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习俗总结(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回族的习俗总结(实用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回族风俗1

关键词回族;婚姻习惯法;共性与特性;发展变化

一、区域间回族婚姻习惯法发展变化比较

回族习惯法既不属于伊斯兰教法的一部分,更不能等同于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法是一整套宗教教义和法律制度,它规定了所有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伊斯兰教法要求所有穆斯林顺从的意志,奉行伊斯兰法律制度。在伊斯兰教中,宗教与法律是一对等量齐观的概念:宗教的法律化、法律的宗教化是伊斯兰教法的本质特征。但是,随着回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回族习惯法在我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即他不属于国家法的范畴,不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虽然,回族习惯法的主要渊源是《吉兰经》,是根据《古兰经》的精神实质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回族习惯法是回族先民移居中国为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的同时保持原有文化特征的结果;因此,回族习惯法中不但有伊斯兰文化的因子,也有汉族文化的因子,抛开回族习惯法中汉族文化的因子,单纯强调伊斯兰教的因子,将回族习惯法归属为伊斯兰教法或等同于伊斯兰教法是不全面的。

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河北大名县分处东西部,地域差异较大,回族婚姻习惯法在发展变化中也各有特点:

(一)两地间回族婚姻家庭习惯法发展变化的共性。尽管两地分处东西部,但是在婚姻习惯法发展方面存在了很多相似之处”第一,回族婚姻习惯法中有关宗教的内容依然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尽管我们在河北大名县调查中发现,宗教的力量对回族婚姻习惯法影响已经减弱,但无法否认的是其依然是回族婚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考量,在回族婚姻家庭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我在与河北大名县回族同学交谈中发现,回族青年尤其是女性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回族对象,一般不会接受和异族通婚”而且很多回族青年都表示自己的配偶应当是本民族的,而且结婚应当遵循回族的风俗。第二,两地回族婚姻观念趋于开放,在河北大名县,异族通婚已经成为了现实,许多青年崇尚自由恋爱,都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选择配偶,宗教家庭因素对他们的干扰相对减弱,而且很多父母在这一方面也不在有硬性的要求,当然,尽管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家庭婚姻普遍受到和家庭长辈的干涉,但生活相对富裕!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则相对开放和包容,这些青年可以自由恋爱自由结合。

(二)两地间回族习惯法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两地回族婚姻习惯法发的展变化存在共性,同时也各有特点”第一,宗教力量强弱差异明显,由于人口的聚集程度地域开放程度的影响,河北大名县回族婚姻习惯法中宗教色彩逐渐的淡化,回族风俗表现出与汉族的风俗趋于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互动地整体,而青海大通的回族习惯法表现的更加独立,其宗教色彩还很明显,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在风俗方面差异较大,如在服饰方面。第二,女性地位方面两地有很大不同,河北大名县回族处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变革影响比较直接迅速,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在女性地位方面的改变也就比较明显,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影响甚微,女性地位与汉族女性基本没有区别,女性思想更加的开放,权利意识较强。

二、回族婚姻习惯法地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上,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因此传统回族婚姻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河北大名县处在社会经济改革前沿的,回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础教育持续的改善,随着文化素质的提升,回族开始放弃某些婚俗,逐渐导致婚俗习惯日益现代化,其次,在文化交流融合方面,由于河北大名县回族与汉族杂居生活,各方面联系比较紧密,回族婚姻习惯更多的受到汉族婚俗文化的文化影响;而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虽然也与汉等民族杂居共处,但更多的表现为小聚居特点,在一个封闭的文化圈内必然导致族群相互影响较少,回族婚姻习惯法也相对守旧,再次,在家庭和宗教方面,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由于历史原因,气氛浓厚宗教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主导作用,到现在,在调整婚姻关系上还发挥着主要的作用,青海大通回族对待家庭婚姻上比较看重宗教教义和父母家族之命;而河北大名县,尽管对比较的虔诚,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宗教教义并不是不能被打破的,是可以变通的,宗教力量在多元的社会文化冲击下不断减弱,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回族青年更加的独立,家庭对他们的约束减少,回族婚姻自由选择更多家庭婚姻观念更加开放,传统婚姻习惯受到了挑战。

三、两地回族婚姻习惯法比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回族在我国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地域环境不同,回族婚姻习惯法的特点表现也不同,尤其近年来,各地法治建设进程不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回族婚姻习惯法保留程度不同,回族婚姻习惯法地域性差异存在也是合乎情理的,符合历史发展变化规律,但是在考察对比两地回族婚姻习惯法差异性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共性,比如回族从形成到现在,始终反对禁欲,反对绝欲,反对终生独身等;又如,回族对婚姻条件看的很重,一般不与非穆斯林通婚,与非穆斯林婚配会先议条件,即使穆斯林内部通婚也会对教门、根基、贫富进行考察,这些婚姻观念和风俗习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和地域考验仍然存在,说明了这是回族婚姻习惯法最为核心、最为本质东西,是回族婚姻习惯法中回族民族性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魏彦芳。论回族婚姻习惯法与栅姻法的冲突及调适――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9).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4篇回族的习俗总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回族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回族风俗2

关键词:县乡村;旅游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590;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为认真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我密切关注我县 “乡村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优势,通过一段时间的下乡走访,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现就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浅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

随着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观念的形成,我县以小庄村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本村农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小庄村共有161户603人,其中土族人口5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耕地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2012年有民俗旅游接待户90户,占总户数的56%。去年,全村总收入47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人均收入为8000余元。2012年计划整治主巷道、民俗文化广场建设、水冲式厕所、示范户建设,大力推动民俗旅游发展。这已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来源,也是拓宽旅游业的新途径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实践。

二、突出成就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我县以土族民俗为主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村民自我发展的同时,建成了西部民俗文化村、纳顿民俗风情园、姚家大院等上规模的民俗旅游接待点,并且在2000年互助故土园景区被评为AAAA景区,为展示土族文化创建了具有代表性的窗口。在此基础上,为加快农家乐旅游发展,将小庄村周围3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定为旅游规划区,专门开发土族民俗旅游。

(二)加快民俗资源开发

近年来,不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挖掘土族民俗文化,丰富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推出了以饮食品偿、婚俗体验、歌舞欣赏、服饰及手工艺品展示、风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土族民俗旅游项目,从而使我县成为全省民俗旅游的亮点。同时,天佑德大酒店被评为三星级酒店,进一步提升了互助旅游的形象。

(三)打造特色经营

县镇在深入分析农家乐客源市场现状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基础上,帮助“农家乐”经营户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念,以民俗小吃、民俗文化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从村庄建设、农家乐布局到餐饮,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的农家风味,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风格,扩大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大旅游行业管理

为引导民俗旅游规范发展,我县出台了《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下发了《互助县民俗旅游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县民俗旅游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使接待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对全县从事民俗旅游接待一年以上的接待点、风情园进行了星级评定。并着力加强对经营户进行岗前培训,先后组织了有关人员开展实地教学培训,到经营户家中逐一示范,规范服务行为。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工商、卫生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健康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必须三证齐全。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次较低,规模不大,旅游项目不丰富,综合竞争力不强。现阶段,我县“农家乐”旅游接待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农家乐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竞争盲目。二是部分接待户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在接待中庸俗化、商业化土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尤其是小庄村没有下水,旱厕影响民俗村的形象。四是旅游要素整合不够,旅游商品匮乏,旅游产业链条衔接不紧,旅游带动能力不强。经营户没有形成整体的宣传推介氛围,游客潜在的需求由于没有得到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很难转化为强大的消费力。五是民俗旅游接待不规范,有序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本身为主,对旅游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没有系统的管理知识,缺乏管理经验,服务意识不强,经营理念落后,存在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大多数“农家乐”还只是停留在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的初级阶段。

四、发展思路

(一)加大政府支持和引导

把民俗旅游发展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制定奖励政策,调动经营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

(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制定对农家乐旅游开发有利政策,并纳入到全县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帮助农民做好短期和长期策划、宣传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环境,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配套产业相结合,把短期效益与永续发展相结合。

(三)突出民族特色,打造民俗品牌

把壮大民俗旅游产业、挖掘民俗文化作为特色产业来抓。注重形成个性特色的餐饮文化,整理开发土族农家乐菜系,积极挖掘互助土族特色食品锟锅、酿皮、狗浇尿、萱麻饼、白水肉、羊肉手抓等民俗小吃,提高农家乐烹饪技艺。收集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把民风、民俗、民谣、民歌引入农家乐,不断丰富和利用安召舞、轮子秋、土族盘绣为主的土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接待点,突出农家“乐”的魅力。提高农家内涵,打造民俗品牌。

(四)因地制宜,抓好乡村旅游发展

小庄村进一步扩大游客接待能力,提高档次和水平,从而与中国土族园、精品度假区、彩虹故乡农业生态园、青稞酒工业旅游、酒吧一条街、现代农业示范园等联成有机整体。北山景区要加快规范化建设。南门峡要设置垂钓台,供游人垂钓、娱乐。高寨镇大力发展“土鸡”经济、回族风味小吃等形式的旅游。佑宁寺利用宗教文化、生活特色及旅游产品生产,延长旅游产业链。

回族风俗3

关键词 海男;滇西;边地情结

滇西边地有着复杂绮丽的山川地貌、宜人的季节气候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不一样的边地文化。对滇西边地文化展现的众多作家中,海男是个独异的存在。她用丰富的想象力、诗意的语言和对写作的热爱,描绘着滇西边地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民俗。笔者要探究的是海男作品中萦绕着的滇西边地情结,并通过此情结的阐释,发现其意义与价值。

一、对滇西边地的诗意书写

海南作品体现出对如诗如画的地理风貌、独特神秘的人文民俗等的描写。“独特的山川河流、季节气候等构成的特定空间既是形成地方风格的因素,也积淀承载着该地域的人文精神、文化认同,是反映该地域的文学特有的甚至是恒定的环境标识。”[1]像诗歌集《忧伤的黑麋鹿》中多处提到的女妖、黑奴或黑麋鹿,在澜沧江的江岸、峡谷或是森林里编织着梦境一般的故事。又如《边城耿马》里圆润而潮湿的南定河和生来就会歌唱的佤族人,耿马边地带着神秘和古老的气息。还有《永远的香格里拉》里在碧塔海湖畔食草的马群,有那独特的酥油茶香弥漫的婚礼,都诉说着滇特的人文地理。她在《马帮城》里描写南山坡的段落,山坡小路铺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软的,枝头的果物、田间的荞子粒、瓦房中升起的炊烟讲述着南山坡上人们的生活细节。散文集《边城耿马》中的南定河,在她笔下散发着温柔的气息。用母亲的子宫、盆骨来比喻南定河,它就像母亲的子宫能孕育新的生命。

民俗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来源于生活又影响着生活。就如同身边的一物一线,串联起来形成了生活的俗世百态,人们的岁时节日艺术、歌谣传说、物质生活民俗等,就是这百态中的点滴。许多地域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着民俗文化,以突显作品的时空特色,海男也不例外,在其《边城耿马》、《永远的香格里拉》、《马帮城》、《碧色寨之恋》中均有滇西民俗体现。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三类,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和居住建筑民俗。饮食是生存之本,海男的《新昆明传》里叙述了很多美食,特色的有路南卤腐、过桥米线、汽锅鸡等。《边城耿马》中傣家绣花鞋上有着金鹿、孔雀异兽等独特的花纹。

二、滇西边地情结的成因

无论是反映地理风貌、人文民俗,还是多彩多姿的现实生活,人们一切日常生活和文明礼仪的成果都打上了地域色彩和民族性的烙印。因此,发掘作家创作的地域特征,对于理解作家和感受作品都是非常有益,而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民族情感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从荣格的情结理论来看,情结来源于人们心理的一种自主性,是不可控制的。 [2]不可忽视的地域色彩在其作品中愈发强烈,滇西边地情结是作者将自身对于滇西边地的热爱和眷恋,深深融入写作。海男在滇西的二十余年,给海男带来了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地理自然等多方面的体验感受,这是作者写作的题材。海男之所以能在作品中体现滇西的地理文化、人情风貌,这与她提炼的生活感悟是分不开的。

此外其创作特色的形成还与滇西边地自然环境影响,与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文化背景有关。回归故土的海男毫不吝啬的赞美云南,甚至觉得只有这块神秘的土地,才能带给她热情和兴趣。在她的《马帮城》、《新昆明传》、《永远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碧色寨之恋》等,都以滇西边地为背景,讲述着当地的风俗民情,和朴素的人们。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差距和鸿沟越来越小,这种交流“常常向本土文化提供很多外来文化、文学的异质性因素,同时也会不断催生本土文化、文学生长的新的动力”[3]海男阅读过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全球化所带来的‘时空压缩’和‘文化离散’这些文化实事迅速地把少数民族文化连同少数民族诗人一起抛入了一个‘文化复杂’的世界。”[4]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压力时,只有更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在能够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三、滇西边地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黄玲的《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一书中提到海男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归纳为:“对云南高原的精神回归”,这样的“精神回归”是一种作家的精神领域对母族文化的依恋,是灵魂在进行自我书写时的归宿感寻回。海男年轻的时候总想着往外跑,想去到更大的城市,见到更多的人,而如今却想要逃避城市的一切,想寻一座小城过宁静的缓慢的可以思考的生活。年轻的时候是“精神的突围”,生长在滇西小镇的海男想要出走,想要到大城市去闯荡。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积累,“回归”变成了主题,寻回那缓慢宁静的生活,也成了海男创作中想要书写的精神价值。

大城市的快节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繁华的都市下压抑着人性掩盖着丑恶,这也是当今高压之下,人们负面情绪暴涨,暴力杀害事件过多的一方面原因。随着阅历的积累,繁华的城市里是怨忿浮躁,霓虹闪烁也不过如此,唯有古老的宁静的东西才能嚼得出味道。海男的边地书写是对自我的皈依,也是灵魂对边地生活的寻求。虽然这样的作品能够宣扬民族文化,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只是对海男个人的意义与价值,放眼更广阔的文学地理范围,其作品就有了自身的局限性。狭隘的自我书写会忽略读者感受和理解程度,单一的滇西边地地域范畴也会辖制作者的视野。

综上所述,海男作品中的边地情结体现在描写的对象、背景、事物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复杂绮丽的山川地貌、宜人的季节气候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都在作者笔下淋漓尽致,呈现着海男写作的独特之处。即一是其自身无法遏制的皈依感,二是滇西自然环境的吸引,最后是全球化一体下的民族文化自觉。它反映着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一种归依心态,寻求宁静缓慢的生活状态,以及当代都市人想逃离城市的心态。面对全球文化一体化的民族危机,边地文化在文学作品中所凝聚的原始自由的生命形态将再造民族文化生命活力。

注 释

[1] 邓家鲜。地域文化视阈中的白族作家创作初探[J].当代文坛,2011(06).

[2] 刘柳。“情结”与白先勇小说创作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回族风俗4

黎族:对歌择偶槟榔问亲

黎族婚俗中,对歌贯穿于整个婚姻的始终,对歌择偶则是黎族先人们最常用的一种择偶方式。黎族男女尊崇自由婚恋,通过节庆、婚礼、探亲,赶集和玩“隆闺”等社交活动,用对歌的万式选择心上人,亦用对歌倾情的方式谈情说爱。(“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除了对歌,婚恋期间,男女双方还会互赠爱情礼物,海南中部地区多是编织精致的小腰篓、草笠和织绣图案鲜艳的花带,沿海地区的黎族,则以耳环、银圈和小挂包为主。

经过一场甜蜜的恋爱马拉松,如果男女双方表明情意相通,男方在征求父母同意后,就会请媒人带酒、茶和槟榔前往女子家中提亲,说亲一般要经过四次,前两次主要是说明来意,由女方接纳媒礼,但直到第三次女方父母同意亲事,姑娘才可以吃男家送来的食物,俗称吃物订亲一物,主要指男方送来的槟榔,求亲以嚼槟榔定情这一风俗沿袭已久,相传从北宋开始。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何小小槟榔会成为终生大事的见证物,槟榔,在海南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待客迎宾的上品,更是联姻婚庆的佳品。槟榔,自古就有待客之果的美誉,“宾”、“郎”在古代都是对贵宾的尊称,从这点就可管中窥豹略见斑。另外,槟榔可以招待远方朋客,预防瘴疠疫病,这一用途也是其成为待客之果的一大缘起。亲事已成定局,第四次提亲,就不仅仅是带食品,还要带钱和服饰等,并与女方父母商定聘礼和吉日。订婚男女一般在订婚日三四年后才会结婚。古时,黎族女子订立婚约还会以纹身标志,由相恋的男子提供图案花纹,女子的姑嫂或姐妹用野刺纹于额头、面颊、嘴唇和颈部,并染之以颜料,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纹身就永久地停留在女子的容颜上,也深深地烙印在其心中,作为他们美丽爱情的见证。至今为止,在甘什岭槟榔谷原住民文化旅游区内,游客还能看到脸上和身上都刻有纹身的阿婆。

TIPS

海南黎族主要集中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其中%分布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六个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的三亚、通什、东方三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儋州、琼海三市和屯昌县等地。黎族的民族语言为黎语,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他们信奉“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黎族盛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以祖先崇拜尤甚。此外,黎族订婚有一些禁忌,如果恰巧碰上女方家有丧事或者是逝亲的周年忌日,男家就不能前去提亲。另外,在订婚的当天,双方父母不能梳头,否则,子女可能会感染疾病。婚礼举办日期也有禁忌。忌在单月操办婚礼。

苗族:打背传情咬手定情

每逢农历元月初三至十五,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都会迎来他们期盼已久的节日,选偶诉情的隆重节日――打背节。苗家人一般会选择风景秀丽之地,认真梳妆打扮后的年轻男女齐聚于此,小伙子们有的提着画眉笼,有的拿着土电话,多用鸡皮蒙于竹筒的一端,中间系一根麻线自制而成,希望借之通话传情,小伙姑娘们个个笑逐颜开,情意绵绵。节日场地上,人山人海,一片欢声笑语,放眼望去满是容光焕发,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突然,小伙子惊鸿一瞥,劈开人群,冲到一个姑娘面前,一手蒙住她的眼睛,一手挽住她的脖子,让其他小伙子也聚拢过来一起打姑娘的背。打,其实只是充满怜爱的轻抚罢了,被打的姑娘们往往会面透红晕,嘻嘻笑笑,强作挣扎。一旦挣脱,轮到她们捉住小伙子们,就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欢笑声,追逐声,此起彼伏。经过段时间的接触,双方互有好感以后,小伙子便会对心爱的姑娘展开进一步的攻势,小伙子手携猎具弓箭、弩、鱼叉等到溪水河畔抓鱼摸螺,姑娘则静候在溪边烤“三色饭”,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返。

打背传情只是揭开了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序幕。“远路行来脚都软,行到花园见花开;欲想摘花因篱隔,有心给花请开门……”在海南苗寨,每当皓月当空的夜晚,情深意浓的歌声从椰林深处传出,那感觉如坠梦中,飘然欲仙。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海南苗族的歌谣。“咬手”是苗族男女之间一项特别的传达爱意、明送秋波的方式。小伙子向心爱的恋人诉说真情,就会在其住所外,用木叶、鼻箫伴奏高唱开门歌,如果姑娘没有以闭门歌回应,就会跟随男子来到草地或竹林问一起围着篝火对歌欢唱,小伙子也会趁机表达爱慕的心声。姑娘在听了男子的表白之后,心怀幽会的忐忑,羞答答地拉起男子的手,在其手腕上咬下一口。若是女子咬得很轻,而且刻意保持礼貌,说明女子拒绝求爱或已有心仪对象。假使女子狠狠地咬下一口,甚至咬出血印,面露红晕,表示女子对小伙子见倾心,欣然接受,随后姑娘会在小伙子手上系红丝线,小伙子会往姑娘手上拴蓝丝线,并且拿出各自珍藏的手信互赠,如戒子、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作为定情信物,陪伴爱人终生。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信物何以如此珍视,正是源于所赠之人的特别,好番郎情妾意。

TIPS

海南苗族现有人口6万余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一门”。“苗”是他称,海南苗族以农耕和种植业为主。主要为祖先崇拜。敬奉皇为始祖。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内部通婚有一定限制。同姓不婚。即同血缘关系禁婚。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称为“系娘”,而自由恋爱结婚必须经过“游方”,这是苗语中男女公开谈恋爱和追求异性的意思。苗族婚姻一般有四种:一是“男娶女嫁”。同汉族一样。这种形式最为普遍。二是“招郎入赘”,男方落户女方家长期入赘。传统婚姻中较为常见。三是“做郎换”。即定期入赘,年限多为三到四年。有的长达八年。四是“做娘换”。是女方到男方家居住一段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年。

回族:涂脂插花阿訇主婚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婚礼均按照伊斯兰教仪式举行,大都定于“主麻日”(星期五)举行,男女双方在清真寺张贴请帖,婚宴上大都不饮酒,以茶代酒,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按照伊斯兰教婚俗习惯,婚礼一共要持续三天,头两天仅为前奏,第三天星期五的迎亲日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婚礼的第一天俗称“作锅”,意即洗头,新娘要盛情邀请年轻妇女到她家洗头,并在房前的空阔场地搭建大型帆布篷,作为“迎宾堂”,接待亲朋好友。第二天,回族称之为“阿斗撇”或“阿斗格”,新郎新娘都要进行“大、小净身”,更换盛装,以示作为教徒的圣洁。当天下午,新人的朋友分别上门邀请新郎和新娘出去吃饭,品茶欢聚,畅谈家常,共同庆祝。然后由同乡老妪为新娘梳妆打扮,带上手镯、耳环、项链、涂脂插花。“插花”是回族姑娘出嫁时的独特装扮,一般由熟悉回族婚俗的妇女将各式金黄色的镀金钗花,满满地插在新娘的头发上,婀娜多姿,美态尽显。晚上新郎新娘分别在各自“迎宾堂”接待宾客。酒筵的排列也大都为双,菜肴数目一般要8―12道,忌讳奇数。大家唱歌,念清真经文,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星期五就是隆重喜庆的迎亲日,回族土语称之为“邀”。迎亲日上午,女方家会大摆筵席,一尽地主之谊。依照回族风俗,宾客多以钱财或礼物相赠,日用品会写上名字置于厅堂表示祝贺。这天凌晨,新郎家隆重地设宴酬宾,赠送来访宾客槟榔聊表盛情,随后,新娘身穿盛装,头戴黑纱,随迎亲队伍在热闹的鞭炮声中踏入婆家,这时,婚礼的欢乐气氛步步攀升,慢慢迎来仪式高潮。

男方家会邀请清真寺阿訇(执掌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宗教首领)主持婚礼仪式,念“尼卡哈”。其实,念“尼卡哈”包括写婚书,所以也叫写“伊扎卜”(应允),它是由“念”和“写”两部分构成,或者一人念,一人写。念的内容包括《古兰经》光明章32节,圣训等,并用阿拉伯文写在红纸上。头戴白帽的新郎、面蒙盖头的新娘端坐于阿訇前,表示自己会恪守教规,真诚相爱,患难与共,携手到老。这时,阿訇就会口吟“尼卡哈”向新人身上抛洒红枣和花生等,象征吉利的意头,并带领新郎新娘做“杜阿”感谢真主“”恩准其喜结良缘。

TIPS

海南回族主要聚居现三亚市凤凰镇(原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个村。他们笃信伊斯兰教,即回教。生活中严守《古兰经》的条规,生活习俗与其它地方的穆斯林大体一致。当然,其婚俗也严格依照回教教义,深受《古兰经》的约束,但时至今日回民也开始慢慢改变“不忌同性,惟忌同族”的封闭式婚姻,出现民族间通婚的现象。民族联姻正在发展成一种趋势。但通婚的前提是外族男女同意入教,举行宗教仪式,信奉伊斯兰教,遵循回族生活习俗。文中“主麻日”是指伊斯兰教聚礼日。穆斯林于每周星期五下午在清真寺举行的宗教仪式。主麻一词系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其仪式包括礼拜、听念“呼图白”(教义演说词)和听讲“窝尔兹”(劝善讲演)等宗教仪式。

汉族:做债办婚事设宴迎亲朋

海南人将办婚事叫“做债”,这是对于男方而言。“你的孩子做债了吗?”或者“你做子债了吗?”这种说法,即是结婚与否的询问。探究缘由,为孩子办婚事对当地人来说很容易成为一种负担,往往要举债办婚。另一方面,“做债”,还有还人情债之意,普通民众结婚摆酒席是赔本的,特别是在农村,乡亲们来拜亲吃酒席,可能带来的仅是两升“酒米”,摆婚宴酒多是入不敷出。所以,海南人认为结婚摆酒也是在还乡亲邻里平日的人情债。

海南土著汉族居民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婚俗习惯,诸如媒婆提亲、红纸合命、槟榔定婚种种环节,而且他们大多喜欢选择在农历节庆或者岁末年初的时候举行婚礼,大街小巷,锃光瓦亮的婚车不时鱼贯而过“招摇过市”;迎亲路上,敲锣打鼓的喧闹声此起彼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喜庆的婚装,洋溢的笑脸,震天的喇叭,异彩纷呈,别开生面。现在,这些婚俗传统有些延续流传,有些开始没落消失。

追击婚宴全过程

媒婆提亲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有之。古时候,海南汉族婚事中,媒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牵线人的角色粉墨登场,男女双方若门当户对,媒婆在几番斟酌后。就会上门提亲。而男女双方仅是在拜堂成亲后揭开红盖头才初识对方,一眼定终身。当然,这种包办婚姻情况在当代已然绝迹。

红纸合命

男女双方的父母在媒婆左右逢源的美言巧语撮合之下,往往会心动并将各自子女的生辰八字等写在红纸之上。交由命理师来算卦合命。预测男女双方如若真的举案齐眉。命理是否相克,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否互融。寿数能否相偕等前景,以求心安理得。

槟榔定婚

红纸合命之后就是槟榔订婚的环节。定婚当日,男方要准备一百颗左右的槟榔果,并用新鲜的扶留叶包裹石灰成三角菱形荷包作为佐食。将之送往女方家中,如若女方接纳槟榔之礼,就意味着男方提亲成功。《崖州志》记载对此也有详细记载。崖州地区“俗重槟榔,婚礼纳采。用锡盒乘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吃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择定佳期 择日即由命理师算卦以甄选良辰吉日,通常需要提供男女双方生辰年月,甚至包括双方父母的生属。择定的吉日。不仅指迎亲当天的日期,共囊括了送礼日、安床日、迎娶日三个日子安排。

送日启聘

送日亦即报送迎娶日课。用红纸按一定格式书写迎娶的日子时辰,另外,送日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送聘礼。当天。由媒婆设案,燃香点烛,祭供酒果,将子孙送聘之喜奉告祖先,求祖宗庇荫。女方也要如此行之。说明女大当嫁。保佑闺女到夫家辅助其兴旺发达。“送日”聘礼要一一列出清单交予媒婆,媒婆将迎娶日课和聘礼按清单交给女方家长。并将女方家长回帖带回交予男方。

感恩哭嫁

婚姻,乃人生一大赏心悦事,但从此离开父母的羽翼,人夫家嫁做人妇,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父母恩情的牵绊,让准新娘难免动情落泪。姑娘在临嫁前夕,便开始“哭嫁”仪式,这之前会有有经验的姑嫂“教啼”,哭声异常悲戚,“哭嫁”亦有“哭词”。“哭嫁”仪式,连续三个夜晚。直至迎娶当天转为轻声痛哭为止,否则,准新娘会被视为不忠不孝。出嫁时,于嘤嘤咽咽中诉说双亲恩德,情深意切。直到出了闺房也还在念念有词,令众多亲朋好友红了眼。泪流满面。但“哭嫁”这个风俗,现在已经趋于消亡。

安床祈愿

安床,从表面即可意会,安放洞房中的新娘床。安床讲究按时辰,命理师在择日时已安排好安床日,男方要请来三代双全、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的一对老夫妻来担当这个角色。其实,新娘床早己摆好,安床者只要在婚床四角分别垫上那个用红纸包襄的铜钱或硬币。随后老夫妻要摸一摸婚床,寄寓新婚夫妻白头偕老长长久久。也可以让聪明白净的大胖小子爬上婚床玩耍,寄予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迎娶成亲

迎亲前。男方住宅要贴上双喜字和新婚对联。在择定的迎娶日子张灯结彩,男方在香火宅设案供礼品、点香烛,禀告列祖列宗,共享喜庆。在行礼祖上,行礼长辈后,新郎坐上黑色轿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去迎亲。到新娘村口或宅门外。媒人先行入宅禀告,女方家长出门口迎接,小舅献上“半路茶”,新郎要将“红封”放进托盘,茶毕,入宅后,新郎向女方家排好的供案,施礼三个。方能入座。新郎到来,全村男女老少拥来观看。新娘出门之前,新娘新郎要向女方家中最年长的长辈敬献槟榔,长辈则还以“红封”。

讨糕设席

经过一番跋涉,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到新郎家,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之后进入洞房。新人一进门就向男方父母叔伯等长辈敬茶,父母等长辈回赠红包和首饰。一群小孩子争先恐后拥进去讨“新娘糕”。婚宴专设“十友席”,是新郎官的好友与陪同新娘来的送嫁专席,气氛热闹,趣味横生,甚至还有因这场婚礼认识而结为连理的。

好事听房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洞房花烛本是新人你侬我侬。情语款款的时刻,但是。新房外往往聚集着偷听新人密语的宾客,新娘无奈只能坐着,保持静默。宾客洗耳恭听了大半夜。毫无所获。扫兴而归。新郎新娘若有动作,弄出声响,听房者引颈相传,街谈巷议,好不热闹。

35 873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