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调查显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老年人生活保障不足,医疗服务匮乏,社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X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美乡村的基础环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出现了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等养老新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政府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大课题。

一、农村养老现状

近年来,X市切实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用足用活政策、整合优化资源,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政策引导,资金保障到位

X市先后出台印发了《X市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X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修订了《X市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苑建设运行管理办法》。从政策制定、设施建设、规划用地、人才培养、税费减免、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保障。

1.农村特困供养方面:全市现有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5所(X县福利院、X镇敬老院、X镇敬老院、X镇敬老院、X县敬老院),全市农村特困供养人员719人,其中集中供养175人,分散供养544人。20xx年以来,X市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为11808元/年·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为:全护理(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5412元/年·人、半护理(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3612元/年·人、全自理(具备生活自理能力)1800元/年·人。

2.农村幸福养老方面:X市现有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个,乡镇老年活动中心3个;村级互助幸福院118所,其中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办公用房等资源,通过改扩建或新建方式,改造提升或新建新型互助幸福院81个。同时,将农村互助院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补助经费3万元(市级财政1万元、市级彩票公益金1万元、县区财政1万元)。每个互助幸福院配置了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健身康复室、就餐配餐室等,实行"村级兜底""院会合一""社会参与"模式运营。

(二)模式多元,服务能力优化

积极探索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社会参与为辅助的睦邻互助养老新模式,有效解决独居、留守、高龄、残疾、失能等老人的日常生活。一是建立"孝善基金",解决老年人"吃饭钱"。鼓励子女按标准缴纳赡养费,加上其他资金形成"子女自愿缴纳赡养费+村集体经济补贴+帮扶单位资助+爱心捐助"农村孝善养老模式。二是建设周转房,解决老年人"居住难"。按照"产权归公、免费入住、循环使用"的原则,由政府统一修建,村委会统一管理的公建民住用房免费提供给特困、高龄、低保、困难退伍军人等特殊老年群体,现已建成集中居住点108个、住房1000余套。三是购置配餐用车,解决老年人"吃饭难"。为农村互助幸福院配发27辆送餐车,建成老年配餐就餐室72个,构建"老年幸福餐厅+老人预约订餐+上门助餐服务"的配送餐服务网络,切实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吃饭难疏通"最后一公里"。四是推行"公益志愿"服务,解决老年人"照护难"。政府积极发动志愿者对特殊群体提供打扫、看护、陪伴、体检等照料类服务。

二、农村老人养老意愿及需求

为充分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困难及所盼所想,调研组对5个养老机构及36名60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开展了问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一)超九成农村居民倾向居家养老。受访者中,目前和配偶一起生活的占66%,和父母或子女等其他家人一起生活的占28%;独居的占6%;养老意愿调查中,愿意与配偶一起居家养老的占72%,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居家养老占25%,养老机构(老年公寓、敬老院)养老占3%。

(二)农村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受访者对养老需求,有医疗保健需求的占36%,身体锻炼占22%,生活照料(诸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澡穿衣、陪同外出等)占比19%,休闲娱乐活动占比17%,日托服务占比6%。农村老年居民在医疗健康、生活照看、身体锻炼、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老年人对就医、养老金的担忧仍是关注的重点。受访者对养老方面的担忧,怕有病治不起或就医不便的占33%,没有退休金、收入不能负担自己的养老费用的占26%,担忧给子女造成较大负担的占23%,怕独自居住生活无人照顾的占6%,常感觉寂寞无聊的占5%,怕子女不孝顺、老了没人管的占4%,使用智能手机、家电存在障碍的占2%,缺少关爱和陪伴、精神感到孤单的占1%。

三、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老人的比重远大于城镇。X市常住人口由20xx年的万人下降到20xx年的万人。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由20xx年的万人增长到20xx年的万人,老年人口比重由20xx年的%提升到20xx年的%,全市常住人口的下降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人口结构矛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养老问题亦成为政府亟须解决的民生大问题。

(二)农村家庭规模变小,子女养老意识日益淡薄

一是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步入老年行列,这代人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老人无人照顾、年轻人压力大的矛盾凸显。二是二元制经济结构的现实情况使得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单一,有少部分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子女的赡养或依靠政府。三是独生子女很大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也相应减少。

(三)传统观念束缚较大,养老产业发展仍显不足

政府层面,养老产业投资大、收益慢,实现持续经营的经费及动力不足,投资主要靠政府,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导致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工作发展迟缓。但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养老观念比较保守,调查显示政府供养服务设施使用率未达40%。社会层面,农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陈旧,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意识仍显强烈。在部分老人看来,敬老院主要照顾对象为五保户、无儿女的特困老人,使得农村老年人不愿去敬老院。受访者中,不愿意、不接受敬老院养老观念的占50%,说不好、实在没办法也会考虑的占41%,担心敬老院费用高的占比6%,完全接受敬老院养老方式的仅占3%,养老理念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专业护理人员缺乏,服务水平能力有限

调查显示:目前养老院、敬老院服务人员以公益性岗位和临聘人员为主(90%以上),聘用人员也多为当地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周边农户,工资低、流动性大,没有时间参加专业的岗前培训和专业学习,缺乏养老服务的护理基础和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养老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不高。人员的流动也使得考核奖励机制无法贯彻到位。而且从事老年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医疗技术人员及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策措施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乡村振兴美好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向更全面、更协调、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一)加大政府宣传支持力度。一是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养老机构尤其是农村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对于社会化运营的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对养老机构开展捐赠,并对捐赠人予以政策优惠。二是主动营造有利于养老服务业良性发展的舆论环境,全力落实养老服务政策,同时持续跟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动态研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及时出台支持政策,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规范企业行为,履行好监督、保障、服务职能。三是在机构人员编制上给予政策支持,借助编制等留住管理、护理、医疗等专业人才。四是对已建成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向上对接,多渠道争取运行资金,分批次、按重点逐年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保障正常运行,发挥好为老服务功能,切实增强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养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人才建设。一是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护理服务培训,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制定服务人员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养护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和持有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人员到养老院、敬老院工作,优化护理服务队伍结构。鼓励、倡导志愿者与敬老院开展结对互联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群体,努力形成以专业人员为骨干、服务从业人员为主体、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社会特困供养服务队伍。三是利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资源,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提高服务技能。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投入相应的专项资金,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X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服务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三)持续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坚持把养老事业融入全市乡村振兴大局谋划,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居住分散的特点,继续修建公建民住集中居住点,采取盘活闲置校舍、办公用房等方式,在农村公建民住集中居住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互助老人幸福院,构建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四合院"式的互助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高效、便捷、快速的服务。同时,针对X市留守、独居、高龄、空巢老人的问题,构建"老年幸福餐厅+上门助餐服务+老人预约订餐"的配送餐服务网络,开展助餐、配送餐服务。

(四)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就地就业进度。政府根据特色产业吸引客商投资农村,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既增加经济收入,又能兼顾家庭赡养老人,还促进社会家庭和谐。

(五)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在老人养老保障上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社区软、硬件建设,特别是通过社区成员的互动,彼此之间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35 3983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