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评估分析调研报告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县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的评估分析调研报告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基层组织设置难、学习教育开展难、组织活动落实难、服务保障到位难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强流动党员队伍管理,**县积极摸索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方式,现就调研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月统计,**县全县共有**个基层党组织,党员**名,其中流动党员**名,流出党员**名,平均年龄为38岁左右,90%以上为村(社区)外出务工人员,剩余部分为离退休党员,主要流出地为**等地。流入党员33名,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等地,平均年龄43岁左右。

二、当前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总体执行情况

近年来,各级出台了一些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县按照上级部署,**年为加强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我县出台《关于实施全县农村(社区)外出流动党员“14”管理办法的通知》(饶委党办〔20xx1号),实施一个建家安家工程和建立登记备案、外出报告、挂钩联系、四书管理等四个制度。一是落实建家安家工程。针对流动党员较多的地区,在**等地成立70多个流动党支部(目前均已移交),条件成熟后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和领导。建立镇级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公开咨询服务电话,组织开展流动党员集中教育培训、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根据党员外出情况,外出地点、时间不确定的,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管理,自**年以来,通过定点发、派人送、亲友带、邮寄等多种形式,**县共发放《活动证》**本(因流动党员流动性大,目前流动党员中拥有活动证人数较少)。短期外出,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内,无需证明党员身份的,可不开党员组织关系凭证。三是实行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年在原有流动党员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三级党建网格,通过行业走访、社区登记、电话沟通等方式,由各镇党委通过村党支部对外出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多名进行逐一摸底调查,排查出**等五个镇流动党员**名,向所在党组织说明去向、流动时间、联系方式和暂住地等基本情况,并每年至少向流出地村(社区)党组织汇报1次在外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五是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按照区域划分设立党小组,在回乡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联合党支部的基础上,创建联合党支部QQ群平台**个,按照区域划分,分别为广州、深圳、省外地区等流动党员创建党小组,保证流动党员管理不挂空。建立党支部+联系人+流动党员管理模式,落实**多名党支部委员作为联络员一对一或一对多挂钩联系外出党员。

三、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制度和政策执行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乡二元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流动党员人数也在日益增长,我县按规定及时为外出党员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或证明信,**年组织关系转出**名(转出省外**名),组织关系转入**名(省外转入**名),其中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数占六成以上。有的毕业生党员介绍信滞留严重超过有效期,有的仅是委托他人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不关注是否完成,更有甚者不办理转接工作,成为口袋党员**县印发实施《关于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受工作的通知》,要求流入地党组织积极主动接受外来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党的组织。**年通过开展组织排查,发现流动党员**名,对于尚未取得《活动证》的流动党员,由镇党委协助及时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于外来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努力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年开展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对部分不在饶的离退休党员进行了一次排查整理,由县直相关党委牵头所属企业党组织,开展全面摸查,摸清需要转移组织关系的离退休党员底数,形成转移组织关系党员名单,由县直党委根据具体情况与党员组织关系拟转入镇党委沟通衔接,发出《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商办函》,本次排查共办理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接1105次。

四、实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应转尽转、应接必接的对策建议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传统管理防范存在局限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行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党员关系转移难落实的问题。一是要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管理部门对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认识,结合工作实际,建议建立便于开展工作的相关机制,如简化转接程序,开通档案接转特殊通道等,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建议开设组织关系转接专题课程,确保基层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加强流动党员指导教育和督促工作。对现行政策进行全面解读,系统指导,收集基层存在问题进行专项问答,建立跟踪机制,积极把握主动权,督促指导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实际开展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存在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导致组织关系转回无法承认党员身份的问题,高校党组织应当进一步完善组织发展党员程序加强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使大学生毕业回乡后,还能保持较强的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

五、存在问题

一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我县目前尚未建立系统性的县级相关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对流动党员这个概念各基层党组织没有明确定义,工作开展没有系统性的概念,具体操作没有相关的依据。二是教育管理存在难题。目前外出党员流动性更强,稳定性更差,外出务工人员由于人员构成复杂,具有不规律的流动性,摸清实情难度较大,所在单位党组织建设不够健全,对流入党员教育管理不够重视,外出党员在流入地党组织接受教育、管理情况不明,党员意识淡化,我县对外出党员虽有加强沟通联系,但是教育管理不够到位。三是组织生活开展不明。流动党员大部分为高校毕业生,组织关系转回后即到各地工作,分布广、流动性大,加上部分党员组织意识淡薄,外出前、流入后不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导致出现流出地党组织联络难、流入地党组织无人管的局面。

六、下一步计划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机制,明确流动党员外出报告、联络、定期汇报等相关要求,要求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提出书面申请,党支部在接到党员的申请后,要及时找党员谈话。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流出党员要定期向原所在支部报告履职情况,加强沟通联系。二是加强支部建设。对于流入党员,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对于流出党员,帮助党员开展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坚持党员管理与党员服务相结合,保证流动党员在外正常开展活动。三是强化关爱帮扶。注重生活上关爱、精神上关怀,整合住建、教育、人社等部门资源,为流动党员提供更多服务。激励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更多地参与到我县的各项中心工作中来。

35 4349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