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实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取得的成绩1

中国代表队在第26届世界大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第26届深圳大运会上,我国派出了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所高校的运动员505人,参加了24个大项、283个小项的比赛。最终获得了奖牌榜和金牌榜双第一的好成绩(见表1)。共获得奖牌145枚,比上届增加了87枚。获得金牌75枚比上届的22枚增加了55枚,增幅巨大。也打破了由前苏联在莫斯科大运会上创造的69枚的记录。

在此次大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所获的金牌比第二名俄罗斯联邦代表队的45枚,超过了33枚,奖牌总数比第二名俄罗斯超过了14枚。在第25届大运会上我国所取得的成绩比24届的要逊色得多,经过了8年的磨砺我国在深圳大运会上又再次回到了榜首,这些成绩见证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表明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取得这些成绩与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政府的重视、主场优势以及部分国手的参加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竞技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提升这是不可否认的。其次,主场优势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关系重大,前苏联创造的金牌总数记录与其作为东道主不无关系,可以肯定主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本次比赛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此外,根据有关统计,在此次大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中有40%左右的运动员非在校大学生。在中国队夺取的75枚金牌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一二线国手取得的。在大运比赛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世界冠军扎堆的现象。例如中国跳水“梦之队”,他们就是几乎以全班人马出战大运会。而夺取大运女足金牌的中国队中也云集了国脚毕妍、庞丰月等。

深圳大运会夺金项目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兵乓球、射击、游泳健美操体操等项目。其中射击项目获得金牌13枚,占总金牌数的17.33,排名第1位;跳水项目共获得金牌11枚,占总数的14.67%,排名项目分布第2名;游泳(包括水球)和兵乓球获得金牌数均为7枚,占总数的9.33%,并列第3位。体操(包括艺术体操)获得金牌6枚,占总数的8%,排名第4位。健美操和帆船获得金牌均为5枚,占总数的6.67%,排名第5位;举重和跆拳道分别获得4枚金牌,占总数的5.33%,位列所有项目第6位。其他项目所获金牌都较少,例如三大球中的6枚金牌,仅女足获得1枚,其他大球项目都毫无斩获。

深圳大运会我国三大球的成绩分析

在第26届大运会中,我国男女队均参加了篮足排三个集体项目的角逐。最终成绩不尽人意,尽管女足在18年之后重夺冠军(见表3)。男子篮球主要以复旦大学为班底,仅取得第18名的成绩,足球队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学为班底,取得第7名也算是出乎意料,男排取得第19名,位列21支参赛队中倒数第三,连续五届大运会无缘八强,总体来看表现比较糟糕。女子方面篮球获得了第10名,与上一届名次一致,足球获得了金牌,这和队中云集了国脚毕妍、庞丰月等有着巨大关系,但我们应该承认取得该成绩实为不易。以上海复旦女排为主的中国队虽然在决赛与巴西的比赛中毫无还手之力,但也创造了10年最佳战绩。总体来看,三大球的男子代表队所获成绩比较差,这和我国奥运会的表现基本一致,女子代表队在足球、排球的表现及实力确实较高,但篮球的成绩也很难让人满意,连续4届无缘8强。

深圳大运会我国男女运动员表现分析

此次大运会中国队的参赛队员为505人,男女比例为4:3。在女性运动员明显少于男性运动员的情况下。除了男女混合所取得的金牌8枚后,男性运动员共夺得的金牌数为27枚,占总金牌数的40.30%,女性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为40枚,占据了金牌总数的59.60%,也就是说在男女比例为4:3的情况下,男女获得金牌比为4:6,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少获得13枚,差距接近总数的20%。在银牌方面,除了1枚男女运动员共同取得的,其余的38枚,分别由男子运动员获得24枚,占总银牌数的63.16%,女子运动员获得14枚,占总数的36.84%,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多获得10枚,差距为总数的26.32。

本届大运会获得的铜牌总数为31枚,其中男运动员12枚,所占比为38.71%,女运动员获得19枚,所占比例为36.84%,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获得7枚,占总银牌数的差比为22.58%。总奖牌数为145枚,其中男运动员取得63枚,女运动员取得73枚,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少获得10枚。这说明我国高校竞技实力呈现阴盛阳衰的情况,这和我国北京奥运会上男女运动员的表现不谋而合。

深圳大运会获取金牌运动员的高校所在区域分布

三个区域的划分是我国特有划分方式,这是按照我国的经济、地域等来划分的,东部地区包括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我国经济、交通、文化等最发达的地区。在此区域分布着众多高校,是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等9省、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9.5%,承载全国35%左右的人口,是我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此地区位于内陆是东西部的中介,经济、文化等低于东部高于西部。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密度小,高校也较少。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高校学生所获得的金牌数为65枚,所占的比例为88.67%,接近90%。

中部地区高校的运动员获得金牌数为6枚,占总金牌数的8%。西部地区高校运动员所获得的金牌数为4枚,占总金牌数的5.33%。东部地区高校所获金牌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总和的5.25倍。尽管中西部高校运动员本身参加大运会的较少,但这足以说明我国高校竞技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参差2.6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类别划分根据我国运动员在第26届大运会上的表现,可以把所参赛的运动项目按照此次运动会的成绩,以及参考前几届奥运会的成绩可以分为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劣势项目三类。优势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潜优势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并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可较快进入优势项群的竞技体育项目;劣势项目是指一直以来竞争力较弱的项目,即没有争夺奖牌的实力的项目。根据分析(见表6),我国高校竞技项目中兵乓球、女子水球、跳水、击剑、游泳、射击、体操健美操、举重、帆船和国际象棋。

这些项目汇集了65枚金牌,是我国取得金牌第一的保障。潜优势项目为羽毛球、女子高尔夫、柔道、射箭、女足、女排等,像羽毛球两银两铜、女高尔夫银牌,柔道1金1银3铜等,这些项目只要再继续提高,在未来夺取金牌或者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并非不可能。我国大学运动员的竞技弱势项目为田径仅获得两枚金牌,历史上体育强国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田径实力,如美国、俄罗斯等,因为田径项目的金牌数目多,在大型运动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球实力也不太令人满意,仅获得一枚银牌;男子高尔夫获得第九名,三大球中除了女足和女排外,其他的都不具备夺奖牌的实力,甚至进不了前8强。

结论

(1)我国在深圳大运会取得的成绩与政府的重视、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国手的参加有着很大关系。但是,取得的成绩是必须承认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夺金项目较为集中,夺金点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跳水、射击、兵乓球、体操健美操、游泳等非身体直接对抗性项目,对抗性项目中以跆拳道夺金最多。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中三大球除女足、女排外,女篮、男子篮足排项目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女子成绩要优于男子。在参赛运动员男女比例为4:3的情况下除银牌获得数男子领先,金牌、铜牌、总奖牌数男运动员获得数与女运动员差距较大,呈现出阴盛阳衰之势。

(4)所获金牌运动员的高校所在地以东部为主、中西部获得数较少。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距,中西部仅获10枚金牌,占总数的13%左右,折射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地域差异明显。

(5)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以射击、体操健美操、兵乓球等非身体接触性项目为主。潜优势项目羽毛球、柔道、女子高尔夫等项目。弱势项目主要以田径、女篮、男子水球、篮足排为主。

建议

(1)要正确对待所取得的成绩,体教结合才是体育回归教育、体育蓬勃发展的出路。中国应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打破“体教各唱各的戏”的困局,将体教结合尽早纳入目前的“举国体制”。在注重高校竞技体育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2)在保持现有夺金项目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夺金项目的覆盖面。重视身体接触对抗性项目的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应该对非夺金点项目有所倾斜。

(3)政府、学校要更加关注对三大球的发展,特别是男子篮足排项目的发展极为重要,要使三大球都进入世界强队行列将是一个长期和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阴盛阳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需从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着手。

(4)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区域发展不和谐的局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取得的成绩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取得的成绩2

[关键词] 疾控; 疫情网络直报; 金卡系统; 发展; 成绩

[中图分类号]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00-01

为了搞好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疾控中心关心支持下,经过县、乡两级疾控机构的共同势力,艰苦奋斗全部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及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在全县推行,通过几年多的运行,已基本进入最佳正常运转状态。现将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1 卫生疾控系统信息化推广工作 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工作重点抓了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和预防接种信息管理两项工作。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按月逐级报告的信息管理模式,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技术保障,提高了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随着免疫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预防接种手工记录、统计报告及传递已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的免疫预防工作和预防接种对象的需求,错登、漏登,查找、统计困难制约了免疫预防工作向更好、更快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3月预在全县推行了防接种信息系统[1]。通过几年多的运行,已基本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2 卫生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建设 我县自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以来,健全了组织,完善了工作制度。县卫生局、防疫站及县乡两级医疗单位对网络直报工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网络直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网络直报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初步形成了快速反应上报、及时监测与分析、检查指导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作模式。

加强培训,提高技能,确保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顺利发展 为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我县每年通过各种形式,组织网络直报单位的疫情管理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做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人员技术培训,是开展信息化管理的根本保证。2006年3月26日,我们邀请了沈苏公司山东分公司两名技术人员,举办《金乡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技术培训班》。培训期间,技术人员为我县预防接种门诊按要求重新配置的微机安装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并结合实际详细讲解了系统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确保了全县接种门诊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03年以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和发卡工作。经过近半年的运行,2006年底我县再次邀请沈苏公司山东分公司两名技术人员,对全县预防接种门诊信息系统微机进行了升级和维护,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技术人员现场解答了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使全县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微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严格制度、加强督导,充分发挥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支撑作用 为强化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自2004年以来,我县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列入了年终检查内容。每月对全县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对直报单位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加强督导检查、技术培训和针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使直报单位的报告程序、内容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提高了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质量。

为保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县防疫站专业人员多次深入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现场监督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督导中,我们发现个别预防接种门诊不能及时为目标儿童办理信息卡,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卡使用不规范。有的微机操作人员微机操作不规范,非法关机导致系统瘫痪;有的微机操作人员对数据不备份,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存在工作人员或非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利用信息系统微机上网聊天、打游戏、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等情况,严重危及信息系统安全。为规范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工作,县卫生局制定下发了《金乡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县防疫站专业人员将各预防接种门诊执行该制度的情况纳入工作督导之列。

疾控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工作质量管理水平 全县县、乡医疗机构全部实现疫情网络直报,为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处理疫情提供了技术保障。2006年5月,经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技术培训、硬件配置、宣传发动,各乡镇统一行动,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截止2007年6月底,200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儿童应发卡28167人,实发卡27096人,目标儿童管理覆盖率达到%,预防接种信息上传完整率、及时率和准确率均达到了100%。2000年-2002年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补录工作已于2006年底完成,在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补录率达到了100%。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建成与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免疫预防工作质量,提高了免疫预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3 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免疫规划是一是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但部分领导对此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没把免疫规划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致使基层卫生防疫网络建没经费严重投入不足、人员不稳定。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超生儿童和流动人口难以管理等由于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各项经费非常紧张,疾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如预防接种通知还是传统的、繁锁的、人工的方式,工作率不高[2]。免疫规划是一是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部门应齐抓共管,卫生行政主管门应加强领导。为了加强预疾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为落实奖惩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防疫机构把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树先的重要条件,把预防接种门诊诊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工作纳入县对各乡镇疾病控制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预防接种门诊的“软件”水平加强预防接种专业队伍建设,是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的重要保证。三是继续在金卡系统上的基础上推行科学、先进、快速、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预防接种信息平台,把预防接种通知、预防接种信息传给每一位儿童家长,加强公众、患者的联系,建立与患者高效信息交换互动平台,使防病关口前移,促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兴远,李桂峰等。计划免疫金卡管理系统在农村推广可行性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02,6(29):50-51.

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3

一、从事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于20xx年xx商校财会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曾任xx省阳高县政府办公室干事、县财委副主任、县外贸局长兼县外贸集团公司总经理,专业技术工作业绩。xx年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xx市分公司后,历任办公室调研员、浑源县公司经理、市公司工会主任。经济专业出身,本人又热爱经济,xx年全国首次经济师专业考试踊跃参加,取得了金融经济职称,并被xx市分公司聘任。由于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技术水平,使其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很好发挥,不仅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本人或所负责的单位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或奖励。(见资格审查表内的部分填写)

二、从事经济工作的学习情况

多年来,自己始终重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特别是经济管理的学习。原初始学历是中专,靠自学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xx财经学院商业经济大专文凭,xx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证。近年来,更是多次参加学习培训、理论研讨,其中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就有:xx年7月xx省经委企业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xx年9月xxx中央党校十五大精神培训班;xx年5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第18期县支公司经理培训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xx省公司省市县三级公司经理培训班;xx年4月xx省经济学年会;xx年5月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xx年6月xx省经济发展促进会理事会聘为理事。

三、在经济岗位上的理论成果

多年来,自己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注意把学习思考所得结集出版,并有社科成果获奖,工作总结《专业技术工作业绩》。xx年编撰《人身保险投保指南》,促进了当地寿险业务;xx年结集《国寿保险实践的思考》13万字,赠送省内外同行参考,受到好评;xx年xx人民出版社出版《改革岁月建言集》30万字,新华书店发行。《xx财贸经济》撰稿人之一,《全国优秀经济论文逊等多部文集有文章收编。《xxx》、《支部建设》等报刊发表过大量论文。其中《基层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困惑及其对策》经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委员会审议鉴定,被评为xx年度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

四、在经济岗位上建言献策

此外,xx年我还情系下岗职工,编撰《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七十二行》一书,自费印刷3000册无偿送给xx市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xx市妇联、工会、浑源县妇联等单位分发部分下岗职工或做培训参考资料。不仅受到方方面面的称赞,而且不少读者、下岗职工来信来电求教商讨或表示致谢。

由于热心经济,关心宏观发展,从事基层经济管理,情系新兴的寿险事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且小有成就,xx日报、xx电视台、xx日报、经济周报等多家新闻部门做过报道,其中xx晚报xx年1月19日以“谏议大夫小人物”、xx晚报xx年11月18日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题整版作了介绍,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我以为,经济专业职务是为经济工作服务的,本人自感具备了高级经济师应有的素质要求,特申报评聘,使自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中国人寿的发展壮大尽职尽责尽力。

取得的成绩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宏观调控

一、引 论

宏观调控一词是一个中国独有的经济学专业术语,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概念创造[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管理方式也在转型,宏观调控发挥着越来越令人关注的作用。

宏观调节的提法最早见于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该文件提出:“越是搞活经济,越要重视宏观调节,以利于调节社会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流向,调节产业结构……”1985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指出:“……在于一些同志较多地重视微观放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宏观控制的指示。”这是宏观控制首次正式出现在公开报刊上。1988年9月26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这次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必须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纪律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五管齐下,进行宏观调控。”十四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其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宏观调节、宏观控制到宏观调控的过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克服市场调节天然存在的某些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中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的区别

在西方,并未将国家干预与宏观调控区别开来,但是,宏观调控仅仅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完全包含国家干预的所有内容[2]。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界定、论述相比,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首先,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制度一般被认为是外生的,但中国的宏观调控被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其次,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不针对结构问题,但中国的宏观调控始终在强调结构的优化;第三,西方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中国的宏观调控手段还包括行政手段[3]。

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产物,其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训并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未来,中国经济体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继续完善,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4]。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业已进行的几次大规模宏观调控。其特点是:(1)从1986年的宏观调控开始,政策当局注重运用相应的扩张性与紧缩性的政策工具对经济的冷热状况进行调节。(2)1991年宏观调控形成经济的“硬着陆”,其原因在于政策调整的力度过大。但此次的特点是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等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基本确立了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框架。(3)1992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是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4)199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第一次使用扩张性政策来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5)2003年以来宏观调控针对的是部分行业投资过度扩张带来的局部经济过热。决策部门采取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采取点刹车的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据此,有学者认为:“正是我们多年来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抑制了过剩生产力的产生,成功避免了经济过热,实现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5]。从总体上说,我国的宏观调控巩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将改革持续推向深入[6]。(6)200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计划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在不断向好的方向运行,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中国宏观调控的经验

我国经历了30几年的摸索和创新,宏观调控的中国特色还可以从西方媒体的评论中得到佐证。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宏观调控就“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和赞赏”[7]。朱基指出:“我们的所有宏观调控措施都不是照抄西方模式,都是有中国特色的。”[8]具体来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 不拘泥于西方的传统,大大拓展了宏观调控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既有对经济全面过热的治理,又有对有效需求不足和局部过热的治理;既有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又有对通货紧缩的治理。从政策措施上看,有紧缩性政策,也有扩张性政策。从调控手段上看,有直接的行政手段,也有间接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既有全面的“一刀切”,也有“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从调控时机上看,既有最初的治理性的被动调控,也有近年来的主动调控、事前调控和预防性调控。

第二、 凸显了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表明了宏观调控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程中,我国的宏观调控重点是要解决在市场体制下所存在的市场缺失、市场失灵等问题。因此,中央反复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发展的障碍。

对于我国的宏观调控,西方主流媒体则称之为“macro-economic controls”。这都说明了中国的宏观调控确实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的区别,只有那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才是我们最佳的路径选择。(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瑞。宏观调控的定位、依据、主客体关系及法理基础[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

[2]汤在新。宏观调控和国家干预[J].当代经济研究, 2000.

[3]黄伯平。宏观调控的理论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 2008.

[4]逄锦聚。中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

[5]樊纲。“苏联范式”批判[J].经济研究,1995.

[6]庞明川。转轨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

2006.

[7]陈锦华。国事忆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35 823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