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放管服”工作总结35篇

云海 分享 时间:

优化营商环境与“放管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政策落实深入,服务效率提升,市场活力增强,企业满意度明显提高。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放管服”工作总结”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甘肃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3

2.丹东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综述 9

3.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15

4.连云港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推进大会侧记 19

5.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4

6.榆林市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9

7.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综述 32

8.乌兰察布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37

9.本溪市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纪实 41

10.吕梁市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综述 48

11.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区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52

12.赣州市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纪实 57

13.珲春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63

14.武山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67

15.蒲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纪实 74

16.凤阳县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84

17.泸溪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纪实 88

18.十堰市张湾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93

19.渝水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99

20.长春市二道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重大项目综述 103

21.焦作市解放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110

22.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纪实 116

23.吉林省法院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纪实 122

24.张家口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促企业发展工作综述 126

25.汝州市人民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130

26.芦溪县法院服务和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135

27.建湖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纪实 139

28.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142

29.淮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150

30.北海市行政审批局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综述 155

31.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163

32.邵阳市纪委监委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166

33.昆明市工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侧记 171

34.兴安盟税务部门持续优化税费服务改善税收营商环境侧记 177

35.新蔡县税务局实施"三减"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侧记 185

甘肃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2日)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一直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活力充分释放,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加。

一、扭住重点发力,纵深推进改革

审批时限再压缩、企业成本再节约、企业投资再省心--2021年,我省在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开展"标准地"先行改革试点,简化优化工业项目供地流程,压缩供地时间,降低投资项目运行成本,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有效加快项目落地。

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兰州新区2021年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成为"标准地"改革红利的受益者。

"从项目开工到实现投产,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兰州新区审批帮办代办团队和各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企业顺利拿到承诺制施工许可证,并同步办理了项目建设相关手续,确保项目顺利施工建设。今年3月,甘肃海远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口径给排水管材系列产品均已投放市场。

经过一年试点,兰州新区、金昌经开区、玉门市三地出让"标准地"28宗3365亩,相关项目均实现"拿地即开工"。

"'标准地'改革,构建了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招商模式、全过程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新型用地模式,是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创优营商环境的新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

--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初步构筑起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的雏形;

--2016年,我省推动省市县三级"网上行权",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工作趋于成熟;

--2018年,我省全面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年活动,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改革越向纵深,释放的动能也越大。

2021年,我省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1项,减审批力度为近年最大。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省市县三级涉改部门(单位)按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优化服务等方式办件总量达到万余件,惠及市场主体万户。

今年,我省编制公布《甘肃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明晰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运行;在涉企经营许可、证明事项、投资项目审批等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建设用地审批时限压减至20个工作日;生态环境领域85%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同时支持刷脸和刷二维码进行医保结算,医保凭证从"卡时代"进入"码时代"。

二、聚焦利企便民,拓展服务广度

"没想到,现在办理营业执照这么方便。"甘肃元数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大材高兴地说。

今年初,陈大材在营业执照办理网络系统中选择了"送照到家"服务,仅2天时间,纸质版的营业执照就送到他手中。22个工作日、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2个工作日近年来,我省企业开办时限持续压缩,市场主体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便捷。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到万户,较2021年同期增长%。今年以来全省新设市场主体万户。

企业和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近年来,我省聚焦利企便民,全面保障市场主体,着力加强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建设,企业登记注册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流程,将适用"秒批"系统的经营范围事项从3大类33项扩充至8大类63项。

同时,将电子税务局100项功能接入"甘快办",推出233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521项"网上办"服务,取消1107项涉税资料报送,将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压减至1项。

此外,我省住建部门推动颁发电子资质证书,全程实现"零跑腿、零证明"。公安部门建成二维码一码通支撑平台,实现人、企身份检验和材料免交,高频事项"零材料"扫码即办。民政部门采取承诺制方式替代取消家庭财产收入、困难程度等证明材料。文旅部门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将部分文化类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

百姓的"小事",正是民生的"大事",也是"放管服"改革瞄准的"靶心"。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可办所有事"。持续加强"好差评"系统建设,推进现场服务"一次一评"和网上服务"一事一评",基本实现"政务服务好不好,让企业和群众说了算"。

同时,我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归并57条政务服务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实现"一个号码统一对外服务、一个平台倾听百姓心声"。自2021年11月15日上线运行以来,全省共受理群众有效来电117万余件,日均受理量7525件左右。

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2021年3月,我省启动数字政府建设;2021年5月,省政府成立省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进领导小组;2021年12月,在省政府办公厅加挂省大数据管理局牌子,设立省大数据中心,甘肃省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2022年4月,甘肃省数字政府第一批建设项目已全面上线;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甘肃省政府以"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着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打造"甘快办"等特色应用品牌,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贯通的政务服务体系,面向企业和群众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N个政务服务应用系统。

创新提出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要素标准省市县乡"四级46同",52个省直部门及中央在甘单位统筹联动,编制统一的基本目录及实施清单,为全面实现同一事项全省范围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夯实了基础。

推进涉企优惠政策"不来即享"提质扩面,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五项认定业务网上办理,推行减税降费、科技奖补资金、涉企公积金、就业补助等更多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在线办理。

深化"甘快办"应用,统一全省政务服务移动端入口,完善省级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功能,13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其中121项实现"全程网办"。

推动电子证照在更多领域应用并互通互认。全面推进数据汇聚共享,初步形成覆盖省市县各层级的全省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体系,全省汇聚政务数据达到700余亿条。

简除烦苛,很难一蹴而就;转变职能,需要久久为功。

当前,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级各有关部门将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放"的领域,提升"管"的效能,优化"服"的质量,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注入新的动能。

丹东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综述

(2022年11月3日)

今年以来,丹东市发力打造"痛快办事"营商环境。截至目前,"沿海六市通办"40项"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容缺受理1731项,"一件事一次办"125项。政企直通车对接企业万余户,配备"公共管家"729名,政务服务满意率达98%。

一、政府优环境不遗余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市场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金泉工业园区的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公司副主裁、总经理李宏一再向记者强调一个词:"丹东速度"。

"53天!当年的哈曼(丹东)项目,从开始洽谈到完成签约,只用了短短53天时间。"李宏告诉记者,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丹东市多年来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2010年,哈曼落户丹东,当年投资、当年竣工、当年投产,主要业务覆盖汽车音响、专业音响以及世界顶级灯光品牌制造,员工达1000余人,其客户包括宝马、奔驰、现代起亚、丰田等知名汽车品牌,同时,公司还为世界各地大型活动场所、歌剧院、电影院等提供专业音响设备。

如今,这种"痛快办事"的"丹东速度"已延续到哈曼(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中。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哈曼公司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全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用地等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同时,他们还为企业申请资金补贴及各项扶持政策,助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升级。

今年1月至2月,哈曼公司产值突破亿元。2021年至2026年,哈曼丹东工厂计划投资3200万美元,引进6条世界顶尖水平的汽车音响扬声器生产线。公司新引进的生产线配备高精度、高智能化的自动化设备,完成产品分装、组装工艺,并配备专业声学检测系统,对生产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性能检测,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哈曼生产制造基地。

更暖心的惠企服务、更精准的政策帮扶、更硬核的权益保护经过丹东市上下不懈努力,营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丹东振兴、营商先行"理念成为普遍共识,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等一系列优化服务举措,让企业群众深切感受到在丹东办事的方便快捷,获得感明显提升。

综合优质的政策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轻装上阵的成长环境,齐心创业的工作环境,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丹东市全力打造资金流入的"洼地",投资兴业的"宝地",企业发展的"福地"。

二、企业谋发展心无旁骛

近年来,丹东市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降低公用事业收费与物流成本、出台惠企奖补政策,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涌现出一批"专新特精"高成长企业。与此同时,丹东市努力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使丹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生态宜居,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对人才、投资等要素的吸引力。

2021年12月,丹东通达电力电器设备开关厂负责人卢俊峰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楼房镇投资建厂。从厂房选址、买卖谈判到过户取得新房证,楼房镇相关负责人全程陪同参与。为了让该厂办证手续一次过关,楼房镇采取模拟审批工作模式,提前掌握各个环节程序和要件,派专人跟进。今年1月6日,所有手续只用了20天就都办理完结,这让他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丹东市用"金牌服务"打造"金字招牌",用"权力瘦身"推进"服务健身",用"刚性治理"优化"项目生态",用"城市品质"激发"投资兴致"。

宏德蜡烛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振安区楼房镇10年,企业年产值从200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8000万元。"企业能够顺利壮大,得益于楼房镇的大力扶持。从土地手续、建厂房,到招工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对接,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企业负责人王权告诉记者,他认识的一个天津销售商,听他说楼房镇的营商环境好,先后几次前来调研。2021年,这个销售商决定在楼房镇投资,建了一个蜡烛制品厂。目前,企业手续已基本办完,1000万元投资也已到位。

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坚定了在丹东发展的信心。2021年,哈曼公司销售额约2亿美元,纳税达1亿元人民币。"丹东市在营商环境方面为公司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安心扎下根来。"李宏感激地说。

三、群众享便利感受幸福

丹东市围绕打造"痛快办事"的文化,从教育引导、能力提升、舆论氛围、制度规范、机制创新和监督问责等方面持续发力,"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丹东形象"的理念正在成为共识。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丹东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完善登记流程,压缩办件时限。1月,抵押登记不再收取房屋土地价格评估报告或价格认定书,有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办理抵押权登记的时间及成本;3月,将抵押权首次登记办理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变更登记、更正登记及金融联办平台受理的抵押权首次登记均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

在此基础上,丹东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落实不动产登记"容缺受理""首问负责""一次告知"制度,在办事大厅和网站公示办事流程、办事指南、收费标准,设置"综合受理窗口"等举措,做到办事流程简单易懂、提供材料清楚、收费标准公开;为有需求企业、群众提供证书邮寄服务;采取实名制领号、增加办理窗口、干部值班巡检等方式,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群众效能。

"十一"假期刚过,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恢复了往日的忙碌,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窗口成立之初只有8名员工,现在已经服务群众5万多次。今年,这个窗口被列入"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在丹东百姓心中,这里更是解"急难愁盼",治"疑难杂症"的兜底窗口。丹东市在全省首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个案,

规范程序特事特办,将应该办但有政策瓶颈的共性问题创新机制解决。遵循这样的思路,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追求新突破。

如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全市38个县级以上各类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已提供服务8万余人次,解决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疑难杂症"800余个。与此同时,"首问负责制""以函代证""告知承诺"和"容缺后补"等制度在实践中普遍应用,1732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248个事项实行"告知承诺"。

近年来,丹东市强化数字赋能,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平均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即来即办"业务达到%,125个联办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好"。全国首个5G智慧办税服务厅、东北首家"无人警局"、24小时在线社保自助服务、115个高频事项上线"辽事通"等举措,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就近办成为新常态。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唯有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才能让市场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丹东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1日)

2020年、2021年,我市连续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今年前8个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万户,同比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新签约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落地11个,各县(市、区)均实现突破。一串串喜人的数字闪亮耀眼,"数"说着我市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营商"软环境"成就发展"硬实力"。

一、深化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

日前,市民张先生登录微信小程序"商事确认登记一链通"平台,通过"网上办、零见面审批"的方式,顺利完成企业营业执照登记办理业务。"以前开公司,要提交很多纸质申请材料,现在只需一张本人身份证,在手机上就能搞定,省时又省力。"他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创新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围绕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积极推进"一事联办",提升办事便利度,增强企业获得感、群众幸福感。

市、县(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受理事项达80%以上,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受理事项达50%以上。通过"十税合一"等创新举措,纳税申报次数减少到5次,纳税人申报时间压缩至90小时以内。常态化推广"51本证照证明材料免提交"工作措施,减少群众办理业务所需提交的纸质材料,证照证明材料免提交率达%。工程建设领域审批事项、全流程申请材料由改革前的81项、407项精简整合为38项、69项,减幅分别达%、83%。工业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平均审批办理时长为16个工作日。

以"智慧城市"为支撑,建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i武当"APP,上线51个"一事联办"事项,服务对象跑动次数、办理时限、申请材料、办理环节分别减少%、%、%、%。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大厅,推进不动产登记"指尖办""掌上办","不动产电子证照""一码管房管地"经验在全省推广。

二、优化服务倾力当好贴心人

焊接、打孔、冲铣日前,记者在位于张湾区辖内的金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正铆足干劲赶制订单产品。公司产销两旺,离不开该区"创新驱动发展十条政策"的支持。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缺少,是优是劣,直接影响着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对于地方发展而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软实力。

竹山县"八证同发"为企业节约成本超80%;房县先行先试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茅箭区免费赠送"企业开办大礼包";张湾区探索限额以下政府投资项目备选承包商随机抽取新模式。市税务局清理、合并、减少纳税人缴费人报送资料15类233项,升级发布"非接触式"办税事项236项、"全程网上办"涉税事项10类112项。市行政审批局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至20天,注销申请材料压缩40%以上。国网十堰供电公司当好"用能管家",为企业节约电费成本约210万元。我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全省率先推出"碳汇收益权+"贷款模式,"科创贷"实现零突破。

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持续深入开展"双千"活动,巩固提升"首席服务官""重大项目包保""土保姆""业务帮办协办"等经验做法,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制度,建好用好"十堰亲清企业服务信息平台",出台《十堰市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处理办法》,帮助企业解决合理合法诉求2436件。

三、强化保障提升市场公平度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市积极推动"办事找关系"向"办事靠法治"转变,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

建立并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信用修复管理等机制,对85类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

创新"大证管小证,一证管多坊"小作坊监管模式,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1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万家,同比增长%。

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建立企业金融服务方舱7个,入舱企业2139家,为入舱企业新增贷款合计35亿元。

建立破产审判"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破产案件审理指引""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实施办法"。开辟破产重整"绿色通道",市财政局拨付资金100万元,为"无产可破"案件提供费用支持。

全市181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一企一警",500名执业律师深入300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2021年,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企案件万余件,结案近万件。

梧高凤至,花香蝶来。我市将持续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连云港市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推进大会侧记

(2022年9月29日)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向广大市场主体展示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改善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昨日上午,我市举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推进大会,发出号召--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务实的举措、最严实的作风、最扎实的成效,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营商环境建设主动仗、翻身仗,为加快新时代的"后发先至"、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凝聚磅礴力量。

在全市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大会吹响"冲锋号",必将推动各级各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与竞争力。

厚植沃土待君来,期望企业家们看好连云港、投资连云港、深耕连云港。

一、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打好主动仗

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是,对于今天的连云港来讲,营商环境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着眼当前,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为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持续回稳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把"持续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制胜法宝。

立足连云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承压的现实形势,要求我们义不容辞打好优化营商环境主动仗。再加上周边地区竞相发力,不进则退的竞争态势,要求我们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打好优化营商环境主动仗。

奋起而行之、实干而为之,以背水一战的决心真正打一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动仗、翻身仗,切实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大改善、大提升。

"将营商环境考评结果与单位绩效考核、干部提拔使用、评优评先等挂钩,倒逼各责任单位更加主动服务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副市长、东海县委书记宋波表示,东海将坚决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以打造"东陇海产业带营商环境新高地"为目标,担责尽责挑大梁,冲锋在前显担当,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再怎么抓也不为过。"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王波表示,作为承担营商环境考核指标数量最多的市直部门,他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意义,将不折不扣落实好攻坚年部署安排,坚决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二、举措贵在务实管用重在落地见效

当前,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有小幅波动,正是顶风爬坡的关口,必须以更强紧迫感夯实经济恢复基础。稳经济要靠市场主体,要在纾困保市场主体的同时,为市场主体创造需求、提振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信心从哪里来?一是从市场主体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上来;二是来源于政府系统性、及时跟进、无微不至的支持。

今年,我市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和相关《办法》,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专项行动,推出一揽子惠企政策,一系列温暖贴心的举措给市场主体注入了发展信心。此次大会又提出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为完成目标任务、争取最好结果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实基础。

--在政策落实时打通"最后一公里",防止"上热、中温、下凉"。连云区委书记华宏铭表示,连云区将快速推进问题整改,坚持约法三章:

"不乱给好处乱办事,不给好处办好事,做不到前两条,纪委监委办'他'事";严格"五个严禁、五个必须、七个严肃处理"纪律要求,用好"红黑榜",推行"意见码",对损害营商环境的,严查严办、追责问责,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营商环境建设好不好,就看市场评价、看企业感受、看群众满意。营商环境的好坏,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精准瞄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优化营商环境不留"死角",提升利企便民的水平。

用法治为各类市场主体保驾护航,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金林表示,将纵深推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开展"树牢群众观念、转变执行作风"大讨论活动,大力压降执行案访比。

三、政企同心,让企业专注经营成长

企业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城市的包容与扶持,离不开城市高效精准助力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只有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才能萌生创业种子、激发创新活力,进而长成参天大树,构成连云港高质量发展的别样风景。

其中,政企关系是决定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直奔问题、破立并举,治乱象、强作风、提效能、清障碍、创优势,只有真正通过深层次、实效化、系统性的治理和变革,才能推动全市营商环境迅速改善、持续优化。

强身必先除病,治乱要用重典。大会提出许多破坏营商环境的案例,当事人拿的是蝇头小利、个别部门赚的是眼前好处,但损害的是全市的环境和口碑,危害的是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对于这些人和事,无论大小、无论背后是谁,必须坚决打击,绝不姑息。

"我们将抓住营商环境专项督导这一契机,深度聚焦当前码头功能欠缺、堆场资源匮乏、物流链网不密等短板,紧盯价格优势不大、作业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等弱项,重点整治部分现场人员态度粗暴、行为懒散、吃拿卡要等不端行为,围绕客户体验做好港口文章。"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杨龙说,港口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参与到全市营商环境改善工作中。

"对在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存在的工改统筹不够、制度创新突破不大、系统兼容需要加强等问题,我们将对标找差、重点攻坚,强化统筹、优化流程,提升工改系统运行效率。"市住建局局长王友君表示,根据市委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工作部署,他们将对标全省最优标准,进一步激发住建领域改革创新活力,全力推动住建领域营商环境大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非常关键、十分迫切、必须打赢的硬仗,我们一刻也等不得、一刻也慢不得、一刻也耽误不得。只有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回应市场主体的呼声,为加快新时代的"后发先至"、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9月24日)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治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地方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出台政策措施、强化工作落实,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一、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十来年,我州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登记和注销更加便利。通过推行全程网办、设置综合窗口,实现线上线下并联审批,将企业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3个环节耗时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州级、大理市为新设立企业提供免费刻制公章及邮寄营业执照服务。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省、州、县三级联动网办",全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由改革前的平均天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

用电用水用气服务稳步提升。全面推行"互联网+供电服务",实现用电业务全部线上办理。

2021年,大理州用水用气报装及改造时间分别为和个工作日。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改革工作,将规划用地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2个,办结时限压缩到8个工作日。全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开辟重点工程项目"绿色通道",保障全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重点产业用地。

不动产登记便利度逐步提高。十年来,州、县两级相继成立不动产登记中心,压缩不动产登记流程和步骤,全州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压缩到3个、个工作日,查封、注销、异议登记即时办结。12县市全部上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

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推出《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搭建"银税互动"信息共享平台。十年来,通过"银税互动"共为小微企业贷款亿元。

获得信贷质效得到提升。建立"线上+线下""现场+非现场"多种形式的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对生态环保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开展绿色信贷创新,截至2022年6月,全州绿色信贷余额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公共资源交易全面推开。十八大以来,大理州建成12个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由现场开评标转变为网上开评标,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共享,实现州县公共资源交易信息与国家和省互联互通。

二、创新环境持续向好

十来年,我州创新环境持续向好。人才引进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苍洱人才"霞光计划"推动新时代大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构建出独具大理特色的"1+29"政策体系;推行党政储备人才引进计划,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行"白州惠才卡",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12个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

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成立云南省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大理站)、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工作服务站,为人才及其团队提供创业创新资金补助、办公场所免租等服务。

创新创业平台全面建立。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创业团队,激发全州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全州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4个、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个。

三、政务环境明显提升

十来年,我州政务环境明显提升。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十八大以来,建成14个州、县市、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1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15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

政务服务效能更加优化。各类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并向"网上办、掌上办"拓展。2021年全州政务服务年度办件万件,较2012年增加万件。"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2021年接听群众来电万人次,较2012年增加万人次。权责清单制度全面建立。目前,州政府门户网公布了41个州级部门行政职

权共5851项,涉及责任事项共45020项,追责情形共43685项,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十二五"期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75项,全州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十三五"期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67项。2021年州级精简行政审批事项37项。

四、法治环境日益规范

十来年,我州法治环境日益规范。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操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立法调研,为大理州优化营商环境立法做前期工作准备。

监管效能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了监管对象库和执法人员库。纠纷化解机制逐步健全。全面推进民商事案件多元化纠纷机制创新和诉讼与非诉讼衔接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行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等电子诉讼平台建设。目前,建成1275个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服务事项在网络平台一站式办理。

法治宣传不断强化。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内容,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知识产权保护、外商投资等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服务更加多元。搭建律师事务所与企业的对接平台,整合全州56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100余名优秀律师服务团,为有需要的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五、人文环境更加友好

十来年,我州人文环境更加友好。沟通反映渠道不断增强。健全畅通高效的投诉举报受理服务渠道,推行州委主要领导"双月茶叙"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听取意见建议,着力解决营商环境领域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日益改善。全州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切实提升,积极做好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异地就医更加方便,目前已开通跨省门诊慢特病结算定点医药机构201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全州建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57个,覆盖率达100%。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2020年,建成"信用中国(云南大理)"网站。同时,与国家同步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帮助更多失信主体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惠企政策服务初步形成。在州、县(市)、乡镇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专窗131个,全州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已初步形成助企惠企政策清单。

榆林市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22年9月14日)

上半年全市累计减免税费亿元,同比增长%;公积金业务实现掌上可办,"通缴通取通还"业务实现全覆盖;自主研发推出发票自助盖章机,实现自助办税全程"零接触"。

近年以来,榆林市紧紧围绕"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工作目标,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一件事"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领域对标改革,着力构建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机制,将优化营商环境与促进"六稳""六保"、化解疫情不利影响相结合,积极融入"双循环",聚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倾心倾力为重点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发展保驾护航。

一、政务服务效能再提升

近年来,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聚焦"审批难""审批慢"堵点难点,凝心聚力打造"榆快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和"信易批"、承诺办理等新模式。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人员、减跑动次数"五减"平均超过50%,"综合窗口"实现全覆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93%。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精细化管理,完成市级528项、县级4696项政务服务事项"颗粒化"梳理。市政务服务中心创服务面积最大、入驻部门单位最多、办事窗口最多、办理事项最多四项全省第一,日均接纳3000名群众进厅办理大小事项近5000项。

其间,榆林还与黄河流域五省十市及扬州、长治等16个地市建立"跨省通办"机制,300项"全省通办"事项全面落地,不动产登记、婚姻登记、公积金等高频事项实现"全市通办",372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跨境贸易服务稳步提升,实现报关单修撤现场审批"一步作业",单一窗口申报率达100%;"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10分钟办税服务圈""报关一步作业""不动产登记零收费"等改革举措广受好评;"靖快办""绥时办""米直办""佳快办"等县域特色政务服务品牌正加快创建,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的氛围加快形成。

二、信用工作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榆林紧扣夯基础、拓应用,全面建立以"信用榆林"App为平台、以"桃花分"为核心的守信激励服务体系,聚力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大格局;建成"信用承诺一网通办"业务系统,信用信息归集突破亿条、服务企业万户,"双公示"合规率达到%,"信用红利换市民福利"等3个案例获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同时,积极构建"政银企民"四位一体的智慧信用生态圈,推出"信易影""信易购"等20余款"信易+"应用场景,惠及30万群众,"1分钱坐公交""信用停车"等深受市民好评,在能源、交通、文旅、食药等23个行业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示范;"信易贷"平台为企业线上融资70余亿元,推开公安等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常态化举办诚信红黑榜发布,开展"榆林市名优产品信用品牌""诚信之星"典型选树评选等活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环境加速形成。

三、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

近年来,榆林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优服务,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水电气暖报装等事项办理流程、时限,全面推行电力报装"三零""三省"服务,小微企业报装容量提升至160千伏安。完善以项目落地为核心的全流程服务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土地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全程代办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三个一"督导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充分利用冬春季休工期,开展项目冬季攻坚行动,推行市县两级联审联批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要素配置动态调整,做实做细项目前期,打破"项目冬眠、干部冬闲"和"项目等手续、资金等开工"怪圈。

围绕打造企业融资"一张网"目标,榆林还依托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成功上线"政采贷""银税贷"等106款金融产品;推行"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等创新改革,2022年市本级30余宗新供应土地全部实现"交地即交证";打造"10分钟办税服务圈",推行"信用承诺书"代替投标保证金,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零收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中市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综述

(2022年10月18日)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天汉大地上,一个个重点项目持续快速推进,建设成效喜人。据了解,今年1至8月底我市46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和386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100%、居全省第1,分别完成投资亿元、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居全省第2、第3,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于全省个百分点,增速连续18个月稳居全省第1。

一、多点发力,促市场主体总量和活力稳步攀升

"企业能那么快投产,得益于高效的政务服务。""我们选择在汉中投资兴业,主要是看重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

记者走访企业时,不断听到项目、企业负责人对我市营商环境的称赞。点赞的背后,是我市坚持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据悉,我市建设金融超市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7项做法,作为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市市场监管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的做法被省市场监管局作为壮大市场主体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城固县以高效率行政审批服务助力高质量项目建设的做法,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视频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营商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一。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自我市坚持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担当。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我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持续优化服务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今年1至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6354户,同比增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万户。

发展项目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更要有接地气的务实举措。

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发力。近年来,我市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情况,全面推动"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事项27项、审批改为备案事项7项、实行告知承诺事项19项、优化审批服务方式事项112项。推行集成便民服务,推出106个"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事项,累计办件12928个,50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累计办件80个,材料和时限均压缩60%以上。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跨区通办,建立"异地通办"工作机制,与铜川、榆林、安康等地市签订《政务服务"异地通办"合作框架协议》,推动70项事项异地通办和省级300项行政许可事项在汉中收件转办。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情况,推动人社业务自建系统与政务服务通用平台成功对接、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在市级业务办理系统收件转办;建成汉中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新增"天汉优才卡""安薪在汉"等应用。市税务局推出372项"非接触式"办税清单,45个税费种"一网通办",152项税收业务"最多跑一次",8类118个涉税事项"一次都不跑",以此扩大"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企业获得感

在统筹推进全市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中,我市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制定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年度工作要点,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我市不断完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覆盖,建成"一单两库",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开展新增市场主体承诺。不断规范执法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出22个市级部门827项行政处罚事项,加强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监督。不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情况,全面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条例》落实情况进行任务分工,启动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全面推广低压小企业客户"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以及大中型企业客户"三省"(省力、省时、省钱)服务。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务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加大政府失信责任追究,稳步推进清理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助企纾困强化保障,督促相关部门兑付各类奖补资金亿元,协调解决政策落实类问题188项、惠及企业260户。

我市将"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工作与实际相结合,完善"改革体验官"制度,由协调小组各专题组组长单位和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具体体验活动,并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廉政风险防范化解,积极开展清廉汉中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等工作,扎实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行政审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治理。依托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12345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和电视问政节目等平台,收集"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线索并落实整改措施,以权威信息引导社会正面舆论。

三、适应发展新常态,吸引企业来汉投资

营商环境就如经济发展的培育之土,有了肥沃的土地,我市的招商引资成果犹如破土春笋般形势喜人。

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践行"生态、人文、融合、市场"的招商发展理念,紧扣内资、外资两类指标,奋力追赶超越,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成功引进京东、新城控股、启迪控股、国动集团、东方希望、北京同仁堂、大唐集团、顺鑫农业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行业100强企业。

我市积极与西安广泛建立长效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引导西安企业在汉建设"汉中飞地""分部经济""配套基地"和西安产业承载基地,吸引了诸如中建丝路、陕汽、大唐电力等一批西安的大企业集团来汉投资兴业。

我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央地融合、高铁开通、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依托大平台,做好大招商,全面加强外资招引和落地服务,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和以色列特拉维夫设立招商办事处,与津村制药、汉方新药、NEC集团、普汇中金、美国科勒等知名海外公司持续对接,取得丰硕成果。

我市每年围绕"汉商回归"主题策划赴粤港澳大湾区、西成渝、乌鲁木齐及丝路沿线地区的投促活动,持续掀起汉商回归热潮,先后有西安魏家餐饮、太一国际、深圳三洲电子等一批汉商企业落户汉中。

我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追赶超越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普汇中金(汉中)国际生态商贸物流港、北京首铝总部、大唐电力新能源开发、新城吾悦广场、东辰外国语学校、东方希望现代化生猪养殖循环产业链、香港卓越声纹指纹识别芯片生产线、龙头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为我市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民生保障等方面集聚了优势。

近年来,我市紧扣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围绕"四个在汉中""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乌兰察布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11月3日)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工程",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环境、保护市场主体,着力破解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全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变"反复跑、多头跑"为"最多跑一次"

1月中旬,市政务服务新大厅正式启用。走进大厅,综合服务台前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着前来咨询的每一位市民,楼层指示牌、自主取号机,让市民从进门开始就感受到了温暖和便捷。市政务服务大厅集党建党群、综合审批、民生事项、税务办理等功能于一体,各类行政审批事务可在这里实现"一门受理、一章审批、一次办结",让办事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更为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

为破解群众办事"多头跑"痛点,我市设立了政务服务实体机构,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服务体系,涉及行政审批、行政服务、事业性收费项目以及银行相关业务、水电气暖报装业务,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推动"一枚印章管审批",基本实现从过去办事"多头跑"向"办事只进一扇门"转变。同时,积极推动"跨省通办",目前全市共实现15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的"跨省通办",16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呼包鄂乌"异地可办,24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异地互办。

出租车司机郭师傅的从业资格证即将到期,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更换证件。等待叫号、填表、领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不到十分钟郭师傅就在指定服务窗口办好了新证,过去这样的业务至少要跑两趟。

简政放权,流程再造,破解办事"反复跑"痛点。我市深入开展"五减一优",即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次数、优服务,全市行政权力事项压减率达到%,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材料数量压减%,办理环节压减%,办理时间减少%,跑动次数减少%。全面推行"一次办",全面清理烦扰群众和企业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和代办帮办制,梳理公布"企业用电报装""个体工商户参保"等118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44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积极推进"一网通办",与自治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成对接,与自治区共建共享共用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系统,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74%,办事逐步由"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推动"让数据信息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破解市场"准入难"

我市始终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市场"准入难"痛点,企业办事便利化程度逐步提升,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打出商事制度改革"组合拳",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完成了注册资本改革、企业住所改革、企业名称改革、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行"先照后证"改革,将全部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87%改为后置或取消,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申报限制,实行全业务、全流程无纸化网上注册,创新推出"政银合作"模式,利用银行网点就近办理注册登记等业务。严格落实"审核合一、一窗通办"制度,实行一次性认证、全网通办理和简化登记手续,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完成了全市涉及的779项"证照分离"改革涉改事项任务,积极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

三、优化服务,护航市场主体前行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我市创新纳税便利化服务模式,建立税务、人民银行、邮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开设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和各类代开代征服务点,对减免退税、社会保险费延期缴纳及退费等工作实时跟进,推出"远程可视"办税服务和中心城区通办服务模式,努力打造税费负担更低、办税时间更短、办理次数更少、办税流程更简、税收执法更优的税收营商环境。

"没想到现在办税还有专门的'管家'服务,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5分钟内就得到了解决,非常贴心。"市众利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龚建霞在办税时发现电子税务局申领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无法下载,对此,她通过"远程可视化"服务联系到税务部门。税务人员通过视频进行了系统模块查找和操作指导,精准解决了发票下载的问题,并解答了龚建霞关于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咨询。

"远程可视化"办税服务是市税务局为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的新举措,也是办税服务厅线上解答纳税人办税咨询的新模式。"远程可视化"办税服务极大地压缩了纳税人的办税时间,减少了纳税人办税次数,提升了纳税人的满意度。同时,远程服务拓宽了"非接触式"办税模式,通过"远程可视"在线咨询辅导,精准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打通纳税服务"最后一公里"。

同时,我市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重点整治"红顶中介",建立乌兰察布市中介服务超市,将符合资质范围及入驻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全部纳入中介超市。降低担保费率,制定出台《乌兰察布市中小微企业"助保金贷款"实施方案》,借助"助保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撬动扩大银行信贷规模,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因抵押难造成的融资难问题。

本溪市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纪实

"一网通办"实办率达%,位于全省前列、清偿中小企业拖欠款项在全省率先清零、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天以内、12345热线平台即时转办率达100%,按时反馈率达100%

今年以来,本溪市以"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和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营商环境监督评价,补短板、提指标,持续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智慧人社"让办事效率倍增

9月19日上午,在本溪市平山区胜利路世佳商务大厦19楼的办公室里,一鸣人才服务公司本溪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高明正和同事们紧张忙碌着。这是一家为客户提供劳务派遣、人事外包、人才招聘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可以帮客户代办员工的录用、调档、社保开户变更手续、年检手续等业务。

工作性质的原因,高明与本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交道算是工作的常态了。

前不久,公司总部发来85名客户员工的信息,需要本溪分公司为客户办理社保开户手续,要求三天内办结。

高明花费一天时间收集了员工们的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等参保材料,当天就进入了下一个工作环节:录入员工个人信息,上传合同扫描件。

"只需要把收集来的证件信息输入电脑,然后批量上传,一天时间就能搞定。"高明告诉记者,"公司要求的时间还能有富余,效率比先前提高了很多。"

高明所说的"先前",其实是指8个多月前,当时个人信息录入并不能通过公司的电脑终端完成,"我和同事们必须要前往本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厅,通过大厅窗口进行人工办理。"据了解,到窗口办理业务,需经历排队、叫号等环节,"既费时又费力,即使顺利排上了也可能出现参保材料没带齐不能办理的尴尬。"高明说,"办理85人的社保开户手续涉及五六个窗口,算下来,至少需要十多天。"

让高明和同事们工作效率倍增的秘密在于,一鸣人才服务公司联通了一个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这是一个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智慧经办、智慧服务的后台+数据反馈"工作模式,本溪市人社局作为平台的主管单位,把它称为"智慧人社"信息系统。

本溪市人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开发"智慧人社"信息系统之前,市人社局曾专门进行调研,发现影响企业工作效率的症结主要集中在申报材料不够精简、审批环节相对烦琐、跑动次数比较频繁等方面,"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众多数据孤岛导致的需要企业群众反复提交数据材料,反复到各个部门跑腿提交。"

于是搭建一个解决反复跑腿的人社信息平台系统的工作迫在眉睫。信息平台的总体构成主要包括业务采集与受理系统、任务调度系统、业务电子档案系统、消息推送平台、业务协同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等13个子系统,可以实现统一受理和统一办理,企业群众均可通过市一体化平台无缝对接到智慧人社系统。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本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接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这使得本溪市的"智慧人社"信息系统功能更加强大,效率进一步提高。

数据显示,通过本溪市"智慧人社"信息系统的采集推送,时间上实现了全月受理、全月经办,地域上做到了县(市)区业务直接推送,共同经办,减少了环节衔接。目前本溪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市社保中心线下已经办理办结业务3万余个,每个业务均通过系统以短信方式告知办理结果;线上累计办结业务4万余件,市社保中心前台受理量降低了70%左右。

二、让营商环境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事实上,"智慧人社"在本溪的开展和实施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据了解,今年初本溪市开展了"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市人社局积极响应,并以"智慧人社"为载体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当时,本溪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生命线、就是城市名片"的理念,聚焦"办事不找人、审批不见面",开始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月15日,本溪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本溪市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

本溪市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动启动后,本溪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营商环境提升年"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面设置了4个专项推进组:"办事方便"推进组、"法治良好"推进组、"成本竞争力强"推进组、"生态宜居"推进组。同时设立考核组,并设置了35项工作任务、42项具体工作举措,每月对全市各县区、各单位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到了三四月份,本溪市营商局对各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4次书面调度,之后每半月组织召开"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工作例会,目前已组织召开工作例会6次,梳理各部门存在问题41个,均已制定整改措施。

三、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便民利企

正是在本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溪市"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开始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溪市营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本溪市"打造办事方便的政务环境"正在推进中,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目前已经分15个批次对市本级39家单位、1450个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调整高新区行政职权事项648项。

在"一网通办"改革中,以"点对点"的方式向本溪市41家单位印发了《"一网通办"问题整改落实函》,并进行实地督导检查,目前本溪市"一网通办"实办率达%,位于全省前列。

同时,包括本溪市人社局在内的自建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应用也在积极推进中,本溪市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市社保中心工伤系统、本溪县不动产登记系统和桓仁县不动产登记系统已全部实现跳转对接。

"营商环境提升年"中提到的"店小二"式服务模式,已基本完成与省"政企直通车"平台对接,现已完成100881家市场经营主体和374个"项目管家"信息的录入工作,市场主体数量已占本溪市总量的80%左右,并已通过平台实现了企业(项目)与管家的匹配,为"项目管家"数字化赋能创造了基础条件。

对于市民广泛应用的"12345"热线,本溪市也全面推进平台升级改革,12345热线平台共受理诉求万件,即时转办率达100%,按时反馈率达100%,办结率达%,满意率达%。

在实施总费率为1%的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中,本溪市7350家参保缴费单位享受此项政策,累计减征失业保险费万元。同时推出五大类、118条便民办税缴费新措施,简化了退税手续,将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天以内。

四、持续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得营商环境正日益成为本溪市的新名片,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据了解,本溪市本着营商环境建设"优"无止境的认识,接下来还将持续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推进企业登记等高频开办事项在线上多环节同步办理,实现工程审批系统与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

另外,本溪市积极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和实施清单标准化,将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事项范围,编制并公布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

在"一网通办"工作中,本溪市将加快完成市、县两级自建系统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任务,推进各级、各单位全面做到"进厅上网""应上尽上",切实提升网办业务数量和质量。

在法治环境方面,本溪市继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日常涉企执法检查全部采用双随机方式开展,严打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全面保护好企业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执法实效和群众对行政执法满意度,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本溪市将持续整治政府失信行为,重点整治政府拖欠款、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等政府失信行为,对"互联网+监管"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建立可查询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建立健康良好的信用环境。

本溪市营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本溪市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为目标,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精神,推动形成营商环境共建共治、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吕梁市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9月21日)

一路春风相伴,一路向阳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税务部门连续9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折不扣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相关政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从合作到合并再到合成,办税缴费从"上门办"到"在家办"再到"指尖办",纳税人缴费人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市税收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税动力"。

一、合出"满意度",并出"获得感"

"以前国地税没合并时,光办个三方协议就得在国税局、地税局、银行之间来回跑几趟。现在我们随便进哪一个办税厅的任何一个窗口都能办理所有业务,比以前方便太多了。"兴县益尔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张亮亮高兴地说。

十年中,税务部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改革就是"合"。2018年,分设24年的国税、地税合二为一,税务机构大幅"瘦身",彻底解决了纳税人"办税多头跑""政策多口径""执法多头查""资料多头报"的"四多"问题。从"国地税来回跑"到"跑一次厅办两家税",再到"最多跑一次",群众的办税成本在大幅"减值",税收机关的服务"含金量"在不断"增值"。

税收改革每前进一步,纳税人的"获得感"就增进一分。随着国地税的合并,税务部门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统一了涉税流程,减并了表证单书,明确了岗位职责,集中了税收数据。这些集约化、要素化的办税模式大大减少了申报次数、缩短了办税时间、减轻了办税成本。通过持续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全市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减少93%,纳税人报税资料压减50%。"我们的目标是让办税更简单化、更省事、更智能,让每个有需要的群众都能省心办、快速办、无感办。"吕梁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史龙俊表示。

二、减负"有力度",落地"有温度"

"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税务部门的服务越来越贴心,咱的营商环境越来越优质。"在柳林县税务局举办的"税费服务体验日"活动上,龙瑞特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龙感慨地说。

2013年实施"营改增",2017年开始持续降低增值税税率,2019年实施减税降费,2022年推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有效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为各类市场主体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为了让国家、省市出台的惠企政策精准落地,全市税务部门以问卷调查表、成效测算表、问题反馈表、政策汇编辅导手册"三表一册"为抓手,建立了"任务推送清单"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入企服务,通过"立体式"宣传、"专业化"辅导和"滴灌式"宣讲,全力确保全市纳税人、缴费人对各项税费支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同时,税务部门与财政、人行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交换数据信息,确保退税资金及时到位,通过有"温度"的税收服务,让纳税人获得更有"质感"的减负体验。

三、企业"活起来"市场"火起来"

"和以前比起来,我们的感觉就是办税更加高效、服务更加贴心,我们企业更有活力,市场环境也更加成熟。"在交口县落户8年后,山西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师国栋感慨地说出这番话。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作为与市场主体业务交流最频繁、工作对接最紧密的部门,全市税务系统着眼于企业需求和地方发展,持续在抓落实、优服务、提质效、强督促、防风险上用心用力,以务实行动和管用举措助力市场主体立起来、强起来、活起来。

为有力引导市场主体落户吕梁,税务部门不断深化简政放权,在新办企业申领营业执照、首次申领发票、首次使用电子专票、税务登记信息变更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降低办税成本,实现企业开办涉税事项的全程智能化"无感式"办理,让市场主体开办"无需跑、零成本";为了让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税务部门积极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并将全市13个县(市、区)税务局长的手机号码设置为"办不成事找局长"服务热线,由局长"兜底"解决办税缴费的"难点""堵点"问题,持续为企业送服务、优环境。在此基础上,税务部门还联合建行和国网,创新推出"税银电"全新服务模式,为市场主体提供减税降费、电费优惠以及综合金融服务等协同支持,为全省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吕梁经验"。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引擎"才有动力。在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和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吕梁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发展量质齐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前列,经济增速更是跑出了全省第一的速度。

回首税收十年路,扬帆起航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税务部门将始终把服务纳税人缴费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负担更轻、办税更快、服务更好的税收营商环境,让纳税人的"满足感"更可持续,让群众的"获得感"盛满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克苏地区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聚焦制约企业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走在全疆前列。

2020年全疆首次"放管服"改革考核中,地区在地州评比中名列全疆第一;"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工作模式被广大群众认可,并在全疆复制推广。2021年度地区在自治区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调查评估中位列全疆第一;在自治区首次开展的第三方地(州)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中,阿克苏地区总体评价位列第一梯队。

一、高位推动,解决难点问题

"工作人员一天就给我们办好了企业开户等相关手续,速度非常快,感觉特别方便。"拜城县德运物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生东伟说,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2019年年初,地区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领导小组,设立6个专题组,明确职责、压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工作交流,做到各项改革任务统一安排、同步推进。2022年,地区又专门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高位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针对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地区制定印发了《阿克苏地区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方案》,重点围绕扩大政策宣传、落实政策兑现、提升政务诚信、规范监督执法、优化政务服务、规范公共设施报装、优化融资信贷、推动用工稳岗和强化园区服务等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40条具体治理措施,全面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随着一份份投资协议的签署和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建设,营商环境愈发成为阿克苏的"金字招牌"。

二、强化监督,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必须久久为功。

"通过义务监督员机制,可以更好地搜集影响营商环境的热点、堵点、难点问题,汇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促进行政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构建'亲清'政商环境,助力地区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地区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刘春说。

为进一步拓宽营商环境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推动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为营商环境、处处都有营商环境"的良好发展氛围,地区结合实际建立了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机制,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2021年,地区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及中层骨干、行业协会(商会)负责人、个体工商户和党政机关干部中聘任125名代表作为地区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全方位对影响地区营商环境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发布《阿克苏地区关于广泛征集破坏营商环境问题线索的公告》,充分利用地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12388"地区纪委监委投诉举报电话,及时了解掌握破坏营商环境问题线索,建立问题清单,督促问题涉及单位加快整改。

2022年,地区新增聘任律师和新闻媒体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加强监督力度。自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机制建立以来,监督员累计走访企业280余家次,共收集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31条,督办23条、转办10条,办结30条,正在办理1条;"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涉及营商环境投诉问题86件,办结86件;通过召开座谈会收集监督员反馈问题10类42条,县(市)及地区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协调办理并答复监督员。

公平公正的办事、高效便捷的流程、优质到位的服务、及时有力的帮助,对市场主体来说,真切感受胜得过千言万语。软环境和硬实力的"双翼齐飞",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汇聚发展的澎湃动能。

三、立足需求,提升营商环境

地区一系列"大动作"让企业办事更加方便、更加顺畅,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银税互动""政采贷""信易贷"和"政银保担企"融资贷款模式,开发更多符合小微企业需要的贷款产品。

二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现企业开办由原来2个工作日办理6个事项,压减至个工作日内并联办理6个事项;推行项目联合验收,将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探索实施"全领域通办",10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全疆通办",117项"乌阿通办",541项"全地区通办",458项地区、阿克苏市"同城通办";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围绕自然人和法人生命周期,梳理打造116类"一件事"套餐;深化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试点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145项延伸事项乡镇基层群众"就近能办";开通运行地区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厅,实现860项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自助办理;进一步拓宽"12345"热线承办体系,提升转办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推动实现房建市政类工程项目全流程电子化开评标,推进地、县远程异地评标;在地区本级推行投标保证金减免举措。

三是打造公平公正的监管环境。积极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加强重点领域和网络交易平台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交易欺诈行为,持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及知识产权代理行业"蓝天"专项整治,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着力推进专利转化项目申报。

四是打造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法院服务,设立一站式电子送达中心,简化小微企业破产案件审理程序,提高办理破产便利度。

五是打造包容普惠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招聘活动,围绕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力度;探索推行"揭榜挂帅""点将配兵"等人才项目申报实施模式,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六是打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全地区8个自治区级以上园区开通公交车或班线客运车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基础教育巩固提升,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改善。

今年1-8月,共减免226家中小微企业投标保证金万元;使用电子保函替代投标保证金,释放企业现金流亿元;累计27个牵头单位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任务事项58个,完成9家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征集企业专利转化项目6件;全地区新增创业8066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万人次一串串耀眼的数据,一项项实打实的便民措施,背后是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个有力举措。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治区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能力水平,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赣州市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纪实

(2022年11月1日)

"赣州出台一系列惠企利企的优惠政策,给了我们很大支持。"近日,江西粤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青说,公司不仅享受到了省级发展专项资金、销售奖励、用工用电补贴等补助资金400多万元,还获得了赣州市重大项目引导资金1亿元的贷款支持,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赣州市"亲清赣商"掌上兑现平台为万家企业兑付各类惠企资金亿元。

奏响"干就赣好"最强音。去年以来,赣州市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目标要求,创新机制、改革攻坚、优化服务,持续开展对标提升专项行动,深化营商环境领域问题专项整治,凝心聚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为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如今,赣南大地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先后引进吉利科技、佳纳能源等一大批"5020"项目,特别是总投资达101亿元的富士康工业互联智能制造项目落户赣州经开区,成为赣州市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现代高端智能制造企业项目。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万户,同比增长%,市场主体总量达万户,居全省第一,注册资本(金)达亿元,同比增长%。

一、锚定蓝图,创新机制,提高效能

今年6月29日,位于南康区的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迎来首套空调顺利下线。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75天,从总装车间打下第一根桩到首台空调下线仅用12个月。"没有想到这里的政务服务这么好,让我们在老区也能享受到比肩大湾区的服务,政府对企业是有求必应、有叫必到。"谈及赣州的营商环境,格力电器总裁助理王晓彬感慨地说。

企业点赞的背后,是赣州作为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努力提供与大湾区无差别的办事体验。

一是锚定"一号工程"改革蓝图。赣州在今年初组织各地各部门全面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及省内兄弟设区市先进做法,梳理现状差距,明确目标任务,制定235项对标提升改革清单,锚定了全年改革目标和攻坚方向。市政府与各县(市、区)、18个评价指标责任单位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二是夯实"一号工程"政策基础。赣州全面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先后印发实施了"放管服"改革、对标提升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任务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出台《赣州市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登记和备案报告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安静生产期"制度,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落实的通知》,细化工作举措,明确"安静生产期"适用范围,规范监管方式和执法行为。加快融湾步伐,夯实融湾基础,积极推动深赣合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推进营商环境等多层次多领域对接合作,县区之间、园区之间签订多项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编制深赣对口合作五年实施方案,制定重点推进事项清单,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三是筑牢"一号工程"机制保障。赣州夯实主体责任,狠抓责任落实,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半年一督查、全年一考核"推进机制,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纳入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述职评议内容,形成倒逼效应。

二、聚力攻坚,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一是对标提升,开办企业便捷高效。赣州市东之方装饰有限公司的段观秀在今年初就感受到了,她领到营业执照只用了半天。这是赣州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专项行动的具体实践。

成效好不好,数字来说话。企业开办实现个工作日零费用办理,将照、章、票、保、金合并为一个环节,实行企业歇业备案制;获得用水、用气报装流程分别由9个、7个环节优化为2个环节,办理时限由12个、13个工作日精简至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实现一般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20项业务60分钟内办结目前,赣州年初制定的235项改革清单已完成185项,办事时间、环节、材料、费用持续减少。18项评价指标基本达到年初确定的对标提升进度要求,整体排名在全省设区市靠前,上半年开办企业、招标投标、跨境贸易、政务服务等多项指标名列全省第一。

二是改革创新,办理业务方便省事。"以前办个特种设备登记业务,要跑到赣州市区,距离远、不方便,现在不用出县就能全部办完,避免了来回跑的麻烦,既节约了时间又省去了成本。"安远县圣邦燃气有限公司代表郑女士说起"市县同权"改革带来的好处,她连连称赞。

三是大刀阔斧改革,大张旗鼓创新。赣州创新推出"市县同权"改革,建成市县联动审批平台,将118项市级权限下沉至各县(市、区),实现同一事项"全市通办、同标准办理"。"全产业一链办"改革全面推行。20个县(市、区)全部设立"全产业一链办"专区,将首位产业全链条审批服务事项纳入专区受理,已为格力、吉利、威高等600余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式全链条五星级政务服务。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全面设立"一站式集成"审批专区,建成了"项目策划生成平台",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一站式集成"审批优化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只需一张申报表、一套材料。在全省率先实行"不动产见面+司法查控"不见面办,建立线上通道的执行联动机制。

四是数字赋能,政务服务触手可及。赣州成立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集成优化,推动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智能办。打通电力、社保、不动产登记等15个省、市级业务系统,建成"数字政务指挥舱",151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127个深圳事项在赣州自助可办。实现"1+N"通用综合窗口全覆盖,162个事项纳入综合窗口受理,全市共设通用窗口917个。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帮代办、兜底办机制,为企业群众在"企业开办""工程报建""跨省通办""惠企政策"等六大重点领域开展帮办代办。创新研发首个政务"数字人",探索政务"数字人"逐步替代一窗受理人员的数字化改革新模式。

三、优化服务,助企纾困,提振信心

"不久前才递交了账户信息资料,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一笔高新技术奖励资金!"日前,研创光电科技(赣州)有限公司享受到了一笔奖励资金。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让企业增强获得感。这是赣州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的其中一招。赣州以扶实体、优环境为重点,以政策落实落地为抓手,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一是系列纾困政策密集出台。赣州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制定出台市级应对疫情助企纾困"34条"、稳经济促发展保就业"35条"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新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负纾困助力小微企业平稳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加大行业帮扶、强化金融支持等有力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同时,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实现同港同价、同等效率,为企业节约物流时间成本40%、物流资金成本30%。

二是干部为企业排忧解难当"店小二"。赣州充分发挥政企圆桌会议、产业链链长制、驻企特派员等帮扶机制作用,建立顺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今年1月至9月,全市共召开政企圆桌会议210次,协调解决问题761个。率先在全省推出惠企政策"线上一网、线下一窗"集中兑现改革,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直达企业"。赣州建成"亲清赣商"掌上兑现平台,市县两级全面设立"惠企政策兑现专区"。

三是以刀刃向内的决心除顽瘴痼疾。赣州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四个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即诉即办受理机制,全力抓好问题诉求化解。"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专项治理办结销号56件,维护企业权益3420万元,得到江西城瑞项目管理公司、江西天剑司法鉴定中心、兴满医疗等企业给予的好评。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让赣南大地成为要素集聚磁场、企业成长沃土、投资兴业宝地,赣州一直在努力。

珲春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10月11日)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发展要素。

近年来,珲春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解放思想,深化简政放权,不断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努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确保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珲春市聚焦改革创新、企业开办便利度、企业开办成本、项目审批优化等核心要素,推动简政放权改革再深化。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扎实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梳理编制工作,组织全市34个职能部门,认真梳理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220项,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健全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水平,依托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不断优化企业注销服务,全面实施简易注销,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

设立"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窗""个转企服务专窗",设置企业服务专员指导企业申报,提高行政效能,大幅缩短企业申请时间,实现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免费向企业邮寄首套5枚印章及营业执照,实现企业开办登记零成本。今年以来,已免费发放270套公章,为企业节约成本约万元。

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结合实际制定了《珲春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设立联合审批办公室和受理窗口,通过网上审批、不见面审批,让大数据"跑腿",使企业办事更便利。同时,不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及时动态调整更新政务服务事项库,建立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负面清单,加强对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及日常管理。切实完善"吉事办"服务功能,推动更多办理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珲春市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政府监管逐步向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转变。

为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珲春市制定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指导全市各部门单位在原有267条目录基础上归集今年数据共享内容,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新增数据共享目录条目31条。年初至今,共享数据达46万余条。

为提升窗口服务效能,珲春市创新举措,进一步规范"窗口无否决权"服务的标准和流程,制定珲春市政务大厅"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推进综合性实体政务服务中心和专业分中心全部实行"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新设"办不成事请找我"窗口,公开受理群众在政务大厅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珲春市积极拓展便民服务应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协调市税务局与房产、不动产共同建立组合式窗口,实现线下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纳税人可通过电子税务局进行网上房产交易申报及缴税。积极探索整合企业所得税和财产行为税综合申报表,目前,已完成财产行为税报表合并。建立税务系统监管体系,进一步压缩办税时间,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数据共享,落实容缺办理。同时,扎实开展重点领域涉企收费整治,针对供水、供电、供气、供暖4类领域企业开展收费专项检查,着力规范违规收费,切实增强收费企业合规经营意识,督促其做好自查自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开展网上征集线索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涉企违规收费线索,深入挖掘涉企违规线索。

珲春市积极营造"亲"上加"清"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改革、改进作风、优化服务,全力为企业办实事,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珲春市成立营商环境监督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60家中小企业和招商项目开展"一对一"帮扶,为企业和项目建设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珲春市建立了"营商环境监督暨企业服务平台"微信群,积极宣传省州扶持政策,为企业答疑解惑,协助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目前,已有350家企业入群。

为推动"双创"平台高质量发展,珲春市积极参与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活动,推动双创基地建设,筹备开展珲春市创业项目、示范基地认定、年度创业活动等,现已形成初步方案。采取"一企一策"措施,深入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为满足企业、个人及重大事项办事需求,珲春市实行政务大厅全员在岗,预约式"一对一"办公模式,做到即来即办、即办即走,减少在大厅内滞留时间。今年以来,接待群众6132人次,办理业务5372件,日均办件量近400件、日均接待人数500多人,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事、难事、操心事。同时,成立"民生保障工作专班",建立全市涉疫诉求办理督导工作机制,提高涉疫群众诉求办理时效。梳理汇总群众诉求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推动"即接即办、日清日结"机制,指派专人跟踪民生诉求办理反馈情况,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跟进、件件有回音。今年以来,共受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6199件。

革故鼎新东风劲,策马扬鞭再奋蹄。展望未来,珲春市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寻具有珲春特色的优质营商环境之路,真正提升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让群众办事更快捷,让市场主体更活跃,让发展势头更强劲。

武山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6日)

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山县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最大的硬资源、最大的软实力、最大的降成本来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力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等重点任务落实,着力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服务,助企纾困解难,以"优"无止境的实干精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增活力、为人民群众添便利,助力全县经济行稳致远。

一、"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更舒心

"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近日记者走进武山县政务服务中心,便看到工作人员面带微笑询问前来办事的群众,并把他们带到办事窗口。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疑问、办理相关手续,细致温馨的服务只是为了让群众少跑路。

前来办事的张明告诉记者,以前要办理新企业登记手续,需要先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三四天后再到税务局办理开业登记,最后才到政务大厅领取发票,整个过程最快需要一周时间,但现在只需两天就能顺利办结。

"与过去相比,办事更方便了。"这是近年来办事群众的普遍感受。

政务服务工作一头连着群众生产生活、一头连着政府审批服务,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更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渠道。县政务中心副主任马文强向记者介绍,县上筹集1800多万元对政务大厅进行搬迁改造,进驻大厅开展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单位达39家,设置开放式服务窗口118个,授权审批服务事项1331项。来政务服务中心办事,报送资料更少、时间更短、渠道更多、成本更低、服务体验更优。

一是梳理审批清单。参照中央和省、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逐项进行比对、认领和完善,明确县级层面主管单位、实施部门、设定和实施依据等基本要素,共梳理县级行政许可事项235项,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二是下放审批事项。按照机构改革后政府部门权责调整情况,梳理出取消、调整和下放事项清单。机构改革以来取消、调整和下放事项21项,承接省、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项,向乡镇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项。

三是优化办理流程。严格落实"一网办""一窗通办",对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提升"三减一优"等指标,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推动政务服务从网上"可办"向"好办"转变。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材料平均数压减至件,承诺时限压缩比为%,即办件率达%。

四是推进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和群众在甘肃政务服务网、"甘快办"APP等线上平台办事效率,投入460多万元,建成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如期上线运行,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等系统与一体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对政务服务数据进行全量归集,推动"掌上办、指尖办",实现由"群众跑路"变为"数据跑路"。

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办事群众更真切地感受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了"办事不求人"的武山名片,释放出更多发展新活力。

二、"主动式"服务让企业感到更贴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围绕企业的"痛点""难点",如何让服务既有温度又有成效,如何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让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武山县一直在努力--唐人神集团武山年产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项目在2020年重大项目谋划会上成功签约。这一项目是省列重大项目,也是武山县着眼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招商引资实施的现代循环农业项目。自项目启动以来,武山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框架协议》要求,筹措资金万元,配套完成了项目建设"三通一平"工作。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洛门邓湾母猪场、榆盘马寨育肥场、沿安草滩养殖场,沿安西沟养殖场、高楼八营四养殖场、高楼斗底养殖场均已完成场区内土地平整工作和产业路建设。二期项目正在进行市场调研、项目选址等工作。

武山县招商引资中心副主任韩喜德告诉记者,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实行了县级领导担任招商引资"项目管家",主动帮助解决手续办理慢、图纸审查慢、征地拆迁慢、政策兑现慢等问题,确保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得下、推得动、建得快、运营好。同时,开展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制定项目代办服务流程,派驻人员开展代办服务。目前,为唐人神生猪养殖项目二期、乡村产业振兴耕地提质改造、新泉康制鞋、花样年华韵邸、万星小镇、浆水饮料研发生产、日昌升年产3000万吨绿色生态环保新材料(骨料)制造项目、宝武医疗用品产业园等项目开展企业注册、项目备案等前期手续代办帮办服务,办结事项9项。

武山县均力塑料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万条新型包装材料项目是全县第一个"出城入园"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542万元,于去年8月开工建设,受疫情影响,资金流动困难。

了解到均力塑料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困难后,武山县税务局主动上门服务,核实困难产生原因、分析具体风险,为该公司加速办理退税。"近175万元的退税'红包'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使企业的研发队伍更加稳定,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该企业负责人尹向峰说道。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时候,通过增值税留抵退税,增加一些现金流就盘活了部分企业,让其在市场上继续生存下去,而且让上下游产业链之间贯通、畅通起来。"武山县税务局负责人桑小国表示。

企业点赞的背后,是武山县努力以高水平营商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一窗通办""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到出台《"十要十严禁"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再到听取企业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组织企业外出招商,武山搭建了良好的政企沟通平台,亲商、爱商、重商、安商的氛围日益浓厚。不难看出,武山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舒心,给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武山县全面落实"不来即享"政策,为企业做好政策推送、在线咨询、实施办理等服务,完成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注册325家企业。积极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实现纳税人办税从"审批办理"到"不来即享"转变。精准对接企业融资等需求,推出"银税快贷"等信贷产品,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小微企业发放"银税互动"贷款3000万元,减免410户纳税人"六税两费"万元,增值税留抵退税7018万元。

三、"全方位"服务让软环境成为发展硬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塑造转型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发展竞争软实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从细微处入手,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努力形成人人都说武山好的营商环境。"武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处洛门镇郭家庄村的"蔬菜产业诉讼服务站",每月都会迎来联络法官杜永娟的两次"蹲点",重点针对蔬菜种植、贮藏、营销、物流等产业全链条进行司法指导,并开展"绿色巡回审判",就近、就地及时化解生产经营中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

杜永娟是武山县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她介绍说,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郭家庄村农户种植的蔬菜滞销,经村委会多方联系,蔬菜经销商麻某某收购了村里30户村民种植的蔬菜。但麻某某只支付了部分价款,欠付农户20余万元一直未付。为此,农户们与法院"菜产业诉讼服务站"对接,经多方联系,法官联系到麻某某,通过耐心调解、沟通,最终麻某某与各农户达成调解协议,并在调解一星期后将欠付款支付到位。

郭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小东认为,联络法官就像菜农与经销商的"媒人",让他们懂得,彼此并不是对立关系,诉前调解使得当事人免去了部分诉讼费用,双方关系也得到缓和,这为以后双方能够更好地合作打下基础。再者,调解的案件履行起来也相对容易,这将意味着能够更好地保护菜农利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武山县'蔬菜产业诉讼服务站',正是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的缩影,打通了便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李小东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武山县坚持监管并重,严格依法进行整顿,全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促进市场秩序根本好转,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一是网络监管无盲区。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常态化开展监管行为信息录入推送,做到应录尽录,认领"互联网+监管"事项目录557条,认领率100%,检查实施清单完成数538条,完成率%,录入执法人员572人,用户注册572户,注册率100%,录入行政许可信息152条,行政处罚信息36条,实现掌上监管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

二是重点监管零容忍。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重点领域质量安全问题,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不正当价格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重点加强防疫用品和粮油、蔬菜等价格和计量监管,督促经营者依法经营、规范经营。

三是项目审批抓效率。制订《全县投资项目服务指南》和"一表清""一册明",建立投资项目联审联批会议制度,从项目立项审批、规划许可、土地使用、施工许可等环节全面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工程项目全部实现工改系统在线办理。截至目前,通过工改系统办结事项183件,投资在线平台申报项目97个,总投资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句号。武山县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只要能够坚定不移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在武山安家,让各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武山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加速崛起。

蒲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纪实

(2022年11月5日)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牵引性工程。今年以来,蒲县县委、县政府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位引领、高标谋划、高质推动市场主体稳健发展,通过"搭平台、创载体,强要素、保支撑,建机制、优服务",全县市场主体呈现蓬勃增长态势。

今年1至10月,蒲县各类市场主体新增3956户,其中企业337户,个体工商户3619户,全市排第十;新增率%,全市排第三;净增3593户,全市排第九;净增率%,全市排第三。市场主体新增率及净增率居全市前列。

一、优先谋划把"软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今年初夏时节,力度空前的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在蒲县全面铺开。一个个部署会、推进会、调度会、碰头会、培训会等专题会议密集召开;一项项减税降费、金融服务、招商引资、资金奖补等有力措施相继出台。

蒲县县委、县政府把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全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蒲县县委书记杨晓舟多次调研、批示,向全县各级各部门提出:"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务实苦干,奋力追赶,加快推进蒲县市场主体培育进程,全力促进县域营商环境更好更快发展。"

蒲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薛向阳主持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推进会并多次专题调度,他强调,要真正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用心用情优化服务,全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培育打造发展的"沃土"。

蒲县印发了《关于成立蒲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专班的通知》,成立县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专班,下设4个行政工作组、4个行业服务组和6个要素保障组,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实行牵头单位负责制,统筹农业、工业、服务业、商贸业4个行业领域和金融、财税、

用地、环境能耗、科技创新、政务服务6个要素领域内的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各分管副县长召集4个行业服务组和6个要素保障组分别召开行业领域市场

主体倍增专题工作推进会,制定落实本行业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实施方案和要素服务保障工作措施,落实"六定""四清单"。

23%--这是蒲县确定的年净增长率。这个数字,体现了自我加压的魄力,更承载着奋力向前的信心。

为力保年底全县市场主体实现至少净增长1489户,蒲县围绕"稳住现有、开发新增、激励壮大"的基本目标,紧扣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人文因素、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印发了《蒲县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细化政策要求,明晰方法步骤,在年初要求按2021年存量同比例增长基础上,按省、市定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基本目标进一步调整目标、压实责任,实现全县"一盘棋"、一直干。同时,实行每日市场主体增减通报,督促各乡镇、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倍增工作"时时放心不下"、天天抓在手上。

随即,一场"无证个体工商户清零行动"在全县展开,各乡镇、行业部门组织骨干力量系统指导讲解政策、宣传典型、提供服务,各便民服务中心、市场监管所、农商行支行和村社携手作战深入排查、引导帮扶、帮办代办,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握指成拳"、活力迸发浓厚氛围。

二、优惠政策让企业群众应享尽享

国庆前夕,地处吕梁山的蒲伊大地秋意渐浓。怀着对未来几多期许的贺先生走进蒲县政务服务大厅,准备给自己新筹备开办一家服装零售企业办理注册手续。

让贺先生倍感温馨的是,从复印材料到信息填报,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指导;从政策宣讲到答疑解惑,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解答。不到一个小时,贺先生就完成了所有手续的办理。他感动地说:"没想到能这么方便、这么快捷,工作人员认真、耐心,态度也特别好,就连企业的公章都免费给刻好了。"

免费刻章是蒲县减少市场主体负担、提升企业便利度的举措之一。新登记企业需要刻制4枚印章,个体工商户需要刻制3枚印章,其刻章费用全部纳入政府买单范畴,并将印章刻制企业引进县政务大厅,让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即可同步申请印章刻制,刻章时间也缩短为1小时以内。这样一套印章,目前已经为企业减负38万余元。

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不断巩固窗口预约、电话预约、信箱预约等渠道的预约服务,深化"领办、帮办、代办、一网通办"服务机制,推行"一件事"集成服务,发布"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240项。做优"事情办完再下班"延时服务,探索在工作时间以外建立简易事项智能办理,打造了"7×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超市。

"我们健全完善了企业开办便利化、水电气热通信电视报装驻厅联办、全代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涉企经营告知承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跨省通办等10项服务机制,全力打造优质发展环境。"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局长刘成旺说,"在'一枚印章管审批'后半篇文章里,我们出台了《第一批划转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蒲县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办法(试行)等9项制度》,完成首批21个部门307项事项划转。"

在8个乡镇市场监管所、便民服务中心、农商行支行设立24个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代办点,打造市场主体极简登记注册环境;针对以往群众办理证照"费时费力、审批过程繁琐"等问题,在法律关系明确、材料简单、事实清楚的行政审批事项中,推行"独任审批员"制度;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梳理改革事项69项,直接取消审批2项、审批改为备案1项、实行告知承诺14项、优化审批流程52项,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推广"电子证照"应用;出台《蒲县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施方案》及相关工作制度,通过审批大厅评价器实时评价,促进审批部门服务提升;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质量,设立三级工作站37个,配备专职或兼职处办人员65名。

蒲县收集汇总国家、省、市、县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相关政策和措施,编制成册,提供政策依据;梳理汇编2019年以来全县在减税降费、金融服务、招商引资、生产要素、资金奖补、人才引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便民服务、权益保障10类365条惠企便民政策,制定《蒲县惠企便民政策汇编(2022年)》;在县政务服务平台、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开辟专栏,讲解政策规定;各乡镇、各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入企服务、上门服务;在全县公开征集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的"金点子",吸收好思路好方法,全面助推市场主体倍增工作。

三、优质服务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高大的生产厂房内,一条条生产线整齐陈列,几名技术人员正相互配合着调试生产设备。这里是位于蒲县产业集聚区的山西中兴铸业有限公司,该企业实施的年产10万吨市政工程铸件、5万吨空调压缩机配件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主要生产市政工程设备、汽车配件、压缩机铸件、农机铸件、轻工纺机配件等产品。目前,项目一期已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

公司董事长杨云潮说:"蒲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中心为项目专门成立服务小组,通过'标准地+承诺制''要素跟着项目走''全代办、一网通办'三项机制,帮助我们办理用电报批、社保开户等十余项手续,真正做到了让企业'少跑腿、不跑腿'。"

蒲县坚持将市场主体倍增工作与"三大行动"结合起来,并稳步在全县推广"我为市场主体倍增作贡献"宣传调研服务活动经验,持续进行宣传动员、领办帮办代办、收集建议、查找反思问题、发现推介市场主体和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等,扩大影响。

县四套班子领导对项目进行包联,及时带领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工地,现场办公,疏通堵点,加速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每周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例会,紧盯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化工作措施,主动跟踪服务,集体研判帮助,推动重要政策和重点措施落到实处;发改、工信、行政审批、住建等职能部门及产业集聚区班子成员坚持下沉一线,与企业负责人沟通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全县各乡镇、市场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要素保障部门积极发挥区位优势,紧扣职能定位,深入企业进行服务指导,动员企业申报创新项目,为企业健康发展、规范运行保驾护航。

蒲县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来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蒲县境内投资兴办、缴纳税费的独立核算企业,给予财税、土地、转型经济、人才、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奖励,创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三无""三可"发展环境,深受企业好评。

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联合县市场监管局推行"政银合作",在银行各网点设立企业开办代办点,既服务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开办申请递交,也及早介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县财政局建立电子卖场,实现与全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同一平台、同一规则、同一标准",当前成功入住电子卖场供应商100余家,入住商品4600余种,预算单位通过县政府采购电子卖场累计成交1000余笔;山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蒲县分公司针对辖区范围内居民客户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推行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对高压客户用电报装推行省力、省时、省钱"三省"服务,实现客户用电报装"一次都不跑",业务办理"零上门",实现了"一证办电";蒲县税务局简化业务办理,充分利用"一户式"信息归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方式,对首次开具或接受电子专用发票纳税人,通过系统获取信息后精准快速推送任务,提高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县人社局聚焦主业精准施策,大力度推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施了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培训等方式;人行蒲县支行深耕"金融为民",用足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增加涉农、民营小微信贷有效供给,实现民营小微企业"量增、面扩、价降",持续推动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蒲县充分发挥已聘请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营商环境督察员作用,赋予督察员政策宣传、工作指导、监督落实、问题协调、情况反映、氛围营造等职责作用,建立"有事请找我"责任担当机制,拓宽了企业群众困难问题反映咨询渠道,构建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建设监督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全县营商环境持续好转,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群众心坎上。

四、优良环境给市场主体提供多重支撑

"我们企业在银行的一笔贷款即将到期,因生产持续扩大,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正常归还贷款,如果出现逾期情况,将会对企业后期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这关键时刻,有关部门帮企业申请了应急周转保障资金,给我们帮了大忙。"蒲县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笔资金切实帮助企业缓解了压力,解决了燃眉之急。

同样受惠于"蒲县中小微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保障资金"的还有主营食品加工销售的山西实美功能食品有限公司。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应急金周转困难,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及时向县财政部门申请了应急周转保障资金,凡是在蒲县范围内依法设立、诚信经营,企业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企业均可申请使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10笔、亿元。

蒲县坚持创优就业、人文、生活、生态环境,广泛引才聚才留才,用心用情打造开放开明的"养人"县城,聚焦"留得住人才和市场主体",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提供多重支撑。各部门、板块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通过全面深化要素保障,持续做优创新发展"软环境"。

--在加大金融支持方面,蒲县精准施策,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针对农商行基层网点覆盖面大、数量多、服务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等优势,在15个营业网点设立企业开办代办点,实现了县、乡和社区"政银合作"网点全覆盖,同时聚焦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水平,持续扩大创业担保贷款业务规模。搭建银企信息对接平台,企业根据自身项目融资需求精准定位金融机构,择优选择信贷产品,有效缓解了金融机构和客户信息不对称、"企业贷款难、银行找项目难"两难问题。

--在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蒲县出台《广聚人才的十条措施》,包括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加大县校合作力度、引进储备优秀青年人才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规范人才工作平台管理、打造人才技术共享基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强人才政治吸纳等,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做到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同时,建设高标准人才公寓30套,办理入住24套,发放"蒲子英才卡"108个,认定"蒲子名匠"30名。

--在入企服务方面,蒲县出台《2022年度入企服务实施方案》,采取专人专班、定责定时的方式实施精准对接服务,强化运行监测,通过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主要产品月度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及时发现运行中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及时解决企业在建设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动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投产达效。

--在招商引资方面,蒲县持续优化奖励政策,最大力度吸引外来投资,对外来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蒲县境内投资兴办、缴纳税费的独立核算企业,给予园区内入驻企业全部"拎包入住",建设标准地、标准化厂房,创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三无""三可"发展环境,深受企业好评。

土沃则稻香,优质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如今的蒲伊大地,处处都是生机勃勃、花开满园的新面貌。蒲县,正以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的身姿,释放出更多发展活力,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凤阳县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16日)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项目支撑,项目落地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凤阳县积极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坚持不懈转作风、优服务,全县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场主体满意度和投资信心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到9月份,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总量全市第2、增速全市第3;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4个,完成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88%;新增市场主体7981个;民间投资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一。

一、持之以恒转作风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用电问题,凤阳县干部真抓实干,作风务实,有求必应,真心把企业家当家人,把企业的事当家事,让我们非常感动。"在快速解决用电问题后,凤阳佳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今年7月21日,凤阳佳和科技有限公司反映,企业建设基本完成,拟在7月底投产,目前企业工业用电尚未通电,急需帮助解决。凤阳县企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企业诉求后,立即联系国网供电公司凤阳分公司。经了解,该企业用电负荷较大,需要提前一个月报计划,由国网供电蚌埠分公司审批,当时该企业用电计划尚未申报。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7月25日上午,县企业服务中心会同县营商办,出具《关于商请解决凤阳佳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用电问题的函》至国网供电凤阳分公司,国网供电凤阳分公司提请该企业工业用电申请至蚌埠分公司审批,申请特事特办,快批快供。7月27日下午,国网供电蚌埠分公司对该企业用电申请予以批复。7月28日,国网供电凤阳分公司为企业接通工业用电,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

年初,全省发出了改作风、办实事、优环境的动员令。凤阳县闻令而动、高位推进,建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今年10月,县政府领导班子及县六大产业链负责同志带头参加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培训,强化干部能力,聚力打造专业化队伍。建立"四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全覆盖包保机制,29名县级领导化身"企业管家",定期上门走访,主动靠前服务,全面收集、解决企业急难堵点。依托省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平台,夯实线上线下"一口收办"。今年以来,收办企业诉求2118个,办结率100%。

二、精益求精优服务

8月10日,在凤阳县"夏助?助企"活动中,安徽鸿德铝业有限公司反映,今年受疫情及市场行情影响,企业产品(铝锭)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申请提前兑现扶持资金。县包保单位了解到企业诉求后,

立即协调相关事宜。8月19日,1058万元企业扶持资金拨付到企业。

凤阳县聚焦企业急难愁盼,树立"将心比心""真情真意"理念,用心用情用力为企服务,以新引擎激活营商环境新动力。该县深入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落实,逐条对标对表中央、省、市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县级政策文件,明确县级干部包保、专班推进、定期要账工作机制,构建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主体受益的工作格局,全县106名领导干部持续深入447个重点企业和项目开展助企纾困活动,解读、宣贯、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全面提升宣传到位率、政策知晓率。全面落实税费减免、融资扶持、稳岗返还、留工补助等各项助企纾困政策,降低市场主体运营成本,助力企业渡过难关,累计为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办理减、免、缓、退等各类税费亿元;助力守信企业获得授信贷款94笔亿元,投放创业担保贷款90笔2414万元;稳岗返还718个企业万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五办两窗"机制,实施"365天不打烊+周末节假日延时服务"微改革,构建高效贴心的服务流程体系,持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

三、锻长补短创一流

干就干最好,争就争一流,走就走前列。凤阳县学习借鉴沪苏浙先进地区创新举措和典型做法,提倡大胆"拿来"、及时"改造",累计提出营商环境领域改革优化举措45条,全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凤阳县围绕"问题收集、诉求解决、督查督办、办理反馈、总结评价"五个环节,严格执行清单式、闭环运转管理,累计收办省市县三级"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现场办公活动中企业反馈问题418个,办结率达%。全县上下坚定树立"新官要理旧账"思想,强化挑重担、"啃骨头"意识,开展营商环境"大起底"专项行动,压茬推进涉企历史遗留问题"见底清零",有效解决名都置业、万世生态公司2宗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设立3000万元项目前期保障专项资金,推行重大项目"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考核"制度,1到9月累计解决问题186项,推动新开工项目36个,新投产项目17个,28个新入库境内省外项目到位资金亿元。围绕产业人才,同步绘制光伏等六大产业图谱和人才地图,大

力实施人才"关键小事"暖心行动和人才安居保障行动,完善8项人才政策及安家补助、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真心真情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泸溪县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纪实

(2022年11月2日)

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地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近年来,泸溪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营商环境攻坚年"活动,坚持打造具有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营商环境高地,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务化服务环境优化群众"来评判"

民有所需,政有所应。泸溪县由主要领导牵头调度指挥,相关干部主动靠前服务,坚持做到"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以务实的作风、踏实的举措,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不断迈上新台阶。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领导小组,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专班,出台了《泸溪县2022年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管理机制工作方案》,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大力开展"走流程、解难题、优服务"行动,部门"一把手"每两月至少到政务中心部门窗口现场办公1次以上,分管领导每月现场体验窗口办事流程1次以上。通过主要领导的亲身感受,及时发现办事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高位推动、高效落实,打通服务群众、企业"最后一公里"。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和群众说了算!泸溪县实行优化营商环境职能部门述职测评机制,职能单位对自身工作进行述职,服务对象以现场直接打分的方式,对职能部门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测评,现场为职能部门打分,包含了服务态度、工作作风、服务效能、严守纪律四个方面,涵盖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差"四个等次。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以评促建,推动职能部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着力打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

今年7月和9月,泸溪县连续两次召开优化营商环境职能部门述职测评会议,全县300余名市场主体负责人,分别为25个职能部门进行不记名评价投票打分,以最直观的反馈,督促职能部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4家评议得分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受了县人民政府县长的提醒式约谈,对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强烈震慑。

二、智能化服务办事流程呈现"一体化"

营商环境一边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一边孕育着企业的未来。近年来,泸溪县始终聚焦便民利企,在减事项、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成本上下功夫,进一步打造办事环节更少、流程更优、时限更短、成本更低、服务更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促推企业、群众办事"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切实提高群众、企业办事满意度。

今年以来,泸溪县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企业开办服务不断优化提速,办事环节压缩至3个以内,申报材料压缩至5份以内,线上、线下办结时间分别压减至和1个工作日。同时,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优化办事服务流程,制定了涉及登记注册、核准备案、环保标准等151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全流程办理指南,实现"一扫便知、一码通晓",全县各项审批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办理时限基础上提速70%,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3000个以上。

政务服务大厅是直接服务群众和企业的第一窗口,也是全县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泸溪县先后采取部门实体进驻、部门授权和开办分设中心相结合方式,全面整合单设办事窗口,推行"综合窗"一体化无差别受理,做到了"一窗受理、综合服务"。目前,实现职能部门实体进驻18个、涉及事项271项,事项委托授权15个、涉及事项78项,进驻分设中心5个、涉及事项131项。同时,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在泸溪县最大的沅水湾小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新政务服务大厅,正紧锣密鼓建设之中,预计年底全面建成。届时,所有服务部门窗口将全部实现实体进驻,极大方便办事群众。

在创新智能服务平台上,泸溪县以数字赋能为着力点,将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设立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网上专区,坚决做到同一件"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积极开发"e泸有我"app,上线服务事项200余项,可实时通过手机"线上点单",即刻获取"一对一"全程代理服务,并在规定时限内反馈办理结果,上门送达办结材料,实现了"办事指掌全程、结果实时畅达"。

三、心贴心服务企业优享高效"帮代办"

泸溪县一直以来都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坚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以"暖心"的政策、"贴心"的服务、"舒心"的环境,为企业纾困解难、铸就坦途,让企业"进得安心""留得放心""干得开心"。

在泸溪,有《泸溪县工业强县奖励政策》《泸溪县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泸溪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十五条》《泸溪县推进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5年)》等一系列惠民利企文件。

在泸溪,投资可以享受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湖南自贸区建设、武陵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各类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在泸溪,围绕乡村振兴突破年、产业项目加速年、营商环境攻坚年、招商引资提升年、"五好"园区建设年"五年"活动,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提高到战略地位。县委书记、县长与企业建立联系"直通车",成立了企业"帮代办"服务中心,对企业审批服务事项由帮代办中心实行交办制,职能部门"一把手"负责限期完成,全面实现"企业事园区办、帮代办、限时办"。大力开展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六大攻坚"行动,全县249名干部对160家企业实现联企"全覆盖",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

在泸溪,有风景优美的沅江,有美轮美奂的十里画壁,有景色宜人的武水国家湿地公园,有国家4A级景区浦市古镇,5个国家3A级景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独特。全县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进入省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5家。

今年来,县委主要领导带队多批次赴经济发达地区精准招商,成功签约项目19个,引资亿元,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奔涌奋进如今的泸溪,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映射在悠悠沅水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十堰市张湾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22年10月8日)

让企业有获得感,让企业家有归属感。

这是张湾区委、区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的郑重承诺。把投资者当作"出题人",让全区党员干部成为"答题人"。这是张湾区委、区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确定的角色定位。

从东风公司"摇篮"到"商用车之都",张湾区作为我市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板块,始终把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张湾区委、区政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要求和我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围绕"引领主城繁荣、示范乡村振兴"主线,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将政策利好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我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增添强大动力。

一、向改革要效率,政务服务便捷高效

"真没想到,不到1个工作日就办好了施工许可证等手续,为项目投产赢得了宝贵时间,为你们的高效优质服务点赞!"近日,十堰市远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拿着《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对张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专区工作人员连连称赞。

十堰市远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实现"双碳"目标、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倍增的省市区重大项目。为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见效,张湾区重点项目工作专班主动与企业对接,协助企业整理报建资料,不到1个工作日就办好了施工许可证,为项目开工提供保障,为企业如期投产"再加速度"。

一直以来,张湾区委、区政府把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来抓,聚焦"放管服"改革,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对18项评价指标全部实行指标长负责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大力整治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组织举办思想破冰大讨论、营商环境大家谈、营商环境岗位大练兵等活动,多措并举凝聚优化营商环境思想共识。

在此基础上,该区扎实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实现全区高频证照"免提交"比例达100%、政务服务事项整体减时限比例达86%、即办件占比70%以上、零跑腿事项占比58%以上。

目前,该区71项"襄十随神"民生事项可跨区域通办,202项高频事项可全城通办;企业开办实现"9610"一键通办(即应用9大智能应用系统、办理6个联办事项、10分钟办结、0成本);工业项目"一站式"并联审批和全程代办,实现多证联发"拿地即开工";落实税惠免申即享政策、推行政府采购项目预付款制度,成立民商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强化对审判执行案件数据信息与政府网格化数据的共享对接,探索市场准营即入制,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和搭建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平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受市场主体好评。成立集招商、行政审批、企业服务、涉企投诉、诉前调解、服务监督于一体的营商环境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效率全面提高。

二、让政策变红利,企业发展"一身轻松"

"能够获得省级奖励,与张湾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政策和专业指导密不可分。"今年2月,在张湾区辖内的东风车身部件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田立胜谈起公司获得100万元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奖时,欣喜地说。

张湾区是东风公司的发祥地,为支持东风板块企业做大做强,该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高层级服务东风公司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服务东风公司高质量发展意见》,对每个项目实行县级领导挂帅和专班包保服务。

该区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把国家政策"红利",变成企业"红利",不仅体现在服务东风公司上,也体现在服务中小企业上。

"这笔700多万元的技术改造专项补贴发放得太及时了。"日前,收到2022年度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批技术改造专项补贴拨付到位的信息,湖北宇浩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欣喜不已。

今年以来,张湾区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指导31家企业申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改造专项补贴,其中8家企业获奖补资格。为降低企业投入成本,减轻企业税费压力,该区大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1至8月,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为辖内纳税人缴费人减免各类税费17亿元,其中为856家企业办理留抵退税亿元,为971家企业办理制造业缓税亿元,为158家企业办理缓缴社保费519万元,其他各类减免退税亿元。此外,该区加快推进"标准地"供地、区域性统一评价、交房即交证等措施落实落地,缩小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审查范围,推行低风险工业项目施工许可证豁免以及承诺办、"容缺办理"、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和不动产"水电气"线上一体化过户等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开办成本和时间。

今年以来,该区申报发行政府专项债券4500万元;兑现人社、民政、退役军人以及卫健部门等稳就业保民生资金3211万元;为150家符合条件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116万元,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三、用实干添活力,市场运行动力十足

9月13日,位于张湾区辖内的湖北天舒感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该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企业、湖北省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湖北省重点扶持的100家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高频晶体管固态电源、各种通用(专用)数控淬火机床、淬火感应器等,用户遍及国内27个省市区的内燃机、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工具、冶金类企业。

近年来,张湾区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上市及"新三板"挂牌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协助企业解决上市和挂牌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助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全面做好服务企业工作,激发市场活力,该区建立完善"惠企便民"十大机制(权责公开、干部包联、政企互动、流程再造、社会评估、投诉处置、惠企减负、引才育企、创新激励、考核督查),组建由全区14个涉审批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项目服务领导小组,对400余家"四上企业"实行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包联服务,全程参与调度企业项目审批和代办服务工作。围绕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目标,一企一策定制项目审批流程图,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并联审批、后台审批,推动审批提速增效。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张湾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条措施(试行)》,在全区设立20个企业营商环境监测点,及时掌握全区营商环境变化情况,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企业,抓好惠企政策执行落实。良好服务为辖区市场运行注入了强劲动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该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145家,同比增长%。

良好营商环境,体现出强烈责任担当。当下,张湾区全体党员干部正以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服务,为营造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渝水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22年11月8日)

"不用往返跑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也不用在窗口排队,直接在网上提交材料,就把事情办好了,这速度杠杠的!"现在办事有多方便,新余袁锦工贸有限公司的张泉今年初就深切感受到了,通过渝水区"码上办"移动服务平台,他几分钟就成功提交了股权变更的申请。

说起新余经开区干部的"保姆式"服务,新余市万达美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红飞盛赞不已。"从项目能评、立项、环评到解决资金周转难题,都是园区'渝快办'工作人员跑前跑后帮忙代办,我们才能迅速拿到房产证,还争取到一笔800万元的银行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今年以来,渝水区全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坚持对标先进、争创一流,刀刃向内抓改革,真心真情优服务。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仅让企业和百姓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也让渝水成为一方活力无限、充满希望的热土,一片投资兴业、创新创业的沃土。

一、真金白银纾困解难,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让企业在政策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任务,渝水区委、区政府高位统筹、顶格推进,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区纪委区监委监督执纪,"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形象使者"的共识在全区上下迅速形成。今年年初以来,该区陆续制定出台

《渝水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行动方案》《2022年渝水区优化营商环境升级三十条》《2022年渝水区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双一流清单"》《渝水区切实稳住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渝水区关于积极有效应对疫情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政策措施》《渝水区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若干措施》,一系列真金白银、动真碰硬的政策举措,彰显了渝水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为渝水区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带来稳健发展的新希望。

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该区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5亿数字产业投资基金,"1+2+N"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累计为企业减负亿元,减免税收8670万元、社保缴费6360万元,降低用电成本万元,发放各类贷款亿元,让企业"轻装上阵"。创新设立"科贷通",拨付科技创新奖励资金万元,企业创新活力更足,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更强。

二、改革创新数据赋能,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大刀阔斧改革,大张旗鼓创新。如今在渝水区,群众和企业办事就像网购一样方便。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该区连出实招新招。推行综合受理"一窗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和"赣服通"迭代升级,全区1209项依申请事项已全部实现网办,开通"只跑一次"事项500项,"一次不跑"事项670项,时限压缩率达67%,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服务,删减审批有关材料46项,10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理。创新"自助办""帮代办""容缺办""上门办",事项平均跑动次数降低55%。推出重大项目"容缺+承诺制"审批模式,助力建设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至6个月。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该区还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打造"码上办""云办税"、农村产权"网上易",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码上办"移动政务平台共上线服务事项283项,已在线办理"码上办"3276件次。云办税大厅累计在线人数8万余人、咨询事项18838件、办结业务23188笔。渝水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项目222笔,成交面积17914亩,成交金额5069万元,溢价金额达719万元,平均溢价率超60%。

数据无声但有力。改革越向纵深,释放的动能也越大。2022年该区新增市场主体8226户,其中公司3738家,同比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渝水结缘,在渝水扎根。

三、政务服务高效便捷,群众办事暖心爽心

主动服务"走在前",营商就是"赢"未来。

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痛点、难点",该区不断做优做强政务服务,以优化营商"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开设"渝快办"专窗,领导干部将办公室"搬"进办事大厅,区、镇、村三级"渝快办"专窗共受理事项3464件,办结3291件,办结率95%。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开展延时错时预约服务,政务服务中心一年365天不打烊,平均年办件量达3万余件。

亲清政商关系如一股新风拂面而来。该区常态化践行"店小二"精神,首创"四千助企"网格帮扶工作机制,进千企门、听千企忧、纾千企困、增千企效,已对2347家企业走访5000多人次,协调解决问题181个,协助企业办理各种证照544件。持续擦亮"百丈峰会"营商环境品牌,累计举办政银企交流座谈会167场,解决各类问题470件,政企沟通更通畅了。今年通过政银企对接,签约合作项目26个,签约资金亿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渝水区将继续深耕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不断擦亮"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渝水营商品牌,奋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未来,这片具有无限潜力的土地还将越来越热!

长春市二道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重大项目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软实力,项目建设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总开关",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长春市二道区深谙此理,坚持一手抓营商环境改善,一手抓产业项目建设,通过采取切实举措,有效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全力打造"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服务品牌,营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全区上下掀起了扩大有效投资、以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潮。今年,全区计划建设50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新建项目17个,续建项目38个,开复工率实现100%。

一、高位推进,软环境凝聚硬实力

天气转凉,但在二道区各项目建设现场,感受到的却是丝毫不减的建设热情。

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综合楼、实验楼主体封顶,长春二道经济开发区新兴建材产业园区项目1号厂房已开始桩基础施工,长春市新金享冷弯型钢轨道车辆车体新材料智能项目已完成宿舍楼、研发中心主体建设项目建设开足马力,力促二道区工业产业强筋壮骨。

项目建设"二道速度"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的全面部署与全力推进。区级领导常态化带队深入一线包保项目、开展驻企服务,与企业心连心、手挽手,高位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强力推进项目开工、复工。

构建区级领导、业务部门、属地单位及项目服务局"四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全力压缩审批时间,全速推进项目进程。

按"周、旬、月"压紧压实各个节点任务,全面夯实固定资产投资指标,逐个项目倒排工期,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堵点、难点问题,发挥政府投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通过每日调度、实时掌握动态,采取"一项目一方案",逐个项目调度研究、现场走访服务,强化项目前期指导、全程领办代办,及时破解项目开复工制约问题。

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机制,全面实行"网上办、预约办、一章办"服务模式,积极推行信用承诺、容缺办理审批方式,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陆续出台《2022年二道区营商环境建设攻坚方案》《二道区2022年区级领导包保重大项目工作方案》,为营商环境优化再加码。

政府动真格,部门主动作为,让项目方深受感动。"项目在5月开工,预计今年12月竣工投产,目前综合楼、实验楼主体已经封顶,实验楼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综合楼砌筑完成,屋面工程已经完成80%。"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负责人杨光介绍说。说到政府服务,杨光竖起了大拇指,"可以说现在项目的如期推进,离不开二道区政府的服务。去年11月,区政府为我们申请了'绿色通道',我们才能在土层上冻之前进行桩基施工,保障了项目如期建设。"

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项目建设之"进"。二道区上下拿出了"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使命感,"赶不上"的危机感,压紧压实责任,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做好推进落实和服务保障各项工作,让一批批重大项目竞相上马,加快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协助项目方取得项目备案、专项环评、黄证、绿证、施工许可证26个,帮助33家企业完成市场准入登记、地址变更及提供房屋住所证明。

二、加强保障,好环境激发新活力

"真没想到,疫情期间房产税减免手续现场办理只用了大约30分钟,退回的税款第二天就到账了。"近期的一次办税经历和办事体验,让长春市远程金属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王丽萍感到惊喜。

"我通过微信就把审批材料传给专管员了,办事流程精简了,退税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这些变化太给力了。"王丽萍的话,说出了二道区众多企业的心声。为了缩短办税业务用时,二道区税务局按照"限办改即办"原则,将优化退(抵)税等11项业务办理流程涉及的事前审核改为事后核查,最大程度压缩税收业务办理时间,最短压缩至30分钟。目前,已办理"限办改即办"业务936笔。

营商环境的改善,企业和群众感受最深。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来这里投资兴业和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建设,营商环境愈发成为二道的金字招牌。

为全力打造要素聚集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二道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场景,打造全链条式服务体系,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区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区增设房产档案自助查询机,办事人不再受时间限制,可根据不同调档需求,打印房产档案信息,大幅缩短跑腿和等待时间。同时,充分发挥电子税务局在申报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行"非接触式"办税,便捷纳税申报,实现企业纳税申报次数由4次压减到2次。目前,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办理业务已达45557笔。

行胜于言。二道区从企业需求出发,出实招、硬招,在服务上拿出"真情实意",在政策上拿出"真金白银",用一套套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次优质到位的服务、一回回及时有力的帮助,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道区积极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成立工作推进专班,制定行动方案,开展"13+N"重点服务活动。截至三季度,各成员单位开展了"万人助万企""无疫企业"创建、落实政策兑现会、"银企对接会"等特色活动,服务企业次数达104次,服务企业数量3815户,提供用工岗位28505个,减税、免税、退税、缓税万元,惠及企业、个体工商户217859户(次),为35903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一次性房租、水电费补贴1837万元,减免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万元。

推进"个转企"工作有序开展。开辟绿色通道,为"个转企"企业提供业务办理及政策落实"一条龙"服务。多部门联合在二道区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理"个转企"业务,实现个体注销、企业新设立、税务登记及后续免费代账、报税、刻制公章多环节无缝对接。截至目前,本年度共办理完成"个转企"252户,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

常态开展"政企银担"对接,积极推动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融资服务行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以最高效的服务为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今年以来,已开展多层次银企线上对接及线下"政企银担"融资对接会5次,为200户中小微企业融资近10亿元。

三、多点发力,强措施夯实发展原动力

在二道区,优化营商环境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全区上下以"四个服务"为抓手,不断破除影响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政策落位、援企稳岗、信用修复等多种方式,打造投资者的"凤栖之地"。

围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短板弱项,紧盯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机遇,二道区共申报专项债券3批次,共13个项目,为9个项目争取专项债券资金亿元,为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090万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466万元,争取农发行专项基金4006万元,为中医院迁建、妇幼保健院、新兴建材产业园等11个项目争取省预算内资金200多万元

用上好政策,才能驶上发展快车道。为了促进政策落位,二道区在用好区级"政策包"上大做文章,在尽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通过网上申报和现场办理相结合的方式,为区内企业发放各类补贴和兑现政策奖励资金,目前已累计发放中小微企业房租、水电费补助35903户、1837万元,减免退缓税费亿元,争取工会贴息贷款初审额度4000余万元、已完成发放2100万元,为10户企业发放区级政策奖励资金2370万元。

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组织开展线上培训活动,为企业解答关于资金短缺、称号认定等共性问题,并抢抓省、市支持"专精特新"利好政策契机,帮助企业申报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获得各级政策扶持。中拓模塑是今年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的企业之一,"二道区把服务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我们也在快马加鞭上项目,争取早日投产,提高区域装备制造业加工生产能力,为全市汽车生产企业提供优质汽车注塑零部件技术支撑,为长春打造国际汽车城助力。"长春中拓模塑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工厂及研发中心项目负责人王冠宇说。

广泛开展援企稳岗保用工活动。通过"二道就业"微信公众号、网上招聘求职"96885"吉人在线、微信群、QQ群等线上平台,开展线上招聘会、"线上不见面"服务、24小时就业服务热线等活动,为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遇到的用工难题。举办线上招聘会20场,招聘企业2300余家,提供用工岗位21000余个;通过开展"四上企业"用工服务专项行动,走访调查企业285家,建立缺工台账,发布招聘信息,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搭建供需平台。

集中开展信用修复专项行动。开展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双公示"数据比对筛查,提高企业信用修复精准性。对筛查出存在行政处罚的企业,通过无接触方式定向推送信用修复提示,引导企业采取线上申报、网络审核、文件快递等"互联网+"工作新模式,做到信用修复"零接触"。集中开展信用修复攻坚行动,集中力量对受到行政处罚并符合修复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截至目前,已有43家企业完成了信用修复工作,占应完成企业的64%。

营商环境"浇水施肥",企业主体才能"枝繁叶茂"。二道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有条不紊地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利好政策,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

在风险面前勇于担当,在难题面前奋力开拓,二道区正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用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开复工建设,切实让项目落得快、留得住、发展好,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焦作市解放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2022年9月14日)

今年年初以来,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254户次,共计亿元;"六税两费"享受5139户次,减免金额1149万元;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审批占比由%提升至%;承诺办结时限在法定办结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比例由83%提升至%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解放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一个个新政密集出台,一条条新规持续发力,开办企业时间缩短了,审批流程简化了,企业办事成本减少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一件件实事落地见效,体现着解放区惠企便民的浓厚氛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对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催化剂",对外是提升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新名片"。"要以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为检验标准,持续改善政务服务质量、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开办企业办事效能,力争用一年的时间推动我区营商环境实现大幅提升,迈入全省先进行列。"在8月2日召开的解放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区委书记赵海燕的讲话掷地有声,也吹响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冲锋号"。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急企业之所急,为群众之所需。长期以来,解放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以更快更好方便企业创业、群众办事为导向,创优政务服务、创新惠企政策、提升服务效能,强力推进"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一、打好"组合拳"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惠企政策有"温度",企业发展有"速度"。今年年初以来,解放区创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试行)的通知》,形成区委区政府主导、营商环境主管部门全面统筹、各指标牵头单位具体负责、各责任单位分工实施、督查局跟踪问效、纪委监委监督执纪的工作格局,并引入人大专项监督机制,构建高效高质服务体系。

解放区发改委、科工局、商务局等部门也相继发力施策,加速打出保供稳产的"组合拳":强化"四库管理",全面匹配"三个一批"工作;严格落实"白名单"项目疫情防控及要素保障,实现跟踪服务"精准滴灌";开展三期

解放区政府消费券发放活动,举办"城市烟火气?点亮夜经济"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型消费券合计118万元,各类型消费券累计核销75万元,带动消费450万元。

面对辖区科技类企业、工业企业、众创空间等市场主体,解放区做好政策的"加法",及时召开"惠企纾困送政策"系列宣讲",为企业详细讲解"四大"惠企政策的利好、申报条件、申报流程等细节,包括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政策及申报解读,省级研发费用补贴相关政策解读,将政策宣传到位、兑现到位,让企业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同时做好政策的"减法",建立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制度,对严重失信市场主体,依法采取"活封""活扣"及债转股、分期执行、执行和解等方式方法"放水养鱼",将强制执行和柔情执法相结合,刚柔并济,保障民营企业持续生存,避免因被纳入黑名单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在这片营商沃土的孕育之下,无数市场主体茁壮生长、活力迸发,成为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基础。截至今年8月底,解放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8344户,同比增长%;注册资本亿元,同比增长%。

二、抓好"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

好政策、好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一项项改革措施,带来一个个看似微小的进步,却温暖着数万市场主体的心。

近日,某食品公司负责人到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服务窗口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时,已临近中午下班时间,该窗口工作人员王圣杰立即为其提供了延迟办理服务。等到所有材料申报完成,已过下班时间一个多小时。优质的服务、高效的办事效率,让该公司负责人感受到了解放区"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和"家"一样的温暖。当天下午,怀着感激的心情,这位负责人送去了自己手写的感谢信。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不能缺少。"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放区委副书记、区长千怀贵表示,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能让企业轻装前行、加速奔跑,解放区要让企业真切享受到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红利,进一步提振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

近年来,解放区大力开展"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整合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职能,将开办企业涉及的工商登记、银行开户、税务登记、公章刻制等环节整合起来,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并联受理、集中办理,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最快2个小时即可拿到营业执照。

与此同时,为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和满意度,该区着眼企业、群众办事诉求,积极融合企业纾困360平台、12345便民热线、政务大厅"万人助万企""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线上线下办理渠道,建强有诉即办专班专区阵地,对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诉求做到有诉即接、有诉即应、有诉即办,做到诉求网上办、热线办、窗口办,切实解决办事求人的问题,实现无差别平等对待。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以来,该区减环节4个,减跑动3次,减材料19项,减时间3个工作日以上。

三、当好"店小二"助力企业稳产增收

对企业而言,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在当前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之下,不断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为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是解放区助企稳产增收、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

初秋时节,中州机械厂生产车间内机声轰鸣、工人忙碌,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多亏了咱解放区科工局的工作人员,忙前忙后帮助我们协调解决生产经营问题,实时跟踪厂房建设,这才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生产订单源源不断。"中州机械厂负责人对解放区的营商环境、惠企服务赞不绝口。

中州机械厂是解放区重点成长性企业,由于疫情影响等原因,企业经营发展一度受阻。为了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解放区及时成立中州机械搬迁改造领导小组,结合"万人助万企"活动,搜集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厂房建设等方面问题,帮助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争取科技研发资金,建设智能化厂房。目前,该企业产品订单约1750万元,正在与外商洽谈新型产品生产与销售事宜,预计今年年底自营出口可达2000万元。全面复工复产后,将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税收500余万元,解决数百人的就业问题。

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土质好不好、肥力足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今年年初以来,解放区持续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组织39名县级干部、61名科级干部,包联工业、金融、科技、商贸类重点企业150家,建立领导包联、工作专班、问题交办、分类施策、督促督导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全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截至目前,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49个,其中涉及疫情期间运输保障、用工紧缺等问题21个,企业纾困360平台转办问题9个,其他类问题19个。

梧高凤至,花香蝶来。8月23日上午,解放区以企招商"云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在焦作市5G产业园隆重举行。此次签约,线上线下共签约项目68个,总投资118亿元。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凝聚着不一般的付出。今年年初以来,面对疫情多轮冲击和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解放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冲"在招商引资第一线,通过"不见面、零接触"的"云推介""云洽谈",经过数百次的"点对点"视频交流、远程路演以及在线答疑,跑出了新一轮高质量招商引资解放"加速度",促成了总投资118亿元68个项目的正式签约。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未来,解放区仍将扛起责任、上下协同,靶向发力、精准施策,积极营造人才愿意来的人才生态环境、营造投资者愿意来的产业生态环境、营造资本愿意来的金融生态环境,扬起优化营商环境的风帆,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解放区"二次创业"现代化新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纪实

(2022年9月21日)

如果把园区形容成企业的根,那么企业便是园区的枝和叶。营商环境,则是土壤。土壤越肥沃,根系越壮,枝叶越茂,结出的果实就越大、越多。

所谓果实,正是园区与企业所共同谋求的发展!

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谙此理--近年来,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与兴隆台区协同发展,结合园区实际,着眼企业所需,全力建设"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尤其今年以来,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做实6项重点营商工作,全面提升了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一、深化服务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高质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让企业专心发展,让项目顺利推进。

高新区科学部署、明确分工,顺利承接并稳步落实了市政府下放的98项行政职权,持续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实现了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100%、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覆盖率100%的"行政服务双一百"目标;

同时,高新区与兴隆台区协同审批,行政审批部门联合调派24名业务骨干,入驻双创大厦,在办事大厅集中开通涉企涉民等服务事项,并设立了"兴隆台区-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大厅",建立了"一站式,四个阶段、四个窗口"的审批模式,实现了"只提交一次材料""容缺受理""综合窗口""全程代办",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快速办理相关业务,为项目落地达产开辟了"行政服务高速路"。截至目前,高新区今年共办理各类审批手续1351件,1-8月份新注册企业335家,累计市场主体达到4154家;

编制了《区域评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实施环境影响等7项区域评估工作,为项目审批落地、建设达产打好提前量。

二、创新服务机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

企业的急难愁盼,是园区营商环境建设的第一着力点。

高新区延伸推进项目管家服务,为278家企业和32个项目配备了119名项目管家,依托"项目管家+"服务模式,明确了管家在政务服务、金融人才、安全环保等6个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内容,建立定期调度、问题解决、培训宣传等6项

十年间,一步一个脚印,兴安税务人走出了一条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纳税人缴费人的便民之路。

一、这是一条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创新路

政策宣传辅导更有效,实现税费政策速递。十年间,兴安盟不断创新税费政策宣传辅导,宣传辅导的形式持续升级。从传统的线下辅导,到智能化的线上辅导,税企互动的渠道更广泛,微信公众号、电子税务局、常态化线上直播平台日渐普及;从过去直接推送政策公告,到运用集成高效的"一表通"理念,政策辅导更精准。

盟税务局通过组建工作专班,集中对现行税费优惠政策进行梳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编制涉及21个行业63项的《税费优惠政策一表通》,以二维码、电子书等形式便于不同类型的纳税人缴费人能及时全面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

网上办税渠道更多元,办税缴费效率不断提高。十年间,"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成为纳税人缴费人的首选。依托电子税务局、个人所得税App、社保客户端、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等系统,纳税人缴费人办税缴费可以"一次都不用跑"。作为纳税人日常涉税事项重要内容的纳税申报,十年来,一直在向着更简便转变。"多税合一""一键申报""更正申报"一系列的改革办税方式,提高了办税效率,有效缩减了征纳双方办税成本。此外,伴随着12366热线端以及网络端的智能咨询服务不断升级,税务部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税务宣传、咨询、辅导、办理、分析全链条流程,建立以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为主,网络、信函、办税服务厅等为辅的纳税人缴费人咨询服务渠道,依托信息化办理涉税事项,确保纳税人缴费人的咨询和诉求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回应。

分级分类管理更精细,该放的放下去,该管的管起来。十年间,税务部门依托税收大数据,不断强化纳税信用的结果运用和风险管理,构建"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和服务,为守信者提供高效便利的税费服务,对失信者和违法者予以惩戒。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创业活力。从2013年起截至2021年底全盟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达66186户,年均增加逾7000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户数由2015年底的985户增长至2021年底的3658户。"宏达压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兴安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内蒙古宏达压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懿多表示,近年来,税费优惠政策和优质的纳税服务在制造业企业中发挥的支持效益愈加显著,对于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科研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品连接全国、走向国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这是一条便民办税"春风"持续吹拂的高速路

自2014年起,"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成为"税收热词",便利服务受到纳税人缴费人欢迎。便民办税"春风"四季常吹、四季常新,折射出的是税务人服务纳税人缴费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和目标。

2014年,税务部门以"提速"为目标,分批推出7类28项便民措施,实现政策服务、登记办理、发票领用、多元办税、涉税审批和投诉处理"六个提速"。

2015年,以"规范"为主题,税务部门先后推出纳税服务、出口退(免)税、税收征管等规范和配套办法,为纳税人提供"一个标准"的办税服务。

2016年,税务部门将办税便利化确定为重要改革任务之一,96项具体改革措施中直接涉及便民办税的就有30多项。

2017年,坚持问题导向,税务部门针对办税等候时间长等问题,推出4项15条具体服务措施,化解"堵点"。

2018年,以"新时代新税貌"为主题,税务部门从增强政策确定性、管理规范性、系统稳定性、办税便利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着手,推出5类20项便民办税措施。

2019年,以"新税务新服务"为主题,突出服务减税降费落实,税务部门又出台4类13项52条便民办税服务举措。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等重要要求,税务部门大力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集成推出24项措施。

2021年,围绕"优化执法服务办好惠民实事"主题,税务部门推出包括税费优惠政策资料备案改备查范围扩大等10个方面100条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措施。

2022年,以"智慧税务助发展惠企利民稳增长"为主题,聚焦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税务部门分批推出5大类20项121条便民办税缴费举措,持续深化智慧税务建设,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办税时间更短、环节更少、资料更简、方式更优。仅"十三五"期间,税务部门就通过一系列简政便民举措,实现了"四减":减审批,由87项减少至1项;减事项,税费业务事项精减49%;减资料,报送资料压减50%;减证明,税务证明事项减少58%。据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全盟纳税人满意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满意度综合得分为83.96分,较2012年提高分。

三、这是一条各部门凝聚合力齐心服务的共治路

十年间,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为税费服务不断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凝聚合力齐心服务,体现在"税银互动"活动中。"银税互动"服务平台依托税收数据,基于银行大数据应用,将中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金融信用,在依法合规和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将企业部分纳税信息提供给银行,由银行利用这些信息优化信贷模型,为守信企业提供税收信用贷款。通过将中小微企业纳税信用级别与银行授信同频共振,优化融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了"信息共享、促进诚信、服务发展"共识,实现从"企业四处找"到"政银税协同帮"的新融资服务形式,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有效识别客户、降低贷款风险,也能让税务部门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监管与服务,更为全盟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纳税信用信息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纳税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有机融合,盟税务局在深入推进"银税互动"服务平台应用基础上,主动融入兴安盟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提升了兴安盟纳税信用服务的含金量。"政银税企"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是兴安盟金融服务的又一次创新,更是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有力推动了全盟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实现企业便利融资。

十年来,兴安盟税务部门已通过"银税互动"服务平台帮助全盟1574家企业申请贷款累计亿元。入驻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后,向兴安盟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导入A级纳税用户1892户、拓展B级纳税用户5853户供相关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查询使用,促成2户企业与中国工商银行兴安盟分行签约,达成贷款协议360万元。

凝聚合力齐心服务,体现在"春雨润苗"专项行动中。2021年4月以来开展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兴安盟税务部门和盟工商联、盟工信局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紧密协作,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税费服务。一方面,联合畅通沟通渠道,和工商联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双方互设联络员,共享工商联所属商会会员企业名单,及时交换信息,协调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联合加强社会协作,通过深化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作,联合推出包含税费优惠政策、操作指引等在内的"新办中小微企业大礼包"5000余份,以"春风化雨"滋润"小微之苗"。除此之外,全盟各地税务机关积极与当地工信部门加强协调联动,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分析阶段性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突出特点和问题建议,为中小微市场主体融入大企业供应链牵线搭桥,综合运用征纳沟通平台、工商联企业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向企业推送涉税风险点,提示提醒可能存在的风险,帮助中小微市场主体做好风险事前防控。

凝聚合力齐心服务,也体现在"企业家服务日"活动中。由盟委统战部、盟工商联主办的兴安盟"企业家服务日"活动,是一项征集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难题、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系列活动。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为"企业家服务日",服务日当天在兴安盟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诉求反映窗口为企业解决问题。每季度最后一周为"企业对接座谈日",设立服务日主题,邀请相关企业代表与盟委行署领导面对面交流,助力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企业残疾人保障金是否能够减免?银行是否能根据企业经营及纳税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放贷额度?受疫情影响企业连年亏损,是否可以申请减免房产土地使用税?"在政企座谈中,来自全盟各行业的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经营运作情况,围绕行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畅谈感受和看法,积极踊跃地建言献策,并结合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对相关政策执行上的疑问以及需要政府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诉求,税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一一进行了解答说明。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对于兴安盟的营商环境,扎赉特旗雨森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显光深有体会:"疫情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市场需求萎缩、产品订单锐减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今年税务部门多次上门服务,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税费优惠政策,无论是高效的退税还是及时的缓税,都如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做好企业家的"服务员",早已成为兴安盟税务部门的共识。在盟委统战部、盟工商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盟各级税务机关针对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建机制、定举措、畅渠道,发挥合力助企发展,着力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对中小微企业开展精细辅导,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截至目前,已利用各种线上线下平台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座谈和专题辅导讲解20余场次、惠及纳税人缴费人500余户次。

优化税费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征程,再出发,兴安税务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接续行进在优化税费服务的道路上,谱写初心不改、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新蔡县税务局实施"三减"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侧记

(2022年9月23日)

今年以来,新蔡县税务局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着力打造办税时间更短、办理次数更少、办税流程更简的"三减"优质服务,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有效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减路程:"问办合一"远程办理

"以前更改往期申报表必须到大厅窗口填报,现在在家就能连线办理,真是省时省心,为税务局的'问办合一'点赞。"近日,新蔡县智鸿园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办税人薛先生,通过"云帮办"连线新蔡县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工作人员,几分钟便完成了申报错误更正业务。

据了解,新蔡县税务局利用可视化网络技术打造"问办合一"新模式,纳税人缴费人远程发起咨询求助,抽取业务骨干组成"网上业务集中处理"队伍,远程帮办让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语音咨询解答、视频在线辅导、电子税务局业务受理等相关服务。通过税云服务平台,纳税人缴费人在家就可以快速和专家客服"面对面"沟通,遇到问题专家客服还能及时远程"会诊",真正实现服务在身边。

二、减次数:强力拓展"网上全程办"

坚持"涉税事、线上办,非必须、不窗口"原则,不断扩大全程"网上办"事项范围,将"非接触式"网上办税清单、操作指南"一对一"宣传到纳税人,电子税务局覆盖率达100%,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便可办理90%以上涉税事项,把纳税人从"马路"引导到"网路",使纳税人享受足不出户快捷办税。

对于企业财务人员而言,填报纳税申报表是工作中最常遇到的事项。"我们公司是按季申报,以前一个税种就需要填写几张表格,有的数据重复填写,不小心填错了就会造成麻烦。现在一张表填几个税种,而且已有数据可自动预填,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和报错率。"新蔡县恒逸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会计刘海玲体验到合并申报的便捷服务。

新蔡县税务局推进"一表集成"、同城通办,提供"免填单"服务,梳理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办税服务厅实现"一窗受理、一厅审核、一站办结"的审批模式,压缩审核时间在30%以上。

三、减负担:精准服务解难题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内容是有关增值税最新税收优惠政策"这是新蔡县税务局工作人员在"云税直播间"开展"云税直播"的情景。该局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为主要内容,通过豫税通税企交流平台开展了两次"云税直播",组建"网格管理员+业务专家"政策辅导团队,为企业送服务、问需求、讲政策,助力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落细。

"我的姓名登记有误,导致迟迟缴不了养老金。税务导税人员了解后主动帮忙联系,协调更正,解决了我的难题。"日前,新蔡县陈店镇村民谢广福高兴地分享了他的经历。据悉,为有效破解纳税人缴费人"办不成、难办成"等问题,新蔡县税务局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着力打通堵点、难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纳税服务小窗口,党心民意大形象。税收营商环境建设的好坏关乎税务形象,更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我们将持续对外优服务、对内促规范,切实增强尊重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税收环境,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税务力量。"新蔡县税务局主要负责人说

工作机制,完善管家线上服务平台,确保服务企业的渠道实时畅通。疫情期间,项目管家为华润电力、辽河石化、中蓝电子等民生保障和重点工业企业办理、发放车辆通行证4818张,确保了企业稳产;

今年年初以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靠前调度,通过"千人助千企"活动,带队深入62家规上和26家重点规下企业走访调研,梳理出58项问题和需求,建立工作台账,利用"商务服务专员""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党建+营商"工作机制,为企业发展清除阻碍;

此外,高新区还建立了专员、专班定期入企问政、座谈对话企业家等机制,及时了解企业所急、所难、所愁、所盼。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兴隆台区人大、政协开展企业"问诊号脉"活动,共同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三、强化要素保障,护航企业平稳发展

企业的平稳发展,是园区整体发展的重要前提。

高新区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将园区划分成13个网格分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开设高新区疫苗接种专场,设立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为园区13500名企业职工当好"安全管家";联合兴隆台区定期开展"政银企"对接会,落实"金融顾问"制度,积极推广云税贷、云电贷、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产品。去年共为68家企业获批贷款亿元,今年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平台,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根据园区企业发展现状,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扶持政策,设立了"惠企政策服务专窗"。今年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企业退税亿元,缓税7422万元,落实稳岗补贴178万元,财政兑现政策补贴160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等扶持政策实现了"免申即享"。

四、完善信用体系,推动诚信园区建设

诚信、和谐的园区环境,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新区主动对接市信用办和大数据中心,落实行政许可和处罚"双公示"以及"信用承诺书"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对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对2016年以来印发的26件政策类文件进行自查清理;

全力实施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将工作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排查企业失信行为,指导两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结合"诚信记录关爱月"活动,举办了"诚信进企业"主题宣传,推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建立守信企业激励机制,推荐中蓝电子等8家企业申报了"辽宁省诚信示范企业",协助中录油气等5家企业申请了"信易贷"。

五、优化法治环境,保护企业经营权益

把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落到实处,企业的科研、生产才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和精力投入运营布局。

高新区多次联合市、区委政法委来到园区、深入企业,通过"服务保障高新区企业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会与企业家和相关负责人面对面沟通,用心倾听企业在治安防控、普法宣传、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场协调公检法司等部门针对企业需求制定相应措施,排除法治隐患,消除企业顾虑;多次邀请市委党校教授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和"民法典解读"进企业主题讲座,提高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意识;与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推行柔性执法,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权益保护机制,引导企业守法运营、依法维权;建立12345平台"投诉即办"工作机制,加强相关案件的处置力度。这项机制从2020年启动运行至今年8月,高新区就承办案件101件,按期结案率100%,满意率100%。

六、夯实基础设施,增强项目承载能力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吸引企业进驻、企业发展的硬环境!

高新区全力打造的科技孵化器获批国家级孵化器,目前3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项目主体已经完工,23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入驻48家企业;建成了占地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光学电子产业基地,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正式进驻,配套企业相继入驻,进一步壮大了光学电子产业链;

近几年,高新区不断实施园区道路、水系和绿化等环境改造工程,实现了道路通达、水系纵横、绿树成荫、和谐有序的"园林式经济区"建设目标。

未来,高新区还将围绕总体发展布局,持续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细致做好"综合窗口""全程代办"和区域评估试点工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项目管家服务能力,在助企纾困工作中坚持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创新思路、广开渠道,更好地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招工难"等实际问题;积极推进化工园区消防站、应急事故池、危化品停车场等消防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厚植沃土,方能深扎根、快生长;常施雨露,自然结硕果、总丰收!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营商服务的不断提升,高新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步伐势必越发稳健、前程势必越发宽广!

吉林省法院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纪实

(2022年9月15日)

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准确把握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积极发挥国家审判机关作用,在依法审判执行与服务经济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主动司法的桥梁,大力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了法院智慧和法院力量。

一、主动融,当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参与者"

为吉林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作出积极贡献,这是全省三级法院主动作为的前进方向。为确保沈白高铁建设顺利实施,在省法院的指导下,白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为沈白高铁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筑牢法律风险"防火墙";专门成立"普法专家团",开展"标靶式"普法送法活动159次,为高铁征收项目打好"提前量"。同时,白山市两级法院主动延伸行政审判职能,制作《土地征收流程图》《房屋征收流程图》,指导高铁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依法有序推进,从源头减少和化解行政争议。

几年来,全省法院秉持审慎善意司法理念,持续服务"六稳""六保",不断加大缓减免诉讼费力度,简化涉企案件办理程序和环节,降低保全保证金比例,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诉讼成本,为法治化营商建设积极助力,彰显了全省法院加强顶层设计、主动融入宏观经济发展大局的责任和担当。

二、解难题,当好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者"

优化营商环境,惠商安商是关键。

近年来,我省法院接连出台《关于服务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十项措施》《暖企惠企六项新措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企业发展十二项措施》等政策文件,在切实保护好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避免就案办案、机械司法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靠政策"组合拳"和措施"润滑剂",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高地。

"要不是法院为我们企业开辟司法服务'绿色通道',灵活解封了我们冻结3400万元的账户,这批建设工程款也不能这么快就到位,法院真是帮了我们企业大忙了。"

今年3月,长春一家建筑施工公司负责人因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正在推进的建设工程进度,急忙联系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寻求帮助。法官认真对企业发展前景评估后,决定采取活封、活扣等柔性执行手段,通过变更担保物的形式解封已被查封的账户,帮助企业及时化解燃眉之急。

从拓宽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到加速盘活被执行企业资产,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到保障中小微企业及时回笼账款,从规范破产案件的司法程序到优化破产审判联动协调机制,全省法院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司法举措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

三、利长远,当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守护者"

今年6月,我省法院发布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白皮书,并在开展为期两年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基础上,接续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行动(2022-2023),旨在建立常态长效工作体系,将"案案、事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大格局观根植审判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进行时,也是未来时。

为此,我省法院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建立了"月调度、季总结、年评价"制度,并将核心指标纳入重点工作通报范围,开展专项督查。全省三级法院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常态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让法治化营商环境常态化,让企业获得感持续化,全省法院一直在努力--不断健全完善"互联网+诉讼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电子卷宗深度应用,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实现各类型案件全覆盖,让方便快捷的诉讼服务随时随地可感知。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等司法活动中发现的涉及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提前向相关领域发出司法建议,促进源头治理、长效常治,两年来,全省法院发送相关司法建议112份,行政机关回复106份,司法建议回复率从51%上升到95%。

四、齐联动,当好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者"

协调联动,汇聚合力。

为促进依法行政,我省法院牵头建立了全层级覆盖、宽领域联动、常态化运行的府院联动机制,目前已经有序运行两年,加上覆盖全省各层级的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的高效运作,为打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竞争有序市场环境开辟了新路径。

2021年底,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开工,这既是服务东北振兴全局的现实需要,亦是全面提升吉林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长远之策。我省法院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积极承担"五庭一院"建设工作,倾力打造东北振兴法律服务高地。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全省法院将继续在强化审判职能、创新服务举措、延伸司法功能等方面躬身精耕,以更高站位护航经济发展,以更实举措助力经济跃升,用司法智慧和司法实效,为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贡献澎湃法治动力。

张家口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促企业发展工作综述

(2022年9月5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全市法院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围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寻求司法服务新方式、新途径,为经济发展培育稳健法治生态土壤,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

一、多措并举,审执质效有速度

"法院开辟了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考虑到我们经营公司不易,利用强制扣押手段促使被申请人现场履约给付执欠款万元,十分感谢法官的高效办案!"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刘某说。日前,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干警2天时间高质量完成诉前财产保全工作,还促成了被申请人当场履行给付义务,积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赢得了企业的称赞。

聚焦服务中小微企业,建设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我市法院将提升审执质效作为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推出系列举措。

着力推进线上智慧诉服。目前,全市法院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缴费、电子送达以及互联网开庭等等,切实为企业诉讼提供高效便捷司法服务。

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全市法院为企业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有效降低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有针对性地破解制约"办理破产"、"执行合同"等指标优化提升的痛点、堵点、难点。

妥善审理民商案件。妥善审理与民营企业相关的各类民商事纠纷案件,依法审结涉产权再审案件16件,准确界定产权关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市场公正公平。

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今年5月,市中院发布2021年度行政审判白皮书,分析了我市行政案件受理情况并就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提出建议,依法监督行政主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持续开展执行专项行动,审慎适用财产保全等强制措施,慎重冻结、执行企业流动资金,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有效压缩涉企、涉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执行时长,全市法院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同比缩短天,实际执结率同比提升个百分点,执行完毕率同比提升个百分点。

二、纾困解难,助力企业有温度

"谢谢他们的理解,更谢谢法官的支持帮助,我们一定按照分期还款协议履行。"被告方张北县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执行法官表示。

在岳某某诉张北县某食品有限公司、张家口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判决二被告偿还借款1200万元,受疫情影响,上述两家公司经营困难,均未及时偿还借款。

张北法院执行法官李鹏翊发现两企业仍在经营,考虑如果强制处置企业厂房、生产设备,势必把企业逼到停工破产地步,可能导致"执行一个案件,垮掉两家企业",于是他组织双方当事人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由张家口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先行一次性清偿660万元,剩余欠款540万元由张北县某食品有限公司分期履行,确保了企业正常生产。

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双重压力,给企业带来利润下滑,为使类似该案的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年初,市中级人民法院便确立了"助企纾困保民生,护航经济促发展"工作思路,要求各级法院办案中因案施策,把平等保护、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落实到涉企每一件案件中,采取有益于企业复工复产和保障民生的具体举措,激活企业内生动力。

三、能动解纷,司法服务出效果

2020年2月,广东某实业公司向某银行贷款3亿元在张北县建设数据中心,广东某实业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未能按约偿还利息和本金。某银行遂诉至法院,并申请进行财产保全。市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冯记坡接手案件后,把双方当事人召集到法院,摆事实、讲发展,最终制定了法院暂缓强制执行,某银行解封部分资产、办理借新还旧手续、增加放贷额度、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项目重启等一揽子执行方案,双方达成和解,企业得以喘息继续运行。

为积极正面引导涉企纠纷解决,全市法院积极打好纠纷快捷调解、快捷审理、快捷联动、快捷解决组合拳,依托法官工作室、派出法庭等提供司法服务,推动矛盾快速化解。

"只有推进简单民商事案件实质性化解,让企业高效流转,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市场主体,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住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全市法院大力开展调解工作,对简单纠纷通过速裁快审程序办理,1-8月市中院共审结速裁程序民事案件745件,速裁案件平均审理时限仅为天,极大提升了办案效率,用法治力量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助力各类市场主体渡过暂时难关。"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汝州市人民法院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9月30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2021年河南省全域营商环境评价中,汝州市执行合同指标在河南省103个县(市)中排名第二十九位,较2020年提升了6个位次,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而在汝州市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一例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中,一个数字更是让人惊叹!

从立案到结案,用时仅14天;原告从立案到收到全额货款,用时不足22天。这起原告诉被告合同纠纷案让到汝州的企业家感受到了汝州市良好的营商环境,更看到了汝州市人民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行动。

2022年1月至8月,该院简易程序适用率为%,电子送达率为%,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一审平均用时为天。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以来,汝州市人民法院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指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司法裁判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着力在完善制度保障、强化审判职能、创新服务举措等方面狠下功夫,助推全市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汝州市人民法院院长楚军荣说。

今年以来,汝州市人民法院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司法服务,持续深化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汝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完善诉讼服务机制,全面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构建立体化诉讼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该院依托诉讼服务网、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调解平台、送达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全面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解纷,实现一网通办。提供集案件查询、鉴定保全、诉调对接、材料转接、司法鉴定、信访接待、繁简分流、判后答疑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加强诉讼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布立案材料清单、诉讼服务流程,推动"一次办结"。采用电子屏、小折页等丰富形式提供全方位诉讼指引。推出诉讼费线上支付服务,当事人在立案当天即可通过POS机或扫码缴费。

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该院对涉企案件开辟"快立、快审、快执"的绿色通道,全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提供一站通办、一次通办的立案服务,所有营商环境类案件均在当天内完成立案受理,并分流至承办庭室。涉企类案件加挂蓝色提示卡,标注各个环节办理时限,提醒立、审、执等各环节承办人注意办理时限,确保涉企案件的高效办理、高效流转,最大限度地压缩企业诉讼时间成本。做到涉企案件全程加速。

落实容缺受理机制。该院按照《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网上立案的若干规定(试行)》要求,公布合同纠纷等案件的可容缺材料清单,立案人员根据容缺受理机制对当事人提交的案件进行受理,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提高诉讼效率。

为涉企案件送达加速度。该院与邮政公司合作,对涉诉案件实施集约送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采取线上送达为主、线下送达为辅的方式,构建以电子送达为基础、直接送达为辅助、邮政送达为补充、公告送达为兜底的全流程闭环送达体系,在缩短办案用时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送达难问题。

强化审限管理。该院由审判管理团队根据审判流程系统,全面掌握涉营商环境案件全流程数据,对案件审理情况实行日提醒、月通报监控各类案件快速、优质、高效流转。每个案件自诉讼立案到诉讼生效保持全程预警,对时间较长的进行重点督促,提醒涉及对应节点的法官和工作人员尽快完成。

二、优化执行机制,提升执行质效

大力推进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该院结合工作实际出台《汝州市人民法院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执行局设置执行初次接待中心、查控中心、集约事务办理中心、卷宗管理中心、快执组、普执组等不同类型的团队,全面推行繁简分流、事务集约的执行权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该院积极探索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通过努力已基本建立市级层面联合惩戒体系。一是由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任职资格予以限制;二是由市文明委对失信被执行人评选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村等方面予以限制;三是由市委编办对失信被执行人在登记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时予以限制;四是由财政局、发改委等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作为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和获取政府性资金予以限制;五是由市政府金融办对失信被执行人设立金融类公司予以限制;六是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密切配合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加大惩戒力度。

三、多元化解涉企纠纷,提升企业满意度

推进"枫桥式"法庭建设。该院实行"诉前分流+多元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依托各诉调对接工作站,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今年,该院推进速裁团队优化,院内由6名办案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组成6个速裁团队,3个派出法庭各设置一个速裁团队,并完善了速裁案件的流转机制,对于简单案件分流至速裁团队进行审理,通过优化速裁团队,有效缩短简单民商事案件的办理时限,提升审判质效。制定《汝州市人民法院关于速裁程序规范的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速裁案件的适用范围、审理机制、程序转换、退出机制等内容,确保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提升审判质效。

提升数据公开透明度,该院在门户网站实时更新工作动态,常态化公开审判流程信息,动态更新政策文件、审判组织信息等内容。加大裁判文书上网力度、提高庭审直播率,切实提升审判流程信息透明度,保障相关人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常态化开展"公众开放日、巡回审判"等活动,邀请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走进法院,了解法院工作。到乡镇、村庄和厂矿企业开庭、执行,对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案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庭审。

强化与企业的联系。该院积极开展企业、律所大走访活动,深入企业、律所进行调研,并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抽调资深法官,定期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的司法服务和法律保障,切实提升企业在司法活动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经济活动良好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楚军荣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汝州市人民法院将以实际行动回应新时代对法院工作的更高要求,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芦溪县法院服务和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22年11月9日)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江西省芦溪县人民法院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念好"三字"诀,打好"三高"牌,探索出服务和保障营商环境新模式,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稳"字当头,高站位部署惠企工作

企业的司法需求,就是法院的努力方向。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芦溪法院党组紧贴企业司法需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的总体实施方案》《为电瓷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围绕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保护中小投资者、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工作,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抓落实是干成事的关键。为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今年4月,芦溪法院在芦溪县工业园、电瓷商会、金融机构等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了先锋服务站,让该院的法官指导企业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企业员工法律方面的培训。

芦溪法院对全县27家重点企业开展了57次走访活动,为企业化解纠纷矛盾500余起,现场征集企业对法院的工作意见建议13条。

"为企业提供优质司法服务,营造更优更好的营商环境,是法院应尽的职责,更是法院有担当、敢担当、会担当的体现,我们党组将一如既往地抓紧抓好这项工作。"芦溪法院院长聂奇能这样说。

二、"优"字为基,高质效化解涉企纠纷

"近年来,法院在办理涉企案件时,会进行风险提示,会提供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江西武功实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易小坤说。

时间是企业的生命。为了缩短化解涉企纠纷的时间,芦溪法院打造了"三协调"诉前纠纷化解机制,推出绿色立案通道,创建"繁简分流、简案快办"的快速审理模式,为纠纷化解"加速",为矛盾调处"加力"。

"三协调"机制是芦溪法院为强化诉前纠纷化解推出的一项重要机制,即该院与金融机构及其监管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推进金融纠纷专业诉前调解;与工商联、商会等强化协商协调,推进涉中小企业纠纷快速多元化解;与劳动、物业等重点领域加强联系协调,强化诉调对接,推进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诉前调解。

绿色立案通道是芦溪法院为涉企纠纷打造的一条专项通道。该院严格执行立案登记制,采取窗口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多种立案方式,推行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开庭等一站式网上诉讼模式,畅通立案通道,让立案更快速、审批更高效、办案更便捷。

"繁简分流、简案快办"模式是芦溪法院审理涉企纠纷的主要模式。芦溪法院坚持快慢分道、轻重分离,实行"繁简分流、简案快办",对案情简单、影响不大的涉企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程序,并积极引导当事人采取非诉方式调解纠纷,减轻企业的诉累,降低企业的诉讼成本,提升办案质效。

今年以来,芦溪法院受理涉企案件1043件,审结883件,审结涉案标的金额达亿,其中诉前化解103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772件。

三、"实"字托底,高质量保障企业发展

在处理涉企案件,特别是处理涉"僵尸企业"案件时,府院联动机制是芦溪法院的一大法宝。该院主动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沟通,将府院联动机制贯穿于立案、诉讼、执行全过程各环节,确保高质量保障企业得以全面发展。

立案中,发现企业涉及多件诉讼案件时,该院将即刻向县政府沟通,由县政府召开风险防范处置联席会议,分析纠纷原因,提出帮扶举措,尽力将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执行中,芦溪法院利用与县工商联合成立的资产推介中心,将需要处置的土地、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及专利技术、资质、财产性权利等无形资产,在处置前向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发出资产推介书,让社会各方了解企业的资产情况,并采取由政府兜底购买的方式,力求达到盘活一批资产、引进一批项目、出清一批企业的效果。

近三年来,芦溪法院妥善处置了14家"僵尸企业",执行到位金额超亿元,为480余名职工和农民工执行到位工资和社保费用累计达1400万余元。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芦溪法院按照"起步就要冲刺"的要求,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健全机制,完善举措,提升成效,不断为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贡献更多法院力量。

建湖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纪实

(2022年11月15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建湖法院围绕中心大局,持续加强破产审判、多元调处涉企纠纷、不断延伸司法服务,多点发力、凝心聚力,全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司法力量。

一、"智慧破产"助企破茧重生

为提高破产审判工作专业化水平,切实服务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建湖法院集中优势力量,成立由3名员额法官,2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组成的"3+2+3"模式的破产审判团队,同时设立"执转破"团队,扎口负责执行移送破产案件的初步审查、材料移送以及执行环节的衔接事务。对重大"执转破"案件,执行法官编入破产案件合议庭,全流程参与案件办理。

近年来,该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财产状况简单的破产案件,简化破产审理程序,努力提高破产审判效率,降低破产程序成本。在盐城某科技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中,该院破产审判团队经审查认为,案涉主要资产已处置且债权结构简单,遂决定将债权申报期限压至30日,并简化财产调查程序和送达程序,加快审理进程,仅用时68天便完成债权确认、追收出资、宣告破产、分配财产、终结程序、企业注销等程序,有效保护了出资人、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考虑到现行重整程序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为切实降低破产重整成本,提高案件重整成功率,该院积极探索建立破产预重整制度,提前介入危困企业,加强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等利害关系人的沟通交流,在破产审查阶段进行初步重整方案的磋商,评估企业价值,助力危困企业早日涅槃重生。

"通过建立与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匹配的预重整规则体系和制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摆脱困境,持续优化辖区营商环境。"该院副院长丁扣萍告诉记者。

二、"多元调处"精准纾困解难

司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建湖法院为涉企案件开辟了"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在立案、调解、保全等方面实行优先办理,并提供业务咨询、风险告知、文书样式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诉调对接机制,该院大力推行"诉前调解+在线司法确认"模式,通过线上进行司法确认,将纠纷化解在诉前,切实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只要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最快当天便可向我院申请司法确认。"该院立案庭庭长陈安昌表示。

近日,建湖法院便通过"诉前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金融借贷合同纠纷案件。了解到案情后,承办法官认为双方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便与原告公司代理人及被告刘某取得联系,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便启动诉前调解程序。调解过程中,该院充分发挥特约调解员的优势,一方面,由调解员向原告公司代理人耐心说明被告逾期还款的原因,系因疫情影响导致被告公司经营出现周转困难,无法一次性偿还欠款;另一方面,由承办法官积极与双方当事人磋商,制定合理的还款方案。在承办法官及调解员的积极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同意被告分期进行还款。

"没想到这事儿今天就解决了,还没花我诉讼费,真是又快又方便啊!"当事人对此表示称赞。

三、"法治体检"延伸司法服务

建湖法院司法服务的触角一直在不断延伸。为护航金融行业健康发展,该院联合县工商联成立全市首家商事调解工作室,指导特邀调解员参与商事纠纷诉前调解。同时,还联合县工商联定期深入企业,召开法企联席座谈会,不断强化与企业的沟通联络。

菜单式"暖企"服务零距离。该院创新式组建"民商事法官进企业"工作专班,多次深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聚焦企业发展痛点,"点对点""菜单式"为企业提供精准司法服务,真正做到问计于企业、问需于企业。今年以来,该院走访江苏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悦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计30余家,收集到意见建议40余条。

"我院将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密切法企联系,保持服企惠企初心,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主动服务全县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为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建湖法院院长许雪峰表示。

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提质增效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2022年9月19日)

"为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情系企业的服务态度和高效的办事效率点赞!"近日,广元和信地产公司法人代表送来一面写有"情系企业解难题,高效规范办实事"字样的锦旗。

据了解,和信地产公司工作人员前来办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业务时,由于时间紧迫,企业急需资金支持。得知情况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立即落实专人现场调查、核实,为该企业开通"绿色窗口",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缩短手续办理时间--原本3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缩短至仅仅一个多小时,高质高效地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这是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围绕"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工作目标,全力优化登记财产指标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一本产权证,牵挂千万家。

近年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无纸化""智能化""数字化"办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全市域通办、全天候申请。

一、变"先行"为"先成"

2021年,广元邦泰?天誉二期交房现场,300多名业主代表拿到了"红本本",成为我市首批享受"交房即交证"服务的新房业主。

过去,业主收房后,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不动产权证,对购房者户籍落户、子女入学、融资贷款等方面造成了很大困扰。"交房即交证"打破了交房和交证不同步的传统,通过"并联办理、综合验收、延伸服务、限时办结"等多项举措,实现了"一手拿钥匙、一手拿产权"。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联合住建、税务、人防、市场监督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梳理每个工作细节,简化流转流程和录入信息,在网上收件、线下联审的基础上,实现新建商品住宅业主一手拿钥匙一手拿不动产权证书。

"交房即交证"只是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以数据共享提升服务质量的新举措之一。该中心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拆除"数据烟囱",围绕企业和群众关心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断推动不动产登记信息化、规范化、便民化。

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一窗受理"窗口,记者遇到刚刚办理好二手房转移登记的市民张女士。经过"一窗受理"申请、同步分发受理、并行核验审批、现场自助打印,她很快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还一并办理了该套房产的水、电、气过户手续。"一个窗口1小时就办好了各项手续,不用跑其他部门,确实太方便了。"张女士说。

同时,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还与税务、住建、公安、民政、司法等12个部门协作,统一接入一体化市级共享资源交互平台,统一信息数据标准规范,实现自然人身份、婚姻登记证、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备案等28项信息共享利用。在审核办理过程中,生成不动产单元代码,将不动产交易、税款征缴、确权登记与水、电、气户号关联绑定,用一个代码在多部门间关联,确保业务环节前后衔接一致,真实准确。实现"一窗受理"后,通过信息共享获得的申请材料,均由不动产登记部门统一获取,由此材料减少近七成,实现10类登记业务即时办结,企业间所有不动产登记1小时办结,90%登记业务当日办结。

二、变"群众跑"为"数据跑"

为深入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放管服"改革,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结合"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我市大力推行不动产登记向金融机构、法院、乡镇、企业延伸服务,先后与金融机构、法院、乡镇、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打破过去"坐等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把不动产登记延伸到各个网点,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能力,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服务环境,实现不动产登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进一步提升全市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

金融贷款"告别往返跑"。为进一步提高便民利企服务水平,将抵押登记、抵押注销登记等业务及查询功能在全市公积金、银行等金融部门推广运行,办事群众在办理房屋抵押贷款业务时,只需在金融延伸窗口一次性提交材料,便可完成贷款申请、贷款合同签订、不动产抵押登记申请等多个事项。同时,可通过不动产登记集成服务平台线上办理。

登记服务延伸进法院,实现司法查询和查解封登记"不见面办"。与法院联合签署不动产查解封登记合作协议,法院执行干警只需借助不动产登记平台,在电脑前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能办结被执行人的不动产查询、查封和解封业务,变"干警奔波"为"数据奔跑",减轻法官办案压力,提升案件办结效率,更好地保护涉案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

登记服务延伸进基层,流程"一站办结"。规范乡镇登记业务流程,将原来需要到县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的业务端口前移至乡镇不动产登记站。对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房地一体"登记、林权类登记,乡镇登记站从受理到发证所有流程本地"一站办结"对国有土地上不动产登记,乡镇登记站负责受理、初审,不动产登记中心后台专人专岗核定、登簿,再由乡镇登记站发证、归档。

主动延伸服务进企业。近日,针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梳理的68家企业在办理不动产权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现场一一解疑答惑,重点宣讲政策法规和办件流程,并承诺一定积极配合企业,确保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前提下,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尽快完成不动产登记业务,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真正方便企业,突破不动产登记服务时间和服务空间的限制。

利用不动产登记流动服务车,打造不动产登记"流动服务大厅",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服务活动,将不动产登记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变"瓶颈"为"路径"

近日,陇南市民王先生,在甘肃省陇南市跨省申请办理了新购买的位于广元市城区凤凰唐城?凤仪台的商品房的预告登记,一次不跑就办结。"太方便了,没有跑广元就办证了,既不耽搁时间,还减少了往返费用,感谢广元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便民服务!?王先生赞不绝口地夸道。

早在2021年初,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动对接省大数据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不动产登记"一窗接件"平台,陆续完成事项对接。即申请人进入四川政务服务网网上提交登记申请和上传资料,经不动产属地登记机构审核通过后,到自己工作生活就近的任一不动产登记机构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原件进行核验,核验无误后线上缴费,属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线上审核、登簿、现场领证并签发电子证书(明),实现不动产登记从受理到办结真正意义的"只跑一次"或"一次都不跑"。目前,与市场主体跨省办理不动产登记需求较多的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汉中市签署"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推行"跨省通办",9件登记业务跨省办理,免提交所有材料"一次不跑",提升了市场主体满意度。

这是我市不动产登记全市通办、跨省通办、强化信息共享给群众带来的便利。不仅如此,全市通办还能助企业融资发展"一臂之力"。

因融资需要,广元某公司急需将其名下多处房产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该公司向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办理了房屋抵押。为提高办理时效,为企业赢得融资时间,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统一调度利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采取"加班办"的方式同城通办该笔业务。"原本以为要一个多星期,没想到他们周末加班就办好了。"该公司经办人领取不动产权证时既惊喜又感动。

纵向统一市县(区)不动产登记平台建成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数据库,下发直接访问权限和数据上报权限,统一办事标准和流程,横向部门间信息共享,通过"异地缴费入所辖财政专户"平台破解异地缴费问题,不动产登记实现"异地申请、属地审核、线上缴费、电子证照下载及纸质证书(明)免费邮寄送达"的"全市通办"。

"跨省通办、全城通办打通了信息壁垒,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更多便利。"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与税务、住建、财政等部门信息共享,推广电子证照和在线缴费,强化内部管理和人员力量配备,改变了不动产按照属地登记的传统模式。如今,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办、掌上办、全时办、异地办"成为常态。更高效、更便捷,成为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的普遍感受。

四、变"短板"为"优势"

"通过扫码不仅可以看到宗地平面图和房产分户图,还清晰地显示了产权人、房屋面积、结构、层数、四至等,真的是太简单、太方便了。"近日,市民郭女士从不动产登记窗口领取了"一证一码"不动产权证("一证"即不动产权证,"一码"即不动产权证上的附图二维码)后高兴地说。

长期以来,不动产登记的宗地图、房屋分户图都是一式两份,一份以附图的方式粘贴在不动产权证书上,另一份存放在登记档案中,每本证书纸质附图都需要经过调图、打印、粘贴、折叠、盖章等一系列工作,耗时长且成本高。

推行"一证一码"以后,通过数据共享集成的方式用归集好的电子图像取代原来的纸质图像,并生成二维码打印在证书上。今后,不动产权证书附件上不再张贴宗地图和房产图等任何图纸,市民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不动产信息库实时信息。

不动产登记"一证一码"便民服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互联网+不动产登记"高效化便民服务平台、简化查询流程、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市不动产登记已全面进入"码"上看图新时代。该举措朝着实现不动产查询不见面办理、无纸化办公、企业和群众"零跑腿"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市登记财产指标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提升不动产登记高质高效、便民利企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实现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2个工作日办结,企业间不动产登记1小时办结,13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即时办结。创新升级"五零"服务,双面屏信息化技术免填申请表,信息共享自动获取电子证明材料免提交,免费复印、小微企业免收登记费、证书免费邮寄零收费,线上缴费、签发电子证照"全程网办"零跑腿,将宗地图分户图电子图纸转换为"二维码"链接直接附在不动产权证书附图页,"一证一码"零贴图;上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只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资料、与一人互动、一网通办,即可一次完成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和水、电、气、视、讯同步过户,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开通企业延伸窗口和"绿色通道",政企同步推动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市县一体实现不动产登记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全市通办";与甘肃陇南、陕西汉中两地签署"跨省通办"协议,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e签"区块链技术推动"全程网办",彻底突破地域限制,缩短办理周期,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川渝通办""全国通办"提供直接渠道;打通"银政通"平台,抵押登记全面入驻金融机构,实现抵押登记"全程网办""全省通办,"。

下一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对标全国先进,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要件、缩减成本、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向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持续发力。

淮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优化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11月16日)

从多部门、多窗口到"一窗办理",从大厅排队等待到"指尖"轻松办事,全市不动产登记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推广"拿地即开工""交房即办证"等创新举措,营商环境改革从进化到。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聚焦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下的不动产登记难点、堵点、痛点,与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等相结合,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质效,为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截至目前,全市不动产登记网上受理业务达30305万件,发证数量约27511本。

一、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

潘集区地处淮河北岸,远离我市主城区,长期以来,潘集区企业和群众申请不动产登记需要往返奔波近50公里到市政务大厅办理,十分不便。

为解决这一难题,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致力创优营商环境,积极与潘集区数据局联系设立窗口。在克服人员、经费紧张等情况下,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架设专网、增添办公设备安排业务骨干长期驻点潘集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2个登记业务受理窗口,为潘集区企业和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不动产信息查询和政策解释工作。

自4月份潘集不动产窗口开启以来,共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437户,免费为群众查询、开具不动产登记证明700余份,有效减轻了潘集区企业和群众办证难的问题。

谋实策、出良招、办实事、解难题,着眼于群众和企业的所思所需、所想所盼,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手段,切切实实打通惠民利企"最后一公里"。

不断深化税费"合一支付"试点工作。淮南作为我省"合一支付"试点城市,联合市税务局,建立了税费"合一支付"工作机制,实现不动产交易税、土地收益金和登记费等统一征缴入库,形成了"税费合一收取,即时入库,自动清分"的"淮南模式",目前已在全市全面实施。

积极打造"不动产登记+社区网格员"新模式,依托并发挥社区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推动不动产登记服务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截至目前"不动产登记+社区网格员"模式已成功办理业务276件。实施"局长服务日"坐窗口。市局领导每周轮流在不动产登记窗口坐班,现场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办事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主动作为,做好为企服务"四减三增"。即"减资料、减环节、减费用、减时限""增设为企服务'一对一'、增设为企服务专窗、增设为企服务专区"等创新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我为企业办实事"的质效。

二、"难事变好事",全力便民助企促发展

9月23日一大早,北京市大苑天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职工焦急地找到不动产登记中心窗口负责同志寻求帮助,该公司在淮南购买了多套房屋,因不了解我市不动产登记工作流程,没有进行预约,当事人家在北京,想尽快办结早日回京。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安排企业服务专班并积极联系协调税务部门,开通"一站式应急"快速通道,为外地企业加急办理商品房转移登记业务,做到当天申请办理当天返程回京,为企业节省了时间,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推进"交房即办证",源头解决"办证难"。加强与房产交易、税务部门业务联动,联合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整合三部门间信息要素,聚焦不动产登记发证的必备条件,将登记环节前置,使以往容易引起"办证难"的环节在源头就能解决,畅通业主在收房时同步领取到不动产权证书的便利。个人购房网签、预告登记事项"一次申请、一套资料、同步办理、并联审核",通过系统对接,信息互通,实现新建商品房网签备案和预告登记同步办理,保障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已成功办理3307件。

不动产登记线上受理,实现"不见面审批"。已实现线上向金融机构、公证、法院、社区、开发园区、公积金、开发公司等多个机构群体延伸,企业、群众可通过淮南市不动产登记市县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网上申请,通过内网审批,出证邮寄,实现群众、企业"零跑腿"。全市12家银行服务网点抵押登记已全部实现网办,公积金中心、不动产登记机构、商业银行线上实时联合办理。开通绿色通道,对老、弱、病、残及外地客户急需办理登记的开通绿色通道,加急处理。窗口每天坚持受理完成申请人登记业务后再下班,网上申办业务也坚持加班处理,做到当日件当日结,登记业务件件清。

三、"见底清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位于谢家集区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老队部,职工房屋属于集资建房,年代较为久远,办理户数较多,申请人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到市政务服务大厅办证比较困难。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及时派出服务专班,在第一勘探队老队部设立了移动便民服务点现场办公,就近为老队部职工办理不动产权证。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共享获取申请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等电子证照,办理资料审核与录入、POS机扫码"合一支付"缴纳税费等手续,仅半天时间就完成了142户职工的不动产权证登记工作。

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始终坚持着力解决企业产权登记之困,助力企业提信心、解难题、增后劲。持续推进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年底"见底清零"。按照省提升行动方案要求,紧紧围绕营商环境问题"大起底"专项行动,紧盯省、市交办及梳理排查出的涉企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联合市住建等部门,主动上门,深入基层,积极走访存在问题的企业,安排专人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分类研究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化解方案。对中小微企业和工业类项目免收不动产登记费。

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有关意见的通知》。按照总体有利于企业的原则,明确将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分为用地、规划、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四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分类提出解决对策。同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明确了在解决工业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出现偏差的,予以容错免责,有效化解了具体办事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确保企业能顺利完成不动产登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局班子成员牵头带领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保姆式服务,全程跟踪指导企业,为企业帮办、代办,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截至目前,全市45项企业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已办结41项,办结率91%,剩余4项已基本明确解决路径正在稳步推进。

北海市行政审批局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综述

(2022年10月21)

北海市行政审批局自2017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北海高质量发展。

该局牵头负责的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招标投标、政务服务等4项指标连续4年位居全区前列,在2020年、2021年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政务服务3项工作的创新经验做法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示范引领"最佳实践篇"。市行政审批局被授予全区"记一等功集体"称号。

一、企业开办跑出"加速度"

企业开办全流程仅需1个环节、个工作日,北海企业直观感受到了快捷便利。

近年来,市行政审批局优质的服务让企业开办驶上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

2020年,市行政审批局自主研发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智能秒批系统,实现了"7合1",即企业开办所涉及的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社会保险登记、医保备案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开户登记、银行开户等7个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一点登录、一键秒批,在全国属于首创。2021年,市行政审批局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全程电子化率位居全区前列。

2022年,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市行政审批局将企业开办"7合1"一网通办+智能审批系统升级为"北海市企业开办智能平台--企业开办全链通办",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开办纳入智能审批范围,升级名称库,多家商业银行在线提供预约开户服务供企业自行选择,在提出开户申请后2个小时内即可完成开户。企业开办完成时同步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签章,大力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多领域的应用,首批实现办理企业登记等10类许可事项使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

开办企业实现"两减两少",即减材料、减时限,少跑腿、少填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让企业开办像网购一样便利,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涉及部门多、事项多、专业性强、审批链条长、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互交织。改革不停歇,创新不止步,市行政审批局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不断升级增效。

2018年,在工程建设项目"五环相扣"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版改革基础上,全国首创市政公用工程"打包审批、勘审同步"。

2019年,打造"四个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版。搭建广西首个市级专业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统一入口、统一申报、统一出件,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2020年,打造"三大协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版。项目报建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审批环节压缩%,材料压缩35%,审批时限压缩82%,效率提高%,以"受理前服务最优,受理后时间最短",荣获中国信息协会授予的"2020年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在全区率先推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项目类审批,量身优化"四化四减"审批服务模式得到国家住建部的认可和推广。

2021年,推出"4633"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版。实施一般社会投资工业类"三单(审批清单、承诺清单、豁免清单)简办"审批模式,一般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出主题式审批;推行分阶段申请办理施工许可,精简审批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加速项目落地;在区域评估成果基础上,推行告知承诺审批,降低市场主体成本;实施市政外线工程"四免办"改革举措,对9类简易低风险市政外线工程免办证、免费用、免材料、免见面,用户获得感和办理便利度大幅提高。系统功能持续优化提升,北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被自治区予以认定为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

2022年,打造"五维集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版。升级项目审批服务数字支撑,实施一网"通办+通管",实现从前期策划生成、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含不动产登记)及水电气网等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在线审批管理服务,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实时共享率等各项数据均居全区前列;创新推出重大项目"两专两云"精准审批服务模式("工作专班""工作专员""航拍云勘验""线上云评审"),疫情期间项目勘验评审"不见面",审批服务"不断链";创新推出简易低风险市政工程"承诺即开工",实行线上承诺、线下免办;持续优化13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推行项目"承诺+共享""一次编报审批,多个项目共享",为项目建设降本减负,纾困解难;推行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安全监督和施工许可""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两监一许可)一次办,进一步优化项目报建报监办理时间、环节。2022年3月,改革举措和成效荣获第六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实现广西在该奖项的首次突破。

三、政务服务更便民利企

为了让群众异地办事更方便,近年来,市行政审批局不断创新办理模式,如今企业开办、税务、社保、医保、车管等高频事项,群众选择就近办、异地办已成为常态。

2019年,北海市作为自治区试点城市开始实行同城通办,2020年以来,设置了通办窗口,全市实现政务服务"一窗通、同城办"。此外,与南宁等六市签署协议,推行北部湾经济区跨城通办,与广东、福建、湖南等6省13市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建立异地办理协调机制,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大西南。完善通办机制,印发指导书,按照"应办尽办"原则,各级政务服务窗口接待外地企业和群众时,不论两地是否签订通办协议,不论事项是否在通办目录中,都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方式,主动指导、帮助开展异地办理,实现通办方式、窗口、事项、范围"四个全覆盖"。切实解决群众办事"多地跑、多头跑、多次跑"问题,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

目前,北海市跨省通办事项数占比%,全区通办事项数占比%、同城通办事项数占比%,均排名全区前列。2022年以来,北海市异地办件数超7000件。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的推进也给群众带来了更多便利性,实现了审批服务由单一部门独立收件向跨部门协同办理转变,原来按业务需求"分类多窗口"服务模式转变为按用户需求的"一窗受理"服务模式,审批效率显著提升。

目前,我市政务服务中心共设立10个"一窗",涉及7个单位266个事项,实行"无差别全科受理""分领域全科受理"。同时,市政务服务中心分中心的不动产登记中心设立了不动产交易登记税务综合窗口,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设立了车管业务一站式服务窗口,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设立了出入境业务一次办窗口。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渔业领域审批事项原来需要跑2个部门交3套材料办理3个事项,如今跑"一窗"交"一表"一次办结,平均办结提速率达%。市行政审批局创新"主题式套餐服务"模式,以"一件事一次办"为标准,根据群众办事事项梳理公布"一件事套餐"目录,整合形成"一表"申请,避免群众因对办事流程不熟悉反复跑腿的情况,节约了群众办理事项的时间以及办事费用。

此外,进一步拓展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零材料办理。

一是推进交通业务免证办、零材料办理。首批上线"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核发及换补发"等27个高频简易事项,实现自助终端及电脑PC端智能导办和秒批服务,交通市政等566项行政许可事项"刷证即办""刷脸即办",已通过"刷证""刷脸"方式完成自助办事4630件次。目前,已"零材料"办理1714件次。

二是推进医疗卫生许可业务零材料办理。推行医师执业注册(变更执业地点、多机构备案、取消多机构备案、注销、医师离开执业岗位备案、医师取消离岗备案、补办)和护士执业注册(变更、延续、注销、补办)等11项医疗卫生许可事项"零材料"办理,共计免收材料46份。

市政务服务中心被评为"2021年广西政务服务标杆大厅"。

四、"互联网+"促交易更规范公正高效

2020年,我市被列为全区首个招标投标全程电子化试点地市,率先实现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化招投标;2021年推行数字见证,实现招标投标全过程追溯,完成数字证书兼容互认,实现无介质CA数字证书;2022年上线电子服务系统电子合同子系统,实现招标人与招标代理机构在线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招标人与中标人在线签订中标合同;同时,升级电子交易系统,推行"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新常态,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开标评标方式。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围绕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公正、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为了让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市行政审批局不断创新交易方式。以水利项目为试点,在全区范围内首个推行招标计划提前发布的城市,明确属于必须招标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均应在项目招标公告发布之日前不少于30日发布招标计划;举办全区首个"网上开标"直播活动,举办首届"公共资源交易开放日"活动,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全视角展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息。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2018年起,我市推行公共资源交易"承诺+容缺"模式,全面实行交易业务线上免费办理,免缴投标保证金。截至9月,减免招标文件费用万元,减免投标保证金亿元,为企业免费办理新CA证书22份,免费升级旧CA证书183份,实现交易"零成本"。推行"信用+交易"减免履约保证金,对于项目规模小,承包单位诚信、履约记录良好的项目,建议建设单位少收或者免收履约担保。

此外,搭建北海市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在线提供保证金服务、保险服务、融资产品服务等,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2018年至2022年9月,我市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共38260个,交易金额亿元,节约及溢价金额亿元。

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2年11月3日)

10月15日,星期六,在宝清县政务服务大厅门前,导办专员李俊秀发现张大爷在大厅门口徘徊了许久。他热情地把张大爷请进大厅,了解到张大爷想要缴纳2023年的医保,因手机是老年机且不会网上操作,无法缴费。李俊秀当即引导张大爷来到医保窗口,帮忙询问了参保情况,并用自己的手机帮助张大爷完成了网上缴费。

思民之所想,急民之所忧,解民之所困。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切实把"服务态度最好、服务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作为窗口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举措,注重在打造人性化、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方面下功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宝清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做群众的知心人

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举措,为企业和群众解决"节假日办事难"问题。2020年起,政务服务大厅开始实施"5+1"工作制,每周六延时服务一天,用人性化服务,打造优质服务"不打烊"。

同时,开展了预约服务,将各窗口预约电话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公众号进行了公示,群众可根据办事需求进行预约。2022年,共延时办理政务服务事项531件,实现政务服务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不断将政务服务改革的触角延伸到更多领域,以实际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以全程服务为核心,做群众的暖心人

秉承"我是政务人?有事我帮您"的工作思想,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始终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政务服务全过程中,建立并实施帮办代办服务工作制度,由帮办人员为办事群众提供从进入大厅到离开大厅整个闭环的咨询引导、帮办代办、申报辅导等服务。针对不同的业务需

求为其提供自助设备办理、网上办理和综合窗口办理等多渠道办理方式,实现合理分流,有效减少办事群众排队等候时间,使业务办理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打破以往坐等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靠前服务,以"干部走出来"为手段,着力推行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帮助企业和群众实现"手机办、网上办、自助办",确保为群众办事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做到服务"不打折"。年初以来,共帮办代办1300余人次、500余件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以利企便企为目标,做群众的贴心人

宝清县政务服务大厅企业开办综合服务专区是以市监、税务、公安、人社、公积金等部门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市场主体登记、税务登记、刻制公章、社保参保等全流程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一次办理。年初以来,共有428户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完成设立登记业务。

对于招商引资外地企业,宝清县政府成立了招商引资项目全要素保障工作专班,设立了首席服务员,由服务员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政策解答和帮办代办,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为民服务无止境,一枝一叶总关情。"政务环境是代表城市文明程度的'第一环境'。中心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模式,将优化营商环境走深走实,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宝清县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邵阳市纪委监委助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22年9月9日)

"没办成事,您到这儿反映,我们帮您来解决"走进市政务服务大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格外显眼,工作人员正热情周到地为前来办事的企业人员排忧解难。这是我市着力加强作风建设,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切实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市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系统施治,突出创新施治,坚决整治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持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打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监督"探头"架一线,纾困惠企促发展

"严禁违规审批,严禁违规执法,严禁变相增加市场主体负担"今年3月,市纪委监委为优化营商环境把脉问诊,开出优化营商环境十条禁令"新处方",为全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划出纪律"红线",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

"选择回家办厂这条路子走对了!隆回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让我很感动。"前段时间,在隆回县纪委监委的帮助下,邵阳祥佳塑胶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水管扩容建设,该公司董事长肖祥永有感而发。

此前,随着生产经营的需要,该公司向县自来水公司提交了水管扩容的申请,但迟迟不见批复。隆回县纪委监委督查人员在实地走访企业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督促相关单位按照规定办理解决,并全程跟进监督。

推动纾困惠企措施直达基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项目落地、政策落实、涉企服务等方面,下沉一线查堵点,走访民情查痛点,创新开展挂牌监督,深入开展专项巡察,扎实推进专项监督,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市纪委监委挂牌监督湖南邵虹特种玻璃等18个项目,带动县级纪委监委挂牌监督107个重点项目。

《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十条禁令"》颁布后,市纪委监委驻市商务局纪检监察组发挥"探头"作用,协同市商务局党组召开规范政商交流座谈会,前移信访"端口",化解各类信访纠纷15起;利用市委巡察组进驻巡察有利契机,主动曝光问题,约谈有关人员,全面整章建制,开展行业整治。双清区纪委监委设立"企业家接待日",由区纪委监委主要领导接待企业家,面对面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对反映事项建立问题清单,安排专人下沉监督,实行分类处置和销号管理,监督职能部门限时办结。截至目前,该区共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18次,接待企业家35名,解决问题30个。

二、严字当头正风纪,精准"点穴"祛顽疾

"今后我一定依法依规办事,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不触'红线',不踩'底线'。"每当提起自己受到党纪处分,双清区某局副局长张某忏悔不已。

去年4月,双清区纪委监委收到张某违规参与招投标代理活动的问题线索,随即展开深入调查。同年11月,张某因违规参与招投标代理活动、串标围标非法获利3万元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一是企业和群众痛点就是正风肃纪发力点。市纪委监委紧盯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通优化营商环境"肠梗阻"。重拳整治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推动纠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加大精准执纪执法力度,重点查处服务企业中发生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等违纪违法问题。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精准打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净化政治生态和平安邵阳建设。市纪委监委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

二是牵住问题"牛鼻子",架设纪律"高压线"。市纪委监委制定出台《关于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提篮子"和"打牌子"行为的处理规定》《关于严格执行严禁"提篮子"谋取私利规定建立"四不一报告"制度的通知》等系列规章制度,列出"八项负面清单",严肃查处利用领导干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提篮子"和以领导干部名义"打牌子"谋取私利的行为,要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一律"不信、不见、不理、不办",并如实登记、报告。

三是巡纪贯通融合,一体联动推进。市委安排3个巡察组,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覆盖全市7个园区,移交问题线索21件,对损害营商环境等7类共性问题创新开展提级整改,推动建立完善各类制度52项。市纪委监委对12个县市区和邵阳经开区开展营商环境蹲点调研,发现问题73个,提出工作建议和整改要求106条,强化纪律刚性约束,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斩断"利益链"

2021年9月,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市城西建筑工程公司城步分公司负责人孔祥毅因犯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斩断"围猎"与甘于被"围猎"利益链。市纪委监委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紧盯破坏市场秩序、民生项目领域、工程项目领域等受贿行贿行为,对"受贿端"腐败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严厉惩治"行贿端"围猎行为,从源头遏制贿赂犯罪的发生。

市纪委监委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建立行贿人"黑名单"信息库。在查办受贿案件时,逐一核实与受贿人往来的不法商人、特定关系资金提供人,综合研判资金性质,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一查到底。同步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及配套支撑体系,将"黑名单"制度与干部任用、政治荣誉、市场准入、银行贷款、信用评级、生产经营、限乘高铁及飞机等制度衔接起来,快速实施联合惩戒。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强力推进清廉企业建设,有效运用市廉政警示教育中心等载体,常态化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恪守廉洁底线,抵制利益输送、权钱交易,带动企业乃至行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廉洁经营。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市打出全球邵商"金字招牌",围绕九大产业链创新招商方式,营造亲商重商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先后举行第一批省级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稳经济促增长"邵阳市重大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亿元,引进"三类500强"企业6家。8月25日至27日又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南-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五届东盟?湖南(邵阳)名优产

品交易会。华为集团、华润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及"三类500强"企业来邵参展,包括邵阳市三一专汽、彩虹玻璃等600余家境内外企业共同参展,现场共签订合作项目80个,引进资金543亿元。

"经济社会要发展,营商环境是关键。"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紧盯损害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坚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斩断官商勾结"利益链",清除营商环境"污染源",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行稳致远。

昆明市工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侧记

(2022年10月31日)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服务水平高不高,企业最有发言权。10月26日,市营商环境办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第七期"营商环境会客厅",聚焦"助企纾困-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一主题,邀请了龙津药业、闻泰集团、昆明电机厂等10家来自医药、石化、信息化等领域的企业召开座谈会,现场听取市场主体对昆明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答复和现场会办,切实推动企业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梧桐叶茂引凤来。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大背景下,上海杉杉来了、东风重工也来了。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转型双重压力,短短数月时间,行业"领头羊"接踵而至,用实际行动为昆明营商环境点赞。

一、"昆明速度"不断刷新

回首过去,昆明从"一烟独大"迈向规上企业"百花齐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制造产业走向战略新兴产业、科创型产业中心"齐头并进",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云南裕能、闻泰集团、上海杉杉等一批牵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昆明。

"我们之所以选择昆明,是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及背后优质的营商环境。"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4月,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签约落地昆明高新区,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下,企业入驻后的土地审批、园区建设、建成投产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快速解决,项目(一期)从开工到投产仅一年时间完成,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昆明闻泰速度"。

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的快速建成投产,只是昆明加速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市工信系统紧盯重大工业项目倒排投资进度,主动上门指导帮扶,打造项目开工建设的"昆明速度",其中云南裕能4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一年内实现从签约到投产;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二期)从土地摘牌到第一栋厂房封顶仅用时3个月。云南不锈钢精工制品国际产业园、华为数字经济产业园暨华为云南区域总部项目、上海杉杉年产30万吨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在项目推进的同时,昆明工信系统还加快重点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昆明市"十四五"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昆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出台《关于促进工业投资三年倍增的实施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统筹全市工业产业布局,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出台产业链工作评价办法,绘制产业地图和产业图谱,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昆明工信系统还出台了一季度稳产促销政策,兑现了一季度稳产促销资金1220万元;上半年稳住工业经济奖补资金1200万元,拉动全市100户重点工业企业上半年产值增量超160亿元。

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同比增长%。

二、"昆明服务"持续升温

"昆明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对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昆药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成立于1951年的昆药集团是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多年来,依托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昆药集团先后开发了青蒿、三七、天麻三大系列及特色中药、民族药等40多个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天然药物新产品,形成了以天然植物药、精品国药、创新药"三大平台"为主的业务格局。2019年,"昆药生物医药科技园"落地昆明,着力打造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生物医药园区。

"目前,企业的药品均需从上海、广州等地进口,受疫情影响,进货周期长,货物运输无法保障。"在第七期"营商环境会客厅"中,昆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提出,希望昆明能充分发挥昆明自贸试验区的区位优势,建立药品进口检测口岸。同时,抓住昆明托管磨憨的机遇,在昆明建设中药材进口口岸,为药品企业通关提供便利。

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市级相关部门现场记录,明确将在会后形成报告及时交办、督办,确保及时解决企业反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市营商环境办副主任郑连刚介绍,"营商环境会客厅"是昆明推行"一线工作法",上下开展"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听取企业家意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三个听取"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全市市场主体、群众和企业的诉求和期盼。他表示,昆明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各行各业的投资者、企业家都能感受到"昆明服务"的温度。

三、"昆明模式"纵深发展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昆明市"开办企业""招标投标""纳税""政务服务"4个指标优化创新经验入选示范引领典型案例名单,向全国推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昆明模式"。今年,昆明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简化办事程序,全力帮助企业"减负"。

在助企纾困方面,昆明通过制定印发《昆明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积极申请省级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开展"助企服务员"活动等方式,千方百计提升企业获得感。今年1-9月,全市助企服务员通过实地走访、电子信息手段等方式"入企"服务1662次,征集企业服务需求1979项,制定解决方案1334个,解决企业服务需求1405项。

在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方面,昆明成立了"获得电力"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督促指导昆明供电局开展优化企业用电接入行动,研究制定了《昆明市进一步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试行)》,从实施对象、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办理流程、工作要求等6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全市电力接入营商环境。

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昆明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积极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力推进减证便民、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最多跑一次""一次办成""马上办好",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大便利。

此外,昆明还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工业企业梯次培育制度;通过重点项目投产纳规新建一批、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小升规"新增一批、纾困解难稳住存量规模以上企业一批,推动企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截至今年9月,全市共有中小微企业409730户、工业企业194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0户。全市累计培育146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户数的%;2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户数的50%。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黄吉先表示,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战场,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严格按照"当好营商环境排头兵"的工作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方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提升营商

环境,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园区建设、助企纾困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持续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兴安盟税务部门持续优化税费服务改善税收营商环境侧记

(2022年9月26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这十年,兴安盟税务局党委始终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扛在肩上,始终把纳税人缴费人的需求和期盼放在心里,树立"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纳税人缴费人所盼、税务人所向"等理念,着力推进税费服务创新,着力营造更加优质的税收营商环境。

这十年,兴安盟税务局围绕构建优质便捷的税费服务体系,推便民之举,施利民之策,认真贯彻落实具有税务特色的便利化服务品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缴费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不断提高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和获得感。

这十年,兴安盟税务局从服务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在"银税互动"服务平台应用基础上,主动融入兴安盟金融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联合兴安盟委统战部、兴安盟工商联开展"企业家服务日"活动,联合盟工商联、盟工信局开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帮助中小微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缓解融资难题,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35 3794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