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调研报告分析了市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现状,提出高质量发展策略,强调科技创新、绿色生产和市场导向的重要性。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农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X市农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规模、绿色、优质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XX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安排,立足XX市实际,在依靠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积累的优势逐渐被削弱的现实情况下,探索农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助推XX市摆脱农业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一、XX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难以规模化

第一,土地流转成本高。XX市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仅有万公顷,位于XX省第11位,土地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导致土地流转价格上涨。目前,XX市土地流转均价每亩超过2000元,加之缺乏相关土地流转惠农政策作支撑,土地流转价格上涨使得农业产业基地的规模化难以实现。另外,土地的碎片化,导致农业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时难以流转到合适的连片土地。调研中发现,由于土地流转资金与农民自主经营存在极高的收益不匹配,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

第二,土地流转受限。一是受"三湖"保护政策影响,"三湖"周边土地流转受限。XX市"三湖"流域的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在"三湖"保护政策的影响下,临湖的农业产业基地面临关停、整顿的问题。目前,累计已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4615户。二是留给农业产业基地扩展的空间不足。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就意味着,耕地将越来越多地用于保障粮食作物的种植,留给农业产业基地用于生产非粮产品的增量面积受限。

(二)资金投入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难以设施化

第一,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大,设施建设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仅需要支付高额的土地流转费用,还要承担农业产业基地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而搭建灌溉管网、大棚等农业设施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后期农业产业基地要不断地投入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营,成本巨大。目前,XX市农业产业基地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约占农业产业基地总量的85%,资金投入能力有限,难以大规模高标准建设农业设施,大部分农业产业基地设施规模偏小且科技含量低。

第二,设施农业人才较少,服务高端设施农业的能力偏弱。农业行业利润较低,难以吸引从事高端设施农业生产的人才。XX市农村实用人才有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4%,其中,高素质农民仅有万人,占比不足%,服务高端设施农业的专业人才缺乏。

(三)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第一,XX市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总体偏低。XX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呈逐年缓慢增长态势。20xx年,XX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倍,比XX省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农业产业基地培育不足。在XX市5310个农业种植基地中,被评为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有58个,但同时具备农产品种植、加工能力的农业产业基地缺乏,农业产业基地大多只出售初级农产品,缺乏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

(四)现有品牌叫不响,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第一,地理标志产品少,区域性公共品牌难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公共品牌的打造要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依托,但从XX市农产品品牌塑造来看,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总数为443个,占XX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的%,全省排名第11位;农产品地理标志仅有5个,占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的%,全省排名第8位。地理标志农产品少且未有效打造成叫得响的区域性公共品牌。

第二,生产主体小散弱,农业产业基地品牌难塑造。从农业产业基地的生产主体看,生产主体多以种植大户为主,依靠农户力量很难建立品牌,且建立的品牌层次不高、附加值低,品牌稳定性差、持续建设能力弱,制约了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二、促进XX市农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当好土地流转"引导员",促进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

第一,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充分考虑土地的平整度、进地道路建设情况、承包主体的经济能力、流转后的产出效益等因素的前提下,依据市场导向定价,并定期在固定平台上进行公布。二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程序的监督,统一制定规范合同和程序,签订流转合同,并制定承包登记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村(社区)、村民小组在土地流转中的纽带作用,规范本村土地流转程序,确保村民土地流转利益。

第二,出台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土地流转惠农补贴政策,对达到额定目标面积且生产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基地实行阶梯式补助;对流转成效较好的乡(镇、街道)、村集体、中介组织以及带动效果明显的承包主体给予一定奖励。比如,政府对利用流转土地发展科技农业、规模农业的,针对其设施设备的建设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金融部门对流转土地用于开发高端设施农业且效益较高的农业产业基地给予贷款支持或低息贷款等。此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配套政策也要跟进,让农户土地能流转、敢流转。

(二)当好科学技术"推广员",提升农业产业基地的科技化水平

第一,构建多元融资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基地设施化。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基地因资金不足无法实现设施化的困境。制定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推进以土地经营权、机械设备、农业设施等充当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同时,可采取减免税收、贷款贴息等措施,支持企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并有序引导社会资金下沉农业领域。另外,还可参照山东省潍坊市的做法,通过健全资源变资金的金融创新体系,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大棚质押贷款等政策措施,将沉睡的资产转化为金融资本,开辟融资新途径。

第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科技落地生效。一是加强与省、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及省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可通过互派人员、签订协议等方式,建立新型科技农业推广模式。例如:与XX农业职业学院、XX师范学院、XX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产业基地,这样的农业产业基地,既可以作为教师研究、学生培养的平台,又可以作为农民学习的试验田,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和新型农民长期交流学习的阵地。二是统筹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和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每年对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技术考核。采取"送出去"的方式,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到国家、省、市各大平台开展交流与培训。在每一个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新技术能掌握、会推广、见成效。

(三)当好经营主体"培育员",推进农业产业基地产业化

第一,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推进头部企业产业链延伸。推进股权多元化,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引导产业链中下游的小微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向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链主"集聚,形成集聚、集合优势。加快推进链主企业与二、三产业主体融合发展;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向加工产业延伸,支持现有精深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升级,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第二,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主体做两端,群众干中间"的产业发展分工机制,支持发展"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模式,形成"龙头企业连接市场、合作社抓组织、农业产业基地和小农户管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

(四)当好农业品牌"塑造员",推动农业产业基地市场化

第一,塑造区域性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XX市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要联合推进农文旅平台融合,积极构建区域公共品牌基础设施平台或App,为区域公共品牌塑造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宣传渠道。成立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联盟,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立"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玉系"农产品品牌营销体系,塑造一批叫得响、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第二,增强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稳定性,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一是以质量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进大宗农产品优势生产基地的划分与布局工作,根据产业优势、精深加工专供及贸易出口的需求,加快推进特色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区域化布局工作,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产出一批特色、优质的农产品,以标准化和区域化确保品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基地生产环境、投入品管控、药残检测、产品加工、仓储运输保鲜等生产加工运输环节标准的制定,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二是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记、录入工作,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品质基础数据库和农产品可溯源系统,使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品质实现数字化、标识化和优质化以及加工原料品种专一化。三是以品牌宣传为引领,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新农产品品牌宣传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互联网、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营销推广体系,搭建农产品推广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的立体化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与本土网红、网络大V合作,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基地直播模式,唱响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品质稳定的农产品品牌;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依托地标农品中国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等公益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抓住中老铁路开通的机遇,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车厢营销",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的业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

上一篇:学法用法述职报告2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35 4084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