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营商环境工作总结范文范例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发改委营商环境工作总结范文范例精编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发改委营商环境工作总结1

今年以来,区行政审批局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坚持把利企便民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以开拓精神,激发市场主体“生命力”

1.优化开办企业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新兴行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推进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住所登记制度改革,拓展简易注销适用范围,建立登记容错机制。全力推行“政银合作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项目,与建行签订合作协议,将“企业开办专窗”从区级政务服务大厅、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向银行网点延伸,在全市率先实现银行即可办理企业开办。今年,新增市场主体8940家,其中企业4056家,个体4884家,同比增幅全市第一。

2.深化“一业一证”市级试点改革成效。抢抓市级改革唯一试点区契机,在现有20个滨湖区“一业一证”行业清单基础上,进一步扩点拓面,提升改革成效,整合审批要件,实现“一次告知”,优化受理流程,实现“一窗受理”,创新准营方式,实现“一证准营”,全力为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一业一证”改革贡献“滨湖经验”。

3.打造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改革样板。完善提升“大厅一键取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全程网上流转、综合窗口出件;在前期综合窗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事项办理范围,3月底正式启动企业设立纳入大综合受理试运行,通过改革将涉及21部门41个窗口41名工作人员,整合为10个窗口10名工作人员,窗口压减75%,人员压减75%。截至目前,综窗接件11426件,出件11415件。

4.创新开展“签约即发证”。对我区重大项目从工商注册到竣工验收所涉及的审批事项,精准制定审批流程示意图,专员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联合审批、并行办理等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做到“马上就办、一次办结”,全力提升签约即发证的“滨湖速度”。1月1日,“无锡滨湖吾珈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在“2022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发证;10月10日,“无锡勘睿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在DPU项目签署合作协议现场发照,赢得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赞扬。

(二)以“滚钉板”精神,服务重点工作出真招

1.精准保障“四大项目”。通过提升审批质效,优化审批流程,全力为科创载体、重大产业、政府投资项目、民生实事项目提供审批服务保障。截至目前,17个科创载体项目已开工4个、批复可研1个、办理核准2个、正招标2个;3个省重大项目中2个已完成施工许可证核发,21个市重大项目中18个已完成施工许可证核发;8项市级、10项区级民生实事工程类项目分别完成立项阶段审批7项、9项;办理政府投资项目审批183项。

2.常态化实施“拿地即开工”。组建服务专班,紧扣土地挂牌、施工许可证办理等关键节点,组织相关部门提前介入,让审批部门“并肩跑”,审批程序“并联跑”,项目落地“加速跑”。“锡华风电核心装备项目”在1天内集中领取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图合格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5张证书,实现拿地后30小时开工,刷新了滨湖区重大项目的开工速度。

3.协同主要审批部门。积极探索“优化联合竣工验收”,多次与自规、住建等部门召开座谈会,形成“联合竣工验收”实施细则。5月,区政务服务大厅正式开设“施工图审查服务专窗”,方便申报企业在政务服务大厅内一站式完成项目建设手续咨询、申报,实现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全链条服务。在保证安全、注重实效的前提下,突破企业用户在办理水电气讯报装业务中各自独立的运作模式,形成《无锡市滨湖区推进企业用户水电气讯协同报装工作方案》,通过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推进协同办理,努力实现企业用户零材料、零费用、零报批,提高企业用户水电气讯报装介入效率。

4.积极推广“分阶段施工许可”。以促进项目最快开工为目标,在不突破法律法规底线的前提下,明确以桩基审图结论代替审图合格证,桩基工程不得单独发包等规则,把“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分两个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实现项目地基基础工程先开工的新流程。9月底,完成对无锡华莱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XDG-2018-15号地块开发建设项目核发桩基施工许可证。

(三)以攻坚精神,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出实效

1.推进精细化政务服务。动态修订完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在事项“四级四同”基础上,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要素的统一。规范政务服务场所办事服务,合理设置各类主题窗口,全面打造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无差别综合受理智慧政务服务大厅。“成全e站”自助终端覆盖点位24个,提供992个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理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区、镇(街道)全覆盖,并布点至11个村(社区)和5商业网点。

2.强化信息平台融合。落实省级文件要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务服务网点,按照“应接尽接”的原则,完成取叫号设备、政务服务自助一体终端接入应用“苏服码”,实现扫码取号、扫码自助办事。

3.打造智能审批模式。制定《滨湖区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工作方案》,统一三级政务服务网上端口,加快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文件等应用,推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扩大全程网办事项范围,在全市率先实现人防事项全流程网办。

4.深化智慧政务建设。迭代升级综合服务旗舰店,全区%的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开设“融驿站”,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便捷的政务服务。做优政务服务“一件事”,线上支持58项“一件事”在线申报,线下增设“一件事”办理专窗。将水、电、气等服务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增设水务一体机。加快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创建工作,荣巷街道在全市首推医保缴纳“掌上办”。

(四)以敬业精神,架好为民服务“连心桥”

1.优化帮办代办服务。进一步拓宽帮办代办方式,在政务大厅和基层为民服务中心设置帮办代办窗口,通过政银合作平台、一网通办平台,打造帮办代办的“滨湖名片”,为办事群众开通办事“直通车”,进一步提升便民利企服务水平。通过岗前培训、远程指导、窗口实战等方式,培养一批能力强、服务优的业务人员,让企业群众“滨”至如归。

2.主动接受监督。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按照“谁办理谁负责”的工作要求,以“差评发现—反馈—整改—问题回访—改进提升—总结经验”工作流程,确保群众评价意见有回应、有落实、有整改、有成效。目前,已实现全区政务服务系统“好差评”全覆盖,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共设置政务服务“好差评”二维码1032个,“一事一评”窗口54个,事项212个。今年受理“好差评”整改工单7件,差评整改满意率100%,扫码评价25万余件。

3.畅通热线平台。认真完成各类工单派发、处置、协调、督办等各项工作,继续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承办人员专职办的责任体系。同时,密切联系平台与各成员单位,按照需求召开成员单位例会,分析社会热点诉求,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全区各级部门和板块积极努力从“办单”向“办事”,从“解释”向“解决”转变,提高办结率,满意率和落实率。截至10月18日,今年区12345热线受理各类工单45803件,按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

二、下阶段主要工作

1.商事登记业务更优。推行住所产权核验,市场主体通过系统核验的,只需提交承诺书即可办理设立登记和变更住所登记,推行线上智能引导、预审智能通过、审查智能提醒、快批秒办的登记模式。不断完善全流程线上申报、线下专窗便利化服务,实现个工作日办结常态化。力争与更多银行签署政银合作协议,在更多银行网点设置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投放证照自助一体机,构建企业开办“1+3+N”(1个区政务服务中心、3个镇街道行政审批局、N个银行网点专窗)通办格局。探索实施营业执照全城通取,最大程度上满足群众就近、高效的办事需求。

2.“工改”工作质效更好。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实时跟踪服务省市区重大产业项目,解决项目手续办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具体操作流程,按照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细则,及时动态更新“拿地即开工”项目库,组织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充分利用“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分阶段发放施工许可证”等举措,力争更多项目实现五证联发。

3.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更畅。迭代升级“一网通办”智能应用功能,探索完成“水利保持方案”、“应急预案备案”审批的“即办秒批”,“人民防空工程平时使用证”的证照复用。进一步丰富“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加快梳理第二批“免证办”事项清单;完善“1+7+78”政务服务全区通办服务体系,再梳理一批基层高频事项实现“通接通办”服务;完善江苏省政务服务滨湖区旗舰店、APP滨湖站点等载体建设,推动高频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持续加强对“成全e站”自助终端数字赋能,让企业群众享受到“家门口”一站式便利服务。

4.惠企便民服务更准。坚持从需求出发,加大“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力度,重点围绕全市160项导办事项清单,围绕企业、个人两个生命周期新增10个“一件事”。推动“惠企通”平台应用,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体系,聚焦惠企政策精准推送、补贴事项一次办,逐步扩大政策“免申即享”覆盖面。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拓展,不断丰富镇(街道)为民服务重心、村(社区)便民服务重心的服务内容,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创建工作,挖掘更多事项实现网上办,尽快形成“线上一张网,线下有大厅,身边有e站”的15分钟政务服务便利服务圈。

5.政务服务满意率更高。继续推动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工作,构建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疑难工单协调会,对职责不清、重复投诉或群众反馈不满意等工单,及时进行分析,明确职责分工、解决方案,确保群众诉求得到解决。大力推进“现场评”,年底前实现全区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现场评”全覆盖,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覆盖率不少于30%的目标。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对差评处置实行在线监管,确保差评件件有整改、有回访、有记录,差评整改满意率100%。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论文 2023优化营商环境方案

发改委营商环境工作总结2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实干”和“以项目建设为纲”的工作要求,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和降低审批收费的意见》,以建设“务实、高效、廉洁”政府为目标,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工作作风转变,积极构建规范、透明的政务服务体系,全区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9月30日,召开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大会,将优化全区营商环境作为会议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优化全区营商环境做出全面部署安排,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高竞争力、增创新优势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出台了淄川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栏、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一)优化企业开办环境情况。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对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进行拓宽,促进各类营商主体公平竞争。规定申请办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一律不受出资数额限制。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内资公司试行“零首付”登记,同时放宽企业、个体工商户住所及企业名称使用限制,20**年底前一律免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对企业开办设立的前置审批事项进行精简和规范,实行企业开办设立并联制度,大力推行网上注册、年检。规定企业设立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变更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名称核准当日办结。为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行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联合办理制度。

(二)优化投资建设环境情况。对区级权限范围内实行审批制、核准制的项目,建立了联合审批制度,对全部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事项,按项目立项、土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幅缩减了投资建设审批时限。建立了区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的制度,由各相关行政审批职能部门明确专职代办员,对审批事项实行全程代办、公开代办、高效代办、无偿代办。制定了建设类项目收费标准,并进行了全面清查。对区重大项目用地实行“点供”政策,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由区政府统一调控、统筹协调解决。符合独立选址要求和土地“点供”条件的重点项目,使用了省下达给我区的指标或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城乡增减挂钩等政策予以保障。对园区新上项目所需的环境容量、用地土地指标予以倾斜,及时协调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优先保证。

(三)优化地区融资环境情况。为降低企业获得信贷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全面实行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对企业贷款审批过程中的各类附加收费,以及强制返存贷款、搭售理财产品、设置企业开户最低资本金、最低存款额等违规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建立了“企业稳定资金池”,用于企业贷款资金过桥以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结构贷款担保的风险补偿。为加强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制定了企业上市挂牌交易奖励扶持政策。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

(四)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情况。全面落实收费项目取消、减免等政策,及时为企业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手续。对区及区以下自行设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予以取消,对国家和省依法设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实行目录管理,并一律按下限执行收费标准。整理编辑《淄川区现行涉企收费项目目录》85页,涉及收费系统(部门)25个。积极推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一费制”改革,由执收部门分别到企业收费改为企业定期、定点统一缴纳。实行国税、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机制,推进国税、地税信息共享,金税工程三期上线后实现了税务登记当天受理即时发证。全面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管理由事前备案改为了事后备案。坚持税务检查归口管理,实行了“一家查账,多家认账”的制度。加强商事纠纷调处,主动介入土地征用、涉法涉诉、劳动争议、企业生产经营等过程中易引发矛盾纠纷的重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公正服务,对于企业办理的公证事项,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予以受理、办证、出证。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情况。对行政审批项目实行目录管理和动态清理机制,并及时承接、调整上级下放、委托的行政审批权限。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编制审批流程图,提高审批效率。深化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行“联审、代办”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创建经济110监督机制,对所有的涉企检查、收费、处罚等工作进行严格的审核备案。截至目前,已对22个部门的涉企检查收费事项审核备案101件次,合并检查事项4件次,否决检查事项10件次。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成立区行政执法职权梳理工作小组,对80个区直部门、单位的行政执法职权事项进行了梳理确认,截至9月底已全部梳理完毕,拟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等各类行政执法职权事项5000余项。实行“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将每月的1—25日定为“企业生产宁静日”,要求除涉及税务征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重大恶性案件等特殊情况外,其他任何单位不准到企业检查收费。严格无例外禁酒规定督查,组织全区13200余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签订《遵守禁酒规定保证书》,对违反规定者严肃处理。在部分企业、村居设立效能监测点130个,实行即时监测、定期联系,设立绿色通道,对机关单位勤政廉政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跟踪问效。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投资者、创业者的要求相比,在政务服务、安商富商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督导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落实,努力营造公平、开放的一流营商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营造便商利商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凡是上级明令取消或没有设定依据的,一律予以取消,凡是市内其它区县没有保留的,一律不予保留。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建立数据库,实行统一编码、动态管理。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项目并联审批、审批联合勘验、全程无偿代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纵向到底的审批服务和横向到边的帮办服务。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利用政府门户网站集中公开、及时更新、权威发布各类政策信息,以及取消、下放、调整和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进一步营造聚商活商的公平市场环境。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制度与信用奖惩政策体系,对于信用记录良好、信誉度高的市场主体,在行政监管、金融信贷、政府项目上给予倾斜。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坚决切断中介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与行政机关或挂靠部门的联系,着力解决垄断经营、服务效率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公示各类涉企收费的范围、标准和依据,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积极构建平等统一规范的政策体系,及时废止或修改不利于市场竞争、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文件规定。

三是进一步营造护商安商的良好法治环境。深入推进平安淄川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破坏社会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治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周边环境,严厉打击敲诈勒索、强买强卖、欺行霸市、阻碍施工等不法行为,切实解决好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三乱”问题,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力推广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依法高效办理各类涉企案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活动,严肃整治破坏市场经营秩序的行为。

四是进一步营造尊商亲商的社会人文环境。在全区营造崇尚创业、竞相创业、尊商亲商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建立健全“企业直通车”和直接联系企业家制度,积极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千方百计为投资创业者排忧解难。严格执行“企业生产宁静日”和涉企事项备案制度,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点”功效,及时掌握各部门、单位涉企检查、收费等工作开展情况和社会反响。充分借助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曝光典型案件,引导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五是进一步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下一步,我区将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并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开展。加大对营商环境的督查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区经济环境和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区经济110办公室和行政电子监察平台作用,扎实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活动。实行区级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参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单位、群众不满意单位”和“百个科室大家评”活动机制,促进各部门优质高效服务。

发改委营商环境工作总结3

今年以来,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信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扎实推动信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效开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执行各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方面,2020年以来,涉及本地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案件共有9件,已结案的行政复议案件有7件。已审结案件中,有2件通过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限期履行等方式直接纠错的案件,区政府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研、听证和调解等手段办案,提高行政复议案件质量,增强行政复议透明度和公信力;行政诉讼方面,涉及本地政府部门行政诉讼案件共有32件,已结案的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为25件,涉及本地政府部门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有6件,行政负责人按照规定出庭应诉,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不断提高行政诉讼办结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坚持勤政高效,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一是抓好事前监管,在办理企业设立登记(住所承诺)、企业简易注销等事项时实施容缺受理并签订信用承诺书,共合并企业办事环节数量4项,签订信用承诺书12153份,最大限度精简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二是做好事中监管,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税务等3个领域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实施差别化监管措施,共覆盖市场主体40316个。通过对信用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等方式,不断完善信用监管工作。三是强化事后监管,积极开展联合奖惩工作,将联合奖惩嵌入相关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依托市联合奖惩系统平台,共有48个领域实现自动化发起-响应-反馈。2020年以来,区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法人企业共245个,真正做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高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水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切实改善和优化我区营商环境。

(三)全面开展信用核查工作,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不断规范“双公示”工作流程,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按照“应归尽归、应传尽传”的要求,每月区信用办定期对区直相关单位报送“双公示”及公共信用信息目录的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单位按时报送数据,不断提高数据报送的时效性。2020年以来,我区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企业信用记录总数为13956条,提供的自然人信用记录总数为941条。不断扩大信用核查范围,推动各部门在办理事项时主动核查企业信用,2020年以来,我区办件数量共12673件,实施信用核查的办件数量为7768件。通过信用核查,有41件办件发现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并依法实施惩戒。

(四)加强政务诚信管理,打造诚信政务环境。扎实推进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在政务失信治理案件中,有1件涉及区政府机构的案件,已清理完毕,未发现涉及国有企业的案件。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和难题,12345市长热线受理投诉类问题5485件,按期办结率%,群众满意度%。针对一些难点,热点以及反复投诉的问题做到现场查看,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共120多次,积极协调热线反映人、办理单位,及时处理,保证市民反映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遇有重大问题难以解决的,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亲赴现场,积极协调其他县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现场处理。努力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不断提升政府部门诚信行政水平。

(五)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区政府成立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安排部署清欠工作,明确清理重点,印发摸底统计表,认真组织各相关部门、各镇街、开发区进行摸底排查。区清欠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摸底统计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甄别分类,确保无遗漏。重视投诉举报和转办问题线索,逐项核实处理,做到一个企业不落、一个项目不落,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目前,已全面完成自查、排查工作,未发现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问题。

(六)组织开展信用修复工作。为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保障失信主体权益,更好发挥信用支撑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作用。区信用办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局、区卫健委等5家单位对区辖区内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工作,共指导95家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并及时召开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培训会,帮助我区失信企业了解信用建设工作及失信的危害,学习信用修复政策相关知识,掌握信用修复流程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引导市场主体提高自身信用水平、树立诚信经营意识,不断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会继续做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上级决策学习和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制定可操作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级层面已出台的信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制定地方标准,为规范开展信用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工作提供支撑。

(二)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加快推进政务信用信息公开,及时全量上传双公示信息、信用承诺书和信用动态等宣传信息,依托“信用”进行展示。依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信息查询事项目录,将市平台信用信息查询使用嵌入审批和监管工作流程中,积极推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查询和使用企业信用记录,实现“应查必查”、“奖惩到位”。推进政府各部门与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信息共享,促进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互动融合。

(三)推进联合奖惩运行机制。继续做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工作,进一步落实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加强部门协作,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不断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明确信用修复渠道,规范信用修复流程,加强信用修复监督管理,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不断夯实信用建设的基础,以信用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激发企业活力,助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35 2264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