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安徽十次党代会报告
报告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生态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1安徽十次党代会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为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
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xx年10月30日)
李锦斌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开创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
一、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胜利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是理论武装得到新加强。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召开106次省委常委会会议、59次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举办10期市厅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组织各级各类理论宣讲14万多场次,推动理论学习步步深入、全面覆盖,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发展目标和思路举措,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不断增强。
二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万亿元提高到20xx年的万亿元、年均增长%,财政收入由2064亿元提高到4012亿元、年均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万亿元、年均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08亿元、年均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9077户、居全国第6位,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倍、总量居全国第8位,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初步确立。全省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成为长三角经济区重要成员,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效应充分显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大力实施"四督四保"推进机制,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力量、增添了后劲。
三是创新水平得到新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果丰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实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十二五"期间,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提高到%,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倍、总量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9位,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53人,省市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200个,建成院士工作站114家,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于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展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财税金融、商事制度、国资国企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热潮,"十二五"期间各类市场主体由166万户增加到276万户。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空国际货运航线相继开通,进出口总额累计2144亿美元、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519亿美元、年均增长%,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五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舆论引导和阵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建成开放,荣登"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全国文明城市新当选数、提名数均居全国第一。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3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深入开展,打造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六是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完成,长江、淮河、巢湖水质稳定向好。新安江流域和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水质保持优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整治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用地累计分别下降%、%。
七是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20xx年分别达到26936元和10821元,年均分别增长%、%。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累计近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量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和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学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形势持续稳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两孩政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扎实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持续提升。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15万套,居全国第4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累计减贫万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至%。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老字号"、以船为家渔民等群体生活问题得到一揽子解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抗击严重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平安安徽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实施,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安庆油气管廊迁建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铸安行动"扎实开展,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八是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法定职权,立法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实现全覆盖。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创新实施年度民主协商计划,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全面依法治省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开。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不断巩固。
九是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制定实施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若干意见,管党治党力度不断加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严格执行20字好干部标准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风清气正、圆满完成。基层党建不断强化,"三级联述联评联考""三个清单"制度等深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实施省委、省政府"三十条","四风"整治成效明显。切实以"不贰过"的决心,加大中央巡视和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力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九届省委巡视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市县巡察有序开展,审计监督、重要岗位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全覆盖扎实推进,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的五年,是管党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生态不断优化的五年,是"三个强省"建设成效彰显、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安徽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着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在创新创造中培育竞争新优势。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真正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制约和影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本破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观念不强,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从严管党治党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等。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在实践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安徽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并提出"五个扎实"的任务要求,这"一大目标、五大任务"是指引我们站上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行动纲领,是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突破,为我们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了难得机遇。我省是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重要成员,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为我们发挥"左右逢源"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要素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加美好前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同时要认识到,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我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要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坚持统筹协调增强发展平衡性,坚持绿色优先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共建共享增进群众获得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保证,不断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奋力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圆满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概括起来就是"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美好安徽开创新篇。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扩大战果、积累成果,量变质变、勇于争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和质量效益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万亿元。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60%,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法治安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气、土壤、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上升,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人民福祉全面增进。居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惠及人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之路。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创新型"三个强省"。牢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文化,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
--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体系。注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大开放意识,充分发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着力方向,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打造成长三角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加快建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迈进。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汇聚起推动安徽发展的磅礴力量。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一定能够创造美好安徽建设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全面落实"去降补"五大任务。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大力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积极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引导新市民住房消费,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着力拉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机器人、生物医药、语音技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大规模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升级,加快建设"质量安徽"。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打通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通道,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和产业发展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软件、中介服务等产业,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新业态、旅游领军企业,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信息消费、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实施电商安徽战略,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促进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要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下好创新"先手棋",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发区建设各类创新型孵化器,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发挥省产业基金、各级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作用,健全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完善企业主导产业创新研发的体制机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才收益的比例,全面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扩大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
(二)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三)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创建"双创"载体,创优发展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广泛聚集各类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和科技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畅通各类人才流动渠道,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加快建设技工大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五、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我省与苏浙沪联动发展、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联动发展、各城市之间联动发展,提升放大安徽板块整体效应。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展期规划,健全拥江发展、两岸联动机制,打造引领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撑带。提升合肥都市圈建设水平,支持合肥与淮南同城化发展,加快合肥与六安、滁州、桐城一体化步伐,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带建设,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圈。完善和落实支持皖北发展政策体系,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步伐,实施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合作共建,打造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支持黄山、池州、宣城等地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着力建设一批名镇名村,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支持合肥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支持芜湖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安庆、阜阳、黄山分别打造成皖西南、皖西北、皖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滁州、宣城打造成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芜马宣、宿淮(北)、安池铜城市组群建设。大力支持淮北、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实施"四创一建",深入推进"三治三增三提升",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城市集约紧凑绿色发展。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智慧城市、安全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设置,着力推进有条件的县改市(区)。
(四)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积极推动县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培育一批现代中小城市。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支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布局和创新体系,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加强对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发展的政策支持。
(五)大力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加强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苏浙沪等周边地区及省内各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构建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大幅度提高皖北地区农村公路通达水平。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推进长江、淮河干支流和巢湖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制定实施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实施"互联网+"安徽行动计划,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深入推进国家级重点改革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响安徽改革品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放大确权成果效用。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培养、现代医院管理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以完善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动态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实施全方位公共服务和全口径中介服务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推进整体上市和兼并重组,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董事会建设等试点,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决破除制约民间投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建设,积极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有效融合,建立健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办法,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建立改革任务落实"三察三单"制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地。
(三)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扎实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水、路、港、岸、产、城布局建设,推动皖江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社会管理互通互认,与苏浙沪地区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推进与苏浙沪共建合作园区,推进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全面实施通关一体化,大力推动单一窗口建设。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升级。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深化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合作,高水平办好国际徽商大会,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积极推进各领域对外合作,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七、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进一步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的监督,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积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继续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巩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承办、各方分工负责的政协协商民主格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新,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自治功能。完善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提升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创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扎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做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胞共同推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开展江淮普法行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推进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努力建设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安徽。
(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积极配合完成跨军地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进一步营造"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浓厚氛围。
八、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推进"八个强"建设,深入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主题宣传,宣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安徽的成功实践,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坚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努力营造繁荣清朗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加强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一体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活动,大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拓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掘安徽传统文化积极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之魂,用文化的独特魅力成风化人。
(三)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以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健全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精品战略,持续打造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徽黄梅戏艺术节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优秀文艺作品。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抓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分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骨干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一带一路"布局文化交流合作,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
九、着力推进以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以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切实做到"六看六确保",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机制,大力实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扶贫项目,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加大多元投入,加快建设步伐。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强化贫困地区基层科技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强化劳务输出对接合作,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创新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深入推进教育扶贫,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加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监测和评估、评价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完善包保帮扶制度,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保持所辖贫困县较多的市和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党政正职相对稳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注重提拔使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二)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办好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符合省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医养结合和养老产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更加稳定、和谐、有序的平安安徽。学习运用"枫桥经验",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坚持积极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加大对各类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强化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网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加快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全面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长远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加快建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省域国土空间体系。坚持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以城市生态修复、"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和治理,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实施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造林绿化提升等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综合规划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加强大别山生态环境保护,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二)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改造,统筹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培育生态经济新业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理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实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切实用制度守护好青山绿水。
十一、以"三严三实"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关键在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推动管党治党真正走向严实硬。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伟大的事业需要科学理论指引。要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摆在首要位置,发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刻领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准确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在学习中强化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自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持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善于在讲话精神中找指针、找方法,转化为安徽发展的科学思路、政策举措,确保安徽各项事业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前进。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挺在前面,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落实集体领导制度,认真执行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共同维护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进一步扩大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范围,全面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不断提高党内民主质量。
(三)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20字好干部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公道正派作为干部工作核心理念贯穿选人用人全过程,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和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加强干部队伍综合分析研判和考核,建立干部基础信息档案、运行情况备案、调整配备预案,严把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用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三学院两基地"等阵地,更加注重思想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培训,更加注重必要台阶和递进式的培养,更加注重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基层一线的扎实历练,促进更多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统筹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专业年龄经历结构,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更好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奋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四)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基层党建"三个清单",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扎实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深入抓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健全人员向基层流动、资金向基层投入、政策向基层倾斜的工作机制,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过硬。
(五)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全面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切实当好人民公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三十条",坚决反对"四风",认真落实作风建设"两清单",建立作风领域新问题新矛盾及时发现和处理机制,持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在坚持中见常态,在深化中见长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研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加强理论思考,加强政策谋划,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充分信任、关心、爱护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鼓励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必须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健全责任体系,拧紧责任螺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切实加强警示教育,以倪发科、韩先聪、杨振超等反面典型为镜鉴,明底线、知敬畏、守规矩。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以"六项纪律"为标尺,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促进各级干部干净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互相监督作用,切实把党内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上。制定实施省委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和巡视全覆盖工作方案,持续加强政治巡视,不断拓展深化巡视监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交织,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着力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纪检体制改革,推动各级纪委进一步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充分发挥纪委派驻机构职能作用,着力提高执纪监督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端正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群众观,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七)切实加强管党治党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管长远的根本性建设,必须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新要求,与时俱进制定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入开展党内法规制度教育,进一步增强制度意识、法纪意识,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加强对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没有特权、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管党治党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同志们,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朝着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阔步前进,是时代赋予全省350万共产党员和7000万江淮儿女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强化担当精神,牢记党和人民重托,以全省发展为己任,坚定信心不动摇,扛起责任勇担当,勤勉敬业,夙夜在公,奋力开创安徽各项事业新局面;必须强化进取精神,树立雄心壮志,抬升发展标杆,敢于攀高比强,奋力在闯出新路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强化实干精神,坚定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秀业绩。
同志们,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篇章!
上一篇:社团成员个人工作总结【热选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