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报告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亲情的报告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亲情的报告【第一篇】

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初中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为了掌握这些状况的现状,寻求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议,我利用暑假在临近的各乡村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实践。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8%的留守儿童与其祖父母住在一起,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还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其中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只有22%选择向父母诉苦。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只有43%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有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在调查中,只有不到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对自己是关心的,超过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都不关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在调问卷查中,49%的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只有46%的留守儿童在周末学习,玩的人数达到14%。在学校学习态度好的留守儿童只有48%,35%的同学写作业是出于老师的要求。在被调查的100名留守儿童中,有77%的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没有其他的学习途径了。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68%的留守儿童认为如果政府努力帮助他们,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

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这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当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三种方式。

一是放任型。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那些接受寄养的人,担心引起误解,影响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不敢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少数祖父母也无意对孩子进行约束。这部分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学习完全靠自觉,生活学习缺乏监督。

二是溺爱型。父母一方在家或单亲的家庭,有的经济条件较好,无力关心孩子的思想,便只知道在物质上满足他们,或孩子一生气就顺从他们,导致溺爱。有的祖父母或寄养家庭认为孩子长期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疼爱,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事事依顺着孩子,长时间也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三是严厉型。一方在家的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当孩子一旦不听话或犯错时,就大声呵斥,动辄打骂;有的祖父母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书是南山竹,不打书不熟”、“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条,使用粗暴教育手段。

因此,这些孩子在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90%的留守儿童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他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在某个特别时期心态异常,出现失常的情况,严重的儿童也出现了偏激的举动。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亲情的报告【第二篇】

炎炎酷暑,灼灼烈日,燃烧着青春的激情,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3颗炽热的心也就在的这个夏日为着同一目标,合着同一节奏而跳动。

酷暑,起早贪黑,长途远行下乡访问,听不懂的区域方言等关键词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实践进程。还好,我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反而,越是遇到困难,我们越是有一股干劲儿和冲劲儿。虽然,刚开始我们一队十三人人有过争执,但是我们最终都经过讨论研究,紧密部署,最终制定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案。我们通过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走访了纸坊、庙山、湖泗等地方;我们也切入我们自己的主题,仔细访问残疾儿童家长目前生活的困难及所需,然后再将问卷归类整理,最终形成自己的统计结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关注新媒体上所散发出的各种消息,认真总结分析,形成与自己社会实践相关的资料。

说实话,这一路走来,我们大家都很疲惫。至今还记得,为了能能好的'作出调查报告,晚上回来我们志愿者先把听懂方言的家长的需求录音晚上回来仔细总结琢磨;至今也还记得每到一个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残联人员、我们志愿者顶着骄阳,满头大汗的面庞;也记得,那时候,为了统计调查数据,大家不吃饭加班、对着电脑时候的孤独与疲惫!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当我们现在站在这路的尽头,回首自己的足迹,回想着孩子们的天真笑容,家长们感激伴着期盼的眼神,觉得在积极当初并没有选错,也并没有后悔!反而,看着自己和伙伴们这路上歪歪扭扭的足迹,觉得自己真的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这一路,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成长!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在这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了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亲情的报告【第三篇】

一、研究背景: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动物,在许多人的眼里,猫的存在似乎就是一张废纸,在他们的身上也看不出他们对猫的那种关爱。其实,猫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们捉老鼠十分高效且彻底,是所有捕鼠器都无法代替的,且有些捕鼠药含有有毒物质,对人体、其他生物和环境具有很大的伤害。猫还可以治疗人们的抑郁症心理,因此现在猫已成为治愈系的动物。不仅如此,猫可以为人类减小蛇的危害。当然,猫咪对于一些文化的传承也很重要,比如猫步。

随着人类时代的迅速发展,养猫捉老鼠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新时代了,现在的猫也被许多多功能的捉老鼠仪器而代替,越来越多的流浪猫出现在街头,甚至沦为餐桌上的菜肴。为了让人感受到猫对自己主人真挚的感情,为了不再让那么多家猫成为流浪猫,为了让猫有一个安适的家,我们决定进行了这次对猫的探究活动。为了让现代社会有更加多的爱猫人士,现在由广州市一中的六位热血青年来展开对猫的研究性学习,让对猫冷漠的人感受到猫对主人的爱。

二、活动目标。

1.了解猫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猫咪的性格与情感表达方式。

2.掌握护理猫的技能,照顾好猫的起居生活。

3.在为流浪猫制作小屋和照顾猫咪们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互助协作能力。

4.通过接触猫咪,感受喂养宠物所需要的耐心和爱心,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文责任感。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11月25日(第一天):我们准备与猫猫做第一次的见面,但没见着。我们进行讨论分工、活动开展的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做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开题报告。

11月26日(第二天):老师正式为我们介绍小动物园里的三只猫猫。我们给猫猫洗餐具和清洁猫窝,给它们喂食。这是第一次与猫猫接触。猫猫们有些害怕我们。

11月27日(第三天):我们中午给猫猫们喂食和学习护理,包括梳毛、剪毛,简单的刷洗与辨别猫咪健康的方式。随后去了解南区的沼气的研究性学习,品尝美味的木瓜和番石榴等有机水果,使用沼气蒸煮粤式点心。晚上到科普楼和周老师、谢老师一起利用木工给流浪猫做一件小礼物——窝,我们先一一设计猫窝,讨论选定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制作。最后讨论门帘的用材和制作,在门帘的遇到了选材的难题,既要达到防风防雨的功能又能透气、舒适、美观,最后我们选择了人工草皮。

晚上,我们填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给野猫一个温暖的安乐窝,地点位于劳动技校北门,一只母猫和两只小猫,由于冷空气到达窝,另外旧的简易窝放在校门口有点突兀可能会随时清理,急需一个温暖的安乐。

11月29日(第五天):交观察日记,给猫猫喂食,护理,分享会和老师、猫猫告别。

周五中午和猫咪说再见!吃好!睡好!玩好!

三、结果与评价。

我们为小猫们喂食,为它们剪毛、做护理,给它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以及营造了健康绿色的.生活习惯。在课余时间,我们还帮流浪猫们做了一个小房子,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应该关注流浪动物,增强了对流浪动物的关爱意识,以及培育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清理猫咪的生活住所,如何与猫咪愉快地玩耍,和如何判断猫咪是否健康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学习,锻炼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和增强了我们的团结意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本次研究性学习十分成功,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照顾猫咪的技巧,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六个人一起为流浪猫做的小屋也十分实用,为本次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学生收获(可附学生作品):

在这次研究猫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之前不了解对猫的知识。了解到了照顾小猫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如何与猫咪们做朋友;给小猫咪们喂食;给小猫们住的地方打扫卫生;打理猫咪身上的毛;陪它们玩耍;给它们做保暖的物品等工作。期间,我们还动手给流浪的猫咪们做了一间小木屋,屋子里还有一些保暖和一些遮风挡雨的东西,让它们在冬天时也能够好好生活。

在我们野炊的食物垃圾桶附近,我们发现了前来觅食的猫咪们。我们才了解到在平时做好垃圾的分类,这不只是能够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还可以对流浪猫生活的环境做出有益处改善。那样的话,它们来找东西吃也不怕会吃到对于猫咪来说不健康的食物而影响它们的身体状况了。

记得在第一天的时候,小猫们都因为冷而躲起来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它们。在第二天我们才正式见面它们——熊猫宝宝、乐乐和阿c。但它们一看见我们就躲回了自己的窝里面去。当然这只是一开始的,在后面的几天里,我们与猫咪们渐渐熟络了,可以摸它们,抱起它们,帮它们打理身上的毛等等做一些较亲密的接触,就连前几天没露面的阿c也出来凑热闹了呢!真是与猫咪们相处欢喜的几天。

与此同时,这让我们增强了实践的能力,增加对猫咪的了解和与这里的猫咪建立了感情关系,有很多的舍不得,而且因为共同的兴趣与合作中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猫咪是我们大家很好的朋友,还是我们友谊的桥梁呢。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11月27日晚上我们到科普楼和周老师、谢老师一起给流浪猫做窝,我们先设计猫窝,讨论选定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制作。惭愧的是,我们对向往的猫窝停留在想象当中,锯子、钉子这些都是第一次使用,我们也经历着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猫窝的木工制作部分。而老师们花在小窝上的心思比我们还要多,帮助我们把理想中的猫窝变成了现实。在这里必须称赞一下我们亲爱的可爱的周老师和谢老师,感激不尽,我们真的很喜欢、很舍不得他们!

亲情的报告【第四篇】

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活动,它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为了积极响应十八大的号召,学校开展了“鼎力中原梦青春勇担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中的志愿者,我们光荣的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

现阶段,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促进弱势群体的就业,生活,福利保障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了。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于是,我们小分队,也决定亲自去体验,调查,感悟一下弱势群体的相关生活。所以,我们的调研主题就是关爱弱势群体,我们选择的实践地点就是许昌市社会福利院和许昌阳光敬老院。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的视角去解析一下有关弱势群体的问题,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想法,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一、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生活状况。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亲情的报告【第五篇】

摘要:随着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亲情观问题也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高等教育中,亲情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亲情观不仅反映了学生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学生的责任心。所以,面对大学生的亲情观问题,本文对大学生亲情观做出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原因,和解决方案。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呈现出既有传统道德影响的积极方面,又受功利性、个人主义影响的消极方面。因此,重新认识和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为了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做了“大学生亲情观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现根据调查结果,将大学生在亲情观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总结如下:

一、积极方面。

调查显示,当今我校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比较重视亲情。在回答“亲情、友情、爱情三者中,在您的心里最重要的一个是?”这一问题时,%的同学选择了“都重要,无分轻重”,%的同学选择了亲情。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日益上升,同学们的感情也日益变得外露。100%的同学选择用电话与家人联系,在联系的时间和频次上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在回答“在学校期间,一般多久主动和家里通电话?”这一问题时,%的同学选择了“一周至少一次”,%的同学选择了“半个月一次”,由于电话的方便和快捷,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比较主动。

二、消极方面。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加之父母和祖父母的溺爱,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

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孩子与家长缺乏真正的了解。尽管从调查中显示,%的同学选择了“一周至少一次”,%的同学选择了“半个月一次”与家人联系,但是普遍存在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谈心较少,彼此互不了解情况。在回答“当你生活中有烦恼时,你更愿意向谁倾诉?”这个问题时,%的同学选择了“朋友”,只有%的同学选择了家人。

在与家人的交流的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谈一些生活琐事,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很少。在回答“打电话回家的原因”这一问题时,60%的同学选择了“闲话家常”。在大学过程中,尽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较多,但是大多是嘘寒问暖,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很肤浅。另外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的了解也并不是很多。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由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也明显不足。尤其是大一的时候,不少同学不会处理生活琐事,不会安排生活费,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只会找家人或是朋友哭诉。在回答“如果你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的同学选择了“向父母求助”,%的同学选择了“寻求好朋友的意见或建议”,仅有%的同学选择了“自己解决”。久而久之,同学们生活自主自立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都对家庭过分依赖,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三、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讲究奉献少了,索取多了。如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安乐主义在校园中弥漫。同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在选择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尺度,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引起了质变。

2.学校教育中亲情教育的缺失。

伦理道德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套,脱离学生心理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教育更是缺乏。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学教育也是重教学、重研究、重实践、轻情感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亲情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到了一种缺失的地步。

3.缺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分学生不注重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人生观出现偏差,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表现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四、对策。

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大背景离不开亲情教育。“实现全民和谐一方面需要制度、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思想伦理道德建设。”现代德育教育的根本是端正学生品行,完善人格魅力,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是做事、做学问,而良好的亲情教育是一个能快速达到此教育目的的优选载体。“亲情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点,也是德育教育的回归点。”

1、校方领导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开设感恩教育课程,进而培养正确的亲情观,完善伦理道德教育。

2、创新亲情教育的方式,革新亲情教育的形式。

重亲情、讲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方法陈旧,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与社会脱节等。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亟待创新方式方法。大学里的攀比之风已经深深影响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即对亲情感恩的遗忘。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工助学、自食其力的艰苦;节约一粒米、节省一分钱的品质;奋发上进、勤奋学习;善解人意、与人和睦给父母带来一些安宁;创新开展亲情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养成优良品行。

3、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亲情教育之路。

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长的模范先锋作用。“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3]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伟大。亲情味十足的人既能爱父母,也能爱其他人、爱我们的社会。学校应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将亲情在育人中发挥到切实的作用,避免空洞的说教。父母的关心、理解、期待可以让学生奋发,成为我们积极进取的恒久动力,增强我们的信心和恒心,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4、创新亲情教育的方式,革新亲情教育的形式。

“首孝悌,次见闻”,重亲情、讲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着方法陈旧,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的现象。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亟待创新方式方法。大学里的.“比富”现象、攀比之风已经深深影响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就是对亲情感恩的遗忘。这种精神就是“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苦其心智,饿其体肤”;这种感恩,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调查感想:亲情不是随意添加到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它需要对方精心呵护,懂得宽容与理解。一家人在一起难免会吵架,但不要紧,因为亲情的存在,最终都会烟消云散。要知道父母永远是最爱自己的儿女的人。

亲情的报告【第六篇】

1、亲情,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她都将永久陪同着你。

2、亲情是多么可贵,正是它让我远离世界的孤独、悲凉与困苦。

3、亲情是多么平凡,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

4、人活着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有了这样的情愫,便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

5、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6、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8、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9、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

10、当我忧伤时,亲情给我抚慰;当我迟疑时,亲情给了我鼓励;当我欢愉时,亲情给了我祝愿。

11、亲情是最伟大的,不论你欢愉,懊丧,疾苦,徘徊,它永久悄然地走在你的路上,悄然地伴着你的终身。

12、亲情,它是一种最平常的东西,又是一种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亲情,原来这么重要。让大家珍惜亲情吧!

13、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虑,留下高兴;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亮。

14、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15、亲情是成长的摇篮,在她的抚育下,你才能安康成长;亲情是力道的源泉,在她的浇灌下,你才能强健成长。

16、亲情是一面帆,让大家破海渡洋;亲情是一座楼,为大家挡住寒光;亲情是不灭的焰火,大家的人生被它照亮!

17、亲情就在大家身边,等着大家去挖掘,让大家人人做一个有心人,去努力品味身边的亲情,丰富多姿多彩的人生。

18、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

19、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的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轻易受骗和轻易满足的啊!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

20、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亲情的报告【第七篇】

学校开展“亲情关爱活动”,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在乡下生活的太姥姥。老姥姥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身体还算硬朗,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姥姥却很节俭,给她买的好吃的总是舍不得吃,留着给孩子们吃,衣服也不舍得穿新的,总是穿着孩子们穿下的旧衣服,还说穿这样的旧衣服心里更舒坦,但老姥姥对子孙们却很大方,每次到老姥姥家,她都会忙里忙外的找好吃的,把自己不舍得吃的好东西拿出来给孩子们吃。

眼看就要过年了,不知道太姥姥家准备的'怎么样了,年货备齐了吗?卫生打扫了吗?春联贴好了吗?带着这几个疑问,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太姥姥家。刚到大门口就看到红艳艳的春联已经贴在了大门上,春联是我帮太姥姥写的,上联是:主爱高如山,下联是:神恩深似海。也许你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写这样的春联呢?因为太姥姥有自己的信仰,她信基督教,这幅春联是我特意为太姥姥写的,每年春节前,我都会为太姥姥写上一副基督教的春联,太姥姥总是高兴的合不拢嘴,不住声的夸我写得好,来人她就会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自豪的说:“看看,这是俺重外甥给俺写的春联。”在得到别人的赞许后,太姥姥心里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我们进了屋,太姥姥不灵便的腿想站起来迎接我们,妈妈过去把太姥姥扶住了,不让她起来,我看到太姥姥脸上满是喜悦,高兴的说:“你们怎么有时间来了?”妈妈说:“快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您,还有什么需要。”太姥姥说:“什么都不缺,只等着过年了,陪我说说话就好了”。

妈妈帮老姥姥打扫卫生,并且给她做好了饭,我坐在太姥姥的身边听她给我讲耶稣的故事,太姥姥都这么大岁数了,可她还是带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圣经,每天都不断的学习,每当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勾出来,等我们来或者别人来的时候告诉她,高兴的时候还会唱上一两曲,我很佩服太姥姥这种学习的精神。

饭做好了,妈妈让老姥姥吃饭,我看见太姥姥站了起来,闭着眼睛祷告了一番,然后才坐下开始吃,太姥姥每次吃饭前,都要进行一番祷告,告诉我这是“谢谢饭”,也就是感谢耶稣保佑让我们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

饭后,我和爸爸给老姥姥扫了一下院子,妈妈陪太姥姥聊了很多家务事,虽然我没听见他们聊得具体内容,但从太姥姥不时发出的笑声中,我明白老姥姥很开心,有我们陪着她很高兴。

调查结论:通过亲情关爱这个活动,使我感触很深,人老了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应该抽出时间多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让他开心,祝愿太姥姥新年快乐,健康、长寿!

亲情的报告【第八篇】

父母的爱如树一般,在你年幼的时候对树说:“树呀!请让我坐在你身上;”在你上学之后对树说:“树呀!请让我拿走你的树叶;”在许多年后,你成家立业之后又对树说:“树呀!请把你的树身给我;”在你年迈的时候又看见了树,那时它只是一个枯萎的树根了!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我们生活在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里,是谁给予我们点点滴滴的教诲;是谁在我们扬帆前进的道路上少受挫折;是谁在我们哭泣.苦恼时带来轻轻的安慰?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眼睛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注着我们的一切!

父爱无言,父爱似金。

父亲,是一座高山,他那样的英伟,是我们最强的依靠;父亲,是一栋大厦,他那样的安稳,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同时,父亲是一个坚韧的男人,为了家,他付出了所有。

父爱就像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像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变的泪水。

长大了的我们,经常会忘记回家的路,不管有心还是无意,但是我们曾体会过步入晚年的父母的心境?多回家看看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父母知道我们的心中至少还有他们,多往家跑跑,因为我们已经欠下太多的感情债。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滑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那些往日的忧患,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容就在记忆深处里就历久弥新,不要忽略那些真情,莫让岁月的风霜掩盖了那世间弥足珍贵的亲情,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它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熄灭,它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为我们驱散黑暗,带来光明。

是的,父母的爱就像刺进心脏的那一缕阳光。

亲情的报告【第九篇】

我们去了许昌社会福利院看脑瘫儿童,那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算是不错的,首先许昌社会福利院,坐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没有喧闹的环境,对于那些儿童的恢复是不错的,内部的布局,卫生看上去也蛮不错的样子。我们志愿者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还算踏实一点。后来我们又去了阳光敬老院,一进走廊,我就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是的,我承认,老人年纪大了,可能会有味道,可是不是与洗的不勤也有关系呢。其次,我看到了,做饭的地方,当然厨房是不能进的,外边的洗菜池看上去真的不干净。由于暑假天气酷热,敬老院的人员也为他们准备了绿豆汤,看上很欣慰,但是,满满一大锅,放到室外,我看到了苍蝇。总之,敬老院的环境说不上脏乱差,至少不敢恭维。这是我们调研的两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以此去猜测一下其他的相关机构呢。是不是和它们有相似问题,或者更严重呢。为此,我还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就有相关报道说敬老院是饲养场,虐待老人,虐待儿童等问题。目前来看,敬老院老人们和福利院孩子们生活状况确实值得担忧。

二、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问题。

关于福利院。

1封闭式管理。我看到那些脑瘫儿童,衣食住行都在院内完成的,连他们学知识也在院内,除非有工作人员的带领,他们都不能去院子里,更不能说院外玩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社交范围都在福利院内,几乎失去外界的接触。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培养,或许会孤僻,更容易出现自闭吧。

2长期探望者少,儿童缺少与人交往的经验,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问及工作人员只有14%的人会长期探望,%的是随着单位来的一次性活动。

3缺少正规的亲子交流,无法提供持续性的照顾,真正愿意领养的少之又少。仅有%的表示愿意真正领养。

4工作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专业程度差。我看到福利院清一色的都是女性。是的,女生更细心,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幼儿园老师大部分是女生是一样的,孩子身上缺少阳刚之气。只有女性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好的。

5所接触的传媒比较少,知识面狭窄。他们大部分时间看动画片。图书也少。

关于敬老院。

1、敬老院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

资料显示民政部出台过《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至今已有16个年头,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急需上级部门尽快出台新的敬老院管理办法。虽然近期出台了新的《老人权益保障法》,从管理机构方面是健全了。但敬老院管理模式还没有列人规范化、法制化。

比如:敬老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还没有具体化、法制化、有条件地方办起来了,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办起来了。只不过是条件标准有差异。这只能是因地制宜而罢。住宿生活条件存在着区别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章程和模式。

3、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安全措施、硬件服务跟不上。我看到阳光敬老院都是老人服务老人。据调查了解,有些敬老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供养服务队伍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不熟练,服务工作不到位。有的敬老院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硬件建设与内部管理不够衔接。

三、当前敬老院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一些建议。

对福利院的建议。

1.福利院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儿童有给你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增加其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庭寄养,使其充分的感受家庭的温暖。

3.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招募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使其福利院儿童得到很好的照顾。

4.政府加大对福利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岗位报酬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既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人才服务福利院,顺便还可以当前一些人就业难的问题。

5.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就被抛弃,他们有不同的疾病。我看到的就是脑瘫儿童。那么,能不能减少脑瘫儿童的出生率呢。杀死一条生命看上去好邪恶的样子。但是对于结婚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做好婚前体检,定期去检查宝宝,宝宝有病果断听医生的,该打掉的就打掉,是不是太邪恶了,可是减少这些儿童的出生率,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利。有时候,妈妈一个不忍心,结果造成了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所以,生个健康宝宝很重要的。

6.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可以提倡一下,少生优生。

对敬老院的建议。

1、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尽早出台现行《敬老院管理办法》,要从管理模式、管理渠道、管理途径、管理办法上,使其能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政府职责。多部门多渠道投入资金,鉴于目前各敬老院供养标准偏低,日常开支有困难,有缺口问题,财政应继续加大对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资金投人,让五保老人享受到社会温暖,在这片福地安享幸福晚年。

3、树立服务工作新理念。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我认为是否让五保对象都能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首先取决于五保对象的自主选择和意愿。对身体条件差、生活不能自理且无人照料的老人即使他们不愿人住,仍应全力动员,确保对象入住。同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注意提高集中供养的管理水平并予以稳定的财力保障。

4、动员全社会上下增强慈善意识。扶老帮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人们的慈善意识,提高慈善事业的广大公众认可度。并树立慈善典型,激发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培育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感。

在敬老院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上应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因此,一方面应该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另一方面,调动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全社会为农村五保供养事业进行积极募捐,鼓励企业,公共机构等群体组织,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踊跃捐赠钱、物品。

5.不断提高和完善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实行院长负责制。采取竞聘和任命相结全,管理人员采用聘用制,首先选配好一位好院长。院长必须具备热爱敬老事业心,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具备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做到文明办院,民主办院的理念。要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老人们心情舒畅,安度晚年,应在院内增加一些老年健身器材以及娱乐设施,并经常组织参加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6.政府支持号召年轻力量进入敬老院,特别是护理专业,更好的让大学生走基层,服务大众。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意识,老人们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人们也接受了新的思想。

资料显示据联合国预测,到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同时,据1991年统计,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62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6000多名,其中自费入院的残疾儿童800多名。所以敬老院的老人和福利院的孩子,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我们应该好好的去思考和解决了。

当前的中国有很多问题,除了弱势群体的问题,还有反腐,道德滑坡,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经济发展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承认中国的不完美,但是,我们也应该相信国家,相信政府,相信未来。因为我们不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国外,所以不应该盲目的去喜欢和崇拜外国资本主义的政策,生活等。相信,每一种体制的发展在历史的潮流中都会遇到问题和挑战,如今,我们政府换届,新的血液的存在,我们应该客观的看中国,理智的看社会,剖析社会热点,分析社会问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多看相关新闻,好好学习,学好技能,毕业的时候找个工作,踏实工作,在某个角落,安静的建设我们的祖国。拒绝做无所事事的愤青,只有满腔热血,却在大学里荒芜,自己不努力去抨击体制和社会。成熟的标志就是接受社会的磨砺,在成长中学会忍耐奋斗,但要保持赤子之心。

亲情的报告【第十篇】

近年来,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近20余万人,为农村家庭带来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针对这一现象,自去年起,由县妇联牵头,组织教育局、劳动局、团委等多家单位对全县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是以乡镇为重点,进行全面排查。二是以学校为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三是召开教育专家、部分家长的专题研讨会。此外我们还对我县“留守儿童”现象比较特出的孟兴庄镇为试点,重点展开调研。

据统计,孟兴庄镇共有万人口,17所小学,在校小学生为4908名,其中1860名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占学生总数%,1330名儿童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占学生总数的%。该镇所有“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照料的占86%,寄养在亲戚家的占14%。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长、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面中,呈现明显的薄弱环节,“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现结合此次调查,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生成绩不佳。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2%。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而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种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当然,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炸弹”。

3、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4、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那么就可能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此之重,下面就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五条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宋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习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县已有寄宿制学校10余所,但仍不够“留守儿童”的需求,因此,此项工作还要大力推进。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我县寄宿制学校新知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开设了家长联系热线,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全县成立了30个家长学校,组建了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6、整治“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了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7、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5 2321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