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履职情况报告

荣誉 分享 时间:

河长制实施情况良好,各级河长积极履职,水质监测与治理措施有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众参与意识增强,河流管理逐步规范化。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河长制履职情况报告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2025年,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切实履行河长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2025年度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河长制责任体系

(一)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一是成立以我为组长的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村(社区)级河长、巡河员、保洁员的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定《XX乡/镇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XX乡/镇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河长制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定期召开河长制工作推进会、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

(二)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一是建立巡河制度,明确巡河频次、巡河路线、巡河内容,确保巡河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二是建立问题发现、交办、处置、反馈机制,形成闭环管理,确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三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向上级河长办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效,提高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二是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河小青”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设立举报电话和信箱,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河道管理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二、聚焦重点任务,推进河道综合治理

(一)开展河道清“四乱”专项行动。一是组织开展河道“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河道内的垃圾、杂物、违章建筑等,恢复河道行洪能力。二是加强日常巡查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河道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河道环境整洁有序。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四乱”问题反弹回潮。

(二)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强对辖区内工业企业、养殖场、餐饮业等污染源的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三)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一是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二是加强对河道两岸植被的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河长制工作效能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一是建立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道信息、巡河记录、问题处置等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河道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

(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河道治理。一是与环保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河道巡护、水质监测、环保宣传等活动。二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河道管理保护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三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沿河居民参与河道保护,共享生态红利。

(三)强化考核问责,推动责任落实。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河长、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奖优罚劣,激发工作积极性。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履职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四、存在的不足

(一)河道管护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河段存在管理薄弱环节,垃圾清理不够及时,保洁力度有待加强。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还需加强。

(三)公众参与河道管理保护的程度还不够高,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强化责任落实,完善河长制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健全河长履职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强化结果运用。二是完善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对履职不力、失职渎职的严肃问责,确保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二)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持续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一是深入开展“清四乱”常态化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三是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提升水环境质量。

(三)加强科技应用和创新,提高河长制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二是探索运用无人机巡河、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提高巡查监管效率。三是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为河道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河道管理保护,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河长制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河道保护组织,鼓励公众参与巡河护河、水质监测等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探索建立公众参与河道管理保护的激励机制,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35 4214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