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范例【4篇】
【导言】此例“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范例【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研究生学年总结【第一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74-02
DOI:/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显著的辅助作用。多媒体的使用,把传统的板书中枯燥的文字、抽象的数据等静止的教学信息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声音直观地展示出来,赋予了课堂教学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时候,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或是不同程度地盲目使用多媒体,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困惑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契机,更合理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就成为我们不得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我国就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种科技实验活动中。1994年,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改革实验课题,开始了把多媒体应用到学科教学的初步研究。各高校、省、市、县教研部门、学校都相继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省内研究现状
以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都是比较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多媒体的合理使用,但就多媒体在学科教学运用契机的专题研究方面,几乎没有进行专题研究。只是偶尔看到有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契机发表过一些体会、感受的文章,如青县教育局的王洪永、南皮县王寺中学的杨文娜、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第二中学王静等,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本研究的创新特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契机,是在各研究成员研究本学科运用契机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突出研究的开发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一线教师合理应用多媒体提供借鉴,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一)研究目标
实验教师立足所担任的学科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深入探究摸清多媒体在本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契机,反复印证,逐步掌握其运用的时机,以求得高效的辅助作用。在此基础上,收集各种研究数据,总结规律,形成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指导一线教师广泛运用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学生思维,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教师方面。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掌握运用多媒体的规律,抓住多媒体运用的最佳时机,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
2.学生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抓住学生对多媒体运用的最佳需求期,以求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研究的对象
立足课题组成员所担任的学科为实验教学的平台,选取课题研究员所在的学校以及课题实验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与所在年级单元教学班的学生为对比班级进行对比研究。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搜集汇总。听课过程中搜集汇总盲目运用多媒体的情形,分析盲目使用多媒体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2.自我反思,反复探究。实验教师立足本学科教学,对多媒体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和比较,分析研究恰当应用多媒体的时机。
3.总结规律,指导应用。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在搜集汇总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践,注重科学应用多媒体的研究,并总结正确掌握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做到多媒体运用 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并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实验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研究案例。
2.个案研究法:结合实验教师的任教学科,对实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契机直接进行探究,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实验校实验班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纵向比较来研究、分析、论证、总结多媒体运用契机的规律。
4.观察研究法:采取会课、实验课、研讨课、观摩课等研究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多媒体运用契机进行研究,通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合理使用多媒体的时机规律。
5.文献法: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教育专家的有关论著以及报刊上刊登的相关经验型文章,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
四、研究拟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
2016年7月―2016年8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有关著作理论,讨论酝酿、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等。8月中下旬提交申报,等待审批立项,并做好开题准备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
2016年9月――2017年8月,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奠定研究基础。
2.修订实施方案,顺利开题。
3.按方案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
4.积极参加省市有关的课题培训、研讨会,提高研究能力。
5.邀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开好研究经验现场会,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细节。
(三)研究总结阶段和交流推广成果阶段
2017年9月――2017年10月,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数据和材料,汇总分析,科学论证,总结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交课题管理部门申请验收,等待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期间的主要研究专项和突出感受形成理论性研究论文,投送发表。对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辑录成集,推广使用。
五、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第二篇】
关键词mba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有效性
商务英语自上世纪90年代取代了经贸英语、外贸英语,已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现今对商务英语的研究多数是对商务英语课程本身以及如何让商务英语,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中,把英语综合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技能有效结合来达到“双赢”;其研究对象主要以本科学生为主,较少涉及到科学硕士,对mba商务英语方面的研究更是为数不多。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财经大学mba商务英语教学为例,来探讨如何针对西部地区mba学生的特点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 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间的商务活动日渐频繁: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外资企业不断地引入。作为人们进行商务活动所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门新型的交叉学科,自1991年,我国开始设置mba学位并开始试点工作以后就被纳入mba公共必修课(学位课程)之一,并在中国日新月异发展的mba教学过程中日益凸显重要性。
2 mba学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
mba(工商管理硕士)是研究生专业的一种,它不同于普通的科学硕士,其目的是培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虽然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了悠久的发展和建设历史,但在中国只走过了18个春秋,在云南地区也仅有6年的旅程。
mba是应用型硕士专业,与其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相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mba专业所培养的是务实型、综合型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招生来源主要是工商企业或经济管理部门中有实践经验的现职人员;同时,也招收具有各种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利于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招收对象:1)春季招生:本科生为本科毕业后工龄不少于三年;2)秋季招生:本科生为本科毕业后工龄不少于三年;专科生应为专科毕业后工龄不少于五年);第二,与理论研究人才不同,mba要结合企业管理的各种职能学习多门课程,掌握广博全面的知识;第三,mba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从以上可以得出mba培养的对象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年限(最少为三年),并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管理技能;培养目标最直接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mba各科教学应服务于它的培养目标。
3 商务英语的教学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语言实体,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它将专业内容与一般内容相融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外经贸英语,还包括了其它一切商贸活动所涉及到的范围。就课程本身而言虽然所涉及的专业广泛但深度有限,而涉及的只是相关商务英语专业中的常识性知识。所以该学科定位应在培养学生具备用英语来表达各种商务间的交流。
4 西部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mba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对mba学生而言,mba商务英语是本科英语教学体系的延伸和扩充,所以本科英语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对mba学生后续的商务英语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从1994年以后虽然西部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云南地方院校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水平落后情况相对明显。
西部地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课程设计不合理。在西部地区的大多数院校,大学英语只在第一、二学年开设,第三和第四学年基本停开。有的学校还有“优惠政策”——从大一到大二的前三学期只要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其它学期的英语就能免修。所以如果学生没有对英文设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就会导致学生到工作时英语的应用能力非常薄弱。
第二,应试教学现象十分严重。以往有些学校把全国英语四级的过级率与学位证书的获得直接挂钩,导致大部分西部高校大学英语阶段的教学就是围绕英语四级这根指挥棒在进行;学生英语学习的应试目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滞后。其中以云南地区英语教育水平整体落后相对明显,因为以往省内有的高校就采用学生能否获得云南省大学英语三级证书来评估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综合水平达标与否,以及是否具备取得学位证书的资格。
第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金与资源相对紧缺,教学设备落后、学习者英语底子差,师资相对紧缺与教学水平急待提高也影响了西部英语教育水平整体的提高。
与此同时,西部mba整体办学相对于东部院校特别是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城市的高校而言起步相对较晚,再者由于英语教育整体水平落后于东部,加之外资企业在西部相对较少,在云南地区的更是如数珍宝,所以相对于东部院校mba的考生而言,西部本土mba的考生不仅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而且在他们的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和英语应用能力就明显低于东部的考生。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西部mba考生的秋季英语入学考试分数比起东部院校学生的英语考试分数而言相对较低,而其中云南mba考生英语成绩总体分数较低的情况比较明显。
5 云南财经大学mba商务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云南财经大学是第七批mba新增院校,mba发展历史较短---至今为止仅两年。所以正式在校学生共98人(不包括09年春季入学的学生);其中春季48人,秋季50人。这次对mba周末班1的学生共67人做了有关于学生个人信息(年龄、入学前最后学历、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年限、职务)、英语与其工作的关系以及自己对mba商务英语课程的期望、和学生对小组活动教学方法的评价等共四个方面涉及17个问题的问卷调查,其中16个为闭合式(包括1个多项选择,15个单项选择),1个为开放式——学生对小组活动教学方法的评价。
mba商务英语教学对象英语基础的分析
英语是全国mba入学联考的必考科目,满分100分。春秋两季英语入学考试难度不一。春季英语入学考试难度接近为三年前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录取时春季英语不低于35分(各校自己划线);秋季英语入学考试难度接近全国大学英语五到六级之间,2008年全国秋季英语西部录取不低于44分(国家划线)。从这次问卷调查得知:a、春季入学的考生(必须是本科并具有三年工作经验)占75%,秋季入学的考生(本科具有三年工作经验;大专具有五年工作经验),的占25%;b、入学前最后学历本科的占98%大专占2%;c、入学前的英语水平为云南省三级的占27%,为国家大学英语四级的占49%,为国家大学英语六级的占6%,没有过级的占18%;d、工作年限不到5年的占27%;5-8年占29%;10-12年10%;12年以上34%;e、在工作中有机会使用英语的占9%,没有的占52%,偶尔的占39%。f、年龄段在25-30岁的占37%,30-35岁的占25%,35-40岁的占28%大于40岁的占10%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上,虽然多数为本科学位,但其英语功底不太理想,并且多数人在工作中都没有机会使用英语。在与学生交谈中得知: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有时会在下班后,还时不时抽出时间来学习英语;而大多数学生因没有机会使用英语,再加上本科毕业后工作时间长,年龄偏大,以前在大学时代学的英语几乎都还给老师了。只有少数学生虽然在工作中大部分都没有机会使用英语但因为他们大学毕业不久,工龄短(通常在三到四年之间),而且大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所以他们的英语基础尚可。由此可见mba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性非常大。
mba商务英语培养目标的探讨
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日后成为应用型涉外商务人才打下基础。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习有关商务活动的实用材料,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主要的商务语言和用法,拥有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处理商务及外事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mba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训练,重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笔者对学生在以下7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1)在单位职务是高层的占15%,中层的占57%,普通员工占28%。2)觉得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会有机会使用到英语的占27%,没有的占13%,说不准的占60%。3)有到国外从事工作经历的占8%没有的占78%相信以后肯定会有的占14%。4)单位上有专职的翻译人员占46%没有的占54%。5)自己有英语能力较强的属下占46%没有的占54%。6)认为自己有必要在mba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英语应用能力的学生占91%;没必要占9%。7)在mba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希望自己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占78%,写作能力的提高占24%听力能力的提高24%翻译能力42%英语阅读能力45%(此项调查为多项选择)。
以上可以得出:多数学生在自己单位里属于中层管理人员,而且多数都会相信自己今后很有可能会有机会使用到英语,并且将近达46%的学生在单位上有专职英语翻译人才,有英语能力较强的属下,在与学生交谈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特别希望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因为涉及到要应用专业英语时,他们单位多会有或会聘请专门的英语翻译人才,所以对于管理者的自己,他们期望能提高自我应用英语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由此可见mba商务英语授课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绝大多是属于管理层,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更注重实用性,希望通过学习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其应用英语的沟通能力,所以作为mba商务英语的授课者在授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授课。
对mba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mba的教学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它对授课者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就是甚至在清华、北大mba的讲台上都会出现学生让老师“下课”的局面,这些被下课的老师大多是教授或是博士,其中被下课者大多还是在本科教学或普通硕士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反思其被下课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懂得“迎合”学生,而是在面对有着不同工作背景,从事各个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操作技能的骨干。教师们没有成功地做到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而达到mba教学培养的最终目的。
mba的商务英语教学也要遵循mba的教学规律,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学者更像一位厨师在操办一桌酒席,他应该明白何为mba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菜,何为配菜,何为甜点,如何将主、配菜和甜点搭配得当,做到色、香、味俱全。
mba的商务英语也属于商务英语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务英语教学。一般本科或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商务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具备综合的或专业的商务知识,为毕业后能从事与商业贸易相关的工作服务;而mba的商务英语教学目标是为现在的管理者或未来的管理者服务的,所以教学的重点应偏重交际能力和管理沟通能力,并要兼顾不同领域英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不只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的交际意识和技能。
mba的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因为是利用学员下班时间或周末双休日集中授课,一般每讲的时间为四到五个课时,所以授课者应在每讲安排一个专题、一根主线、并偏重英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兼顾其它商务方面英文知识的扩充,以及英语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授课者可以在每讲课安排占一定比例时间的阅读和视听课,并且内容要涉及有关商务各方面的时事和热点问题的英文报道与分析;在教授、探讨相关专题的同时,补充有关的英文术语和英文表达法,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和提高中英对译的技能,还可以使学生的英语技能与知识与时俱进。
在谈到商务英语研究专家所推崇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对mba的学生而言,仅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应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尤其是跨文化沟通的技能。因为新经济跨越了国界,根据著名的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kearney)通过对778家欧洲、北美洲的企业的调查发现,有超过50%的公司已经开辟新的国际市场;还有50%以上的公司预期在未来3-5年内扩大其商务活动的国际范围;有35位ceo把公司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全球管理人才方面,并且以未来5年内增加65%的管理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力多样性不断地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讲不同语言的人在同一个企业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共同奋斗。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今天,对于早已和世界紧密联系的中国而言,即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的权威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应看准时机,抓住机会扩大境外投资规模,并购国外有着高科技含量、具有高品牌、有价值的企业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中国更多具有实力的大企业早日登上国际舞台,所以如何提高其工作职能70-75%都为沟通的管理者的英语水平,这无疑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mba商务英语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英语一直以来就是国际商务通用的语言,但当中国的企业跨出国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心态和行为的员工和合作者时,跨文化沟通的技能不仅是跨文化管理的基石,而且其有效性将决定着企业目标的实现:卓越有效的沟通将推动企业朝着已定目标发展,若沟通不当轻则造成沟通无效,重则导致误解和合作关系恶化,甚至会对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对于mba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步伐,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时代所需的优秀管理人才。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授课者应结合时事或学生的工作背景、编写案例或组织或带领学生(最好是有从事涉外工作经历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工作经历一起编写案例,并在案例编写中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培养融入到跨文化管理技能培养中,并在案例涉及的相关方面补充、教授有关的英语口语交际技能和知识,从真正意义上来保证商务英语口语情景教学法的实效性。
在采用小组活动(groupactivity)——国际上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教学中兴起并在现今非常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时,也要注意小组教学活动在mba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
根据杜威集体活动和集体项目的观点,小组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在一些由2~5人组成的能力各异的小组里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他认为学生应当在一起学习,以学习公民和社会的责任。小组活动具有以下5个基本要素:
(1)学生有机会共同学习,相互讨论、解释所学知识,相互帮助理解修正缺失;
(2)促进同伴教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更可使学生勇于负责,了解学习的目的和合作的重要,并提供说出所学内容的机会;
(3)小组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
(4)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
(5)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李新《小组活动法在mba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小组活动教学法到今天,已经不是单是mba商务英语教学法的专利。几乎绝大多数mba的课程都会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每组成员一般不超于6个人。一般mba的教师会在一学期内让分好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一项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开发、1篇或几篇商业报告、1篇或几篇有关授课内容相关的论文等等。而采用分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管理者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teamspirit)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cooperation)。
根据李新教授《小组活动法在mba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08年7月《中国电力教育》中提到“在学习小组的划分中,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思维差异、认知差异、语言水平的差异和精力差异导致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的差异,要鼓励他们多展开协商和讨论,多交流信息,促成理解和沟通。同时教师要发挥多方面的功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承担学习责任,克服学习的困难。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
以上提法笔者非常赞同,但笔者认为以上提法太笼统,实际操作中在某种程度上还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所以笔者又对自己所教授的mba学生做的问卷其中就包括了对小组学习的优劣式的开放式调查;调查表明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本身具有的优点为:
(1)小组学习可以使同学之间互补优势,发挥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2)小组学习的学习气氛高,大家学习热情高。
(3)学习过程中大家互动性强,对自己提升更快,学习英语更积极。
(4)小范围内学员可以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机会,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基础好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
(5)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各个人的思想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使所学知识记不易遗忘。
(6)在小范围内,能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大胆地、放开地说英语,使这些同学提高更快。
但同时调查也表明小组学习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小组学习里,因为个人学习能力,英语基础水平不同,导致有时英语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英语能力提高速度慢。
(2)因为学员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学习动机有差异性,所以在完成团队任务时,有时有人出力,有人不出力,特别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可以让害怕英语的人有机会逃避,除非所有组员都愿意参与团队任务,否则完成效果不理想。
(3)有的团队成员因为英语基础差或是因为年龄大,学英语吃力,所以在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会存在一定的依赖行为,容易产生惰性,对自己学习不利;同时这些同学会因为其他同学的“喜好差异”在自由组队时,而被迫归在“弱势组”或“长者组”,致使小组成员之间的英文任务顺利完成存在困难。
(4)小组成员有的多数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每次课都参与,团队成员随时会面临有变动、不固定,从而导致学员临时被迫与其他组的学员组队,造成小组学员太多不利于个人学习,或是“基础都是不理想的可能被凑来一块了”(被访谈者提到),所以课堂上短时间的小组英语学习,不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花时间去从新适应新组员。
(5)有时组员之间本来已分配好的任务,会因为同学的英语基础差和规定完成任务时间不足够长,而被组员的“好心”代劳从而缺乏锻炼机会。
的确,一般来说,mba授课课时相对集中、紧凑,每门课,就商务英语而言,平均为7到9讲,共36至45个课时mba商务英语共72个课时,开设一年(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同时mba授课任务重,所以教师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小组学习。同时在与学生面谈时了解到:因为大家都是在职攻读,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课后若不是相互之间有业务来往,不同单位甚至同单位不同部门的,都因为大多时候忙于工作,几乎很少聚在一起交流、切磋学习。所以有时有些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的进度或学生的接受程度,又额外地即兴或临时地给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多为学生创造共同学习的机会,有时还会把这种任务完成的结果作为学生的一次平时成绩,但是由于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足够长,所以特别是在商务英语课上就会存在有一些小组的组员会“好心”地代劳其他基础差的组员完成分配好的任务,从而让基础差的同学丧失锻炼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依赖行为的人,学生谈到都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有些是因为英语基础差、有些是年龄大,有些是自己不重视英语因为工作中用不到英语的人,还有些具备以上所有的特点并且还是小组里其他组员工作单位里的领导。
居于以上各种原因,笔者认为在mba商务英语分组教学中,除了李新教授提出的建议,在分配小组成员时教师还应注意:组成小组成员时要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使学生的工作背景存在差异性,要尽量避免把来自同单位,存在上下级关系的学员分来一组,同时尽可能地使每组有两个英语基础相对好的同学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同学。同时教师对小组任务完成结果的考评可以采用“分分制”也就是每项任务评估完后,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总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团队里的表现和贡献分得一定比例的分数。并把每次学生所得的分数作为每次教师给予平时成绩的依据。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制学生的懒惰性和依赖程度。教师还可以定期在课后利用网络建立英文聊天室,或加入学生网络聊天群,或利用沙龙聚会为学生创造共同学习英语、交流英语、使用英语的机会。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学在mba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也具有mba教学的共性,对于不同地区的mba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存在差异性,因为其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特别是对于西部mba商务英语教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所教授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才能使西部mba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irisvarner(艾里丝。瓦尔纳)等著《跨文化沟通》高增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grin, ndlanguageplanning;anintrodu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1-16.
[3] 李新。小组活动在mba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7月(上)
[4] 李朝,赵函。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七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主编:王关富,严明。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第三篇】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导师制或类似制度。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或类似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而带来的客观差异性,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
2、改革与创新重教师轻学生。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型实训场所设计、顶岗实训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这些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是改革的响应者、是创新的实验者。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值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三年以来,我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目的是通过这个改革创新项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弥补过往改革与创新中两者脱节的问题,以学教共襄,教学相长理念为今后其他改革创新项目探明一条新路。
二、专业导师制的由来
教师引导、指导、教导、辅导学生或学徒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的历史由来已久,无可考证。古希腊露天的“学场”和中国宋朝以及更早时期盛行的“书院”都可以说成是导师制的雏形。现代教育中,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来源,世界范围内公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贡献。在当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中,导师制已发展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齐名的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应该仅限使用于一种或两种教育分支中。但由于当代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师制在现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使用于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教育中。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分析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后,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职)院校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设计来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这个改革创新项目。
三、总体设计
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工程开发、技术服务、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学业成长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十”个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在“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专业导师服务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1+1+1专业导师制”模型结构图
四、功能分析
第一个“1”(第一个角色转换期)——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1”(学业精进期)——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学生在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个“1”(第二个角色转换期)——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阶段时间区域为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2“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构图
五、成果与创新
高职院校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成果与创新点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重教师、轻学生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两重两轻”问题,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规律出发,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定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构建起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最优化。
2、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三个“1”阶段的角色特点,以专业导师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主持的教科研课题、设计的专业能力训练计划等专业实践活动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设计了十个实践任务,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一体化为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系和专业三个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领导与组织、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建设、验收与评估等工作。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构建以双导师为特征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全程监控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以项目工作室为特征的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了适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开展的指导系统。
4.、以项目工作室为支撑平台开展企校合作与人才培养。在学院董事会协调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兼职导师为主体,校企共建工作室(部),搭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和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结合自身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任务,参与专兼职导师的研究开发课题、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项目,充分启迪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5、以政策为引导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提高了专业导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导师教学团队,兼职专业导师与专职专业导师协调分工、互相配合,通过开展面向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项目的技术交流活动,构建专兼职导师的知识互通、能力互提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使得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专职专业导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导师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官卫星。高职新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74-75.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3]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4]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6):40-41.
研究生学年总结【第四篇】
一、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学生管理
今年下半年,我院新进辅导员两名,其中一名担任研究生辅导员。我院鼓励并组织辅导员队伍参加省教育厅、学校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推进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规范化,努力提升学生工作的队伍素质,力图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高水平的支持。
本年度的家庭困难认定与奖助贷补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实现公开化、透明化。我院研究生成立了“评定小组”,结合学校政策与学生实际家庭状况,公开公正评选,切实落实相应政策,努力实现学校资助政策的最大化、最优化。
今年,我院的学生工作继续加强与研究生导师的沟通与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方面,学院老师普遍反映,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进度不太乐观,秋季学期返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调整,我院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目前的学习进度整体完成良好。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抓实抓牢安全工作
1.积极落实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
本年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继续坚持“三会一课”,紧跟时事,开展主题学习。在学生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切实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强化安全管理,做好安全工作
建立疫情防控机制,保障学生安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院的学生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我院积极响应学校的疫情防控措施,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建立起疫情应对方案与突发情况应对机制,切实加强疫情下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同时,严格落实每天的健康上报,规范学生出入校请假手续,努力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与健康。
强调网络安全,防范电信诈骗。今年下半年,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不少在校学生都有不同金额的损失。对此,我院依托十月“网络安全月”主题,在研究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消费观念,吸取既有经验,防患于未然。
3.加强心理疏导,构建心理网络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在本年度继续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心理安全网络。我院研究生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建立起“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心理助管—班级心理委员”的四级心理网络机制,同时,与我院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工作相结合,从多角度了解学生群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多方位疏导学生们的焦虑与压力,力求疫情防控下学生学习环境与状态的安全与稳定。
三、着眼学生发展,推进就业工作
数学科学学院学生群体中家庭困难学生比例较大,因学致贫的家庭较多。很多同学都面临较大的家庭因素带来的压力,因此,下一年度的工作中,我院会继续积极推进家庭困难认定工作,将资助奖励工作做精做细,确保资助政策能够落到每位困难学生的实处。
上一篇:期货行业研究报告范例精编5篇
下一篇:安全标准化自评报告(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