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总结(精编4篇)
【导言】此例“经济体制改革总结(精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范文1
情开辟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原苏联、东欧一样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就在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改革没有想西方经济学逻辑和“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激进式改革,而是创造了一条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完善。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环节加以改善,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单纯的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取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相互联系的环节所做的改革。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样板。
二、“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完善。在农村建立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改过去单一公有制的模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方针,推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结合。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过程中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积极扬弃,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公有制在自我调节生产关系,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确立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推进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统一的价格,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对各种经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得到发挥。
第三,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至2011年间,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外汇储备从亿美元增长到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从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长到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元增长到6977元;城镇化率从%上升到%;。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减少到2011年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从%迅速增长到%。我国经济质量得到显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充公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三、“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与以往其他国家都不同,没有先例可循,在三十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问题、困难、矛盾,但在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不断的继承、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从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越来越密切,为中国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发展推进改革,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自觉的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制度 在除弊立新中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许多重大改革决策和改革措施,例如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经验为基础推出
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保障了改革开放措施的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给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动力。
四、结语
“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体现,它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找到清晰的发展道路。在它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日趋完善,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关键动力和重要保障。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的了许多问题,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此在以后的探索道路上会逐渐得到解决。“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必将逐步完善,中国经济也将继续书写“中国奇迹”。
参考文献:
[1]关海庭。 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陆静超。 渐进式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政策[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3.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这4篇经济体制改革总结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经济体制改革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范文2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也许是历史的原因,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起源地,总是在行动上与这片土地的天然气质带着一丝牵连,怀柔而含蓄。
说到中国的改革,势必会立刻联想到当下谈的最热的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倘若要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法律的解释,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就是在走政策之治的道路,上升不到法律的高度。也有人会说,中国改革走到目前这种状况,是“先体制外后体制内”,从最脆弱最易突破的地方开始,从传统政权势力最不关心的地方和领域开始,最后接触到中国改革最核心问题。
不论采取的是什么途径,要想取得改革的实质性成功,最终必将触碰到维持社会发展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那就是法律。倘若把现阶段放入历史中来考量,中国正在走的是从“政策之治到法律之治”的道路,把政策推动作为最终实现法治的必经阶段。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步步成就的取得,逐渐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他们纷纷探究中国这种如同“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如何能够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利益。经济学家们将中国这种改革模式称为――渐进式改革。
这不同于前苏联休克式疗法,搞一夜之间的大巨变这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这种“渐进式”是有好处的。通过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十年历程,虽然改革的过程跌宕起伏,但是改革的路线却相当清晰,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的目标也愈加彰显。改革从微观入手,慢慢延伸到宏观领域,这在逻辑上具有不可逆性。以往我们改革措施和强度都是针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社会承受能力来确定的。也许正是这种怀柔含蓄式的改革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种改革的方式,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市场经济也会以这种方式步入法治经济。
我们的市场经济现阶段来讲发展并不完善,其原因是缺少与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基石,比如缺少商业传统、公民民主与公平意识,政治体制传统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服务市场的法律的缺失或法律体系的失衡。在产权方面,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13条明确规定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虽然法条上有明确体现,但宪法司法化的途径在哪里?又如国家的一种无形产权,如国旗、国徽、“中国”字号等,商誉就意味钱,这也属于国有资产。因而不应只将国有企业限于国有资产,它还包括国企外很多内容。在市场准入、交易与退出上面,很多法律只是政策性宣言而并没有太大的可操作性,如刚颁布不久的《反垄断法》,与美国的《反托拉斯法》相比,如何来保护或者说培育竞争文化,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法律有效调控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前提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我们可以说《反垄断法》是很先进与科学的一部法,但它能否解决现实问题才是优法与恶法的关键。倘若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许多经济法律、法规被高高挂起、虚置一旁,很难实现其调控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价值。还有,法律对一些特殊主体保护过宽,如“三资”企业法应给国民、外国人统一的待遇,统一标准、规格,使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展开公平竞争。此外,还有作为法治经济精神基石的诚信的缺失。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从制度层面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而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而且只要我们承认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上掌握程度上的不对等性,那么改革是必然不可能提前设计的非常好且一夜之间就发生彻底的变化的。任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都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承继性。中国的现行法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说,确认和保障市场经济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的法律需要变,确认和保障市场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的法律需要变,为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而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需要变,在国际经济交往和国际经济活动中调整对外经济关系的法律需要变。因为这种历史的变化符合法治化要求。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向着法治化要求的改革,这种改革是渐进式的且只能是渐进式的,它不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政策之治,而是由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这一微观主体发动的自下而上的“革命”。只不过,这场革命不像以往暴风骤雨那般。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肪、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3
一、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条改革举措。
1、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
2、进一步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加强投融资平台管理和创新,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
4、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积极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5、积极推进我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工作,重点推进4条改革措施。
6、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平台。
7、推进价格改革。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完成服务业所需的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与工业同价的工作。
8、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9、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减少工商登记前期行政许可事项。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条改革举措。
10、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明确简放标准、程序、时间表。结合中央、省、市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经济领域的审批事项。
11、加强和改进行政服务工作,提出创新行政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公章办结,实行审批全程公开、全程监控,并逐步探索实现网上审批。
12、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优化考评体系,创新考评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同时承接市政府对县政府的考评指标。
13、研究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并开展试点工作。
14、继续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将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编制、工资等行政管理权下放给试点镇,实行属地管理。
四、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推进4条改革举措。
15、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财政管理体制。
16、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债限额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17、落实税制改革政策,全面清理和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18、进一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试点工作。
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推进6条改革措施。
19、积极争取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推动我县开展积极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制度。
21、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统筹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2、完成生态红线划定,研究出台生态红线内的管制措施
23、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24、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或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
六、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创新改革工作,重点推进6条改革措施
25、统筹推进巴邱、水边和金坪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26、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7、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28、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职称聘任、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安置的具体措施,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称评聘力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4
关键词:经济改革视角;经济教育改革;改革投入
经济改革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经济改革相比较,经济教育改革就表现出了很明显的滞后性和低效性,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没有为我国的经济教育带来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教育改革举措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以经济改革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经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1]。
一、关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教育改革的基本现状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其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矛盾,但是,我们必须要站在公正理性的立场上来承认近些年取得的成效。但是,与我国经济改革相比较,我国的经济教育改革却相差甚远,经济教育改革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我国当前的经济教育改革[2]。从大的环境和背景来分析,我国当前绝大部分地区还在沿用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集权化趋势明显,政府也并没有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不足,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存在着非常大的欠缺。其现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质量与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经济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导致我国的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在经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越来越在乎形式和结果,却忽视了过程,不重视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的并不是怎么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是想着在学成之后能够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够享受什么样的生活,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每年输出人才的质量。
(二)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全都放在了经济上,忽视了对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当认识到这一点时,又盲目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地方高校和民间高校,导致高校招生乱象丛生,但其办学实力普遍较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虚化问题严重
当前,我国很多职业技术院校以职业教育和专项技能教育的名义招揽学生,但却仍然沿用应试教育模式,理论教学占据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这就导致技能教学和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虚化问题严重[3]。
二、加强经济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经济教育改革的投入力度
经济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制度保障。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经济教育改革的资金投入,推进经济教育体制改革,正视经济教育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到经济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接受教育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为此,政府要适时拨款,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要适当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激发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将教师的中坚力量发挥到极致。
(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经济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当前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将教育资源的杠杆适时、适当地向中西部经济教育改革比较落后的地区倾斜,要制定更多的激励和优惠政策,吸引大城市的高级知识分子向中小型城市转移。此外,还要整合中小型城市的教育资源,借助中小型城市的地方特色,打造特色教育发展路线,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创新经济教育模式
近年来,针对我国的经济教育改革,我们做出了非常多的尝试,也提出了相应的举措,但是,始终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圈子,这使我国的经济教育改革停滞不前。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积极创新经济教育模式,完成从内容向方法的转变,由形式向规律的转变,由模仿向创新的转变[4]。
三、结语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改革成效,但是,与经济改革相配套的经济教育改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认清楚客观事实,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最具针对性的经济教育改革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来完成经济教育改革的目标,推动我国经济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经济改革视角下审视经济教育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140-141.
[2]钟秉林。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J].教育与职业,20][16,1(1):5-7.
[3]张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教育改革方向与亮点[J].教育与职业,2016(8):6-7.
上一篇:半实用版(通用4篇)
下一篇:企业风险评估报告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