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优质4篇
【导言】此例“问题教学法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问题教学法【第一篇】
关键词 问题导引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007-02
一、问题的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重大课题,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从课堂教学着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主体。福建省高考实行“3+x”考试模式,强调重视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由过去偏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向考查学生能力的高低,重视学科的整体性和学以致用,强调要运用知识去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并要求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大势所趋,素质教育之根本,那么如何优化课堂设计?下面主要阐述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导引教学法”。
二、基本涵义
所谓“问题导引教学法”是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即设问导疑、点拨导思、发散导创、巩固训练、学后反思。是以“问题为中心,自主探索,勇于发现”为线索的一种探索性和研究性的课题类型,并能做到两个根本性的大转变:1.由老师提问题转化为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问题。2.由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题)。从而使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丰富情感交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自然融为一体。
三、理论依据
1.“问题解决”理论
“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的兴趣。
2.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认为: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1)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想。(2)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看。(3)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干。(4)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说。(5)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丰富的学问。(6)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
3.布纳“引导发现”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纳提出:在老师精心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从而发现新知识的奥秘。这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在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
四、教学程序
1.操作环节及目标和培养思维方式
2.实施过程
(1)设问导疑,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性,激发思维
教师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更能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生活动,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谷锥问题]:有一堆谷物呈圆锥形,量得底面弧长为,母线长为,问这堆谷物重为多少?(谷的比重为720kg/m)。通过谷堆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物理的重量问题联系起来,知道解决谷锥问题关键是求锥体的体积,那么如何求谷锥的体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必然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能主动地学习。
(2)点拨导思,探究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是培养思维能力最中心的环节,教师创设思考题力求做到深谋远虑,心中有数,要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摔倒,特别容易使学生产生负迁移的知识问题更不能忽视,只有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大胆地碰,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讲授底面积等高的两个锥体的体积相等时,为了充分巩固定理,教者可以设置这样的思考题:
正方体ABCD―EFGH中,有两个动点M、N分别在CD、EF线段上移动时,问三棱锥M―NGH的体积有何变化?(可用自制课件演示)若要解决此类问题,在有相当部分同学空间想象力比较弱的情况下,两个动点体积变化问题就比较棘手,观察不出来,这时教师可点拨让学生思考:M在CD上移动时,M到面EFGH的距离有何变化?N在GH上移动时,三角形NGH的面积有何变化?这时候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并很快能解决体积变化问题,通过导引,请学生自己改变条件使得三棱锥M―NGH的体积为常数,有很多同学会产生质疑,并创造问题:若M在面ABCD上移动,体积有何变化?通过点拨导思,探究质疑,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同时在问题解决中又自然渗透了类比、联想、猜想等创造思维方式。
(3)发散导创,合作释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多样性解答的思维方式,并能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变式,引伸新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如讲授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时,有这样的一道例题:计算:sin10sin30sin50sin70J者壹衙发散的观点去思考这道计算题`眼察此式的特征<央惹形的面唤S=absinC联系起来,比较得:sin30浚in10,sin50,C=70恃砂汛耸奖湮庋坏捞饽浚涸谌切BC中,a=sin10,b=sin50,C=70s惹形ABC的面积。
(4)学后反思,培养学生思维集中性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让学生领悟、理解本节课中的主要概况,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搞清楚自己解题的失误,谋取成功之道,从而有助于学生弄清问题实质,养成抓住关键、直接剖析问题核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
问题教学法【第二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教育;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39-01
1 课题的提出
总书记曾在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过: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鉴于教育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也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模式,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构建新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问题教学法才应运而生。
2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程序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总之,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介(或叫载体、素材等)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基本形式是讨论,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置学习目标,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去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
(2)启发发现。“启”就是启发思维,根据创设的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情境,寻求获取发现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不仅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框,积极探索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发”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正确表述问题,首先要督促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教材和
参考资料,这是学生发展学习的基础,要问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其次要学会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正如牛顿对落地苹果的思考。
(3)讨论探究。“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和心得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探究问题的真谛。讨论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形式,若干个人围成一组,心情轻松,相互平等。思维呈开放状态,先讨论个体疑点,协作启发,以“悟”为果。教师也要加入讨论,并保护学生的独创意识,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
(4)网络设计。当今世界乃网络时代,课堂也应注重知识网络的设计,才能创造新知。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发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把零散的知识点问题化、网络化,发挥整体最佳功能。在网络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用问题小结,要总结规律,优化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知识综合设计能力。
(5)迁移应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施教之功,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懂得将学习的方法迁移应用,进而能够自主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3 软件工程专业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1)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国内的国家精品课程、图书馆电子期刊、图书资源等。所讨论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但要做出详细的讨论计划并得到指导老师的同意,讨论结束后形成书面讨论报告。
(2)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性将授课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相互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知识点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即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且相对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第二类是难重知识点,这类知识点需要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三类是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周边知识。
基础知识占据课程的比例最大,下面就详细介绍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系统设计阶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如下:由教师向每个学习小组(一般有5~8名学生组成)叙述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如何从上一阶段的数据流图入手设计系统的软件结构,同时保证其模块独立性;②确认讨论小组的每位学生充分了解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并且经过讨论后决定大致的工作进度计划;③通过阅读相关中英文资料,展开科学的调查从而寻找到问题的解,即找到如何设计软件结构的具体方法或工作步骤;④小组成员在例会上将信息汇总,互相解答各自的问题并得出合理的解;⑤由每个小组的负责人汇报最终的结论,即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何根据数据流程图设计软件结构。此时负责人虽然是一名学生,但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他(她)必须能够说服小组其他成员以及指导教师接受他(她)的结论;⑥各个小组之间互评工作成果;⑦教师评判工作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⑧ 如果条件允许,此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的命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模拟实验。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小组的工作进度,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小组做出模拟实验。从而可以逐步地尝试将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独立的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学整体。
(3)在成绩考核上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并且考核方式多样化:作业成绩、小组工作考评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结课考试和平时成绩各占50%。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即学生平时实际学习效果,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达到全面客观的衡量教学的真实水平的目的。同时又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生的不合理做法。
问题教学法【第三篇】
当前很多数学教师都致力于研究教学方法,他们希望能够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然而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教学效率,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教师要借助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素材来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素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并不枯燥无味,还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站在教学实践的立场上来讲,情境教学法该在何时使用呢?教师应该如何巧妙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呢?
比如:当老师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全,此届大会会徽的图案犹如一个转动的风车,这预示着欢迎各国的数学家们。接着教师要告诉学生会徽的图案是我国汉代的赵爽在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的。课堂之前引入这个小故事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每一位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当讲解完这个小故事之后,教师要将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引出来。
又比如:当老师要讲解《一次函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这样问题情境: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x km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接着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此时有的学生列出这样的关系式:y=-6x+15 (x≥0);有的学生是这样的:y=15-6x。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合作学习”呢?虽然有很多数学教师也倡导合作学习,但是他们却将合作学习搞得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在于:第一,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教师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做其实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第二,合作学习要求数学教师依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来划分小组,真正让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第三,合作学习并不代表学生自己不用思考,然而有的学生却错误的以为合作学习并不需要自己先深度思考该问题,他们首先会盲目的加入小组中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第四,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其并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学生的问题,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鉴于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有主动接受知识的意识,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思考问题。
其次,教师要将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分开,让优等生来带动中等生、后进生,慢慢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还是以《一次函数》为例子,在学生学习完正比例函数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区分开来,那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这两者的区别。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下几个任务:分别画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根据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来分析这两者的性质。小组合作学习法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了消化了这些知识。
三、学生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主探究不等同于自由探究,并不是学生随意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遵循科学性,不遵循科学性的探究是毫无意义的。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教师往往就要讲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数学教师往往会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将该问题解决掉。即使学生无法将此问题独自解决掉,但是在老师讲解该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按照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来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了解到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会用到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这门学科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的。
四、动手实践与活动的“内化”
数学这门学科中也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讲解“必然性”、“可能性”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玩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口袋,其中该口袋中装有很多蓝色球和红色球,每个小组的每位学生依次摸球,并且将每个人所摸出球的颜色记录下来,然后计算出有多少次摸出了蓝色球?有多少次摸出了红色球。教师组织学生做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可能性的大与小。
接着在动手实践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同学们根据给一个小组所得出的数据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哪种情况下,学生摸到蓝色球的概念较大?哪种情况下,学生摸到红色球的概率较大?此时学生会通过分析刚刚得到的数据得出以下的结论:口袋中蓝色球的数量越多,那么学生摸到蓝色球的概率就越大;相反口袋中红色球的数量越多,那么学生摸到红色球的概率就越大。
五、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日益涌现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巧妙运用教学方法,尽可能减少因教学方法运用不得当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数学课堂的效率。
问题教学法【第四篇】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 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 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 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 《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 and the 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 Why does the writer think it necessary to the creative function?
(2) How is a story conceived?
(3) What is the principle of a story’s life?
(4)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craftsman?
(5).What’s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ius and craftsmanship?
(6).How to understand the say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 ?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 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 自己整理成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 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 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后,总会对文章的某些方面有所感受,或者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文章的一些事实和内容进行补充。针对那些内涵丰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文章展开讨论,最能触发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阅读达到高层境界。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课堂交流、讨论问题。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以此了解和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启导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主动讲述怎样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乐趣等。学生的讲述交流是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谈的,是开放的,不预设的。学生可以谈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段分析,字词辨析与运用等。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中, 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活动, 各抒己见, 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对于在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跨组讨论, 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在这个课堂讨论交流中, 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 Seven Ways to Beat Shyness. 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 问题如下:
(1)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2) How many kinds of shynes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What are they?
(3) Which of seven ways is the most workable to you?
(4) Do you think females are shyer than males?
(5) What physical symptoms that a shy person will show when he /she speaks in public?
然后鼓励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相关阅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害羞,并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这些书是:
Philip Zimbardo,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Christopher McCullough, Always at Ease: Overcoming Anxiety and Shyness in Every SituationJonathan
Cheek, Conquering Shyness: A Personalized ApproachArthur Wassmer, Making Contact: A Guide to Overcoming ShynessJonathan Berent, Beyond Shyness:
How to Conquer Social Anxieties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克服害羞的方法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
上一篇:指导教师评语实用2篇
下一篇:幼儿园家长会邀请函(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