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推行蔬菜设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内蔬菜设施产业发展调研显示,产业基础良好,需加强技术支持与市场拓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县推行蔬菜设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县推行蔬菜设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年以来,〔...〕县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思路,将蔬菜基地搬上丘陵山地,探索出一条蔬菜上丘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在全省率先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指挥中心〔...〕(〔...〕)联络站,成功获批生产基地〔...〕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这一创新做法先后获得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二套《经济信息联播》、十三套《新闻直播间》等栏目的专题报道,〔...〕改革动态等省级媒体也进行了深度解读,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问题概述
〔...〕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以上,境内有〔...〕河、〔...〕河等5条主要河流,总长度达286公里,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优质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为积极响应上级打造农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的战略号召,我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
一是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全县现有耕地〔...〕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万亩,宜林宜果山坡丘陵〔...〕万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统筹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关系,实现粮菜双赢,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
二是丘陵种植条件存在先天不足。经专业机构检测,丘陵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pH值偏酸性,有效土层厚度不足40厘米,与平原耕地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由于地势较高,灌溉用水保障率仅能达到65%,严重制约了蔬菜品质的提升。
三是产销衔接机制尚未健全。调研显示,全县蔬菜种植仍以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不足30%,产品标准化率低于40%。销售渠道主要依赖本地农贸市场和流动商贩,电商销售占比不足5%,与省内其他蔬菜主产区相比,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导致农户亩均收益较周边县市低20%-30%,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做法成效
(一)守红线蔬菜上丘,菜园子不断扩大
创新实施蔬菜上丘发展模式,通过摸清家底、科学开发、集约利用三步走战略,有效破解用地瓶颈。具体做法包括:
开展全域资源普查。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采用天上看、地上查的立体化调查方式。运用无人机航拍获取高清影像,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对全县25度以下缓坡丘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资源数据库。共排查出集中连片可利用荒山、残次林地2650亩。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针对零散分布的丘陵地块,实施五统一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平整、统一配套、统一流转、统一管理。通过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的土地整理模式,新增设施农业用地2600亩,建成单块面积均在200亩以上的标准化基地12个。经测算,规模化建设使基础设施投入降低40%,管理成本下降35%,产品运输费用减少25%。
盘活存量资源。创新采用三变改革思路,通过土地流转、资产赎买、合作经营等方式,整合闲置荒山、老旧基地等资源。累计改造提升老旧蔬菜基地8个,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650亩,实现荒山变金山、残次林变聚宝盆的华丽转身。
(二)精管理科学种菜,菜棚子搭得更牢
坚持科技赋能、问题导向原则,重点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创新建设模式。由县城发集团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实行统一设计、集中采购、标准施工的EPC总承包模式。特别是自主设立的钢结构加工厂,实现大棚骨架本地化生产,较外购成本降低30%,累计节约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项目建设周期由原来的6个月缩短至3个月。
改良土壤质量。建立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体系。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工程,每亩增施农家肥3吨以上;实施表土剥离、心土改良、耕作层回填的阶梯式土壤改良方案;推广瓜-菜-豆轮作模式,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经检测,改良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达到优质菜田标准。
完善水利设施。构建多元互补的水源保障体系:修建引水渠道70公里,连通3座中小型水库;打凿深水井41眼,单井出水量达20m3/h;建设蓄水池38座,总蓄水量万立方米;配套安装智能滴灌系统1200亩,节水效率达60%。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精准调控目标。
(三)壮产业点荒成金,菜篮子拎得更稳
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前端对接高端市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建立产销信息共享机制,指导农户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品种。目前已完成45个生产基地的认证备案,涵盖叶菜、瓜果、食用菌等8大类32个品种。
中端创新经营模式。推广订单农业+冬闲田利用组合拳,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年累计开发冬闲田万亩,实现总产值670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万元。创新价格保险+期货对冲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户基本收益。
后端强化政策支撑。构建财政+金融+保险的政策包:争取中央财政项目资金〔...〕万元,整合县级配套资金〔...〕万元;推出蔬菜贷专项产品,执行基准利率下浮20%的优惠;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70%。通过政策组合拳,降低农户生产成本50%以上。
目前,全县设施蔬菜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90%以上的基地亩均年产值突破万元,部分高标准园区达到8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荒山生金、产业富民的目标。
三、经验启示
(一)守住篮子是根本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菜篮子工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致富工程。〔...〕县的实践表明,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利用丘陵山地资源,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与粮争地、产业促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8280亩,其中丘陵山地占比达63%,年产量突破10万吨,带动就业5000余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安全保障是重心
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县创新建立的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在基地安装物联网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病虫害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经检测,全县蔬菜产品农残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大湾区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市场流通是关键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我县重点打造的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销售体系成效显著:一方面,与华润万家、永辉超市等建立直供合作,设立大湾区专供基地;另一方面,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12家,年网络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特别是〔...〕、〔...〕、贝贝南瓜、螺丝椒等特色产品,已成为远销粤港澳、长三角地区的明星产品,部分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同类产品前列。
上一篇:出纳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出纳年度工作总结出纳工作总结【精彩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