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关于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和主要任务,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之路和必然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新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认识和把握县域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集聚整合县域层面资源和要素,推动县城发展红利向乡镇、农村流动,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可见县域经济发展是通过对县域资源整合、基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完善,进而在促进农业、农**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一、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

处于国家与社会交接面上国家治理基本单元的县域,是连结国家与社会的纽带,直接体现承上启下的互动关系,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县域这种特殊的节点地位和功能,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决定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向。

在我国历史上县行政建制已经有两千多年,是最完整、最稳定的体制,历来被赋予最基本的政权单位,在中华文明发展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县在整个制度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认识并不断增强。党和国家历来就非常重视县域的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高度关注,从1980年就推行综合改革发展县域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5月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就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2015年6月30日又提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党和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2021年,一系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战略安排均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在改革开放以来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年份,把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22年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使用“县”和“县域”的相关表述分别达42处和48处,可见,以县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已进入乡村振兴的范畴,显现了县域发展对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质量和效益。

(一)县域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特定地理空间的县域主要集中了农业、农村主体,多数农民居住于此、生活于此。因此,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的推进是县域全面振兴。在县域层面要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聚集和资源整合,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两个相辅相成、互联互通、互相支持、相互耦合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从县域经济维度看,县域经济是贯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交汇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基础、载体和平台。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的规划方式、工作力度及速度快慢、效果效益及城乡融合的共同协作配合状况,是乡村振兴实现程度与水平的最好体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质量、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围绕这一总目标在产业、生态等各方面持续精准发力。

(二)县域经济是解决城乡不平衡发展问题的主渠道。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相适应的前提下,“十四五”规划有关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县域经济是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布局,已成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对推动城乡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力度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在县域内将发展资源要素向乡镇、基层更多地扩散配置。通过资源要素配置均等化、合理化和可及性,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提升县域经济与不平衡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扎实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带动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有利条件,开辟通道,提供战略支撑。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共同富裕的支撑点。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高度关注和不能回避县域空间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是以整体发展理念推进的多角度、立体式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一环,最终要依靠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助力高质量乡村振兴,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实现路径。根据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总人口14.1亿人,乡村居民5.1亿人,因而归根到底,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乡村振兴因农民的现代化而振兴,县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发展县域经济就是促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使居住在农村的各民族人民平等参与其中,体现普惠性,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一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在项目选择、产业开发上选择能够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农民增收、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作为首选,构建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新的增长点。找准对接地方特色的有效市场,大力发展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富民强县。二是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中心镇、特色小镇、中心社区建设入手,转移农村人口,让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改变农村农民就业机会有限、仅仅依靠传统农业致富难的现状,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就近就业,着力帮助传统农民转型融入新业态、新产业,增加就业,实现城镇化—产业致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开拓消费新领域,鼓励在县域主体市场下开发特色市场、小众市场等,形成新型的县域农业消费市场体系,加快挖掘和释放县域消费潜力和空间。顺应扩大内需的市场潮流,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平台,加快推动、完善县域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确保农产品产销两旺,尽一切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二、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面分析

县域经济实力是GDP和地方财政收入,“藏宁青”是中国县域经济欠发达集中区域,县域经济发育较差,县域GDP总规模和县域GDP平均值都远远落后其他省市。在每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具体到**省县域经济的状况,仅**市多次入围。县域经济的状况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与低,**省18个欠发达县地方财政收入除**市超亿元外,其他各县均低于亿元。GDP突破20亿(2022年)元的仅三县,但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000万左右,处于中上水平。从“富”与“穷”县(区、市)的分布来看,GDP超100亿元的“富”县主要是**市、**市和**州,约占全省GDP的22%;“穷”县主要分布地区是**州、**州,除3个县(市)GDP超过10亿外,大部分低于10亿,各项经济指标均属全省最低。在44个县级区划中,2023年GDP100亿元区县占比22.7%,财政收入亿元以下的占比43.18%。地方财政收入普遍较低是明显“短板”。

三、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典型的县域经济,涵盖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具有功能较为完备的各种经济活动环节总和,经济运行体系相对完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循环的最基本单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战略深入实施,以及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22年县域经济GDP在全国占比39%左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出重要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是重要节点,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选择和迫切需求。因此,要把抓县域经济促乡村振兴作为切入口,客观理性分析各县域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和发展机遇,围绕特色优势瞄准突破口,集中投入、用好政策、用好人才和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提速、提质、提效,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形成更具有引领力、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才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重视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各类县城不同的基本特征和类型,结合县城区位因素、发展阶段、传统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等,确定各个县城的发展方向,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县城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1.以县城发展为基础分类引导发展。一是对**市、**市周边经济基础条件好、具有投资潜力、发展空间大的县城重点发展、重点支持。随着城市周边交通设施便利程度不断改善,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县城区位劣势弱化和成本优势强化为县城带来了发展机遇,应将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和产业聚集的重要空间,主动接受人口、产业、物流基地、专业市场以及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转移。二是对远离省会且地理环境较差、处于相对落后的牧区“小县域”,在现有产业基础条件下,依据县域资源禀赋、传统比较优势、市场条件等,加快发展以资源主导的产品精深加工型产业,逐步培育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体系,将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的过程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应加强建设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把发展服务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培育发展一些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县城与小城镇服务农民的综合能力,提高县城吸引力和容纳力,加快县城人口聚集,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县域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是完善国家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建设能力,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生态地区超载的人口逐步有序地承接转移到县城,不断保障、提高县城居民生活水平。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应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保障、提高县城居民生活水平。以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化为主体,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释放内循环活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步实现县域经济规模与资源环境容量、公共服务能力与人口规模相匹配,引领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巩固提升县城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西部的**县城来讲,偏远地区的县由于缺少区位优势错失了发展工业的机遇,现时一般农牧业型地区县城不可能再有重新工业化的可能,因此要大力推进以农牧业及其衍生的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工业。一是以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位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为着力点打造生态农牧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放在县城,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动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牧区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新型产业,培育自己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程度,夯实县城产业基础,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建设县城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构建畅通的农牧产品商贸流通网络,拓展第三产业融入全省乃至全国产业链。促进县城产业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环境基础等设施提档升级,对县城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补全补齐,系统提升县城产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四是发挥特色农牧产品产地优势,按照种养殖在乡村、加工配送产业链在县城的模式,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集群、现代农牧业园区,就近就地做优做强特色农牧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成为农村牧区二三产业集聚、现代农牧业高质高效的农牧产品主产区县城。

3.提高县城对乡村辐射带动的能力。服务于乡村是县城最重要的功能,要通过县城自身提质,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桥梁作用,促进县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延伸,使县城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辐射。以中心镇(村)为重点统筹配置片区公共服务资源,建设一批县域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次中心,构建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圈,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

(二)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瞄准城乡产业融合新赛道,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大部分县域城乡产业融合要以农牧业为基础和导向,以绿色发展为底线,积极构建县域绿色产业链,发挥“1×2×3=6”的乘数效应,通过“第六产业”形成贯通种养、加工和营销的大产业链条,让生产者获得全产业链收益,推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市、**市城市圈县域的产业园建设,创建一批典型的城乡产业融合项目进入园区,以园区建设驱动城乡产业融合,探索园区联动乡镇发展模式、县、镇产业集聚模式,促进园区、镇、村联动发展壮大,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依托特色农业、优良生态环境等资源,发展农村特色种养产业,破除城乡界限,探索产业之间、行业之间资源、知识、信息共享等新模式,创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集中连片打造河湟地区文旅融合型美丽乡村,共建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多元化模式。对其余各县域的产业园建设采用补贴或贴息手段,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园区市场竞争力和招商引资能力,加快县域内产业的集聚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增长新势能。

2.做好被限制、禁止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被限制、禁止开发区的县域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被限制、禁止开发区,并不意味限制、禁止发展,对被限制、禁止开发区,国家和**省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措施,以“+生态产业”的思路发展产业,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绿色、生态、循环产业体系。被限制、禁止开发区的优势优质生态资源禀赋是一种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统筹推进生态资源货币化和市场化,全面释放空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潜能,在限制、禁止开发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与生态文明协同共进,最终建立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寻求“不开发也富”的长效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塑造优美生态环境。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提升。传统企业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须以科技赋能。科技赋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就是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依据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应不断差异化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县(市、区),要把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在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用地政策方面对其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支持,促进科技与产业对接,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县。充分利用“科技援青”、“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势,针对**县域经济科技创新难点问题,对接产业发展,引进先进理念、人才智力、科技成果等,精准化开展更多科研交流合作、联合攻关,围绕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加快提升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创意农业的科技力量,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四)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实现突破性高质量发展,就要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促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把党建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党建领航发展,聚力谋跨越、促提升、惠民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四地”建设,高质量建设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全青稞加工基地、冷水鱼生产基地、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引领企业做强做大,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速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短板,加快中心乡镇的培育壮大与一般乡镇提升,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提升县城发展质量,以县城发展质量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各级基层党组织要以紧迫感、责任感,增强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拓展产业新赛道、打造新引擎,书写新时代党建引领我省精彩厚重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35 3302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