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作报告【热选2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报告总结了各项工作的进展,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发展工作报告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发展工作报告

发展工作报告 篇1

认清形势调思路,农村青年党员发展工作报告。近年来,县委对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现状和近五年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致富能力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意见》,把发展重点放在年纪轻、文化高、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的群体中。

立足实际订规划。在明确发展重点之后,县委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农村党员3000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占80%,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0%,拥有一技之长的占90%,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占70%,并具体制定了年度计划,加强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明确分工定职责。建立了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委委员是具体责任人,要经常抓。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发展工作不力,一年考评不合格的,党委书记实行诫免谈话,二年考评不合格的予以免职。

深入调研,建立台帐。我们对农村青年进行了“拉网式”的摸底,全面掌握农村高素质青年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发现农村高素质青年主要分布在外出务工人员、“两新”组织的从业人员、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和退伍网军人中。在此基础上,乡镇建立管理台账,特别优秀的还单独建立了个人档案。县委组织部实行宏观管理,每半年检查一次台账的建立情况。

教育引导,激热情。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负面效应的影响,农村青年特别是部分外出务工青年对党组织的认识不高,缺乏政治热情。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吸引力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激励。一是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典型,增强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感。二是强化服务进行引导。我们在劳务输出部门和培训中介机构建立党组织,及时收集他们的诉求信息,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对他们进行感召。三是广泛开展联谊活动。基层党组织指派专人长期联系,利用集中返乡机会召开座谈会,在流动人口集中地举办联谊会,广泛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和宗旨信仰,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教育引导,近三年来,全县有1700多名外出务工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注重源头,实行对接。抓好农村中学生的教育培养,对发展高素质的农村党员有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们将目光前移,实行了农村党组织与学校党组织的有效对接,在全县20所乡镇中学中成立了业余党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定期考评,毕业返乡后及时移交村党组织,继续培养。近三年来,全县重点培养农村中学生2500多名,有700多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创新教育方式,解决培养难的问题。一是择时集中培训。利用大部分外出农村青年返乡的冬季农闲时节,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县委派出党性教育讲师团,逐乡(镇)授课。培训对象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作为发展对象。二是联系帮带培养。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联系帮带体系,乡镇班子成员包片联村,乡镇干部包村联系重点对象,村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联系到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联系帮扶,了解情况,沟通思想,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三是跟踪委托培养。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管理,明确专人进行联系,定期了解思想学习状况。同时,积极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的当地党组织联系,进行委托培养。

发展工作报告 篇2

今年以来,我县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县9家重点服务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利润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同比增长%;应付职工薪酬万元,同比增长%。

一、分行业运行特点。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上半年,我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重点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利润万元,增速为%;应付职工薪酬万元,同比增长%。

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县运输有限公司将上年未能纳入统计范围的车辆经营情况在今年全额纳入了统计范围。

(二)房地产物业管理业。

上半年,我县房地产业物业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利润万元(上年同期数为-万元),同比增长%;应付职工薪酬1611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保持平稳增长。

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出现较为严重亏损的企业开始回暖。例如:县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同期营业利润为-万元,今年是万元;二是由于物管业的整体基数太小,数据小范围的增长都会造成增长率过高的现象。

(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上半年,我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重点服务业各项指标数据都平稳增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上年同期数为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营业利润出现一定增幅,本期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应付职工薪酬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点服务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我县服务业有一定的升级趋向,但以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传输、文化创意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规模较小,相对落后。在9家重点服务业中没有房地产物业管理、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道路运输业仍是影响重点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很难带动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二)重点服务业企业整体规模偏小。上半年,我县重点服务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完成额度还不抵一个规上工业企业。其中,以县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万元)、县运输有限公司(万元)、县汽车贸易公司(万元)和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万元)为代表的运输企业的半年营业收入占整个营业收入的%,而其中又占到%,由此可见,我县重点服务企业之间的发展规模、经营成效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导致了如果一个企业点的数据异常波动就会造成整体局面不稳的情况出现。

(三)报表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县直报的重点服务业企业中,在营业利润等指标上,个别企业上报的数据明显失常,经多次提醒复核查实,虽有所改善,但报表质量依然差强人意。例如,县运输有限公司本期利润为-万元,上期数据为-万元,20xx年全年也处于亏损状态(20xx年报数为-万元,20xx年各季度的数据依次为-2万元、-万元、-2万元、-2万元),明显不符合逻辑,不是企业实际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培育,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一是应重点围绕大中型工业企业、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开展招商活动,着力打造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的行业;二是应针对全县重点服务行业和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服务业发展;三是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产业层次,通过与各地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提供投融资双方面对面洽谈的平台和机会,引进层次高、带动作用强的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二)强化投入,扩大服务业企业规模,提高重点服务业企业样本数量。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塑造企业品牌,提升竞争能力;二是应加强规划引导、转变机构职能、增强服务意识,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不断扩大其总量规模;三是必须密切部门间的沟通,如实排查、申报,增加重点服务业样本企业数量,以增加样本企业的全面性。

(三)强化考核,着力提高报表数据质量,进一步深化统计工作。切实落实新的服务业考核制度,做好季度和年度考核,进一步强化商务部门牵头服务业工作的地位,充分调动部门开展服务业工作的积极性,加强部门协调和配合,形成发展合力。并将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培育和引进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考核体系,不断强化重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加强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和统计监测数据报送,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和服务业统计监测等制度,提高报表数据质量,从而全面客观反映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发展工作报告 篇3

在县委、县政府全面安排了我县“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以后,我局高度重视,把搞好这次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作为当前一项中心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下大力气,抓好落实,深入开展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活动。经过近半年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为使“改抓促”活动扎实顺利开展,首先,我局成立了菊展任组长,党委书记、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改抓促”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其次,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状况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中共县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关于开展“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个非公党支部、各股室贯彻落实。该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检查验收的有关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使整个机关作风整顿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同时,镇党政领导还分工积极指导分管部门开展工作,有效促进各单位机关作风整顿活动的深入开展。再次,充分发动,提高认识。2月17日下午,及时召开非公系统开展改抓促主题活动动员大会和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好这次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活动,决定把整顿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同抓好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

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党委坚持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学习分析研究机关纪律作风整顿和优化发展环境问题,同时下来自学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镇机关干部职工也通过集中和自学进行学习,围绕“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这个主题开展讨论。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确保这次活动不走过场,我们严格按照中共县非公有制企业委员会《关于开展“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把抓好查摆问题作为整个活动的关键。我们通过自查、发放征求意见表、悬挂征求意见箱等形式,认真查找本单位及工作人员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查摆,重点是查找“窗口”部门是否存在吃、拿、卡、要,刁难群众,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或违规行为。通过查找差距和不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根源,认识危害,增强自纠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查找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服务意识差。有的对群众办事不热情,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二是办事水平低。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工作效果差。三是自律意识差。有的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上班迟到、下班早退,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在查找问题完成后,大家都认真写出了剖析材料,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并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召开了科级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邀请了县领导参加。

搞好整改是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我们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各党员干部特别是镇党政领导都有针对性地认真写出了整改措施,对照存在的问题进行边整边改,力求见到实效。各站室也都针对查摆出来的存在问题,紧紧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制度建设上做文章,镇党委、政府专门研究,建立健全了27项规章制度,坚持从完善制度上巩固整改成果,建立改进机关作风的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1、紧扣工作实情,实行“全程便民代办服务制”,在各各企业设立个便民服务点,定期派机关干部干下企业集中解决企业、企业职工中存在的问题,对涉及企业、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务性事宜实行全程代办,使其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企业职工。

2、紧扣政务,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把改抓促活动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确保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制约机关服务效能充分发挥的各种障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既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靠项目引进发展非公经济,今年已有5大项目已引进或达成引进意向。二是力促企业融资。目前,制约我县非公企业发展主要因素和重要因素都是资金问题,所以我局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当作一项重点来抓。三是构建“企业服务”网络,扩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筹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切实有效的提高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

总之,通过这次改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我局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和竞争意识,强化了大局观念和宗旨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一是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强,自律性不够;二是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如干线道路不畅问题,村民的思想素质低的问题等;三是创新的面还很小,如全程代办大多还停留在事务性上,经济性工作的推开还有待摸索。进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将存在的问题努力化解,把制约发展的因素逐渐排除,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创新,以创新促进工作,以创新优化环境,坚持不懈地把机关作风建设和促进企业发展引向深入,促进我县非公经济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发展工作报告 篇4

芜湖是一个以商业兴市的着名商埠,商贸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芜湖商贸业从商业业态到经营规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区作为芜湖市商贸中心区,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区商业业态的演进,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巨大商机和外地商贸企业的加盟。纵观我区现代商业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南京新百大厦进驻为标志。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京商界龙头企业南京新百股份公司决策者看准了芜湖消费市场的广阔前景,决定进军芜湖,在中山路南端购置黄金宝地建起高33层的新百大厦,商场面积近万平方米,改变了市百货大楼“一店独大”的局面,并促使市百货大楼加快改制步伐,建立银座商场,以适应竞争的新形势。第二阶段以江苏时代超市公司进驻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末,江苏时代超市公司利用位于银湖中路的电子管厂xx多平方米厂房开办连锁店,其先进的管理、价廉物美的商品、开放式的购物环境,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一新型购物方式令消费者耳目一新。随后,上海锦江、华联超市快速跟进入驻我区。第三阶段以联华大卖场落户中山路为标志。联华作为国内连锁商业巨头,其举动无不带有导向性,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实力雄厚的境外商家来我区发展连锁经营。外地商家不断攻城掠地,也带动了本地商家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区已有芜湖人自办的超市4家。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规模化经营不仅具有成本优势,而且容易形成人气。近年来,境内商贸企业经营规模越做越大,除传统的大型百货店新百大厦、银座商场外,一批新开业超市连锁店均具有一定规模,世纪联华大卖场营业面积达3万平方米,将购物、观光、休闲、就餐诸功能融为一体,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视角享受。华联超市、时代超市、锦江超市、巨龙超市、品味超市、百家惠超市、四子超市等营业面积也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

凤凰美食街于xx年9月20日建成开街,银湖中路家具装饰材料商贸街已形成气候,天门山电子电器商贸街项目已开工建设,北京路电讯器材商贸街、黄山路图书音像商贸街、九华山路现代办公设备商贸街正在培育和形成之中。此外,适应市场运行规律,在不断的调节与整合中,以吉和商城为代表的一专业批发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商贸经济、重振商埠雄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的看来,这几年我区区域商贸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物流体系尚不健全,便民商业发展还不充分,特色商业街辐射面还不够宽等。现就如何适应新形势,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提出以下思考。

我区作为芜湖市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商贸经济将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商业分布存在着南重北轻现象,大的商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部老的商业区,而赭山路以北区域鲜有大型商业企业,这种不平衡分布,一方面容易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商贸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北部地区居民购物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建议合理调整商业布局,构建区域商贸次中心。综合各种因素,商业次中心可以银湖中路与赤铸山西路结合部为中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在这一区域建设商业次中心,不仅可以方便北部地区居民购物,而且通过提高级差地租,使城市资产不断增值,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鉴于该区域临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桥经济园区,并与汀棠公园相邻的优势,次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应以购物、休闲、娱乐为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大众餐饮店、图书超市和文化娱乐设施。

发展工作报告 篇5

(一)发展环境。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各条战线更加支持教育,教育系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发展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为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来,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全面实现了规划目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双高普九”和“教育强县”创建走在全省前列。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取得初步成效。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学历教师比例明显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义务教育寄宿学生“蛋奶工程”,率先建立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入了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的历史征程。

(二)战略重点。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兴市、教育立市战略,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更好的为在关天经济区率先崛起服务,是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重要着力点,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大胆冲破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到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教育要发展,条件是基础。增强教育的发展实力,迫切需要按照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的要求,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快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三)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能力为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全会、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实现全市规划目标服务。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任务,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根本保障,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的原则,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等重要关系,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改革试点,实施重大工程,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实力,为到年前率先在关天经济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基本建成教育强市。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70%;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完成率力争达到97%以上,适龄儿童接受优质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

教育服务社会目标。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小学入网率达到100%;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得到进一步扩大;年前,新建5所特殊教育学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目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基本形成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和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2019年。

教育制度建设目标。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建立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制度,完善教育公平促进机制,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基本思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均衡化、优质化、科学化、法制化战略,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双高普九”和创建“教育强县”为总抓手,积极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加强办学条件这个基本保障,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八大工程,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先导作用,着力增强教育发展实力。

三、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一)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发展。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城市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农村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力度。县级政府制订学前教育机构布局规划,将学前教育切实纳入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实施。市财政设立幼儿园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城镇小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县财政要设立相应的专项建设资金。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对学前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探索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继续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到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实现全市县域“双高普九”全覆盖。

(三)突出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优化布局。按照每20万人口设置一所、主要设置在县城或重点镇的原则,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到年,全市所有“2019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实行初中、高中分离。

改善条件。积极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薄弱高中改造,缩小城乡之间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差异。年前,全市70%普通高中创建成省级标准化普通高中。鼓励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实行免费高中教育。

提高质量。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打造特色。

(四)强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强化统筹管理。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将基础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充分就业、改善民生、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健全“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打破县域、行业、部门、学校类型界限,通过“合并、共建、划转”等方式,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增强基础能力。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开展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组织实施“精品(示范)专业建设计划”,引导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到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达到7000人,在校生达到2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稳定到6万人以上,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达到6所。

扩大培训规模。深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期间,新建1-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20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年均为社会培养5万名技能紧缺人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

(五)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支持文理学院建成综合性大学。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吸引省内著名高校来办学或与我市合作办学。支持文理学院新增硕士学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办成省内和西部地区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根据市域经济发展需要,开设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的专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采矿、建筑、旅游等专业群,探索与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区联动发展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

推动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新模式,提升服务”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好5个省级重点高职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搭建省级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向高职本科教育发展步伐,建成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构建市、县、乡(社区)、村一体化终身教育组织体系。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发挥高等教育学校网络教育、继续教育资源优势,构建现代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实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平台,满足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

(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不断深化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依法管理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规范发展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民办基础教育,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学校民主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将民办学校招生、考试、学籍管理、教研活动、教学评估、师资培训、表彰奖励和教师编制等纳入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制度,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待遇,在资格认定、职称晋级、业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公办教师的同等待遇。严格准入制度,建立风险防范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变更、退出机制。建立民办学校督导员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加大规范办学力度,依法对民办学校违法、违规办学行为进行查处,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环境,保持民办教育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七)推进特殊教育快速发展。把特殊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制定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年前,建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扶风县、眉县、岐山县、凤翔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创造条件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残疾儿童学前班。适龄的视障、听障、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0%。

(八)引导终身教育协调发展。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终身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促进形成全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满足群众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四、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一)建立教育“三个优先”制度。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夯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完善教育优先规划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立人力资本投资优先于物力资本投资,教育发展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规划教育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社会资源分配要优先安排教育。认真落实关于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组织实施好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

完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制度。统筹、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建立教育优先发展激励机制。完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职责督导评估与考核制度;开展教育优先发展县区评选,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表彰奖励制度。

(二)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责权一致,事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经费安排提出计划,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下达执行。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依法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完善“市县两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统筹、以市为主、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省、市两级办学,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行使办学自主权。建立教育决策公示、听证制度,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三)完善教育公平促进机制。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完善资助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做到“应助尽助”。强化各级学生资助机构行政职能,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监管效能。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根据生源分布,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住宅区开发同步建设配套义务教育学校。规划教育布局时,要考虑周边环境,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保证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继续实施蛋奶工程,逐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切实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积极实施“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为重点,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组建教育研究院。支持县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构建市、县(区)、学校三级教研工作网络,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导性作用。

强化教育质量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建立以。

岗位职责。

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以公办学校财政拨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能力建设,推动中小学全面设立家长委员会,并使家长委员会有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以服务为导向,完善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预算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狠抓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研究制定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树立师德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建立中小学教师队伍编制动态化管理机制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常态化补充机制。中小学教师采取“以县为主、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由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聘用、调配和职称(务)评聘。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保障;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推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跨区域定期校际交流政策、农村骨干优秀教师最低服务年限政策,建立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的利益导向机制,对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从教人员上浮基本工资的10%,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一、加强教育督导问责。

二、

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坚持督政与督学、评估与监测、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对县级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教育工作督导。开展对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督导检查。加强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的督导检查,继续实施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健全教育督导机构。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加强专职督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快县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标准化建设,到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严格实行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教育重大建设项目的监察和审计。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完善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职责督导考核机制,督导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年度工作考核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教育支出法定增长的要求。提高预算内计划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从年起,市级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安排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确保市、县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政府核定比例。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规定。制定并切实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资金投入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

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县级政府按规定足额预算拨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好中省生均公用经费补助。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提高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大力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依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建立责权一致,事权、财权相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经费安排提出计划,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下达执行。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经费统筹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导向调控作用,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和改革试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提高效益。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对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加强组织领导。

四、

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级落实领导干部履行教育优先发展责任。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成立市属民办学校党的委员会,在市教育局党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建立党代表制度。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注重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朽体系,突出抓好教育行业的纠风工作,严肃查处用权力谋私己等腐朽行为。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及学生会工作。

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建立稳定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各种。

规章制度。

落实目标责任。推进“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改善学校稳定安全设施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推进“警务进校园”工作保障校园安全与稳定。建立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整改机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学校应急管理水平。

发展工作报告 篇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发表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发表,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着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发表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机制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未来市场竞争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将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对县域经济真正起到推动和校正作用,有赖于它积极主动地履行制度创新的职能。(一)通过培育县域共同市场,建立起地区内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并与全国统一市场相接轨。地区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应当先于全国统一市场,首先是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开放式、竞争型的地区性市场,然后才能构成全国共同市场。因此,只有通过地方政府去实现地区内部的整合,才能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二)县域市场机制的培育最重要的是使地方政府从微观经济活动中撤离,减少对企业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条件,并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制订出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制度,依法维持市场竞争秩序。(四)创新县域经济调控机制。县域调控是地方政府为了克服市场缺陷而在一定限度内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职能。县域经济必须由政府的有力干预和宏观调控加以规范和推动,才能在利益、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得到合理的调整,因此建立区域调控机制已成为必要的议程。作为县域经济的调节者,地方政府应主要通过法律、财政、金融等间接经济手段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手段来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展工作报告 篇7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发展工作报告 篇8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已被国家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既存在着由于经济落后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存在着现代化本身引发的新的环境问题,因而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所以要确保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扬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良好,具有优秀的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产业要素,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明显的社会、自然和历史等优势。

(一)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教育等在省内也位居前列。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开放形象,不仅可以发展一般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还具有开发商务旅游、专项旅游(包括修学旅游、节庆活动等)等要求较高的旅游形式的条件。

(二)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气候温和,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网纵横,自然风光、田园风光优美。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为度假旅游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省级森林公园等无工业污染、无城市喧闹、具有大面积的绿色氛围和自然野趣的旅游地,具有开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形式的条件。

(三)人文环境与旅游资源

扬州是中国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众多。扬州旅游体现着历史的延续,自春秋、而汉唐、再明清、而至今,脉络完整清晰,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

发达的交通缩短了扬州与其他省市旅游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一些交通设施作为旅游资源正在进行开发。在环境与生态保护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影响扬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口众多,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造成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破坏性开发,政府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仍然存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旅游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对市场发展变化的应对措施滞后;四是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旅游区(点)或旅游地域开发深度不够,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五是部分旅游区(点)开发文化层次较低,品位不够;六是扬州各地旅游发展差异日益突出,不利于旅游业的总体发展。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要求

全市到20__年要将旅游业从三产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不但要实现产业份额量的突破,并且要实现产业发展质的突破。

到20__年,要将扬州市建设成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活跃、旅游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国内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5。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的18年中,必须使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以下要求: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资源不断增殖,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3、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维护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5、保证已有旅游资源持续的利用价值。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

扬州市社会、经济国土资源开发较早且覆盖面近百分之百,可供进一步开发的后备资源匮乏,造成全市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再生、优化、增殖的余地比较小,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作保障,发展旅游业必须优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旅游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要协调、配套。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强化综合决策,加强环境法治,依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20__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体制;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并得到有效保护;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污染防治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九五”期末削减10以上;环境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环境规划目标如下:

1、水环境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以水域面积辽阔而著称,水面面积合计约占总面积32。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百余条(不包括田间渠道),湖泊数个,分属长江、淮河等水系,又有京杭运河自北而南贯穿其间,相互连通,构成完整的水道系统。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扬州市旅游的发展,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扬州市旅游发展的关键。

(1)长江

长江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交通运输、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城镇,系因江而立、因江而兴。

在“十五”期间,长江沿线地区,特别是重点城镇要建设污水处理厂;要合理安排沿江工业布局,控制排污总量;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或固体废弃物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同时,依法严格控制船舶排污。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贯穿全市,流经宝应、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的起始线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运河旅游线是江苏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8条旅游线路之一,运河面貌对扬州城市景观和扬州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为配合“南水北调”,扬州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进运河水质状况,包括工农业结构调整,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浪费严重的生产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实施清污分流和必要的生态工程。

2、大气环境

空气环境质量是人们衡量城市和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因子之一。城市和旅游区(点)的空气质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商务旅游、各种专项旅游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到20__年全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各旅游区(点)要达到各自的功能区标准。城市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以上。

重点治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推进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工程的实施。推进城区和旅游区的集中供热、供气。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合理布局、搬迁重点区域的污染企业,继续抓好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保护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加城乡绿化面积,加强施工场地管理,减少扬尘。

3、声环境

城市建成区和旅游区(点)噪声达标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全面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结合城市道路和全市交通工程建设,合理安排交通干线走向,避免干线穿越城区和旅游景点。整顿交通秩序,严格控制高噪声车辆进城和机动车鸣笛。调整公路的敏感地段应建设声屏障或其他工程措施。继续加强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4、固体废物

(1)全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

工业固体废物绝大部分得到利用。据环境统计数据,20__年全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万吨,其中贮存万吨、处置万吨,其余基本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明显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据测算,全市城镇每天约产生1500多吨生活垃圾,且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主要采取填埋的方式处理,填埋量约占处理总量的90以上。填埋场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普遍存在标准不高、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垃圾基本属无组织排放的问题十分严重。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对环境极其有害的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其处置成为一大难题。农业废弃物已成为重要污染物。附着农村能源结构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秸秆不再被利用,或焚之于田野,或弃之于河沟。随着专业养殖户的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畜禽粪便和污水也不再被利用,大多数流失于环境。在扬州秸秆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不仅影响景观,而且严重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近期规划目标

到20__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农村地区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和危险废物的乱排乱倒现象。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在秸秆禁烧区内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及旅游区(点)不再保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3)主要规划措施

对固体废弃物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进行治理。工业企业要执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对生活垃圾要积极推进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加快建设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场所。对农业废弃物要结合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综合利用的技术。

5、自然生态保护

(1)全市自然生态保护现状

扬州市建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为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5。基本消除宜林“三荒”,实现平原绿化市目标,林木覆盖率达到15。江都、宝应、高邮、仪征4县(市)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获得国家的命名和表彰。“九五”以来,农村环保"三创建"活动进展顺利,共建成6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144个“生态村”和20个“清洁文明生产乡镇企业”。依照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全市划定了秸秆禁烧区,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已开始启动。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试点面积已发展到百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以上。但由于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开发,扬州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土壤、林地、水域等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退化,河湖淤塞、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增无减等等,都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2)近期规划目标及保护措施

“十五”期间,将本着“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原则,着手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坚持不懈地抓好绿化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到“十五”期末使扬州林木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并扩大生态林的比重;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入世的需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逐步壮大生态经济;建立有效机制,遏制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建立健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业资源等自然资源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机制。

(一)加强领导,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增加投入,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使扬州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这是确保扬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通过合理规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整体、协调、美观、生态的要求,大力改善重点旅游区(点)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搬迁、改造和治理旅游区周围的建筑和污染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的旅游硬环境基本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大市建设、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和生态市建设,根据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保护、挖掘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退田还湖、还林及植树造林等具体生态工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一些观光工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扬州许多城镇甚至小村庄,都有其“闪光点”,只要保护好、开发好,就可以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四)对重点旅游地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都要严格实行综合决策,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避免发生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以及旅游地区的环境与旅游产品不相协调等现象的发生。

(五)在旅游行业大力推行iso9000、iso14000及“绿色环球21”认证,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特别是要着重推行已得到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航空联合会(iata)、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国际旅游饭店联合会(ihra)等权威机构承认的、成为绿色旅游和环境友好象征的“绿色环球21”认证,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六)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融资机制和法律体系。

1、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协力配合、社会共同参与、企业具体实施”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的高度,来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要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综合决策,对旅游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要协调好有关各方的关系,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

2、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鼓励集体、个人、内资、外资都可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实行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对具体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行的经营机制。

3、切实把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的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各行各业、各级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以及省根据实地情况制订的各类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旅游业管理法律法规。

(七)大力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意识,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珍惜人类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人类文化历史遗产、创造新的文化艺术精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一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二是运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能够正确反映其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引导和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避免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

发展工作报告 篇9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全县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增长%,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做好“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县创新举措,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坚持以“三村”建设为统揽,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建设文明新村118个,特色经济专业村146个,移民新村9个,惠及农民9万余户30余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综合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五年共解决贫困人口万人,探索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受到国家、省、市充分肯定,成为全省一面旗帜。二是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华龙辛夷、隆源花生制品、江海集团养鹅加工、金纬绢纺、亨源叶类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转移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建成皇路店花生米、尹店大葱、乔端山珍等一批专业市场,催生一批专业协会、中介信息等服务组织,形成了企业开拓市场、创建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5万亩,林、蚕、牧、菌、毯、渔六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十大特色产品基地初步形成,辛夷、柞蚕、山茱萸、香菇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和全国首家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县。同时,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万人,实现务工收入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县坚持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商贸流通业为基础,加速发展第三产业,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一是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首先,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真武顶景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把**旅游定位为南阳旅游、伏牛山旅游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点,充分展示“人文四祖”和“自然四绝”的独特魅力。其次,加大开发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引进南阳旅游开发公司投资7000万元打造五朵山景区,引进北京和惠公司投资5000万元开发真武顶景区,大大加快旅游开发步伐。鼓励引导干部职工、企业老板、景区农户投资旅游开发,建成农家乐宾馆300余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大为提高。其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举办五朵山开放仪式、“**胜境・北京画院作品展”、《玉兰花》特种邮票首发式等大型活动,**旅游知名度大为提高。2005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00万元。二是把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来抓。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近年来,**县积极发展房地产、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邮政通讯、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建成了鑫东方购物广场、东方大酒店、金世纪宾馆、大众超市等一大批综合性商贸服务企业,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亿元,同比增长%,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

近年来,**县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放手、放开、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了《关于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激励政策,在经营范围、收费标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城镇建设以及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经营开发。兑现奖励承诺,连续两年拿出100多万元重奖纳税大户,激发了广大干群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实施“反哺”工程,鼓励**籍在外事业有成人员返乡上项目、办企业,引导机构改革分流人员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使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强化服务,集中整治“四乱”行为,实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8458家,实现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入库税金9600万元,同比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体。

近年来,**县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开放、诚信、平安、魅力“四个**”,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用优越的环境招商,用诚实的信誉安商,用优质的服务亲商,广泛吸引外地客商到**投资兴业。一是着力创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规定》、《**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最大限度的优惠。同时,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重奖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先进单位和有功人员,在全县形成了“人人思招商、竞相引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着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2003年**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精减、规范。实行民主评议行风、企业评议部门活动,部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蔚然成风。三是着力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坚持小城镇、大战略,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交通、城建、水利、电力、生态治理、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硬环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投入资金亿元,干线公路、景区公路、农村公路全面施工,岭南高速开工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77公里,实现了“出口标准路、贯通循环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历史性目标。城镇建设完成投资亿元,县城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框架拉大到30平方公里,品位提升,形象一新,“山城、水城、绿城、生态旅游城”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网络日益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程控电话。环境的不断优化,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的金字招牌进一打响,促进了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2005年全县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59个,引资总额亿元,争取上级批复项目89个,资金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65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由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16家。对外开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几年来,**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感到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比较突出。为加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建议:

2、关于公路建设问题。**是个深山县,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急需修建s248内乡――钟店――嵩县59公里二级油路、s331**――嵩县界段55公里二级油路,以打通两市、三县的重要交通线。另外,x001线白河店――钟店27公里路面损毁严重,急需修成三级水泥路,请求上级尽快立项。

3、关于加大扶持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于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民。截止2005年底,**县仍有万贫困人口,这部分农民分散居住在深山区和库区重淹没区,仅鸭河口水库移民人数就达万人,虽然县里连年来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但由于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极易返贫。要使这部分农民同步达到小康水平,唯一出路是实施出山离库计划,实行异地疏散安置,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这就需要省里制定更优惠的移民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这部分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发展工作报告 篇10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西麓,松花湖畔,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人口47万。是全省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拥有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森林公园;苏尔哈湖湾度假区被评为省4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黄松甸镇食用菌观光区被评为省银穗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蛟河红叶”是吉林省秋季旅游的代表品牌,红叶旅游节更是中国节庆30年著名品牌。20xx年蛟河市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市,庆岭镇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漂河镇富江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蛟河市围绕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为切入点,打造具有蛟河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蛟河市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乡野风光、民俗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近年来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与发展,蛟河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xx年,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占全市总接待人数的%,乡村旅游总收入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乡村旅游点达到258家,其中规模以上22家;从业人员达万人,其中,农民为万人,占从业人数的64%;农民人均从乡村旅游业获得收入3160元,收益率达%。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政府主导,科学分工,全面开发乡村旅游建设。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成立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旅游工作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区)、农业、旅游、文化、建设、卫计、工商、交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旅游办,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大投入,多元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中央出台的扶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税费优惠政策,向上争取省、市的相关资金支持。积极吸取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场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通过“政府支持一块、企业投入一块、招商引资引进一块、全民创业增加一块”的投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四是突出“田园乡野”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积极顺应都市市民倾向亲近自然、热衷假日短途旅游的休闲趋向及消费心理,突出乡村旅游的“农味儿”,形成了“一带、三区、七个特色小镇”的休闲旅游空间布局体系。三是以高端生态产品拉动乡村旅游开发,蛟河市坚持打造高端旅游产品,强势推动品牌旅游景点建设,培育出“关东奇山”拉法山、“秋天童话”红叶谷、“森林浴场”庆岭、“小长白山”老爷岭、“关东九寨”冰湖沟、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苏尔哈湖湾度假区、金蟾岛风景区、爱林度假渔港、松花湖滨湖度假区等22处较具影响的观光采风品牌旅游区。随着乡村旅游的多元化和品牌化发展,蛟河市推出了四季乡村美食项目。即:春品开江鱼,夏食农家菜,秋尝野山珍,冬吃年猪宴,形成了资源山水互动,游客远近皆往,人气冬夏皆旺的休闲观光圣地。

(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蛟河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论证和探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立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了《蛟河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蛟河市旅游总体规划》、《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配套完成了《蛟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插树岭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实施详细规划,并主动与城乡建设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交通、土地等专项规划对接。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一带、三区、七个特色小镇”。“一带”即以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为契机,以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打造长吉图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为吉长两市提供休闲度假产品。“三区”即打造以拉法山、蛟河新区为核心的养生康体文化旅游区(温泉、登山健身);以松花湖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区(金蟾岛、额赫岛、滨湖度假区);以拉新战役、国共谈判、韩恩高级农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典红色旅游区。“七个特色小镇”即打造以插树岭为核心的关东民俗风情小镇;以窝集口为核心的农家生活体验小镇;以庆岭鱼街为核心的特色美食小镇;以黄松甸食用菌基地为核心的长白山特产小镇;以新站长白山酒业为核心的葡萄酒文化小镇;以乌林乡为核心的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小镇;以富江村为核心的最美传统村落建设。

(三)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自20xx年以来,蛟河市先后出台了《蛟河市乡村旅游优惠政策》、《蛟河市关于鼓励支持旅游创业的若干政策》、《关于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关于支持鼓励下岗从业人员创业促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蛟河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蛟河市旅游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通过这些政策,为休闲旅游创业降低收费标准20余项,废除收费项目6项,为创业者减负3000余万元,共为乡村创业个体工商户提供政府扶持贴息小额贷款亿元。从事乡村旅游创业个体工商户享受3年返税,极大地调动了乡村旅游创业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健全工作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制定了《蛟河市乡村旅游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采取市、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围绕信息服务、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教育培训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协调旅游、土地、林业、消防、公安、交通等多部门共同为乡村旅游企业服务,形成各相关部门共同扶持、联合管理的工作机制,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旅游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蛟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地,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东北三省轴心位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中间节点,京图和哈图两条铁路、长珲高速、高铁、302国道、省道榆江公路贯穿全境。随着国家长吉图战略的深入实施,蛟河市全境纳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珲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蛟河并入省城一小时经济圈、吉林市半小时经济圈,成为吉长两市“后花园”,初步形成了连接三省一区的交通网络。加强了城市供水、供电、通信、道路、公共交通、道路标识牌、停车场、卫生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整治资金亿元,植绿化树432万株,栽花种草美化面积610万平方米,修建围墙17820延长米,改厕880座,建垃圾站132个、垃圾填埋点29个,安装路灯720盏,修建文化广场万平方米。20xx年,全市实现农村泥草房改造1647户。

重点建设了以庆岭鱼街、插树岭、窝集口、富江、黄松甸等为主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拉法山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共投入资金3亿元,重点开发了拉法山、庆岭、红叶谷、老爷岭、冰湖沟等景区,建设了拉法山宾馆、红叶谷宾馆两个星级宾馆;吸引域外资金亿元,建成了关东第一漂、插树岭峡谷漂流、高速蛟河服务区庆岭活鱼村、长白山酒业山葡萄观光园等旅游项目;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制定了鼓励和扶持的优惠政策,催生黄松甸食用菌旅游购物市场、松花湖渔家乐度假区、插树岭农家小院、苏尔哈湖湾度假区、爱林度假渔港、富江花海景区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建成。

(六)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开发。

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促进了蛟河市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地发展。

1.景区带动型模式。

景区带动型模式,是以目前已经建设完备的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红叶谷、拉法山、冰湖沟、老爷岭景区,带动了庆岭镇解放村、庆岭村,松江镇爱林村、临江村,拉法街十八垧地村、拉法村上千户农民直接参与接待和服务。

2.乡村组织型模式。

乡村组织型模式,是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交通进入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的乡村为依托,通过乡镇(街道)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松江镇插树岭村、庆岭镇活鱼街等。

3.公司加农户型模式。

公司加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乡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县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旅游者。如黄松甸镇花园村、伟光村,白石山镇富强村、夹皮沟村等。

4.综合开发型模式。

综合开发型模式,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资金建设和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松江镇等。

(七)多点营销,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1、节庆活动营销。

举办中国吉林长白山红叶旅游节。自20xx年起,连续举办了15届中国吉林长白山红叶旅游节,蛟河红叶成为吉林省秋季旅游的代表品牌,红叶旅游节被评为中国节庆活动30年著名品牌,并被列入中国旅游节庆活动名录。15届红叶旅游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80多万人次,累计直接旅游收入亿元。红叶旅游节新增就业13000多人次,培育旅游村屯10余个。

举办窝集口采摘节。窝集口村位于蛟河市天岗镇境内,窝集为满语,意为森林之地。史载康熙皇帝曾东游到此,欣然吟诗《阅窝稽》。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种啥得啥》于此拍摄。窝集口村有果园280公顷,年产果品4950吨;窝集口煎饼是省内名牌,有2个煎饼加工厂,20余家规模加工户,年加工煎饼700余吨。每年9月,在此举办吉林蛟河窝集口采摘节,主要活动有:果园观赏、果品采摘、农村生活体验、农家风味品尝等。

举办插树岭关东民俗旅游节。插树岭位于蛟河市松江镇境内、红叶谷景区沿线,因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插树岭》在此拍摄而闻名。主要旅游项目:插树岭峡谷漂流、关东大院民俗展示、《插树岭》拍摄地参观、农家乐体验(在农家吃、住、游,体验淳朴农村生活)。现有26户农家乐接待户,可同时接待2300人左右。每年9月,在此举办插树岭关东民俗旅游节,开展关东民俗婚礼、关东民居生活体验等各种主题活动。

举办黄松甸食用菌特产旅游节。黄松甸镇位于蛟河市东100公里、长白山脉威虎岭下,幅员面积623平方公里。该镇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设农业生态园,该农业生态园是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销售集散地。20xx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黑木耳之乡”称号。20xx年,黑木耳种植技艺被列入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该地年发展食用菌亿袋,生产食用菌2万余吨。20xx年开始举办食用菌特产旅游节,以农业观光、食用菌科普、采摘、食用菌农家宴、食用菌特产品购物为主题活动,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通过食用菌产业拉动,旅游带动,该镇97%的农户已经走向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道路。

2、旅行社营销。

坚持“精品营销”、“诚信营销”和“情感营销”相结合。每年组织旅游企业,分四个季度外出到珲春、延吉、吉林、长春、哈尔滨、大庆、松原、四平、辽源、沈阳、等东北主要客源市场,与当地旅行社对接,开展系列营销活动,目前,我市已于35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3、展会及主题活动营销。

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发布会、推介会等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蛟河乡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形象。

蛟河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探索和创造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模式,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合理引导消费,推动假日旅游的发展;而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对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发展工作报告 篇11

摘要:介绍了西吉县自然环境状况及农产品发展现状,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方面论述了干旱地区西吉县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以期为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西吉县自然环境状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3130km2,耕地万hm2。

主要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海拔1688~2633m。

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约400mm,主要集中在7—9月。

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灾害较多发。

2西吉县农产品发展现状。

西吉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主导农产品包括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且在全国各大农产品市场销路畅通,特色农产品绿色无污染、质优品高。

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工作,狠抓农村劳务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形势严峻,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任务艰巨。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压夏增秋”,增加马铃薯、特色蔬菜、地膜玉米、小杂粮的种植面积,创建一批马铃薯、特色蔬菜、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1-3]。

扶持草畜产业,大力扶持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小规模、大群体”并重,推动草畜产业扩规模、增效益,努力打造全区养殖大县和草畜产品生产加工强县。

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蔬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走“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切实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4]。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全方位、多措施降低农业生产经济支出。

同时,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益。

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就业能力。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强化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合理引导农民工外出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西吉县土地确权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扶持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建一批马铃薯、特色蔬菜、草畜产业等高标准种植、养殖示范基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通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示范引导及监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国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示范带动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4结语。

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经济,不能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对于淀粉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开展节能减排,防止对土地造成污染。

与此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有机肥施用量,逐步减少化肥的用量,逐步降低化肥对土地的污染,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以生态保护发展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参考文献。

[3]陈锡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2-4.

[4]唐金红.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3):148.

发展工作报告 篇12

该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入手,县域经济实力强劲。一直以来。着力引导县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所辖县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等5县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经济竞争力百强县行列。

利用“侨乡”优势,民营经济得到最大限度发展。长期以来。鼓励有实力的当地人、吸引华侨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从而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该拥有民营工业企业4万多家,实现年产值40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九成以上。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抽丝、织布、染整到服装生产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最具优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休闲男装、童装、体育运动服装生产基地。目前,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0多万人,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20xx年纺织服装业(不含鞋类产值达到10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强,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10%,出口创汇占全创汇总额的%。通过调研,认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主要有以下五点经验值得借鉴。

块状经济是基石。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能做强做大,一是强集群。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推进产业积聚是关键。8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中,纺织企业1000多家、染整企业1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6000多家,商标、纽扣、织带、印花等辅料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4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80家。目前,纺织服装产业通过三种方式形成了积聚。一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这些企业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生产链,配套设备齐全,商贸形式多样化。如:以七匹狼为主导的男式休闲服装产业群;以虎都、九牧王为主导的男式西裤产业群;以海天纺织为主导的纺织面料产业群等。二是以县域经济为特色的产业群。区域内拥有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如: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晋江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丰泽区获得“中国童装名城”三是以单一产品为特色的产业群。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如,深沪镇是中国内衣名镇,英林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龙湖镇是中国织造名镇,泔江镇是中国西裤特色镇,宝盖镇是中国服装辅料名镇。

自主创新是根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冲击很大,二是强品牌。但在考察中我解到纺织服装产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相对有限,没有广东和江浙地区受到冲击大,主要在于这些年来,非常注重把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着眼点放在自主创新上,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增强了企业场竞争力。如我这次调研走访的晋江百宏集团、三福集团两家纺织行业企业,此次金融危机影响中,企业生产和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但他表示都能挺过去,做到不截员、不减薪,还能抓住机遇在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上谋求新的发展。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争创名牌产品,分别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企业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实施意见》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分别由政府一次性支持100万元、50万元;对纳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的企业研发项目,同级财政分别给予项目总额20%和10%配套专用资金,对经国家认可的权威机构评定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企业,由政府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20xx年,纺织服装业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3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福建名牌产品95个,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5个,国家免检产品6件。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10家。中国纺织企业排名中,凤竹集团进入了全国印染业和针织业前10名;格林和宝德两家童装企业入选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十大童装品牌”七匹狼公司是夹克衫国家标准唯一参与制定的企业;服饰配套的浔兴公司是拉链产品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要单位;海天轻纺集团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纺织产品研发中心指定的针织纬编产品开发基地”

品质提升是核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初,三是强科技。就是通过大批侨胞、台胞从境外引进最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实施了成熟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从而促进整个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如今,加强科技的创新与投入,着力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更加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仅20xx年一年,全470多家龙头企业就先后引进600多套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总投资达到18亿美元。晋江每年投入技改和研发的资金达40亿元以上,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如今,天宇化纤是全国棉纶三强之一,其开发的粗旦fdy210d高速纺、fdy33d有光丝、fdy30d半消光丝填补国内差别化纤维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天纺织面料连续被评为中国流行面料,获得国家纺织产品开发贡献奖;华宝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纺织印染五十强企业;凤竹集团与中国纺织研究院共建了科研生产联合体”不断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装备,其公用工程如制水、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的技术及规模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产品营销是关键。庞大的营销网络是纺织服装产品走出去的关键。目前,四是强场。已形成了专业批发场、服装城、专卖店、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场营销网络,实现了产业与场无缝链接和良性互动。石狮纺织面料场是全国五大纺织面料场之一,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石狮服装批发场是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场之一,服装经营户超过5000家;正在扩建的石狮服装批发城规划面积60多万平方米,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服装专业场。服装在全国31个省均建立了庞大且完整的销售网络,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九牧王”西裤场占有率、覆盖率和年销售额连续五年全国第一,连续五年获得“全国十大畅销品牌”称号;七匹狼”夹克衫场占有率多年来均在15%以上,居全国全行业首位;浔兴sbs拉链场占有率6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虎都”西裤全国场占有率达%居第二位。创优环境是保障。从这次调研中我深深感到纺织服装产业能有今天的发展,五是强服务。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委、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建设、切实做好服务的结果。委、政府在这些年来发展中,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自身角色和职责的定位,切实做优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为企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可以说,该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该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过程。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纺织服装商会在服务企业与场、企业与行业、行业与行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中介作用。

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沿海产业转移承接、促进国有企业改制,纺织服装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有纺织服装企业400余家,已经形成了棉、麻、丝、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为主体的大纺织格局。全拥有纱锭近150万锭,织布机6000多台,年产各类坯布近亿米,印染生产线8条,化纤年生产量10万吨,服装年生产能力亿件套。20xx年,全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纺织服装行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工业税收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拉动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纺织服装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规模较小,还不到1/8二是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离集群效应的要求差距较大。三是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的纵向配置上,中、低档棉纺能力相对较大,织布和后整理能力较弱,产业用纺织品和宽幅家用纺织品目前尚为空白,纺织面料配套率还不到10%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虽拥有“鸭鸭”回圆”深傲”3个国家级品牌,但知名服装品牌的场份额很低。

认为,通过调研。当前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持之以恒抓产业。

产品在国际场具有比较优势,中国是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国内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场空间。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产业在繁荣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纺织服装产业是九江传统优势产业,尽管目前发展得还不尽于人意,但我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持之以恒做大做强。一是要编制好《九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目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是什么都想抓,但什么都抓不好。

认为,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做好一个产业,科学的规划是前提,必不可少,只有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纺织服装产业才能稳步发展,不断壮大。二是要出台扶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产业发展上,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要制定包括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做到放水养鱼”要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大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做好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迅速发展壮大我纺织产业规模。三是要整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布局。项目布点上,要突出特色,要引导项目有重点的集聚,引导棉纺行业向彭泽、瑞昌集中,服装深加工向九江开发区和共青开发区集聚,同时,加快引进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科技含量高的漂染业项目,形成上中下游齐全完整的产业链。坚定不移抓项目。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九江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规模小、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整。关键还看招商引资,看项目建设,因此,强化招商,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是发展壮大九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唯一途径。当前,应抓住沿海以及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对外扩张的机遇,加大纺织服装产业的招商力度。引进项目上,要做到几个突出:一是突出引进重大项目。重大项目不仅投资大,带动力强,更重要的能带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是有效弥补我产业链断环的重要途径。几千亩的大厂区比比皆是从抽丝、织布、印染、成衣整条产业链全部具备,因此,引进一个大项目,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要突出引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技术就是生命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才有竞争力。企业最重视的就是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对技术创新舍得投入,全470家龙头企业投资18亿美元,先后引进600多套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因此,项目引进过程中,要突出引进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从而整体提升我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要突出引进产业链上游项目。对于我来讲,完整的产业链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发展产业链上游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化纤的原料供应,大部份化纤企业的原料都是从外地采购,因此,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布点pta项目。项目引进过程中可多引进一些类似于pta这样的产业链上游项目,从而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四是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当前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共青鸭鸭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些都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来九江投资建厂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调研中,纺织服装商会向我介绍说到纺织服装产业在面料、染整、成衣制造等环节有一大批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都在研究制定“走出去”战略,应加强对这些信息的跟踪了解,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与联络,做好针对性招商工作。坚持不懈促发展。

道一万,说一千。服务环境最关键”这是调研时听到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座谈时,当地纺织服装协会的秘书长还向我反映了某些企业存在诚信问题,这不得不使我反思,经常讲“以商招商”但如果服务没做好,让客商不满意甚至灰心,以商招商”就是负面宣传的榜样,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影响九江在外面的整体形象。因此,狠抓环境建设对于我来讲至关重要。一是要创优政务环境。要真正做到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项目落户提供最优服务。对于那些态度不好,办事拖拉,甚至有意刁难客商,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员进行严惩,要让广大干部感受到压力”二是要讲诚信。首先是政府要讲诚信。办事人员的承诺就是政府的承诺,政府对客商承诺了事情就一定要办,说好了什么时间办结就一定要办结。

其次是企业要讲诚信。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但是有些企业短视,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做出了不诚信的事情,对此,政府部门要正确引导和宣传,促使企业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打造诚信企业。第三是公民要讲诚信,要正确引导广大民讲诚信,维护诚信,从而打造“诚信九江”三是要加强硬件服务建设。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工业平台建设,为项目落户创造条件。要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比如: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印染业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等平台建设,这些平台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做好。

发展工作报告 篇13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发布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代理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为增加农机数量,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我们突出搞活农机具购置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农机化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今年,我们抓住国家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获得补贴资金,已使购置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农户享受到资金补助,补助户达16户,补助资金9万元。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同时开展示范活动,带动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取得明显效果。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各类拖拉机800多台套,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达13台。加强与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地方金融机构开展大型农机具销售贷款业务,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资金支持。

虽然我县农机化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展工作报告 篇14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2个农业园区和12个现代农业基地,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了“粮、果、蔬、花”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我县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8879元,同比增长%;粮食总产量万吨,实现十连增,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连续十年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六年被省授予“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荣誉称号;被省评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县”,文宫枇杷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近年来,我县粮食生产面积保持在243万亩左右,其中,大春159万亩、小春84万亩。二是示范基地带动。扎实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已实现旱地“千公斤粮五千元”和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全年比大面积亩增产390公斤以上,增效900元以上。三是推进高产创建。我县属省级高产创建整县建制推进县,近3年每年推进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25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四是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20xx年,全县小春粮食测产达万吨,同比增长%。

(二)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县已建成现代粮食产业、龙桥蔬菜、兆嘉蔬菜、文宫镇枇杷、古佛乡枇杷、高家水果、鳌陵乡枇杷、黑龙滩镇柑桔(眉州红脐)、中农清见、新店清见、河口不知火、曹家梨子等12个万亩示范基地或示范区,其中珠嘉、龙桥、文宫、古佛、鳌陵、黑龙滩等6个示范基地已经省认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效益明显,水果万亩示范基地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年产量30万吨以上,产值15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6000元;蔬菜基地建成2万亩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产值2亿元以上,亩均纯收入3000元。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到20xx年底,全县水果面积65万亩,年总产量48万吨、总产值20亿元;蔬菜面积达到34万亩,年总产量万吨、总产值亿元;全县粮经比65:35。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20xx年以来,我县共实施省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产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示范县建设、20xx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0xx年“五小水利”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项目,完成投资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万元,市、县投资万元,群众自筹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田型调整万亩、灌排渠系公里、蓄水池1134口、山坪塘327口、提灌站11座、田间生产便道公里、机耕道公里。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县承包耕地面积万亩,承包农户万户。截止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万亩,其中规模流转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2%,涉及农户9万户。目前我县正在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目前,全县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6个、家庭农场35个,成员总数达47383户,带动农户64850户。其中:专业合作社中农业(种植业)215个、畜牧业158个、渔业56个、服务业38个、林业25个、其他4个;家庭农场中种植业11个、养殖业6个、种养结合的18个。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7个、市级示范社7个。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专业合作社40个,其中通过地标认证的2个、农产品质量认证38个(无公害认证21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有机认证4个)。

(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一是加强阵地建设。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项目资金1800万元,完成全县60个乡镇农技站建设,配备配齐相关仪器设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现有在编农技人员528人,其中乡镇401人、县级127人,取得岗位证书322人,高级农艺师33人占%、农艺师190人占%、助理农艺师281人占%、技术人员24人占%。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强校县合作,加强与专家的合作,加大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实行“技术到户,指导到田”,重点推广“四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种、良法、良机、良壤、良灌、良制)。

(六)加强农业执法监管。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广泛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农资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春、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突出重点时节、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经营场所,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636人次、执法车辆153台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4家、市场91个、经营企业833个,取缔无证经营摊点3个,抽检产品21个,查处违规经营行为11起。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等16个乡镇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全县56个乡镇110万亩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52个,其中无公害28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5个、地标2个,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80万亩,主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要优势农产品全程可追溯管理,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每年抽检农产品1200个以上,合格率保持在%以上。截止目前,全县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一)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虽然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我县幅员面积广,加之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主动性、积极性下降,不愿投资新建设施,对原有设施管护维护也不到位,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滞后。

(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由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为老弱病残,部分地方土地撂荒较多,同时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等接收能力较弱,影响和滞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三)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难。由于我县属典型丘陵大县,多数地方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田块多、单块面积普遍较小,加之受承包经营期限和群众法制意识影响,流转业主投入积极性相应受到响,致使土地成片规模流转难。同时在适度规模经营中,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且受自然气候、病虫害、技术、市场影响较大,从事粮食生产的较少。

(四)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受编制限制及行业的影响,目前全县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年青的、高学历人才较少。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混岗使用、一岗多用、另做它用,同时多数人基本上未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一)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完善基础、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的思路,继续抓好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培育和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大技术推广和基础配套、政策扶持力度,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巩固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地位。二是扎实抓好优势产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基地示范,协会带动,群众自愿”的思路,巩固扩大12个万亩示范基地建设成果,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优质“粮、果、蔬、花”等优势产业。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农户委托预转、村社代办流转、乡镇审核把关、部门审查备案试点,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培育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积极推行育、种、管、收一体化社会服务模式,有效扼制和减少耕地撂荒问题。五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校县合作、校企合作和与专家的合作,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注重年青化、知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技术力量支撑。六是加强执法宣传监管。加大《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培训力度,扩大知晓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教育管理,常态化保持高压执法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二)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粮食规模种植大户扶持力度,在涉农项目中配套支持改善整理设施,同时县级配套出台补助政策。二是强化乡镇对规模土地流转审查把关责任,严防改变土地用途,严防造成社会稳定问题。三是加大年青、高学历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技术支撑。

发展工作报告 篇15

20xx年9月27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会第26次会议上。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辉。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和“三产富市”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市服务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46∶。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变化为∶∶。

2、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升。20xx年,全市服务业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万人,比20xx年增加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3、产业内部结构趋向优化。20xx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比20xx年提高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幅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档次明显提升,新兴业态发展明显加快。

4、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经过多年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大交通格局,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不断增强。信息网络不断完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各类金融主体加快集聚,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初步确立。现代化商贸设施逐年增多,区域性流通中心地位更加突出。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5、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xx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亿元,“十五”期间服务业累计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41%。一批重大项目如现代物流港、领秀城、奥体中心、鹊山龙湖、长清大学科技园等开工建设。

(二)从重点行业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xx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为“十五”以来最高增幅。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xx年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软件业整体实力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6位。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全国十一大软件基地之首,入住企业已达到500多家。浪潮、中创、积成等骨干企业入选全国独立软件企业30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联百灵等“九网通衢”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金融业。20xx年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到今年6月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3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0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411亿元和40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房地产业。20xx年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全市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440多家,年开发能力达到1000万平方米。世纪中华城、济发经典小区等经济适用房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阳光一百、伟东新都、阳光舜城等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部分竣工。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xx年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强势发展,全市130多座大型商务楼宇,吸引了信息传媒、软件开发、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10多个行业360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近30家世界500强地区总部。

旅游业。20xx年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实现旅游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目前全市旅游景区(点)达到48家,旅游星级饭店达到7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国际国内旅行社达到184家(其中国际22家)。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科教文卫体服务业。20xx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教育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增强。

别增长%和%,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批零贸易餐饮住宿业。20xx年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20xx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商贸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美、苏宁、上海联华、中国台湾大润发、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泰国易初莲花、日本伊势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入驻济南。餐饮业持续增长,20xx年实现零售额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商业布局日趋合理,辐射周边、贯通城乡的商贸流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20xx年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20xx年实现客运周转量亿人次,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高级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前列。济南国际机场扩建和绕城高速路、旅游路、经十路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启用,极大提高了我市综合运输能力。

物流服务。到20xx年底,全市物流及相关企业发展到1876家,鲁能帆茂、山东中邮、山东佳怡等七家物流企业入选中国物流百强企业。华宇、全程、宝供、海尔、九洲通、tnt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相继落户我市。物流基地规划建设进展顺利,盖家沟、山东现代、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等一批公共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和提升。

会展服务。20xx年举办各类展会96个,国际信博会、旅交会等成为我市会展业的品牌展会。20xx年全国秋季糖酒会实现交易额亿元,创历届糖酒会之最。20xx年全煤会拉动我市相关产业增收亿元。

连锁服务。到20xx年底,全市各类连锁企业发展到60个,门店3000多家,三联商社、银座商城、济南华联等3家企业跨入全国连锁百强行列。骨干企业跨地区经营初见成效,20xx年,三联、银座、人民商场等实现跨地域销售额超过100亿元。麦当劳、肯德基等特许经营快餐店发展到21家。

社区服务。20xx年社区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家政服务企业已发展到207家,固定从业人员近7万人,20xx年安置就业近万人。全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示范社区。

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服务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知识经济尚未形成产业优势。三是产业化进程需进一步加快。全市服务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业发育不充分,科技、文化、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行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改革开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社会资本参与性不强。

目前,我市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济南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服务业取得新突破。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基本要求,强化为全省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强化为一、二产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化为广大市民生活服务的功能,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构筑产业层次高、竞争能力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xx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以上;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40亿元以上,占全市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4%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150万人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0亿元。

到“”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期间,全市服务业投资累计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服务业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达到165万人以上。

(三)发展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在坚持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十个方面实现突破。

1、完善市场体系,优先发展金融服务业。一是加快形成金融聚集区。进一步提升以泺源大街、经七路为中心的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积极创造条件,高标准规划建设东部新城金融商贸区。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快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加大上市公司重组力度,大力培植后备上市资源。三是积极引进外资银行。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济南。

四是稳步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市商业银行,加快农信社改革,改善金融服务。

2、加快资源整合,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引导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二是建设两大物流基础平台。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建设物流交通网络平台;完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三是积极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盖家沟、担山屯、郭店三大物流园区和一批物流中心。

3、突出泉城特色,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打造五大旅游片区。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和项目开发建设,逐步形成泉城中心旅游区、东部泉水历史文化旅游区、南部山区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北部黄河景观旅游区的发展格局。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三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发具有济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资源整合,利用多种促销手段,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四是促进旅游夜生活发展。规范治安、城管、市场、收费等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亮化水平,活跃夜间休闲娱乐。

4、打造精品名牌,加快发展会展服务业。一是大力举办各类展会。精心策划和开发影响力强、规模大、特色鲜明的会展项目,加大力度培育济南展会品牌。二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整合现有会展资源、提高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三是培育会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及中介服务机构,延长会展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增强产业意识,稳步发展科教文卫体服务业。一是扶持发展科研服务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鼓励各类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积极开展各类就业培训。加快东、西部高等教育聚集区建设。三是繁荣发展文化娱乐业。精心策划一批文艺精品,活跃演出市场。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加快发展卫生保健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办好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上,规范发展社会医疗保健业。五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高标准建设奥体中心和一批体育设施,办好第十一届全运会。积极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和健身娱乐市场,努力承办国内外商业赛事,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

业协会承担的管理职能转移或委托给行业协会承担。

7、优化空间布局,健康发展房地产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高档商务楼、写字楼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居组团,推动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二是规范推进商品住宅开发。适应城市化加快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需要,集中成片开发一批商品住宅区。三是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保障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益。四是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测体系和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发展交易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8、依托资源优势,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业。一是实施“一二五”工程。加快建设软件开发综合技术支撑平台;构建行业联盟和服务支撑两大体系;构筑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软件出口五大产业基地。二是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管线综合改造,加快通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形成覆盖城乡的电信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易,努力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9、贴近居民生活,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一是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健身、家政等服务项目。二是加快社区服务社会化进程。对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进行改革和资源整合,向社区开放。三是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引导和培育各类民间服务的发展,鼓励创办各种社区服务企业。四是加快构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立“济南市社区服务网”,实现全市社区服务的信息交流与社区资源的共享。

10、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一是建设一批不同层级的商业中心。在泉城广场和泉城路周围地区构建标志性商业核心区;在十县(市)区各改造提升或建设一处区级商业中心。同时抓好一批商业街区的改造和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商业体系。二是构筑批发市场集群。新建扩建、改造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三是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形成以各县(市)驻地、乡镇、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四是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弘扬鲁菜餐饮文化,创新产品名牌,提高服务档次。五是挖掘“老字号”资源。重点抓好“大观园”、“宏济堂”、“燕喜堂”等一批“老字号”的恢复、培育、改造和提升,扩大品牌效应。

(四)主要措施。

1、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大力提高非公有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积极推进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深化科技、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领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努力消除影响开放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实现服务业对外开放新的突破。

2、增强骨干带动作用。加快资源整合,促进生产要素集中,引导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育名优品牌,增强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引进推广现代运营方式;着力推动集团化、网络化经营。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入驻济南,带动全市服务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3、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努力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引导金融机构对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和与国家、省服务业资金配套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大投入。积极策划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4、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并实施我市的贯彻意见,同时提出市场准入、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和引进、绩效考核等配套政策措施,为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上汇报,请批评指正。

发展工作报告 篇16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推进思想解放,呈现出增量不断做大、存量有效盘活、总量更加优化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实现万年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分析近几年来我县的各项经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始终保持着稳中求进、稳中有升的好势头。

(一)从发展总量和质量来看。

1、生产总值五年翻番。,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是亿元的倍,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10%,成为综合实力提升幅度大、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五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增幅全市第一。

2、财政收入年年递增。20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是亿元的倍,年均增幅高达%,五年间翻了两番;2014上半年实现财政总收入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增幅全市第一。

3、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快速增长。投资方面,年—年,五年来规模以上投资累计完成亿元,年均增长%。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9个,新开工项目102个。2014上半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亿元相比,增长20%,增幅全市第三。消费出口方面,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较2009年亿元增加了亿元,增长了倍。经济外向程度明显提升,201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较2009年亿美元增加了亿美元,增长了倍。

4、人均收入成倍增加。2013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850元,是2009年16866元的倍;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20元,是2009年4215元的倍,年均增幅%。

5、“三产”比重逐步优化。从近五年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从2009年的::优化为2013年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长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个百分点。从上半年与2013年上半年相比,三产结构比由::优化为::,一产比重有所下降,二产比重有所上升,三产比重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份额,结构不断优化。

(二)从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来看。

1、园区功能更加完善。率全市之先完成了扩区调区工作,累计投入74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自来水厂、全市首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万年港综合码头及疏港公路基本建成,11万伏变电站、双回路供电改造、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区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目前,园区开发面积已拓宽至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一区三园”的格局。县工业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省级民营科技园,被列为全省第三批工业园区绿化提升试点单位;凤巢工业园被授予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中国(中西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

2、产业聚集更加凸显。初步建立了新型建材、生物新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服务等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生物新医药产业已正式纳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全省仅有6个,万年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上饶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13年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0上半年,完成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增幅全市第二。

3、投资环境更加优越。收费“一单清”、企业生产“宁静日”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全面推行,科技入园、“政银企”对接顺利开展。此外,为了使万年的工业更绿色、更安全,组建了化工产业发展顾问团,聘请了滨海化工园著名专家教授,在梓埠化工园区成立了环保分局和安监分局,切实为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从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工程来看。

1、抓住特色做大户。在贡米、生猪、珍珠三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又相继培育了油茶、雷竹、苗木、果蔬等新兴农业产业。截止目前,全县流转农业土地高达万亩,发展千亩以上专业特色大户78户、5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80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0个、入社会员万人。万年生猪、大米加工、珍珠养殖为省“十百千”工程三大基地,42个基地为市级以上农业优质基地,1个专业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5个专业村入选全省“十百千”工程“一村一品”示范村。

2、抓住大户做规模。截止目前,全县农业企业达到294家,同去年相比新增3家。其中:国字号农业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与去年相比增加5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贡米集团,年生产能力达71万吨,销售收入超20亿元;主打品牌万年贡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央视上榜品牌、“中国十佳粮油高端品牌”,主打产品万年贡米已成为通过欧盟论证的有机米、被誉为“国米”,并正在规划建设以展示世界稻作文化为主的大型国米产业园,该产业园已列入省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调度。生猪集团规模化养殖水平全省第一,为全国生猪生态养殖“百强企业”,年出栏生猪20万头的鑫星农牧为金国单体最大的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吉星等养殖企业为国家万头储备肉活储基地。县内拥有3万多亩、县外拥有5万多亩高产油茶基地的云河实业,其“立体循环种养、高效喷灌施肥、农民生地入股”的模式,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肯定,被评为全国32家油茶产业重点企业之一。以喜果绿化公司为主,县内花卉苗木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该公司组培苗移栽覆盖无纺布的技术方法等3项发明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申报了10项技术专利,正在谋划推进红豆杉产业园和林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入选全国十佳苗圃。

发展工作报告 篇17

金华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服务业工作专题督查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市贯彻落实浙政发[20xx]55号、56号文件和我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情况工作作一简要汇报:

一、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20xx年全省服务业工作大会后,我市根据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政发[20xx]55、5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协调机构。金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会多次对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政策进行专题研究,为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组织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财政、商贸、旅游、交通等28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各县(市、区)也进一步健全了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为创新服务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要求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强化形成合力。

究》等子课题调研,最终形成《加快金华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总课题调研报告。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浙中商业购物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金华市区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等,为加快金华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万元,其中20xx、20xx两年共审核兑现万元;市发改委在修改完善《金华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印发《金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和《金华市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指导有关县(市)开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实施工作;义乌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永康、东阳、武义等县(市)也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相关扶持政策。

(四)积极创新,拓展发展新路。

为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沟通搭建平台,更好地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我市于20xx年9月30日举行“金华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论坛”,以“联动发展、合作共赢、转型升级”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7+1”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交流,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内容、形式、措施和途径,拓宽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思路,进一步畅通物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交流的渠道,深化各方共识创新发展举措,积极推进我市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并研究和完善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改善要素保障,加大协调服务力度,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次探讨调研的基础上,我市将制定出台有关推进市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0xx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工作成效明显,发展业绩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总量规模快速增长。“”以来,我市服务业呈现。

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从20xx年的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亿元,翻了一番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服务业发展增速从1990年开始已经连续20xx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20xx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xx年的%快速提高至20xx年的%。20xx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浙江省11个设区市内排名第四,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第三位。20xx年我市被评为“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之一。

元。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金华国际茶花节、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成为国际知名会展。现代物流快速推进,市场大市、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浙江省第四大物流枢纽逐步建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中国东阳横店影视城成为“东方好莱坞”,是全国最大的影视产业实验基地。

发展。

(四)经济社会贡献突出。从经济增长看,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20xx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xx年为%,已经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税收收入看,20xx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亿元,增长%,增幅比第二产业高出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税收贡献继续增大,服务业已成为我市税收的重要来源。从社会就业看,20xx年底,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万人的%。20xx年我市个私企业服务业从业人数达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万人的%,对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稳定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我市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五)集聚效应有效提高。

业增速均高于gdp增幅,其中永康、磐安两县(市)增速均超过15%,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提高。四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市规划的36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部分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辐射效应,成为引领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其中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浙中信息产业园、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5个已列入全省首批40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另有金华国际物流园区、武义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东阳木雕竹编文化产业集聚区、磐安中药材产业集聚区4个被列入省级备选集聚区名单。

三、推动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扶持有新举措。

20xx年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大会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品牌建设、服务外包、分离发展、人才培养等一批新的政策举措,修改完善了《金华市区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下达了《金华市区服务业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加大对市服务业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共扶持55个市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争取到国家各类扶持资金万元,共争取到国债资金5626万元。

(二)改革创新有新推动。

展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评选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典型宣传推广,我市东阳横店影视实验基地和金华比奇(5171)网络有限公司被评选为全省商业模式创新典范。

(三)分离发展有新进展。

根据省五部门《关于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市地税局等部门深入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全市新增31家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已达到145家,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四)人才培养有新推进。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了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五个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新引进以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570人,积极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10个,全市已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8家,提供见习岗位1252个。在各类中职学校建立了25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0个。

(五)统计制度有新加强。

20xx年以来,制定出台了《金华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金华市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为加强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提高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时效和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规划发展有新突破。

个,规划市区各类服务业集聚区22个,列入省级服务业集聚区5个、备选4个。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部分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幅射效应。

四、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我市服务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但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一)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制约显现。

1、金融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减弱。20xx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增幅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下降到%。随着国家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显现,以及房贷等的影响,预计20xx年金融存贷款增幅难于提高。

2、房地产业已成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制约。20xx年我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增幅低于整个服务业增速个百分点。目前房地产市场观望氛围渐趋浓厚,市场预期偏于冷淡,居民自住购房意愿普遍下降,投资购卖力减弱、购房需求明显缩减,预计20xx年房地产发展回升难度很大,一度程度上将影响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3、消费市场压力逐渐加大。在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多项利好政策综合作用下,汽车市场加速发展是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最有力支撑,20xx年我市汽车及燃油类两类商品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个百分点,对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个百分点。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加上基数不断升高,市场压力会逐渐加大。

个百分点,比全省低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比重全省为%,而我市仅为%,比上年下降了个百分点,比全省低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结构有待优化。20xx年我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较快增长,但主要依靠房地产拉动,若扣除房地产业,则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不快。

(三)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过快。

cpi的持续上涨特别是食品类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20xx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服务项目价格上涨%。从消费看,在我市消费市场旺盛的背后,实际增长已呈回落态势。20xx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但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下降个百分点。

五、下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一)总体要求。

基础,进一步深化体制政策创新,把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调整服务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左右,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左右,努力将浙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省继杭、宁、温后的第四大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

(二)工作重点。

第一,突出改革试点工作。我市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前一阶段,我们制定了《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并报省政府审批,下一步我们要分解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二是推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三是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保障机制;四是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金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要求,做好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

第二,突出重点行业提升。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即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批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专业市场的提升发展;围绕培养消费热点,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旅游、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增强对浙中城市城市群和其它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引导永康、东阳、兰溪、浦江等县市发展特色优势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引导中心镇围绕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

第四,突出重点平台建设。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积极推进已列入省规划的4个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年内要全面完成4个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其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规范、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为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第五,突出重大项目推进。主要抓好远、近两类项目。一是实施好《20xx年金华市区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加强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服务,认真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要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保障,做好政策处理、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用地指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应优先支持服务业重大项目。二是认真做好“”时期服务业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储备,根据服务业行业分类,结合实际和项目实施进度,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到“成熟一批、储备一批”,为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筛选提供基础,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业品牌建设,今年工商、质监部门要加大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力度,会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年度的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积极推进服务业品牌培育工作;要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知名企业。要做好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推荐争取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落实好配套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重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三)主要举措。

第一,抓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一是健全完善统筹协调体系。督促全市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问题协调。二是健全完善统计分析体系。要围绕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三是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快制定市级部门服务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评价办法,每年组织开展绩效考核。

第二,抓扶持力度,做好政策落实。一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用好用足省、市、县(市、区)出台的鼓励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税收和规费减免政策。二是落实放宽放活政策。真正做到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发展,消除服务业与其它产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差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发展条件。三是落实扶持政策。特别要重视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对重点规划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建设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纳入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给予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和投资贴息补助等。

第三,抓要素保障,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强化融资保障工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服务业领域。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积极支持服务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进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信贷业务,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工作。要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项目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安排。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工作。要把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切实改善服务业人才待遇和工作环境。

第四,抓工作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流通的做法,树立抓服务业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结构调整、抓节能降耗、抓改善民生的观念,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推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二是明确部门责任。按照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的要求,加强各方协作,进一步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各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沟通和指导,支持各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品牌提升、商务咨询、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互助和桥梁纽带作用。四是营造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几点建议。

我市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服务业发展改革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改革需要触及到体制、机制、现行政策规定等深层次问题,困难不少,办法不多,需要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在政策体制上能有所突破。

2、建议对金华服务业发展改革给予政策倾斜。

由于我市地处浙江中西部,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快服务业发展困难较多,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建议在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安排、省级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和省重大服务业项目推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在争取“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等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建议支持金华市开展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改革试点,支持金华市开展服务业行政管理权限配置改革,支持金华市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金华向国家争取开展“中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帮助争取国家重大服务业项目在金华布局,推动金华服务业加快发展。

发展工作报告 篇1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

4、开展无声自习、自主劳动、自主间操,实现自我管理。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好习惯相随,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好习惯。

通过核心素养落实活动的实践,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课上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学习氛围浓郁,通过“三自”行为习惯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潜心专研业务,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使得课内教育的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延伸,学生真正学以受用、学以致用、学以我用。通过文艺活动,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成为自我调节的最佳方式方法,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找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作为身边学习的榜样。

发展工作报告 篇19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柞水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步迟、起点低、基础差。近年来,县域经济尽管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在全市处于后进位次。

(一)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占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在全市的份额为%;地方财政收入2208万元,占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15元;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5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二)产业构成。20全县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亿元、亿元和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7::,二产的比重比全市高近10个百分点,三产的比重比全市低近8个百分点。虽然三次产业比逐步趋于合理,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内部,粮食生产仍占较大比例,特色产业不明晰,以药、果、畜、烟、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特色产业总产值为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6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带动能力弱。医药、矿产、建材和食品工业产值分别为9200万元、亿元、4400万元和1200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2%、45%、15%和4%。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盘龙制药公司、龙钢大西沟铁矿、国宝矿业公司、金龟寿生物公司、岭丰建材公司、金正矿业公司、马耳峡金矿、自来水公司、水电合作公司、凤凰油脂厂),规模企业产值、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4%、%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能力弱。旅游业受资金、体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去年旅游业创社会效益1080万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到2个百分点。

(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是生物资源丰富,但农村特色产业规模不大。除板栗、核桃初具一定规模外,中药材、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化格局。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个(盘龙制药公司、金龟寿生物公司、凤凰油脂厂),除盘龙公司规模较大、生产稳定外,另2户企业规模小、生产不稳定,龙头企业对农村产业化的带动能力弱,生物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矿产资源丰厚,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全县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37种,矿床矿点213处,其中菱铁储量亿吨,约占全省的一半,银铅藏量列全国第二。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地勘资料,矿产资源开发进展缓慢。目前全县有各类矿产企业4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户。全县工业企业由于自身融资困难,加之新型银企信用关系尚未建立,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基建技改资金到位困难,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基建技改项目不能按计划投入运营。三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但旅游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柞水初步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有80多处,其中北部乾佑河源头的山、水、林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西沟峡、大甘沟、铁索沟等,极富观赏性和避暑消夏休闲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誉为“北国奇观”,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全国十大名洞和陕西省十大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加之秦岭铁路特长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的开发建设,柞水旅游已初步构成“三点一线”的开发格局。但由于受资金、配套设施建设的制约,旅游开发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不明显。

(四)经济发展环境。区位环境方面,西康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柞水与西安的距离,随着西柞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柞水在区位环境方面的优势在全市无县可比;生态环境方面,柞水山青水秀,植被覆盖率高达78%,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省范围内也是比较突出的;人文环境方面,柞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总体上讲,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制约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环境方面,近年来,柞水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打破,特别是教育、卫生、旅游等行业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区位环境和自然条件属不可变因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可视为可变因素。区位环境尽管不可变,但柞水的区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生态环境虽属可变因素,但其良性变化需大量投资和较长时间。人文环境包括人才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等,是变化空间最大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只要有资金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可变的。就柞水而言,经济发展环境既具有制约因素,也具备比较优势。

在制约因素方面,柞水立地条件差,“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少边远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宜植宜耕土地较少,人均耕地只有亩,且质量较差,分布零散,调整农业结构的回旋余地小,难以大规模成片种植,不易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各类弱智和残疾人占人口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慢。教育基础条件差,县中急需迁建,“普九”“危改”任务重,改善办学条件急需资金9000多万元;人才资源短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尤其缺乏从事产业开发和企业经营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建设资金筹措难,金融机构不健全,财政自给率不到30%,通过市场融资的渠道少、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条件差,至今仍有63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161个村民小组用不上电或无法正常用电,69个村不通电话,68个村不通电视,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大,全县虽实现了整体越过温饱线的目标,但越线的标准很低,全县还有7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0%,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万人,其中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我们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与挑战。

在比较优势方面,柞水与兄弟县区相比,加快经济发展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柞水是陕南距西安最近的县份,西康铁路复线和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将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我们依托“一线两带”建设,主动接受辐射带动,借势发展县域经济,在陕南范围内柞水的区位优势无法替代。二是生态优势。柞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小,森林覆盖率高达78%,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明显。三是资源优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自古被誉为“天然药库”,中药材人工化种植适生范围广,发展壮大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铁矿、银铅矿、重晶石等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旅游资源富有特色,初步探明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多达80多处,柞水溶洞在周边景区独树一帜,再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完全可培育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后发优势。与柞水条件基本相当的一些县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县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决策上少走弯路,用比较短的时间、比较小的成本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选择方面,柞水近邻西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是西安、关中少有的,特别是以溶洞和牛背梁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和完善了西安、关中以古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结构,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西安完全可以成为柞水的客源市场;从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看,西安的人才、技术、市场、资金,都是柞水借势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西安为柞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提供了广阔市场;在工业特色化发展上,西安的大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柞水配套发展工业开辟了广阔领域。因此,把西安作为柞水开放的窗口,引资、引智的平台,产业选择的市场,主动接受辐射的动力源,是符合柞水实际的正确抉择。根据资源优势,从形成产业的角度考虑,柞水产业选择的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二是做强做大生物医药,扩大药源基地规模,培育壮大科技先导型医药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满足现代人“健康消费”的时尚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拾遗补缺,按照多元化发展、小区域集中的要求,选择配套西安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借势发展柞水经济。

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布局方面,柞水城乡之间、山川之间、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资源状况、立地条件、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差异比较大,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各乡镇、各行业齐头并进,只能集中人、财、物力,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率先实现重点突破。从我县各地目前的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综合分析,在乾佑河、社川河沿线构筑两大经济开发带,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不仅必要,而且具备一定的条件。乾佑河和社川河沿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资源丰富优裕,产业基础较好,尤其是乾佑河流域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上,以县城为中心、以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公路为轴线,以乾佑河生态经济开发带、社川河特色产业开发带为主体,以盘龙医药产业园、小岭矿业小区、下梁和凤镇工贸小区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以生态旅游、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使“两带”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要解决好动力、角色定位、主要经济形式、发展环境和战略措施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柞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依托西安,借势发展,始终做到五个坚持,着力谋求五个方面的突破。

五个坚持: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更新优势观念、差距观念、发展观念、资本观念和竞争观念。把县域环境作为我们的最大优势,努力构建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视思想观念为我们的最大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求进步;树立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造经济发展要素;树立市场占有率是最大资本的观念,发展有市场的产业,生产有市场的产品,大力开拓市场;树立人才竞争是最大竞争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聚集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始终坚持把依托西安、错位选择、突出重点、借势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角色定位。把县域经济自觉融入西安经济大循环,主动接受西安和关中“一线两带”的幅射带动。把西安作为我县开放的窗口,借脑、引智、引资的窗口。在旅游产业开发上把西安作为客源市场,在农业产业化上把西安作为消费市场,在工业的特色化上把西安作为销售平台,用西安的科技实力包装我们的特色产品,在服务“一线两带”建设中借势发展自己,在错位中培育特色产业。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谋求乾佑河生态经济开发带、社川河特色产业带率先崛起,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实现重点突破,为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构建新优势,创造新财源。始终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成份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在项目评估、工商登记、税收征管、行业监管、资金信贷、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其它经济成份一视同仁。制定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建立社会服务体系,让非公有制经济迅速进入各个产业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致富群众的主要领域。始终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投资硬环境的改善。以经济运行机制与世贸规则接轨为核心,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入手,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招商引资的案件。树立诚信第一、服务取胜的观念,以诚信引资金,以诚信聚人才,以诚信促发展,全力营造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始终坚持把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前提,实行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谋求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以大开发实现大发展的路子。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载体,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突出大项目、新项目建设,特别是着力新上一批对县域经济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类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把小城镇放在大战略的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人口和产业聚集,积极吸引县内外客商投资置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化人力资本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开发战略,着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氛围,落实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支持一切有利于发展进步的知识创新,善待一切为柞水谋事干事的各界人士,促进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个方面的突破:农业产业化要在中药材产业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以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推进规范化种植、扩大药源基地规模为突破口,全力加快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兴办医药园区,把盘龙企业做强做大,吸引外来客商投资或与外地企业联合办厂,引进和扶持2-3户新的医药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开发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使柞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率先在西安闯开市场,创出品牌,进而向其他城市延伸。工业发展要在培育龙头企业和开发名牌产品上有新突破。围绕生物医药、矿产冶金和特色小食品加工三个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骨干企业技改和创新步伐,加快工业小区建设,培育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扩大经济总量,力争工业增加值保持16%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使工业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扩大现有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开发、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任度。旅游产业要在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包装上有新突破。以建设陕南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以生态旅游为定位,以西安、安康等大中城市为客源市场,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包装,着力打造以柞水溶洞为龙头、以牛背梁为主体、以乾佑河百里生态产业开发带为轴线的陕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使我县旅游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力争到西柞高速公路、西康铁路复线开通时,建成一批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自然景观、森林别墅、度假山庄、农家乐园、宾馆饭店、商务中心和娱乐场所,达到接待批量游客的能力,不断扩大我县旅游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城镇建设要在完善功能、提高品位、聚集人口上有新突破。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逐步形成梯度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幅射能力的城镇体系。加快新城开发,扩大城区规模,力争经过五至十年努力,建成全市独具特色的园林式生态旅游山城、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同时,启动建设其他小城镇,逐步形成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流域串珠式小城镇建设格局。社会保障工作要在完善体系、增强功能上有新突破。始终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完善失业保险政策体系,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途径。大力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妥善解决城乡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贫有所济、残有所助、灾有所救,使全县所有群众都能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展工作报告 篇2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及全国、*市财政工作会议、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全面总结20xx年财政工作,认真研究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所面临的挑战,理清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xx年的财政工作。

一、20xx年财政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xx年,我们以*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区委、区政府以及区经济工作会议、*市财政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促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继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支出需要;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控制力;不断加大财政监督力度,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树立“服务型、学习型”财政的新形象,使财政改革得到稳步推进,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决策精神,紧急行动,精心组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保障抗击“非典”资金需要,努力降低“非典”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有力地支持了全区各项改革和经济发展,为抗击“非典”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此,我代表*区财政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兄弟部门和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20xx年的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克服困难,全面完成财政收支既定目标。

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非典”影响,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收入,圆满完成了财政收支任务。全年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43806万元,同比增长%。财政支出完成290508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区级财力支出完成2564*万元。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力保障防治“非典”资金需要。

面对“非典”疫情,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决策部署,财政局党组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沉着应对、果断决策,迅速成立防治“非典”资金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保证了防治“非典”资金及时到位。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和其他项目支出2883万元,保障了防治“非典”资金需要。及时出台防治“非典”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规范防治“非典”资金使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管理监控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保证专款专物专用。认真研究落实“非典”财税优惠政策,帮助受“非典”冲击较大的公交、餐饮、旅店、旅游等行业尽快恢复生产和经营。20xx年,全区共投入“非典”防控经费2732万元;减免各项税、费3110万元,为我区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最大限度地降低“非典”影响,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力打造“新*”

20xx年,为加快推进我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实现我区“以城市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年累计投入各种建设资金达亿元,其中:财政直接投入亿元;采取多种手段融资投入亿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以及银行贷款投入亿元。另外,通过构建政府融资平台,取得了未来5年内174亿元的贷款信用额度。这些资金为我区实现“新*、新奥运、新*”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在筹集大量建设资金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

规章制度。

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全年审计建设项目8个,审计金额6*11万元,审减2666万元,审减率达到%,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保大楼、*区看守所、复兴医院病房楼扩建工程和发烧门诊工程等一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重点功能街区建设步伐加快,街区所承载的功能作用日益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顺利进行;拆违、景观工程、绿化和道路养护、公厕改造等环境整治工程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危改工程、平房煤改电工程等进展顺利。这些工程的顺利推进,使我区城市面貌和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全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全力打造“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继续优化支出结构,保证法定支出和公共支出需要,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公共财政体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20xx年我们统筹兼顾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继续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公共支出需要,提高了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xx年对教育、卫生、科学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了78014万元,占区级财力支出的%,达到了法定的增长要求。安排文化支出1216万元,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安排行政管理类支出49371万元,保证我区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继续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安排社会保障补助资金62846万元,同比增长%,维护了全区社会基本稳定。继续建立2019万元“政府促进再就业资金”,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继续建立3000万元“扶贫解困资金”和“爱心助困资金”,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2711万元,解决困难群众生活。拨付5935万元资金,落实国务院和*市的增资政策,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

深化国企改革,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控制力,是党的*提出的重要任务。20xx年,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国有资本运作的规范化。落实考核制度,将6家经营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全部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试点的基础上,于20xx年9月在6家营运机构中,全面推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经汇总统计,20xx年我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亿元,支出为亿元。结合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定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实施方案》,实行了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共计收缴国有资本收益20750万元,初步实现了国有资本收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政府产业政策服务的目标。积极支持天恒置业改制、华天饮食集团与全聚德公司的资产重组以及加速华远集团管理者股票期权行权等,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向华远、华方派驻监事会,进一步强化了对营运机构的监管。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稳步推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六)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大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区直机关大院率先试行国库集中支付,国库集中支付金额累计1646万元,为下一步扩大改革范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积极研究制定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扩大教委会计集中核算试点范围,将教委系统所有二级预算单位共122所中小学校全部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行统一核算,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政府采购取得新的进展。20xx年制定了9种不同采购方式的政府采购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有效地提高了采购效率,并且进一步体现了政府采购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全区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20xx年政府采购累计完成28601万元,完成年初计划的%,政府采购支出已经占到财政总支出的%。实际支付政府采购资金26058万元,节约资金2543万元,资金节约率为%。实现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17191万元,国库集中支付率达到%,远远高于*市财政局规定的30%的要求。20xx年底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机动车辆实行了“三统一”管理,即统一保险、统一维修、统一加油。对*区党政机关46辆“黄标车”进行了公开拍卖,开拓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按照“激励与调节相结合、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稳步推进街道财政体制改革,调动了街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部分街道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了各街道均衡发展。

加快“金财工程”建设。20xx年进一步完善了太极华青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和oa办公系统,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财政服务水平。同时,继续做好“统一财务软件”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部门财务核算行为,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各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七)强化财政监督,进一步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按照“创新机制、规范程序、强化服务、促进改革”的指导思想,20xx年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财政监督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先后开展了市局追加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会计信息质量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财政监督检查,共检查133户次,查处违规金额7343万元。通过实施财政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了各预算单位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了财政、财务管理水平。财政监督为财政、财务管理服务已初见成效。

(八)建立“服务型、学习型”财政,加强财政、财务干部队伍建设。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制定了《财政局关于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实施意见》,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廉政勤政意识。深入开展建立“服务型、学习型”财政的大讨论活动,培养干部真正树立起“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服务观以及“向一切人学习、向一切事学习”的学习观。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做好各项党风廉政牵头工作。积极参加“千家企业评政府”活动,聘请6名廉政监督员,建立健全内部、外部监督制约机制。教育干部树立“廉正勤勉,理财奉公”的财政理念。建立完善综合考核体系,完善科学用人机制,激励干部争优创先。加强对干部的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全区财会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全年开展各类财会培训2487人次,提高了全区财会人员的执业素质和业务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总结20xx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当前,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区财政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对于这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在20xx年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地域空间狭小的制约。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地区地域空间大、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则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就大,后劲就足;反之,经济发展将受到较大制约。作为首都中心城区,我区地域空间狭小,土地资源稀缺。另外,*实施“古都风貌保护”政策,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区土地资源的稀缺。在*市第一批公布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我区就有12片,占到全市总量的48%。稀缺的土地资源将成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大障碍。经济决定财政。这种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必将反映到财政上来。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实现我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将面临较大困难。这一点,从近几年我区与朝阳、海淀等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对比上,甚至与丰台、通州、昌平等远郊区县的对比上,已经显现的非常明显。

2、政策变化的不利影响。为落实“五个统筹”,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市财政局已经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将在财政政策及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南城、郊区、山区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这一政策缩小了我区争取市财政局资金和政策扶持的空间,争取市局优惠政策特别是资金支持,将更加困难。

3、增长基数的压力。随着近五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区财政收入从1999年-20xx年平均增幅达%,20xx年财政收入达到亿元,今年更将达到38亿元的规模。在这一基数上,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难度较大。

4、基本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未来五年将是我区建设和发展的高速期。初步统计,截止到2019年,我区基本建设资金总需求约为280亿元。20*我区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仅为亿元,同比增长23%,即使按年均增长25%计算,到2019年财政可以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五年总计也不过为45亿元,资金缺口高达235亿元。

5、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将急剧增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为了贯彻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今后财政将不断加大对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可以预见,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将急剧增加。

6、行政成本持续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管理要求的提高、行政手段的提升、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我区行政管理类支出持续增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2019年我区行政管理类支出36657万元,20xx年达到49371万元,年均递增%。按照这一增长速度计算,到2019年,我区行政成本将达到71640万元。

7、深化财政改革任务繁重。近年来,财政进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改革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艰难,不仅要继续扩大改革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把改革向深度推进。例如,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财政投资评审机制、项目中长期滚动预算,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物品的配置标准和采购标准等等。不仅改革的本身更加复杂,而且改革还将进一步触及到经济社会中更深层次的矛盾,触及到各部门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问题。因此财政必将进一步成为各种矛盾汇集的焦点。

8、财政管理手段、创新能力、队伍素质等等,与所承担的财政改革任务以及加快发展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财政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上述这些困难与挑战,虽然加大了我们工作难度,但是我们有信心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我们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机遇意识,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举办奥运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大历史性机遇,按照“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要求,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开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20xx年工作思路及安排。

20xx年是我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起始之年,也是实现我区“十五”规划,建设“新*、新奥运、新*”,全面完成“*经济实现新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新繁荣、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因此,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更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20xx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及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以“发展创新、富民强区”为主题,以“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为出发点,通过理财观念的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进一步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职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管理行为;保障重点建设,压缩一般支出;加强财政监督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建立规范的财政、高效的财政、发展的财政、服务的财政,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

20xx年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要在转变理财观念上实现创新。就是要善于用市场的观念、市场的手段来分析和解决财政的问题。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转变财政职能,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消除“越位”,弥补“缺位”。在资金分配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在资金使用上,强化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要在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上实现创新。就是要尽量减少财政直接投资,遵循市场规则和惯例,更多地采取贴息、担保、承诺、风险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进行间接投资,积极吸引和引导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要在组织财政收入上实现创新。就是要积极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结合我区资源优势,统筹规划支持重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区发展的产业结构,坚持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从根本上促进我区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四是要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上实现创新。就是要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规范财政资金使用行为,尽快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推行绩效预算、绩效财政、绩效政府。

五是要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实现创新。就是要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金财工程建设等项改革。进一步加强研究完善区街财政体制,科学合理划分区街的事权、财权的问题,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统筹区街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要在财政监督上实现创新。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预警、分析、控制、管理的职能,实现对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控,从体制上、机制上入手,有效提高财政监管水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结合20xx年全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形势,我们对20xx年的财政收支计划做了如下安排:区级财政收入安排378200万元,比20xx年增长10%。区级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全区国民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区级财力支出,扣除体制上解基数1*885万元,加上上年市专项结余,安排297000万元,比20xx年区财力支出2564*万元增长%。

20xx年财政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全年收支任务全面完成。

20xx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较大,财政收支任务艰巨。我们将积极配合税务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严格税收征管,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大力清缴欠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非税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支出管理,狠抓节支工作。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制止各种铺张浪费,确保全年财政收支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快城市建设,树立良好发展形象,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加快城市建设,改善城市面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我区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不断壮大的前提条件。20xx年我们将继续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多种融资形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政府投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财政政策和手段,筹集建设资金。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加大土地出让金返还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返还款,以保证建设资金的需求。同时鼓励、吸引非政府投资者投资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在满足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规范运作方式,支持地铁四号线、德内大街、赵登禹路等重点市政道路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六大功能街区建设,促进金融保险、信息通信、现代商业、文化旅游、科技信息咨询、房地产等支柱行业快速发展,拉动经济与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根据*市第十阶段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安排,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我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积极转变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引入投资评审机制,积极开展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评审试点,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第一,加强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制衡机制。研究成立财政预算编审中心,专司预算编制审查工作,从机构上将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彻底分开,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相制衡的预算管理新机制。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绩效预算评价体系是对政府支出效果进行评价的制度,是财政延伸管理和后续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支出行为、提高支出效益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支出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个别部门占用财政资金的随意性,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财政部门将对这项工作积极准备,充分试点,大力推行,并将绩效预算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一年度预算资金的重要参考,从而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建立预算管理系统,统筹管理预算基础信息、专项支出项目库、预算编制审查、预算指标管理、预算执行检测分析等工作。在去年划分六类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基础上,按照适应经济发展水平、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原则,继续完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物品的配置标准和采购标准。

第二,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成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的招标工作。制定国库资金集中支付管理、会计核算、银行支付清算等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制定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组织机构体系建设,成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工资统发、专项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收缴等各项工作。加快预算执行管理系统建设。在与单位、代理银行联网的基础上,提高预算资金拨付审核的自动化程度,加大对财政资金集中支付的全程监控力度。研究推动教委会计核算中心向国库集中支付中心转型。

第三,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政府采购法》的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和监督体系,建立约束有力的监督机制。努力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确定20xx年政府采购计划为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25%。切实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建立政府采购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接支付办法,扩大国库直接支付的规模。建立完善供应商管理与监督体系。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第四,继续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落实财政部、市财政局关于加快建设“金财工程”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启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加快构建完整的财政管理网络体系。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局域网、财政专网、财政外网三个信息平台。继续做好“统一财务软件”工作,使之向深度与广度推进。

(四)完善财政职能,保障社会公共需要。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预算,继续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政府机关正常运转和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支出依法增长。依法保障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和发展*区基础教育的优势。增加科技经费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扶持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社区科普、青少年科普、健康科普等活动的开展。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调整支出结构,提高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整合全区卫生资源,对医疗机构市场化经营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健全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探索对卫生事业科学合理的补偿方法。支持健身园建设,丰富社区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

继续加大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定的投入。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关怀城市特困群体,落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充分利用区街两级“政府促进再就业资金”,建成多层次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职业培训,开发就业岗位。关心弱势群体,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用好“扶贫帮困资金”和“爱心助残资金”。继续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强警、从优待警”的政策,加大对公检法部门投入的力度,支持公检法部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我区安定团结的大局。

(五)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进一步落实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有关政策,继续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分析和控制,进一步强化、规范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的再投入体系。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经营、评价、考核体系,实现资产保全和资本增值。继续向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委派监事会,强化财政监管。进一步深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索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换模式,开拓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新途径。

(六)完善财政法制建设,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

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建立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考评机制,提高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建立完善监督检查结果的反馈机制,探索监督检查成果有效利用的途径,充分发挥财政监督预警、分析、控制、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实现对重点资金使用的监督与控制的前移。贯彻落实《预算法》,严格执行经人代会批准的预算预案,切实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法律约束力。贯彻落实《会计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选择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大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利用审计软件,提高查帐分析水平,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准的财政监督队伍。

(七)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

财政干部是财政工作的主体。干部素质的优劣,决定着财政工作质量的高低。20xx年将继续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财政中心工作,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干部培养机制,处理好培训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之间的关系,加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干部综合考核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全程办事代理制度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财政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继续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尤其要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促进干部构筑起抵御腐蚀、坚不可摧的思想道德防线。

同志们,党的*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美好前景,历史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届三中全会和区第九次党代会、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围绕“五个统筹”、“五个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圆满完成20xx年财政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我区财政改革和财政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35 386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