内,最多不得超过15亩”。这一规定,限制了花卉企业辅助设施建设用地规模,导致花卉采后加工处理比较粗放,严重制约花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二是辅助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缺口大。按照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规定,“对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应当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它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耕地‘进出平衡’按照‘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州市调剂为辅、省级适度调剂为补充’的原则优先在县域范围内落实”。我区受水源地保护、林地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及权利人种植意愿限制,耕地“转出转进”难以实现平衡,且难以达到耕地地类、等别及质量同等。全区可用于“进出平衡”的后备资源有限,无法保障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及辅助设施用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六)绿色生产覆盖率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在生产设施建设方面,推广高标准设施绿色栽培面积万亩,只占花卉种植面积的%;在花卉生产方面,推广应用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和肥水循环利用技术万亩,只占花卉种植总面积的16%;在花卉病虫害防治方面,推广应用花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万亩,只占花卉种植总面积的41%;全区花卉产业绿色生产覆盖率不高,花卉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环保压力大。

三、促进我区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一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整合省、市、区各项支农专项资金,扶持花卉产业发展,完善花卉种植区配套基础设施。二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并设立政府奖补资金,鼓励引导花卉种植户建设现代高标准设施大棚。三要统一规划,对花卉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提升改造。

(二)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快培育优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场、花卉品质改良中心,加快国内花卉野生资源的开发、驯化和示范推广,同时加强对国外花卉品种的引进和培育。二要提高全产业链科技含量。在生产设施建设技术、生产配套技术、基质原料配方、采后保鲜处理、冷链运输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持续强化花卉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三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调整科研经费投入方向,并建立相应的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为专家工作站和龙头企业的深度技术合作搭建平台,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推动花卉科技成果转化。四要继续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并加快培育乡土人才队伍。五要着力打造“花卉”“玫瑰”等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公共区域品牌,提高我区花卉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35 2607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