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调研情况报告

网友 分享 时间:

提升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调研情况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继承传统、扬善抑恶、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重大战略举措,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今年以来,xxxxx通过走访群众、座谈、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对乡风文明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以多种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村民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和加强,乡村社会治安形势较好。特别是通过近年来争创安全社区、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村民遇事靠法、依法、讲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二是各镇(街道)、村(社区)治安形势大幅好转,许多村委会、聚居点均有文化娱乐的平台和载体。如:文化广场、图书室、支部阵地等,文明风尚正日渐浓厚。三是正能量、家风家训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五提倡五反对”(提倡婚事新办,反对高额彩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涉黄赌毒;提倡邻里友善,反对拉帮结派)移风易俗活动正在逐步有序开展,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勤俭节约的思想逐步成为主流,广大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了新改变。

二、存在问题

一是观念转变不彻底。一些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精力都放在抓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上,对乡风文明重视程度不够,号召得多、落实得少,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是推进力度不够均衡。由于各镇(街道)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群众文化程度不同,造成抓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也大不一样。

三是陈规陋习顽疾尚存。陈规陋习作为农村“老大难”问题,“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一些农村地区不良风气、陈规陋习仍大行其道,依然有相互攀比,大摆婚庆宴席,大收天价彩礼;有讲排场,搞迷信,办豪华葬礼。

四是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由于有些工作没有延伸到最基层,还没有形成一套覆盖区、镇(街道)、村三级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执行弱化、效果淡化、总结泛化、推进虚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工作建议

(一)党建引领,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把乡风文明建设涵盖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高地,引导全体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文明的生活观。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性集中教育月等行动,提高党员综合素养,建立一支群众信得过的党员队伍,从而带动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本村老队干、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入户志愿服务,宣传乡风文明,为提升乡风文明营造浓厚氛围。

(二)深挖潜力,激发内能。加强农民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将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普及有机结合,引导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面向优秀人才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并给予技术帮扶和资金援助,吸引大学生及青壮年务工人员返乡创(就)业,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文化遗产,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增强乡村的吸引力,推动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融合发展。

(三)健全体系,丰富内涵。将已建成的文体广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进行统筹整合,建立切合实际、开展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组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借助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活动。鼓励发展“文艺协会”“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培养。

(四)建立体系,移风易俗。以基层协商为根本格局,以乡村会议、村民代表为工作形式,组织建设多层级全方位的村民治理体系。鼓励乡村群众充分加入村规民约的协商议定,提高乡村民众治理的自主性,吸收多方智慧完善村规民约,细化奖惩措施,从而提高村规民约的认可度。积极引导本土乡贤、道德模范、返乡创业者等对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影响力和奉献精神的人士利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深沉的乡土情怀、高尚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浸润乡风,通过新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为他们反哺乡村搭建平台、理顺渠道,大力开展移风易俗。

35 27590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