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学校里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校里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篇1
我校是蕲北山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目前在编老师人,教学班19个,学生人。学校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彭新文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克难奋进,学校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现把自己的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教育教学的亮点和希望
近些年来,我校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学习、改革、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人本,注重校本,为老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唱响了“教学质量是从教之基,立校之本,扬校之根、发展之源”的主旋律,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1.教育手段趋向民主。
老师改变了过去高高在上的派头,与学生的交流更具亲和力。老师用语言、体态、表情、眼神、手势等信息,在情感上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构建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中。老师的倾听意识也明显加强。对话情境中老师的“话语霸权”的倾向得到很大改变,大多老师都能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显得更加强烈。同时,师生合作意识更加鲜明。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在教学进程中,深入学生中间、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交流问题、摆弄学具。合作的情境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而上升到了师生人格、精神的平等相待,是民主平等意识的陶冶。
2、教学方式悄然改变。
老师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体现在凸显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上,老师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很多老师在课余时间积极钻研电脑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的见识,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
3、教学评价趋向多元。
以往,老师总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在,学习评价目标和多元性有所体现,老师评价时能涉及认知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语言形式、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子。学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评价主要形式的语言评价,让人充分感受到课改给老师带来的教学心态上的变化。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鼓励、期待已成了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4、教学资源得到拓展。
过去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唯一资源,就教材教教材,而现在,老师树立了新的课程观,把自身、学生、文本、环境都看成是课程开发的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的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延伸教材的价值,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强调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5.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课堂教学把教案看成是预设的,把过程看成是动态的。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尽可能的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向教材和老师挑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二、教育教学的问题和不足
1、老师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
部分老师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加上平时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加活动,对新课程理论了解甚少,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老师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满堂灌”、“填鸭式”还有一定市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部分老师“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老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老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虽然学校对校本教研多次倡导,但部分老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够,工作停留在表面上。教研目的不明,教研方式单调,老师对教研没有热情。很多教研活动大都流于形式,没有产生最大效益。教研对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不大。
4、学科老师不配套
全校老师总数基本足够,但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科目老师不够。如英、史、地、生、化等学科老师偏少,学校不得于采取其他老师兼课的办法,弥补部分科目老师不足,增加老师工作量,也由于专业不对口,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5、现代化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不足,设备数量偏少。我校十几个班共用一个计算机教室和一个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老师使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愿望,很多老师想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但没有机会。有的老师将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时尚,仅从形式上追求,课件制做不精,课件内容对本节课起的作用并不大,课件出现的“火候”没掌握好。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1、加强老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老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老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老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老师培训活动。改变传统培训中自上而下的“大一统”的培训形式,建立“菜单式”的培训模式,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老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老师继续教育。鼓励老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老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改变现行只提要求,不问结果;不认真学习,冒报学分的现象。三是强化骨干老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完善骨干老师培养机制,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科研经费奖励机制。四是认真解决一些学科老师不足的问题。
2、扎实开展教学科研
增强科研兴校意识,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确立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工作原则。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校本教研以“有效教学”为切入点,以课堂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艺术等为重点。课题研究以教学模式探讨、教学过程优化、学生潜能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发展为重点。注意完善教研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全员参与教研,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强调教研合一,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大投入增添教学设备
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加强学校校舍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的同时,也要兼顾教学设备的投入。就我校目前来看,应该增大先进教学设备投入,增加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间数,以满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为老师提供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狠抓老师提高工程。
对于老师本人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的学习,《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想,一些老师尚不能掌握,更难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因此学习钻研《课程标准》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二是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熟悉与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在实践中苦练基本功,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内化,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多举行一些观摩课,给老师提供互相学习与研讨的机会,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优质课资源的共享。
5、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个人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多积累本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来充实备课内容。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家长及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克服保守思想,消除传统思维定势,认真分析与科学发展观相抵触的问题,努力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团结拼搏,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使我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学校里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篇2
去年来,全省各级教育内部审计机构和广大审计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审计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各项审计业务,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费开支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济风险,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职能部门作用,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绩,促进了全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教育内审工作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问题。近日围绕全省教育内审情况特别是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情况,我们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市教育内审基本情况及现阶段实施联动机制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逐步纳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主要领导非常重视教育审计工作。各基层教育机构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在一把手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已基本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审计工作网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从各方面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教育审计工作力度,加速推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各项改革,在教育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理论研究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之,教育审计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取得的成效
1.上下联动,创建审计新制度
①组织制度:机构健全,保持部门独立性。
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普通高校普遍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设有内审职能,配备了专、兼职的审计人员。截止20**年末,市属所普通高校中,设有内审独立机构的所,设有内审职能的所。各市(县)设有内审机构的个,设有内审职能的个,其中部分县市区的县和区设立了独立的审计科。全市教育系统已有专职审计人员人,兼职审计人员人。
为不断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内审机构每年都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去年来,先后举办了期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审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等培训班,培训审计人员人次。通过培训,不仅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而且大大激发了教育内审人员干专业、学专业、钻研专业的热情,也有效促进了教育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且实行了内审委派制度(交叉审计),不同单位之间进行交叉审计,起到了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作用。
②工作制度:教育内部审计制度日趋完善
为规范内部审计行为,促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全市各级教育内审机构从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入手,不断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规范内部教育审计行为、提高内审质量和依法、依规审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实行定期轮审,定期轮流审核财务和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审核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规定;定期审核资金、资产的真实性、安全性,规范资金往来情况及各项借款情况;变事后向事前审核转变,变事后向事中审核转变,关口前移,以便及时发现隐患,排除隐患苗头;二是实行审计调查制度,审计调查组建立和坚持执行审计工作中的一系列制度,包括调查座谈、走访,收集资料范围、内容、重点、标准、调查工作日记、记录、底稿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查组情况碰头分析讨论会议制度。每个成员定期不定期及时讨论调查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提高调查的效果。以制度保障促进审计调查工作的质量、效果。
③信息管理制度
充分运用审计软件、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实现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为了调动审计人员做好审计信息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审计信息、审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服务,制定了信息管理制度。制度中对信息的调查、信息的报送、信息的宣传、信息数据库建立考核等进行了比较祥尽的规定。并且,建立了信息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编研工作。
2.审计科研方面
一是与省级论文评选进行对接,开展市、县论文评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审计科研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科研工作考核和激励机制,成立课题评审委员会,实行审计理论研究课题招投标和评审制度,调动科研工作积极性,扩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实行科研人员与业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我们组织审计科研活动,要形式多样,既要组织专业人才组成课题组,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又要坚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采取课题招标、举办论坛、开展征文和论文评选、举行专题报告等方式,吸引广大审计人员参与审计理论研究,为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提供多种参与平台。三是注重课题立项和结项两个环节,采取措施控制项目研究过程,从严管理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3.审计理念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必须及时更新、调理依法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创新教育内部审计新思路。
一是由查错纠弊转为咨询服务
传统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审计工作侧重于查错防弊,这种方法属于消极防御,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这种事后检查纠正的做法不能起到堵漏作用,而且无法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单位在整改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但效果甚微,不能杜绝屡查屡犯的现象,审计成果很难为单位接受。随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的查错防弊是财务部门自身的一项职责,除专项审计外,审计部门无需作重复检查。在这种审计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仍然延续传统审计,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则弥补了这些不足,它侧重于为管理提供咨询和服务,使内部审计工作领域更加开放。因此,由传统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转型,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由校方被动审计转为主动要求审计
过去,校方被动审计,对审计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认为是在“找麻烦”和“过不去”。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现在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校方主动要求审计。因为,他们认识到,通过转型,开展控制、管理和风险审计,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经营者改善控制、经济运行过程和风险管理,发现风险因素,剔出无效、低效和浪费,挖掘增值潜力,保证单位以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实现目标。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管理,审计的内容得到拓展。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启动平台。
二、进一步推进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诉求及对策
(一)进一步推进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诉求
一是有利于实施“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战略。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对外交往日趋密切,资金运行日趋复杂,面临的资金风险也越来越大。进一步推进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省、市、县条管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网络,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左右侧应,形成整体行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有利于各级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日常监督。全省各级教育内部审计机构紧紧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在强化规范管理,防范经济风险,提高资金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还不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要求,审计工作进展不平衡,审计基础薄弱,审计覆盖面不广,审计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逐步暴露出一些教育资金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甚至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等问题。进一步推进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可以有效帮助各级教育内部审计机构发挥作用,处理问题。三是有利于内部教育审计长效机制的建立。审计是管理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卫士”,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进一步推进联动工作机制建设,上下层次审计部门经常协同作战,整合力量,加大力度,能够大大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控制及防护功能,对促进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止各类违规问题及职务犯罪的发生,维护教育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齐抓共管,共同监督,确保内部教育审计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进一步推进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的对策
1.建立与联动审计体系制相适应的保证机制
切实加强对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组织领导,确保转型顺利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建立健全内审机构,有计划地补充和充实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审计机构和队伍的稳定。要建立健全与转型要求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审计转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抓好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尽快培养一批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内审人员要加强现代审计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尽快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后工作要求。同时,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保证相应的审计经费和设备。
2.加强指导与管理,实现各级内审部门全面联动
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联动内审联席会议制度,即建立由省、市、县三级内部审计部门参加的联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审计计划,交流审计情况,解决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审计机关,联席会议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的职责。联席会议对审计机关提交的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分别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分析审计整改难点,提出重点督办事项,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根据联席会议意见,审计机关将审计整改到位、效果较好的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报本级政府审批销号,会同有关部门对联席会议提出的重点督办事项,加强督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对议定的其他事项积极抓好落实。
二是建立审计情况必报制度。上审下面项目、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项目以及一些重点项目审计情况,要无保留地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不得隐瞒、漏报、少报问题;建立审计工作必报制度。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审计队伍建设、文明创建等工作情况,包括基层审计局班子建设的情况要及时、真实、准确地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信息要高度畅通,实行重大事项必报制度,基层审计局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突发性事件要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
三是强化考核,奖惩兑现年初制定内审工作计划,对内审任务实行指标分解,明确业务科室工作职责和内审机构项目要求及内容重点、完成时间、年终进行考评奖惩等。针对内审力量相对不足单位,审计机关帮助参与内审并且负责具体指导,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区内审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内审考核机制。完善内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加强考核力度,年终采取内审机构自查、互查与审计机关组织检查相结合方法开展评优活动,针对我省在内审理论和实务研讨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对内审论文、内审信息、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内审先进典型的做法、经验的总结提炼等在内审工作考核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我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3.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升联动审计工作的成效
交流信息资源,降低审计成本。在交流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网络化”,逐步将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与相关政府机关、金融监管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快实现国家审计机关之间、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网,建立起一个内外交流、上下沟通的信息渠道,确保审计机关的信息畅通;二是“数字化”,加速实现审计信息资源的电子化,信息化,建立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更加方便、快速、高效地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查询及传输,以促进审计信息资源的更深层次应用。三是“公开化”,在审计机关内部设立查询部门,试行有限度公开审计信息资源的查询、披露机制。从事不宜联网共享的审计信息资源的查询工作,同时动态维护、刷新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运行,保障联网数据的正确传输。以网络为基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用于审计机关及时发布各种审计信息,给审计人员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各种信息提供场所,促进审计人员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
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全省审计机关要把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水平,作为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措施。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局域网建设,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法规信息库、审计档案资料库等各种数据库,促进各种审计资料全方位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尽快实现同级审计机关之间、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联网,建立起一个内外交流、上下沟通的信息渠道,确保审计机关的信息畅通。
交流人力资源,发挥聚合效应
人力资源是审计资源的主体,是第一资源。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按照目前我省机关机构改革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大幅增加编制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出路就在于科学整合人力资源,即大力加强学习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审计人员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员结构的改善,弥补审计人员数量的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缺陷。第一,建立审计人员终生后续教育机制。首先,坚持扬长避短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中人员分层次、分专长进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其次,通过审计业务交流,分析典型案例和召开理论研讨会等方式,来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水平。第二,建立精心培养的育才机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办法,积极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传帮带”,使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得以拓宽,知识层次得以加深,从而带动了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还可采用“以审代训”的方法,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加省或市定项目的审计工作,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第三,确立科学安排审计人员的机制。建立“因人定项”和“因事择人”的管理机制,彻底打破目前行政科室人员管辖,根据每个人的优势,重新组成审计组,形成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的适度分离;其次,还可以加强审计人员的内部流动,使审计人员能全面掌握审计业务知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交流技术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整合审计技术资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正面临着现代审计手段的挑战。整合审计技术资源,就审计的发展趋势来看,是整合审计资源中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的环节。特别是对基层审计机关,有很大的局限性,结合我省审计机关的实际,在交流技术资源中,要着重抓好“三个结合”。
第一,传统审计手段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在手工审计与计算机审计两种手段的整合中求效率。
第二,传统的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相结合。使以帐项基础审计为主的经验式审计方法,逐步转向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以业务循环审计方法逐步取代传统的分项审计方法,避免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项目的交叉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第三,是审计基础理论创新与审计实践运用相结合。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要十分重视解决通用性研究和个别性研究的关系,理论研究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注重经验的积累、总结和分析,用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审计实践,使审计基础理论创新作为最先进的审计资源,在审计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更大的资源价值。
学校里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篇3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安徽省教育现代化20**》都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我省已经明确了到20**年,20%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年,95%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年,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根据工作安排,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当前教育督导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组。
在对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淮北市相山区、铜陵市铜官区、黄山市徽州区、利辛县、金寨县、旌德县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开展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6次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随机走访校长教师20余人。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掌握了各地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效。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自20**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后,我省紧盯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奋力推进。20**年,我省提前3年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的战略目标,成为中西部首个实现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全省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各地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有力的提升了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层。
1、县级政府对均衡发展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调研中发现,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县(区)党委政府把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抓牢抓实。实地调研的6个县(区)均成立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控制和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等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总揽、部门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各地均能结合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和复检中反馈的`问题,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利辛县政府在全省最后一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继续坚持创建工作不松懈,标准不降低,持续做好均衡发展的巩固提升工作。
2、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至20**年9月,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覆盖率为100%,较20**年实施前的不足10%提高90多个百分点。20**年底,我省依据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制定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所到的学校看,绝大部分学校办学条件都较通过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时有进步,有提高。旌德县20**年以来,投入1679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调研所到铜官区田家炳小学龙山湖校区原来是1所村小(柴塘小学),生源逐年萎缩,最低年份仅有46名学生。20**年,铜官区政府将其搬迁重建后,学生大量回流,现有学生数增加到368名。金寨县投资3890万元,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7个,新建校舍10200平方米,运动场平方米。
3、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补充力度。我省20**年招聘中小学教师万余名,20**年招聘教师15444名。同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补充约3000人,其中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约占一半。截止20**年底,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在做好教师补充的同时,教师待遇也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建立挂钩约束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省市县三级通过采取团队培养、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和校本研修等方式,分类分层开展了教师培训。全面推进了“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引导义务教育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向薄弱学校流动,每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均超过10%。铜官区在20**年开展了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区管校聘”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中级职称教师的跨校竞聘上岗,解决了教师职称评聘的难题和教师交流轮岗后的岗位聘用问题,加强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4、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全力推动教育资源集团化联盟化改革,积极推进“优质学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较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相山区通过连片教研的形式,把一些乡村薄弱学校和城区名校结成对子,使得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该区位置偏远的郭王村小学与古城路小学联合办学,实现了教育教学一体化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由过去的逐年萎缩转向逐年增加,随着学生数的增多,学校进行良性发展状态。
随着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巩固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均衡程度稳步提升。自20**年起,全省10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全省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从20**年降至20**年的,初中从降至,分别下降了%、%。这些工作成效的取得都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启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在前期开展的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过程中,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合肥市庐阳区针对优质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督查督办,定期通报,推动工作落实到位;安庆市迎江区把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区委重点工作,按月调度,积极推进;黄山市徽州区政府将优质均衡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实行任务分解,定时调度,逐条逐项解决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瓶颈障碍;天长市通过高中新建校区,原有校区改建9年制学校的方式,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1、抓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一是在科学分析数据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按照“远近结合、统筹推进”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规划。今年的重点是明确首批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做好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率先突破,作出示范;二是指导各县(市、区)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找准各中小学校存在的短板和差距,逐校逐项列出整改提升计划,科学务实的制定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导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市、区)积极推进,夯实基础,争取早日达到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要求,确保20**年完成20%的目标任务,为20**年完成90%的目标任务打好基础。
2、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要健全推进机制。督促指导县级政府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定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密切协同,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二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督促县(市、区)全面落实“四统一”要求,教育项目和资金注重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更加注重教育软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所需资金占比。省市两级对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工作完成较好的县(市、区),应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倾斜。三要加强资源配置。在继续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和功能教室的同时,着力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重点解决好城区和县镇大班额和大校额问题。加强对民办学校扶持管理。把民办中小学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规划,构建常态化的指导、帮扶与监管体系。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充分利用好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加大紧缺学科教师配置,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推行并完善县管校聘制度,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加大向农村教师倾斜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3、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前期,我省在制定新一轮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时,就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新的发展形势和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要求,涉及到办学条件的指标中,有相对应的内容的`,标准基本一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做好统筹协调,做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和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目标、措施、进度上,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达标。各级督导评估部门,要运用好信息化手段,做好监测评估。通过全程监测、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各地从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各时期义务教育的难点问题,以及对照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要求仍存在的诸多缺口,同时还要做好未来发展预测,为各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优质均衡督导既强调“硬件”,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全国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同时更重视“软件”,着重考量管理水平、文化建设、课程质量。将“教育质量”独立作一个部分,设计了9项指标,并采用了质量监测结果直接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要督促指导各地从提升“办学条件”向提高“办学水平”转变,把“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按照软硬件“相互匹配、同步提升”要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深化。着力推进中小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采取教研一体化、名校带弱校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农村偏远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