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以《青藏地区》为例
    [问题缘起]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1年年5月,我校举行以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课题为《青藏地区》的第一课时,笔者负责本课例的教学任务。课前我们首先广泛阅读了有关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的文献资料,在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开展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并确定了主要课堂观察内容,并对课堂观察进行了任务分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征;结合学案材料分析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本区的学习,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通过读图,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3.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4.学情分析
    青藏地区是高二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
    5.教材分析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特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你能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展示美丽的图片:神奇之花—雪莲花、神奇之草—冬虫夏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问题与讨论青藏地区的“神奇”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很强的探究愿望。
    活动一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图片:神奇之山—喜马拉雅山、神奇之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地图册P71和1,回答问题:
    1、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质作用。(12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及青藏地区的形成原因)来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问题与讨论学生对地形特征的描述,语言不够精炼,描述的角度不全。这要求教师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加强专项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活动二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图片:神奇的光照——“日光城”拉萨,神奇的服饰——藏袍。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182,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青藏地区局部等积温线图(图2)和等降水量线图(图3)。
    (1)根据等降水量线图和等积温线图,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同于青藏地区其他地方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材料二:图4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图5为“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2)分析青藏高原光照强、太阳能丰富而气温低的原因?(8分)
    材料三:下表为“拉萨与武汉的气温差异”。
    城市
    拉萨
    武汉
    7月均温
    1月均温
    -
    (3)比较拉萨和武汉气温年较差,并分析原因。(8分)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图表材料,并调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对第一个问题,难度太大,没做好知识的铺垫,个别学生能回答,但是班级里仍有部分同学还“闷”在那里。第二问与第三问效果较好。所以今后设计问题时要做好知识铺垫并有梯度,有利于学生思维“入门”。
    活动三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图片:神奇之水—沸腾的温泉,青藏地区的湖泊分布图,水系分布图。
    问题设计自主学习教材P182,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青藏高原水系发育、湖泊众多,既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又是中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1)青藏地区为何多湖泊(6分)
    (2)描述青藏地区东部河流的显著特征。(教材上有河流分布图)(6分)
    设计意图青藏地区多湖泊的原因以前学过,只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读图分析河流的显著特征,与以前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注意区别。
    问题与讨论大多数学生能回答第一问,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对第二问学生回答的没有针对性,还是从水文特征的各个角度来回答。
    活动四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图。
    问题设计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6分)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地域分异
    表现
    成因
    垂直分布
    自然景观随海拔升高而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向内部,垂直变化:繁-简
    水平分布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由东南向西北表现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自然带分异的表现,要求学生分析成因,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整体性原理。
    问题与讨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较好,说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活动五: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要求学生以“高’为中心建立青藏地区的知识体系,体现出“高”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请一位学生板演)然后请学生来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问题与讨论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形式多样,大多数学生能完整的构建。从学生的构建的知识网络中,可看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此方法值得提倡。
    课堂小结:高寒是青藏地区的显著特征,自然环境表现出与高寒相一致的“神奇”特征。同时形成了高寒气候条件下的特色农业—河谷农业、高寒畜牧业。其他的“神奇”现象我们留到下节课学习。
    [案例分析]
    我校地理学科组对本案例进行详细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本案例运用的课堂观察手段有录像、录音及笔记。笔者根据带回来的录像、录音、课件以及评委专家的点评笔记等材料,对本课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导入行为、引问行为、评价行为、等课堂教学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现场回忆和课例分析,具体如下:
    1.教材内容处理的分析
    《青藏地区》一节内容属于区域地理的复习课,教材编写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与高考的要求距离较大,如何架起教材与高考要求的桥梁是本课教材处理的难点。在本课例的利用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老师提供的学案材料自主探究问题。自主探究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内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
    2.导入行为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需要,通过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本课例用图片导入法:神奇之山——喜马拉雅山,神奇之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神奇之水——沸腾的温泉,神奇之花——雪莲花,神奇之草——冬虫夏草。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接导入课题,快速而有效。
    3.提问、引问行为的分析
    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寻求“标准答案”。能否有效地导出正确答案,要看教师是怎样提问与引问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课例进行分析:
    第一,语言简练、清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本课例所提问的语言是非常清楚的、简练的。
    第二,问题难度适宜,要有层次性。激励学生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其着力点就是“问题”。提问顺序提供了一张清晰、明确的蓝图,构成了一个明确的技能运用程序。教师提问的时候应该按一定的合理顺序,并把高层次和低层次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结合起来,要使学生提出某一观点,就应从高层次的问题开始,而后继续提出几个低层次问题,这种提问顺序较为合适。从本课例的问题设计看,教师设置的问题基本上能激励学生思考。但是个别问题的设计难度过大,阻碍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根据等降水量线图和等积温线图,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同于青藏地区其他地方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原因。应该让学生先读出图中等降水量线和等积温线的分布规律,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
    第三,反馈多样化。在课堂提问中,反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有如下三种常见的表现形式:①赞赏——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说回答得很正确,很好等褒奖的词。②提示——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时,对答案进行纠正,并给出提示,提出后续问题。③重复——当学生没明白问题的内容时,重复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时,重复学生的回答。在本课例中,教师采用多种表扬法,如掌声鼓励、目光赞赏、口头表扬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4.课堂评价行为的分析
    课堂评价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课堂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削弱学生的创造性。本课例在进行评价时,教师注重多元评价方式,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结论的评价,也重视过程的评价;并且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非常愉悦,兴趣很高。
    [提高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
    通过对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应该是突出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并且意识到问题教学法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问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与解难释疑的智慧,其难度远大于传统的讲授型课堂。经过充分的讨论,大家对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提出几点教学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是提高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教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自主学习型教学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统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的形成需要学生的高效参与。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实践这一理念就是要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老师答”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独立地完成尽可能多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条件下,尽力理解、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
    2.正确处理教材是提高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要明确适宜开展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确定自主学习的范围,这个范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地理学习规律,在此范围内从最好的方向和角度切入。这样讨论时学生容易形成对知识意义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充分开放的经验空间,从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情感系统和经验系统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表现出机敏和睿智,甚至是激情和幽默。
    3.加强课堂管理与调控是提高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保证
    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促进学生产生有利于学习的行为,减少或清除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而且也使教师能顺利进行教学,学生能专心学习,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难免会出现些障碍,此时,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的点拨、合理的引导,学生再深思熟虑,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解决了疑难困惑,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4.实施多元评价是提高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催化剂
    多元评价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组内、组间、师生互评等形式。
    总之,自主学习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更新教育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努力探究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摸索,争取全面提高自身教学效果,共同促成新课改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2]黄莉敏.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团〕.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王青.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田].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姚卫新.地理有效教学及其理想境界[l].新课程研究,2007.
 

 1 / 9

 

35 305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