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关于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某村关于抓基层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我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盘活闲置资源、坚持共同缔造等路经,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实现强村利企富民,焕发乡村发展新气象。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一)织密组织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党员“一联十户”、小组长制等体制机制,形成“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治理合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

(二)建强党建阵地。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阵地,辐射性地打造党小组“红星之家”、文化活动中心等群众服务阵地,为群众提供办事方便、多样开放的议事平台,全面、及时、精准地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党建+市场主体”新模式,将“红星之家”建在茯苓窝康养农场,在农场优秀职工中发展年轻党员,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为企业提供“红色”活力。

(三)组织活动开展。依托阵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四季村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义诊义剪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各项工作积极性。今年以来,已开展了“真情暖童心·幸福我村”“我村父亲节文艺汇演”“非遗文化演出”等活动,融合了皮影戏、竹排赛、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场活动人气火爆,吸引周边2000余人驻足围观。

二、盘活闲置资源探索致富路径

(一)唤醒沉睡资源。茯苓窝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老式民房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貌自然古朴。村“两委”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坚持“原样原修”“修旧如旧”,在保留传统民房结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融入现代人文景观,把茯苓窝打造成适合森林康养的古风民宿。目前已打造茯苓窝康养农场一期民宿23栋、二期民宿26栋,三期民宿28栋。

(二)探索发展模式。我村统筹山、水、林、田等资源,将周边金丝皇菊、杜鹃花、红叶等自然资源和登山溯溪步道、姑嫂寨等旅游景观进行全面保护开发,走上了绿色生态文化旅游路,2023年获评全省旅游名村。创新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经营权、使用权、所有权“三权分置”模式,村集体从农户手中取得农房经营权,与流转的土地、山林一起打包,通过招引市场主体开发经营,让资源变资产,实现共赢。茯苓窝康养农场目前已改建民宿50栋、客房170间,建成生态果蔬采摘园400亩,总投资约2.5亿元,每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三)实现利益共享。依托茯苓窝康养农场、锦鲤观光园,聚焦特色民宿、文旅康养、锦鲤养殖、菊花油茶等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流转土地得租金、发展产业得现金、务工就业得薪金、以工代赈得酬金,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增收。茯苓窝康养农场每年可吸纳40多名群众长期工作,临时用工达到200多人次,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超过10万元,实现了农户、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

三、坚持共同缔造共享美好生活

(一)共商共谋发展路经。广泛联系在外能人,召集乡村能人开展座谈会,围绕村庄规划、建设模式、利益分配等听取多方意见建议,鼓励能人献计献策、广大村民出工出力。在茯苓窝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座谈会上,在外能人和在家村民积极献策,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30余条。经过积极沟通,村“两委”、市场主体与一期25户农户在一周内达成了房屋保护共识,签订了房屋租赁、土地山林流转合同,为后续运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动员党员群众全过程参与村庄建设,坚持点子群众出、方案集体定、材料就地取、用工本地找,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动员联系本村木匠、瓦匠、漆匠、蔑匠等能工巧匠200余人参与到“焕新”老屋项目、传统建筑修缮保护中。村塆修建花坛、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开展河道清淤、河岸整治等活动中处处能看到群众投工投劳的身影,乡村容貌增了“颜值”,村民生活提了“品质”。

(三)共管共护幸福生活。施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日常管护模式,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群众自觉做好房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等小微事项,常态化开展卫生检查督查,进行塆组评议、院落评比,以评促改、以评促护。探索积分超市,鼓励群众参与村风家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通过互评和共评广泛激励群众参与共同缔造,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效能。

下一步,我村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扎扎实实做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5 3426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