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报告3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产业研究报告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产业研究报告1
关键词:因子 文化产业 公共关系 财务报告 社会责任
近期国务院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并且鼓励已上市的公司继续以各种金融手段加大发展的力度。“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七大重点产业,三大平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强化和关照下,2004―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23%,其中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万亿,占GDP的%。预计“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的份额将占GDP的5%,市场价值将达两万亿以上,人均GDP超过4千美元,我国将进入社会转型产业升级阶段。
随着金融资本市场向文化产业敞开大门,资本和文化产业的无缝对接,文化产业上市的步伐明显提速。自电广传媒首家文化企业上市后,目前已有28家文化产业登陆A股市场。但是28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到目前为止却鲜有社会责任书,这不禁使人迷惑:在公众崇尚公共关系呼唤社会责任的时代,处于传播领域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是否应该更具有公共关系意识?
上市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寻求更快的发展。上市后不仅要在原主业上发扬光大,还要通过并购重组整合、扩展、延伸上下游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开拓新的文化领域。但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司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公共关系正是保持、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利器。
公共关系不仅能改善公司与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员工、客户、供应商、媒体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塑造企业社会形象,实现价值最大化,提高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还能在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来临之际,以良好的社会生态化危为机。本文通过文化传媒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的公共关系解读,对其公共关系意识、行为、状态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化上市公司公共关系生态,使企业上市后在股民、媒体、同行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监管下,泰然自若,气定神闲,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一、公共关系与公司财务报告
公共关系是自19世纪来被各阶层广泛提及和重视的领域,也是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参照陈先红的《公共关系生态论》,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具体的说,就是社会组织运用监测环境和沟通对话等手段,营造公共性、公开性、公益性和公共舆论性的关系生态,确保组织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和谐。会计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向各方面利益相关者提供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及财务成果的数据及信息的报告。在我国有较规范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还有处于自发鼓励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书。
无论是那类报表,都牵动着利益相关者的神经。股东、债权人、投资人在意影视类公司利润表中的电视剧、电视栏目、电影、演艺活动的收入和拍摄成本、毛利率、发行和自拍剧目的比例、与发行网络等媒介渠道的建设,关注着公司影视剧的制作发行能力、电影票房收入和电视收视率;关注着网络传媒公司的有线电视宽度业务、节目传输、网络电视工程和入网费、机顶盒销售的市场占有率、网络运营成本、政府补贴力度以及今后与新兴产业资源整合后(三网融合、手机媒体、等增值业务)的发展前景;关注着出版传媒公司的一般图书、教材教辅、期刊、音像制品、文化用品、出版、发行、印刷业务总量和比例,以及企业在政府出版基金公益性资助招标项目的中标能力、当地和省外的图书市场占有率和拓展开发能力。
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权益表中所列示上缴的各种税费、政策性奖励,员工年平均所得、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公司的分红、资产负债率、捐赠和赞助等指标表示着上市公司在劳动力市场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强调人文关怀的环境中与员工的生态关系;在市场经济和公共权力、公共利益之间的政府生态关系;在社会公益捐赠等主流价值观的守护中体现与社区的生态关系;在做强企业发展产业、分红回报比例中体现与股东、投资者的生态关系。
二、公共关系与企业社会责任
公共关系的伦理基础是社会责任。从历史上看,公共关系观念的发展与社会责任理念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百多年前,现代公共关系的诞生地美国,一些垄断企业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控制政府,胡作非为,无视劳工的利益,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抗议和抵制。在公众舆论的声讨和法律的制裁下,一些企业声名狼藉,生产陷入困境。面对一筹莫展的社会关系,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向公众讲真话把争取公众谅解作为改善各方关系第一要务的艾维・李。艾维・李并以此原则作为解决社会公共纠纷的不二选择并成功地开创了最早的公共关系事务所。
公众责任概念的发展是在1900年代初期到1930年,这一时期正是现代公共关系诞生期。同是公共关系的奠基人伯纳斯也积极倡议“私人企业的公共责任运动”。由于伯纳斯及妻子桃瑞丝・弗莱斯曼成功的公共关系咨询与理论研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公共关系专业化及“公众责任”概念的发展。“公众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的利益负责,还要对社会的发展负责。在1930前后的经济危机中,无论是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首的政府,还是社会团体、财团、企业,都把公共关系的作为维系公众,化解矛盾,说服和影响公众的重要手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环境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产生,使得管理学界重新兴起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而此阶段的公共关系理论也涉及相关的议题。
公共关系学者霍华德・蔡斯提出了“议题管理”的概念:认为组织和公众创造了议题,公共关系应该参与这些议题,并管理组织对此的反应。其他一些学者如格鲁尼格、卡特・李普等也都对公共关系对议题的管理进行研究:卓越的公共关系能够界定各种利害相关者,并从中细分出活跃与激进公众,能够在议题之前推出对等的沟通项目(互动或催化战略),通过组织与公众的互动解决相关议题。
这一时期公共关系的主流思潮就是以战略型公共关系手法解决具体社会议题问题,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点也是强调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具体管理过程。1971年,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行界定:包括经济职能、环境变化、促进社会进步等层次,涉及10个领域和58种行为。弗雷迪・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责任原有价值观和伦理涵义基础上,提出“企业社会公正”的概念。“公正、共享、发展”应该是现代社会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每个社会团体和个人如果能信奉公正的基本原则,就能够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从而实现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格鲁尼格在公共关系双向对称模式中提到:“相互依存、开放系统、动态性平衡、自主性、创新、管理的非集中化、责任感和解决冲突”。
克鲁・克伯格的“社区感说”,以及近几年热议的“生态管理说”等进一步推进了公共关系领域研究的发展。这些新的观点都强调了关系的质量和承诺,强调企业的社会认同感及核心价值观,强调公众的知情权、企业的组织权力和责任的平衡,以及强调以社会责任承担为动机,进而减少社会动乱的观点。
在公共关系发展的阶段中,就带有不明确的“社会责任”概念的内涵,虽然公共关系的概念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公共关系对于社会责任的强调与关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社会责任的导向与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三、社会责任和公共关系的评价方式
(一)社会责任评估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讨如何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是五种: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KLD指数法;利益相关者框架。还有各种评价标准:有政府制定的评价标准国际劳工组织相关的公约、联合国人权宣言等;也有的是非政府组织制定的SA8000;还有跨国公司为自己制定的生产责任守则等。
(二)公共关系评估
公共关系评估现在主要是针对公共关系传播活动进行的评估,主要方式有:公关人员自评;组织领导和相关部门评价;公众评议;专家评估。主要指标是Cutkip等人提出的七段公共关系活动评估模型:了解信息内容的公众数量―感知度、知晓度、理解度的提高;改变观点公众的数量;改变态度的公众数量;发生期望行为的数量;发生重复期望行为的公众数量;达到的目标或者解决的问题。社会环境和文化状态的变革。
作为上市公司,外部公众对公司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解读,无论是公司的管理决策能力还是经营生产能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在财务报告中都能得到一定的解释,财务报告在上市公司公众形象塑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财务报告的公共关系信息解读
(一)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来源
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中选取14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从2010年年报中筛选与公共关系相关的会计财务指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判断分析其综合公共关系指数,反映公司间公共关系状态的程度。(财务报告和数据主要从怒潮网中获得。)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首先对上市的文化产业公司进行行业甄别:至今上海证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915家,深圳证券交易所共1388家上市公司。依据文化产业范围界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按照A股证券交易所的分类,符合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共28家,其中出版传媒12,声像业1,其他传播服务业4、信息传播服务业3、广播电影电视业7。(来源于招商证券股市分析软件),另考虑到宋城集团《宋城千古情》旅游演出的影响力,也选入样本之中。
(二)确定公共关系综合评价指标
公共关系也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公众按组织的重要程度被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首要公众是与组织关系密切,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影响和制约其他公众的公众。在上市企业中首要公众有员工、股东、商品消费者、供应商等。次要公众是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尚不具有决定作用的公众,如社区公众、新闻界公众、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边缘公众是与组织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影响组织生存发展的公众,如科研机构、宗教团体、非同类企业及竞争对手等。企业的公共关系重点是首要公众,同时应努力维护好次要公众的关系。
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表示的清晰度和成因,以及与主要公众和次要公众相关程度,采集的数据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首要公众关系,(1)员工关系公共关系指标:劳动工资的增长率。是近两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增加量除以上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现金。(来源于合并现金流量表)(2)股东关系公共关系指标:每股收益、每股收益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分红比例。分别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除以股份总数、本年每股收益比上年同期的增减率、本年比上期所有者权益的增减率、当年分配的现金除以当年的未分配利润。(来源于主要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合并利润表、利润分配公告。)(3)消费者关系公共关系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年比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率。来源于主要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4)供应商关系公共关系指标:应付账款周转率。当年期末存货除以年末与年初的平均应付账款。(5)政府关系公共关系指标:上缴税金。是支付的各项税费―返回的税费。来源于合并现金流量表。第二次要公众关系,(6)社区关系公共关系指标:捐赠和赞助。捐赠支出,来源于合并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支出中的捐赠支出。(7)金融机构关系公共关系指标:资产负债比。总资产除以总负债。
上市公司的公共关系综合指数包含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投资者、金融机构、供应商的7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同样起主要作用的政府补助由于受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和性质的影响,存在不可比性;员工的平均工资由于在财务报告中员工人数只有期末总数,缺乏当年的加权平均数,使员工的平均工资在财务报告中缺乏准确的信息。对新闻机构公共关系指标来自于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全面性,需要从会计报表的总体状况来考核。所以以上指标均未被列入因子分析的因变量中。
(三)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分析与结果
1、数据标准化和相关性检验
通过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为0、方差为1的Z标准化处理,消除变量之间的量纲关系,使之具有可比性。
通过相关性检验,大多变量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但上缴的税额及捐赠和赞助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2、KMO 检验和 Bartlett 检验结果
表中KMO 检验值为,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df=45检验Sig值为,说明检验数据来源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总体,适合做进一步的分析。
3、变量共同度
从公因子方差中可以看出各变量中所包含的原始信息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解释的程度。除净资产增长率为%和上缴的税额为%,其他公因子解释的程度都在92%以上,说明提取的公因子对变量的解释能力很强。
4、解释的总方差
由初始特征值显示,前4个体征值大于1,所以选择前四个主因子。从提取平方和载入,显示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前四个主因子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由此可见,选前四个主因子已足够代替原来的变量,几乎涵盖了原变量的大多信息;旋转平方和载入显示旋转后的四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接近。(图1)
5、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采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通过因子旋转,使各个因子的含义更明确。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因子主要解释应付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比、每股收益、职工支付现金等增长率,表示的是与债权人的关系和对待职工的态度。第二因子主要解释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收益、净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的生产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净资产的增厚能力,反映公司的经营实力。第三因子主要解释红利派发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表示公司产品公众的认可度,反映公司的市场扩张能力发展前景以及对股东的态度。第四因子主要解释上缴的税额、捐赠和赞助,表示公司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程度。
6、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图2)
利用回归法得到单因子得分函数:
Z1=职工支付现金等增长率+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比-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收益+上缴的税额+捐赠和赞助-净资产增长率-红利派发率
同理,以因子2、因子3、因子4分别与标准化后的指标相乘并求和,可得Z2、Z3、Z4。
利用综合因子得分公式,Z=( * Z1 + * Z2 + *ZF3 + * Z4)/可得14家上市公司的公共关系综合指数:(图3)
四、卓越的公共关系是上市公司保持发展的基础
以上分析得到,公共关系综合指数的排名依次是华策影视、宋城股份、中文传媒、华谊兄弟、中南传媒、奥飞动漫、蓝色光标。华策影视的因子1、因子2、因子3得分都较高,反映华策影视在生产能力和员工关系、投资者回报率,净资产增长能力、获利能力和市场份额上都有较高的得分。在2010年公司相关指标的增长幅度都在两位数,不仅影视作品频频获奖,而且还获得18项政府奖励款:文化精品奖、文化创新奖、精神文明奖等,总计奖金万元。10年的每股68元高发行价上市推升了公司的竞争能力,使公司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公司因子4较低,反映公司对社会公益还不够用心。
上市公司取得金融资本的支持,维持优于同行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必须依赖于卓越的公共关系。企业只有把握文化传媒公司长期生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社会责任为基础,制定公共关系目标,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一个提高组织效率的公共关系执行系统,增加企业与公众之间耦合,与相关利益者进行双向对称沟通,兼顾相互的利益,以负责任的态度完整的“社会公民”形象出现在股东、消费者、政府、供应商、员工、媒体等公众面前,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缩短与国际同行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格鲁尼格等。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丁桂兰。公共关系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姜忠辉,刘琳玲。青岛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产业研究报告》,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产业研究报告2
2002年,受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稳定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增速比2001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对GDP的增长贡献为%;第二产业增长%,对GDP的增长贡献为%;第三产业增长%,对GDP的增长贡献为%。与2001年相比,GDP增量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都明显提高,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
从行业层面看,2001年至2002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大于110)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2002年年底,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中已有11个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情况比2001年大为改观,处于较差景气水平的行业数量则由2001年的11个下降到2个,如图所示:
2001年至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可将20个主要的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同2001年行业增长格局的基本特征相比,多数行业增长景气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增长景气的分化局面开始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年至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上表显示,2002年除石油天然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都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考虑行业增长景气的水平和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可将主要的工业行业进一步划分为四类: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第一类是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以汽车工业为主,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景气水平和景气增幅均为近年来各行业之最;
第二类是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4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第三类是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包括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类是景气水平较差(指数<100),而且相对下降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天然气工业。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下半年,石油及石油加工业基本走出谷底,在低位景气水平出现稳步回升的态势,有色金属工业在年底出现较明显的回升势头,景气水平有望继续高走。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除了电子、机械等传统的经济增长带动力量之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二、分行业分析与预测
钢铁工业。2002年基本进入一个新的、具有较好持续性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个别月份受市场预期调整影响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末景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钢铁消费总量达到亿吨,受此影响,钢铁价格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有力地拉动了钢铁企业效益的普遍回升。据估算,2002年房地产业用钢新增量占全部钢铁新增量的60%以上,机械工业占新增钢产量的30%以上,是拉动钢铁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应对美国201条款,我国政府出台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3年,国内钢材需求将继续扩张,国际钢材市场消费形势也将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成果显示,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将延续2002年的运行态势,保持在良好状态,钢铁生产将持续增长,全年钢产量将达到亿吨以上;国内钢材价格仍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企业效益继续增长,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2002年;另外,钢材进口将得到抑制,出口有望高于2002年。
石油天然气工业。2002年,石油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经历了下降——震荡——上升三个阶段,以近似于倾斜的“W”状由年初的谷底缓慢攀升,虽然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全行业增长景气缓慢复苏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企业的市场预期是影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从年初的情况看,由于国际油价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同期,市场消费未见明显起色,行业运行延续着上年的颓势,增长景气指数滑落至历史最低。5月份以后,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国内油价走势也有所波动,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先升后降,表现出一定的反复性。9月以后,中东局势日益恶化和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波助澜使国际油价震荡攀升,引起国内主管部门对油品价格的调整,国内石油企业也加大了对市场的操控力度,虽然实际需求没有出现显著改善,下游企业补充库存以规避高价风险使国内消费形势开{}始好转,增长景气稳定上升,全行业开始出现回暖现象。预计2003年,国际油价将先高后低,全年均价与2002年持平或高于
2002年,国内需求将保持适度增长,全年成品油消费总量为12250~12500万吨,同比增长4%左右。全行业增长景气将保持2002年的回升势头,行业复苏之路还将继续。
电力行业。2002年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景气指数全年运行于较高区间。电力生产、供应高速增长,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年发电量164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用电162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用电590、11830、1980亿千瓦时,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80亿千瓦时,增长%;全国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2年电力行业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第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动力;第二,钢铁、煤炭、建材、机械制造等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第三,农业电网新建和城市电网改造及西部地区用电普及,大大改变了电网布局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网架结构薄弱的状况,迅速提高了农村通电率。中国产业增长预测分析系统的研究显示:2003年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长景气将总体运行于良好景气区间(历史峰值水平)。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7820亿千瓦时,增长率约10%。另外,由于电力全国联网工程尚未全面完成,竞价渠道尚未建立和煤炭价格上涨致使火电成本上升,电价在2003年不会出现明显下调。
化学工业。2002年是我国化工行业复苏的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指数均值明显高于2001年;生产和销售保持同步快速增长,全行业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销售收入7216亿元,同比增长%,受此影响企业获利水平显著提高,全行业资产利润率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2002年化工行业良性发展首先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的需求拉动力量,如修建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直接,特别是塑料板、管、带制造业,橡胶零件制造业充分受益,景气指数稳步上扬。其次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品制造业中(洗涤用品、化妆品药品)、日用塑料制造业的需求快速增加。再次是汽车、通讯、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橡胶制造业(轮胎制造业)、工程塑料等行业的发展。最后,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需求也有所增加。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仍将是保证化工行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不过,如国际原油市场大幅波动,会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原料、塑料原料等多种化工原料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化工行业增长预测模型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后的预测成果显示,2003年化工行业总体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增大。
汽车工业。2002年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的第一年,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上升幅度和持续性不仅以往不曾出现,在所有行业中也是绝无仅有。与此相应,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景气出现“井喷式”增长,汽车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325万辆,比2001年增长%,其中,轿车109万辆,比上年增加55%,累计销量112万辆,比上年增长56%,是拉动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2年汽车行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动力,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市场需求急剧扩大,200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居民消费热点转向住、行、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国内大城市私车拥有量大幅增长,私人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增加了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进而大大促进了需求的增长。由过去的目录制管理改为公告制管理,生产厂商数量增加,民营资本、外资相继进入轿车、客车和零部件行业,供给主体多元化促进了市场竞争,令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价格水平不断降低,进而极大刺激了用户的购车欲望。再次,汽车服务体系发展迅速,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汽车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程序更加规范,汽车消费信贷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加紧修改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鼓励汽车消费、规范市场行为、推进税费改革的政策法规,极大地鼓舞了消费者的信心,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2002年汽车市场火爆的刺激下,各大汽车企业大幅度修订了增产计划,新车型的推出步伐比2002年将明显加快,势必形成更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随着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进口汽车对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中国产业增长景气预测分析系统”的最新预测结果,预计200
3年汽车工业(含整车和零部件)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汽车工业全行业景气水平将在2002年基础上再创新的景气高峰,达到160点左右的水平。预计2003年汽车产销总量可以达到400万辆以上,增长幅度在23%左右。分车型看,预计2003年国产轿车产销量将达到约160万辆,增长幅度40%以上。进口轿车数量10万辆左右。客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20万辆,增长率约为13%。载货车中,重型货车仍将成为带动增长的主力军,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约125万辆,增长幅度13%左右。
机械工业。2002年,机械工业全线飘红,主要经济指标均大幅提升,总产值达18489亿元,同比增长%,居工业各行业之首,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从发展态势看,机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自2002年初开始平稳上升,在经历7、8、9月的震荡调整之后,逐步在115点左右的历史最好水平的区间内稳定下来。2002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内在增长力量的集中表现。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03年机械工业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2002年基数太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可能要适当低些,按工业总产值计,将达15%左右的水平,按增加值计将达12%左右的水平。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将继续看好,并可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纺织服装业。2002年,纺织服装业呈现良好运行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整体水平好于去年并且处于自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全行业生产稳定增长,服装业和棉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盈利行业。2003年,纺织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纺织服装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景气指数将在较好景气区间内波动,纺织工业生产、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有可能回落,纺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产品价格仍将处于低位,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增幅提高的难度较大。
电子工业。2002年,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国内电子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产品出口大幅度上升,我国电子工业增长景气逐步回暖,景气指数从年初的100点以下上扬至113点,达到近3年以来的最高点。全年产值同比增长%,成为对2002年工业快速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然而,在行业增长景气复苏的同时,企业效益景气未见明显起色,延续了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下滑势头,全年下滑近10个百分点,跌至近3年以来的最低点。全行业亏损亿元,同比增加18%;完成税金总额亿元,同比下降了8%。预测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2003年,电子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在100点以上的高位区间运行。其中,消费类产品将进入高速增长期,投资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也将保持快速增长。另外,预计全球PC市场增长%;2003年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出口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信业总体规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预计,到2003年底,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规模将达到3亿户,年增长4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也将超过亿户,电话普及率将达到40%。
家电制造业。2002年,家电行业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回升态势,其中,黑色家电景气水平要好于白色家电,是拉动行业景气主要力量。引领行业景气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出口迅猛增长,出口景气与出口量表现出一致的前高后底。伴随增长景气的缓慢回升,家电业效益景气也开始走出亏损的地带,总体平稳回升,黑色家电表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白色家电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家电制造业仍将维续复苏势头,增长景气继续回升;多数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或有小幅增长,空调器如果天气形势好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微波炉的跌势将趋于停止,大致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同时,家电的价格将持续保持在低位;2002年中国家电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003年将继续有上乘表现,业绩将会有大幅度的跃升。
建材工业。2002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拉动下,建材行业整体运行状况好于往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效益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有显著提升。全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景气区间运行,并先后出现两波较有力度的上升。维持行业良好运行的主要动力为水泥制造业,在年初的100点上方盘横了5个月后,6月份景气指数从点上升到108点。与此同时,全行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年盈亏相抵后可实现利润总额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私营经济增长最快,比上年增长58%。2002年建材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为2003年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产销量和利润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放缓,增长指数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小。在各个子行业中,水泥制造业由于受固定投资增长和关小上大的结构调整政策等有利因素持续发挥作用的影响,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态,但下半年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将会延续自2002年9月出现的复苏趋势。
建筑业。2002年建筑业景气指数全年增势强劲,从年初的96点迅速攀升至120左右,增幅达25%,前半年景气指数上升的速度要略高于后半年,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预计2003年建筑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平稳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并低于2002年。建筑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15%左右,近几年的热点包括住宅、大型能源建设和调度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将持续,建筑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仍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煤炭工业。2002年,煤炭市场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格局,产销同步增长,煤炭价格继续适度回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是1997年以来运行质量和效益最好的年份。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上半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进入下半年后则呈平稳上升的态势。企业实现利润显著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增长%。2003年,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行业运行质量继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行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增强。预计全国煤炭产量将在~亿吨,其中国内市场消费~亿吨,出口继续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
烟草行业。2002年,烟草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总量供求平衡,税利总额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2002年初基本延续了2001年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的走势,并在4月份到达了今年的高点点,随后稳步下降,但仍处于较好的景气区间,全年整体水平明显好于去年。据统计,烟草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27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08亿元,上缴税金908亿元,同比增长23%。2003年,烟草行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烟草行业的工商利税将在今年1400亿元的基数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数量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质量和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卷烟产量将在今年的3425万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卷烟销售量也会适度增长。在卷烟产品结构上,预计2003年一、五类卷烟将维持今年的水平,二、三类卷烟则将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而四类卷烟将可能相应有所减少。此外,市场竞争将向中高档
烟集中;烟草产业结构将有效调整,市场集中度提高。
有色金属行业。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摆脱了上一年度的下滑势头,出现回暖迹象。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小幅下挫之后,开始逐步升高,年终攀升至105点,创造了2000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呈现出明显的前低后高特征。由于主要产品的价格低迷,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效益出现滑坡,但势头逐月趋缓,据统计,2002年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降幅比上年减少30个百分点。各分行业中,重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明显回暖;贵金属冶炼业发展很不稳定;稀有稀土金属是景气攀升幅度最大的行业。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将继续稳步上升,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将比2002年有所改善,有色金属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03年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扬之势,涨幅达6~10%;中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50亿元,比2002年增长8%左右,完成工业增加值725亿元,比2002年增长6%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
食品工业。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在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了整个食品工业的良性发展。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区间,从年初起即一路攀升,在11月达到了的历史最高点,行业运行情况良好。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乳品业、水产品业、其他食品加工业等等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子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子行业,对食品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3年,食品工业景气指数将持续2002年的上扬趋势,但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发展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各个子行业中,2002年在兼并重组中逐渐成长的乳品业仍将是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
医药行业。2002年,医药行业景气指数先降后升。在9月份之前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2001年国家分3批公布了药品降价方案,对医药行业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9月后医药行业的改革出现成效,产业集中度提高,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支撑了景气指数的爬升。子行业中,化学药制造业景气指数波动较大,主要与近期有关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有关,但其出口保持了往年的良好势头,对整个行业拉动作用明显。生物制药业受国家政策扶持,是增长速度较快的子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对医药行业的全面增长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中药现代化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为整个行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另外还有一些外界积极因素将推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比如国际市场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的“转移生产”将为我国的医药行业提供商机,2003年加入WTO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等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2003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快速增长并走向健康发展的一年。
交通运输业。2002年,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拉动下,交通运输业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铁路客货运输、公路客货运输、民航客货运输、水上货物运输等主要指标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3年,交通行业货运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其中,铁路货运随着中国WTO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煤炭、冶炼物资、石油、化肥、粮食等物资的运量将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运量会超过19亿吨。但受“非典”疫情影响,客运增幅将明显下降,其中,航空客运还将扭转近年来的稳增局面,出现负增长。铁路客运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水路、陆路和航空客货运都将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旅游业。2002年旅游业市场需求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分别表现在三大类旅游业务上,入境游出现快速复苏;国内旅游保持快速增长;出境游仍然高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可达3800亿元。2003年,受“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影响,旅游行业增长将受重创,预计,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等指标都将受到直接影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负增长。
房地产业。2002年,房地产业并未受“泡沫”之争的太大影响,投资、消费均快速增长,就连最能反映市场信心的新开工面积、预(销售)面积,也继续高速增长,整个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商品房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我们认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长、短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因素看,城市化进程加快、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较长时期内驱动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上成熟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30~60%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左右时,住房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我国刚好处于或略高于这两个临界点,因此,住房需求潜力巨大。从短期因素看,首先,住房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居民潜在的住房消费需求。其次,危旧房屋改造和住房设施设备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新的住房需求。此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居民购房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外商在国内投资等因素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速度会有所放缓,增长趋于理性。
产业研究报告3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汽车产业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已初步呈现出行业重塑与提升的格局。2013年全球汽车市场的销量突破了8 280万辆规模,而中国市场占据%份额;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年产销量将突破1亿辆规模,届时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达3 000万辆,将占全球30%以上份额。
车联网(Vehicle Connectivity)业务已经成为全球整个汽车市场增长的引擎,是当今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据相关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车联网业务规模达180亿欧元,2020年预测全球车联网服务汽车保有量将达亿辆、车联网业务规模将达500亿欧元。2013年我国车联网业务规模达320亿元(占全球23%),2020年预测中国车联网服务汽车保有量将达4 500万辆(占全球30%)、车联网业务规模将达1350亿元(占全球35%)。而2013年上海车联网业务规模达130亿元(占国内40%),2020年预测上海车联网业务规模达540亿元。
车联网最初是从物联网概念衍生于汽车产业所形成的一个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到今天移动互联时代,其内涵和容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一个专业门类,而成为了一个“互联网+移动车辆”为主体的物联网的新网络。其特征:
一是,车联网是基于包括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多媒体技术、控制技术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形成和实现车辆与公众网络通信的动态移动通信系统,从而对道路和交通的全面感知,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监管。二是,车联网基于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车与环境的“四维座标”,通过包括通信、环保、节能、安全在内的多源、异质信息交互之网络平台,实现车辆、道路、环境和人员等信息的采集、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三是,车联网基于智能化技术,实现每一辆汽车及其行驶的每一条道路的交通全时空控制,提供安全为主的多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综上特征,车联网应用不仅成为当今传统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更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为此,为适应汽车产业的增长发展态势,以及满足对能源、环境、安全产业再平衡的需求,目前业界形成共识的产业发展着力点主要为两个方面:其一,传统汽车运用智能化互联技术,实现品质优化与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其二,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整个汽车电子产业需突破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诸多瓶颈,实现市场应用的规模化。具体表现:
就科技而言:全球汽车总线网络化技术已趋成熟可靠,车载智能终端等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3G/4G网络通信、gps/北斗导航、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互联、云计算及大数据信息存储与分析等最新科技成果,在汽车领域几乎同步实现了科研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
与之相对应,汽车主动安全和智能驾驶技术,也己成为车联网与汽车电子技术相互关联的聚焦点。诸如自适应巡航系统(ACC)、基于雷达和视频技术的防撞系统、车道偏离(LDW)与保持(LKS)系统、车车与车路协同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重点科研与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另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无线移动终端,以及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包括整车电子电器构架中的三屏(四屏)、多模多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语音、网络信息安全、基于车联网的V2X技术等,产生了汽车业与互联网交融的裂变效应。
就应用而言:车联网推动了信息消费与平台经济的创新发展。车载信息服务平台(TSP)、汽车电商平台(车企及BAT)、通信运营平台、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在移动互联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形成整车品牌、通信运营、信息服务等市场主体的产业转型、跨界互融与竞争博弈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就民生关系而言:车联网技术在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中,构建了安全的环境条件,提供并实现智能交通多维出行方式,诸如城市道路诱导、停车智能诱导、公共交通智能调度与信息、实时路况信息与管控,以及工程车、危险品车、物流车、医疗急救车等社会车辆的监管、控制、救助、诊断、保险等。如果说,智能交通与绿色环保将始终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主旋律,那么车联网技术应用则是这个主旋律中的重要音节与音符。
就模式而言:车联网的特征预示着产业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将成为其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看到,车联网与汽车整车、通信运营、电子商务、信息消费,乃至于智能交通、公共服务、网络安全等等,无一不与产业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性相辉交映。虽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车联网产业及其商业模式还无明确统一的定式;但是,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自主技术、平台经济、跨界互融等突破,都离不开探索和培育车联网模式的创新与再造。应该看到,将移动互联网思维融汇到汽车思维,将成为全球汽车业界创新车联网模式的重要趋势。
就创新而言:目前车联网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大势,在国内汽车市场的渗透也硝烟已起,如阿里、腾讯、百度等移动互联网创新企业从关注车联网,发展到直接进入争夺入口和线下的博弈与纠葛。具体表现:一是,车联网技术及其产业构架和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无论是汽车产业链的前装还是后装配置,包括整车网络还有开放OBD,以及注重汽车安全为主还是为满足消费体验等,都孕育和兴起了一场革命,必将引发和产生具有多元互联价值、多形态运作的技术、架构和模式创新。二是,车联网系统及其芯片、终端的大产业链生态系统创新。移动互联网将逐步取代传统互联网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车与环境的“四维座标”而进入到移动互联的时空,使车联网与汽车、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的融合发展成为发展主线。这将无尽释放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无线移动终端、穿戴式设备等相关智能产品的创新激情,推进包括语音触摸技术、显示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加速车联网大产业链的生态系统创新。
就发展现状及趋势而言:目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车联网技术应用,在他们各自整车品牌主导下,主要是车载信息服务系统(Telematics);另外,在如特斯拉、谷歌、苹果等巨头推动下,己树立起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新概念,催生互联网对汽车市场的渗透,以提供车联网产业发展无数应用与体验、消费与感受,促使其成为引领未来车联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新着陆点。
就车联网业务结构和汽车市场配置而言:目前,全球车联网业务规模中的60%为车内(车际)业务,12%为TSP平台服务业务,18%为车载智能终端等产品业务,10%为通信运营商的管道服务业务。另外,在汽车市场配置,2015年全球50%汽车新车将提供车联网方式服务,2020年全球75%汽车新车将提供车联网方式服务,到2025年全球汽车所有新车将会实现车联网方式服务。
鉴此,中国作为国际最大的汽车市场规模和最广的汽车消费群体,无论是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出发,还是从引领信息服务消费着手,中国的车联网技术产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机遇和困难,无不更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
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3-2014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蓝皮书》提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升级版”,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工业强国战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振信息消费需求,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也指出,M2M、车联网市场是当前我国产业转型期“最具内生动力和商业化更加成熟的两个领域”。
车联网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的切入点,形象的说是两个IT(Industry 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的结合,车联网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形成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与成效已经显现,我国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态势,印证了这样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机遇。
因此,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在组织实施强基工程和安全可靠软硬件推进计划,积极扩大信息消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产业平稳增长的过程中,车联网产业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家已经将车联网产业列入重大专项领域加以重点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工信部、科技部等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已将车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创新自主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纳入指南,这将推动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形成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机制体制问题。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车联网产业相关的顶层战略、政策导向、发展定位、协同机制、标准规范和商业模式等仍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应用,还没有形成能适应车联网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科研及其产业化的机制体制。
二是,发展模式问题。迄今为止,我国车联网运用移动互联、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形成的信息服务,其价值与质量的水平仍较低,体现在同质化严重与开放度不高,整车平台、通信运营商和消费用户粘性度和盈利能力不足,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融为一体的中国特色发展车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是,市场问题。车联网产业链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缺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基础,车联网涉及的车载终端后装市场、整车及零部件电商、公共服务性质的社会车辆等应用市场仍缺乏有序规范,我国还没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之,在将中国车联网庞大市场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的独特内生动力方面,缺乏从研发支撑体系、产业生态体系和市场结构空间布局三大环节进行总体定位目标、规划和部署的全局性考虑。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车联网业界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课题。
上海市政府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在推动“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车联网产业作为重点领域加以高度关注和强力支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政策扶持,明确了对车联网与汽车电子领域的推进计划和指南内容,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车联网产业政策性导向。
上海市政府创导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并推动车联网“产业、科技、标准”三位一体的协同有序、持续健康发展。其中,以上汽集团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在车联网领域引领国内汽车电子、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出了上海荣威自主品牌的InkaNet平台、上海通用Onstar平台、上海大通“行翼通”平台以及汽车电商“车享网”等。2014年7月23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战略合作,率先在国内提出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其车联网产业应用的规模效应、示范作用和行业影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上海已形成国内车联网与汽车电子产业链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基地,涵盖关键芯片、智能终端、总线网络、通信运营、高端软件、移动互联、信息消费、标准检测、知识产权等方面完整的全产业链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布局。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构架中的产业科技示范应用、信息服务集聚联动的态势。
上一篇: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精编3篇
下一篇:先进个人公示报告实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