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调研报告【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大学生调研报告【汇编4篇】”的文档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调研报告【第一篇】

大学生都开始面对现实,走向社会。打工无疑是很好的途径,甚至在校园内形成潮流。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观念变化。观念的变化带来的各种现象则值得我们关注。

89%的老师和家长支持大学生假期打工,他们认为大学生通过打工不仅可以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让课本知识得到实践。仅有11%的家长和老师不支持孩子平时打工,他们认为那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业。有78%的人认为大学生打工是为了锻炼自己,17%的学生认为打工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也减轻自己的压力,有5%的老师和家长认为大学生打工是为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

在打工时是自己找还是通过中介机构?有的同学是通过中介机构的,他们认为中介还是比较可靠的,虽然收费有点贵,最终还是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不要被一些中介蒙蔽,要慎重。有的是自己在外面贴传单,自己宣传,效果也挺好的',

打工受骗:

骗财:

一:中介诈骗 有一些非法的中介机构,抓住了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额的中介费却不履行合同,不及时地为大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乱收押金 有些用人单位声称为了方便管理,向应聘者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保证金,并许诺工作结束后退还,然而工作结束时大学生只能领到工资,保证金却不见了踪影。

三:直销、传销本来是以销售人员的名义上岗工作,公司却让应聘者如法炮制去哄骗他人,

骗力:

一:克扣工资

二:网上欺骗有的在网上发布信息,要求应聘者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工作,比如翻译、创作等。然而学生从网上把内容发过去之后,就会被告之不能采用,其实他们已经利用了学生们的信息或智力资源,但是在网上很难取证。

骗色:

一些不法之徒往往把目光盯在女学生身上,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轻易相信人的弱点,进行犯罪活动。

规范打工问题: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社会上打工兼职的在校大学生一旦合法权益被侵害,劳动监察部门一般情况下不接受其维权投诉,大学生要维权,只能上法庭打官司。但昂贵诉讼费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往往令贫寒学子望而却步。

在校大学生打工维权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症结之一在于现行《劳动法》并未将在校大学生包括在调整范围内,在校大学生只能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权。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所要争取的不过几百上千元钱,但诉讼成本可能高达好几千元。,并且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打官司打不起,只好忍气吞声。但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来维护呢?四川大学法学院教师、法学博士莫小雨认为,解决在校大学生打工维权难,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制度保障,对现行《劳动法》进行修改,把在校学生包括进其调整范围,切实降低他们的维权成本,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此外,一是政府加大力度宣传劳动法律法规;二是假期到来之前,高校让大学生们掌握相关知识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工商等职能部门在企业办理或换发相关证照时,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形式,督促其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将这一内容作为“市场准入”门槛。

对大学生打工者而言,打工者的三思是必要的,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打工”不能放弃学业。

大学生打工者的第一身份是学生,因此我们在处理打工和学习时,应以学习为主,打工为辅。

二、“打工”要为“能”动而不为“利”动。

挣钱确实也是打工的一个目的,但这不应该只是唯一目的。对大学生而言,如果能利用打工增加社会能力,这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打工”最好能与自己所学专业的有关工作结合

三、“打工”应擦亮你的眼睛,提高自身素质

“打工”其实也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在良莠不齐的社会大染缸里,必须有一双洞察社会的慧眼,在思想上多一道防线,提防一些居心险恶的人。

大一、大二做家教固然可以,大三、大四仍然做家教,就不太适宜了。一般来说,大学生们开始大学生活以后,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独立。尤其是到外地读书的同学,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所以,大一、大二做一些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是相当必要的。

在这些“有益”的工作稳固之后,就应该寻找更为“有效”的兼职工作,为走上社会或者是进一步深造做好实践准备。学习传播的学生适当在媒体单位兼职,学习电脑技术的搞一些小编程,学习外语的做适当的翻译、导游工作。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对学习、对生活、对深造都有极大的益处。既提高了打工的“效率和效益”,又使大学生从“劳动者”,转变成了社会的新兴创造者。

大学生调研报告【第二篇】

忙碌的高中生活已经渐渐远去,在过往懵懂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应该认真地给自己一个客观定位,在这个动手力极强的现代生活中,大学正是一个锻炼我们、提升我们能力的好地方。在大学这个孕育希望催熟青果的天堂里需要更多的实践所带来的休闲元素来催活,活到老学,我们凡事不能纸上谈兵。

实践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我们能力的锻炼,也是我们是否适应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社会考验。这次调研报告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为了能更好的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我决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从各个人们的生活起居了解起,生活方面包括得很广泛,大致从“消费”、“作息时间”、“课余爱好”等一些繁琐小事情入手。这样不但能更好促进各个校友的沟通,还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信息,更加了解生活,结交更多的朋友。 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别的 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社会实践经验缺少,身份独特等,他们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观念。一方面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济上并不能独立,没有自己固定的储蓄和收入,消费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落后使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仅仅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情况,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之提出一些良好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同时对照自己也可以更好的发现一些问题,自我反省,促进自己建立更好的消费观,做一名以身作责的大学生。

调查方式

网上贴吧问卷,随机在生活中抽问等。 调查对象 在校的大学生 调查时间

20xx-11-02至20xx-11-22 问卷情况

70人,占总人数的35%,女生130人,占总人数的65%。

数据统一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人每月的消费额度集中在500——700/月,符合正常的消费。 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低,基本上靠父母,属于“寄生”,因此很多都是比较节俭的。从消费额来看,学生消费额具有不同的层次的大很大的差距,家在城市里的大学生一般消费额在700元以上,少数还有些超过1000元/月。从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来的大学生消费大多集中在450---500左右。学校周边发展情况对大学生的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波动。

大学生的消费除了饮食外还包括其他的`一些额外消费。如买衣服、上网、打电话等等。经调查,主要额外消费最多的事买衣服,以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衣服方面的消费额度也较大;其次就是一些聚会,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等;之后就是上网、打电话和网银消费,这些事适合一些较懒不爱运动的同学;极少数是花费在零食上。有点大学生在这些额外消费上花的功夫过于大,消费观趋于不合理。

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中,就实用价值观念方面,极大多数人很重视。在这个“山寨货”泛滥的时期,他们并没有盲目的追求时尚,他们在自己十多年的消费中懂得了什么才是“货真价实”,懂得了怎样去选购自己喜欢有实用的商品。‘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不甘落后,努力追求时尚’这些只是一些人的片面说辞而已。

就品牌方面展开的调查来看,大多数人集中在重视和不关心上,而选重视的人也是集中表现在一些艺体生上,可能是他们专业促使他们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吧,但是他们相对来说更重视一些知名度高的、质量好的品牌。在这个精神物质与消费同时发展的年代里,物欲享受正充斥着一些享乐主义的头脑,但是更多的人更重视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

从调查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方向趋于良好。都有较强的节约意识,大多数都发扬了我国“节约就是美德”的传统文化,节约观念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由表可知,65%的大学生认为节约就是美德,20%提倡适当的节约,15%认为现在年轻,该享乐就享乐,用不着太节约。这是一个知道欣慰的数据统计。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了解自己并无资金来源的群体,不能贪图享乐,这在大学生的生活和理财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关于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图可知,很多的大学生在消费时候不够理性。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的好奇心极强。经调查知60%的大学生在面对自己喜欢却实用价值不大的商品不能抵挡住诱惑;30%的自控能力较强,能抵挡部分;只有10%的能保证自己能经得起诱惑。

其次是他们的经济方面不够独立。58%的个人储蓄来自于父母,23%来自于自己新年的过年费,只有19%的来自于自己平时打零工挣得的钱,而这19%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也证实了中国的另一个名言“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学生一般都处于成人状态,在国外他们这已经远离了父母自己谋生,而在中国却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完全依赖与父母,明明自己能够赚钱的但事实却不尽人意,或是令人很失望,曾经做过兼职的大学生也是少之又少。他们过于缺乏独立意识,对父母依赖太过于强。

“时尚”不老“时尚”,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中手机、电脑在平凡不过了,在21世纪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里,过多的大学生并不是以这些应用到学习上,更多的是拿来娱乐,只有很少的同学会花在图书馆上,而更多的大学生大手机和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一样形影不离的。他们的作息时间也极不合理,晚睡晚起已经成为了潮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睡早起身体好,在这一方面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偏激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刚从“鸟笼”般的封闭式高中走出来,步入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开阔的大学校园,几乎全方面的与社会接触。有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浪漫奢侈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及时的发现与给予正确的纠正,极易形成心理趋向雷同。 另外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约束久完全放纵自己,如上网、聊天、打电话等等,空虚,寂寞就用一些奇装异服来装扮自己引起他人注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不仅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还会对周边的人和校园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其中很多不良行为的偏激来源于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在父母心中都是心肝宝贝,一向有求必应。生活费方面也远远超出子女的正常水平。而周边的一些并不富裕的人攀比,这种攀比心理在校园里形成“蝴蝶效应”,这对校园的正常消费是不利的。

甚至会使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择手段,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生理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学生消费还随着周边环境影响,有些必需的学习用品价格高额但又不得不买,这给并不富裕的大学生开支造成极大地负担。 调研结论及建议

应该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他们的理财观念。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薄弱,他们没有自己个人收入大部分收入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且也不会理财,生存能力较弱。应该在课余时间好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出去实践实践,也可以去图书馆看看关于一些理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生存能力。让自己的情商、财商、智商方面成为达人。

另一方面应该学会知足常乐,不要过度与他人攀比,现在的自己并没有攀比的资格。无谓的攀比会让我们进入消费误区,不要盲目学习大人们的礼尚往来,我们应该应时代的潮流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要重点表现在学习上、能力上,而不是所以的事情都要强于他人。生活上次于他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太过于重视个人的外表。富裕的家庭要节制子女的生活费,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美德,较好的理财;不富裕的不要过于压抑,可以适当做做兼职来缓解,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总的来说家长给适量的生活费是对大学生百利无害的。同时高校也应该以青少年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而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的校风。此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有关合理消费的讲座让大学生对理财方面更加了解。

大学生调研报告【第三篇】

一、调查结果

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当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自身素质的严厉要求。

人际交往:人际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教育与企业的需要脱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情感问题:大学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部分同学通过爱情排解心理压力,有的女同学或者男同学过于腼腆,和异性在一起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知心朋友(65%)、家人(26%)、男/女朋友(14%)、老师(9%)、学长、学姐(6%)、心理咨询员(5%),而有38%的大学生选择不找任何人。

调查结果从积极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学遇到心理困扰会他人倾诉,从反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为什么选择向朋友倾诉而向父母倾诉的人少呢?大学生认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沟,自己的一些事他们根本不了解,也不认同。而且大学生已经成年了,能够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果碰到一点点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不了解情况,往往干着急,也难以解决问题。

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调查结果显示:当周围朋友存在心理问题时,87%的大学生会开导他、8%的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无所谓、对外宣传他有问题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远躲多远。表现了大学生热心、乐于助人的一面。

85%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

在问及多长时间去一次心理咨询室时,1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一个学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选择自己从来没去过心理咨询室的大学生达85%。

3、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挥作用不大,前来咨询的学生人数不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是,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人员信任度低、咨询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前来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并不多。

95%的大学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时,95%的大学生表示要认真对待,根本不用在意的占2%,仅有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68%的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辅导的项目依次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68%)、解答一些思想问题(56%)、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50%)、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30%)、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39%)。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在不同的年级、性别需要辅导的内容不同,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渴求专业心理辅导员能对自己提供一些帮助。

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最应该加强的工作是深入学生中多沟通。

调查中:5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深入同学中多与同学沟通, 2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12%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仅有7%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应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二)高校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要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深入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

(三)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肯定对方、真诚热情。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四)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为大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学习方式和就业观念,降低自身期望值,实现多形式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下基层、到西部去、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大学生调研报告的范文【第四篇】

校园贷调查:77%大学生不懂资金借贷法律知识

IT之家7月18日消息 非法校园贷引发的大学生安全事件仍不断发生,经常有大学生无力偿还校园贷的报道出现在网络。共青团陕西省委权益部组织法律专家成立课题组,针对在陕高校大学生群体,设计、发放调查问卷563份。报告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校园贷”风险仍缺乏足够认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陕西大学生每月所需的生活费,仅有28%保持在1000元以内,59%为1000至20xx元,13%超过20xx元,还有占2%的少数学生月均花费超过3000元。

调查还显示,%的学生表示,即便在经济紧张时也从未考虑过“校园贷”;%表示偶尔想过;%认为“校园贷”不可靠;%表示赞同,但自己不会采用;约%明确表示不赞同“校园贷”方式。只有%的学生,赞同并表示会使用“校园贷”消费。

受访大学生中,50%关注过大学生因无力偿还巨额贷款自杀的事件。%能够认识到“会因此陷入数额不停增长的债务旋涡”;34%认为“不利于引导大学生正常的消费观”;%认为“会有可能遭到资金供应方采用不法手段追偿债务”。另有%、%、%、%的学生,认为会“留下不良的诚信记录”“形成攀比风气”“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拖累家庭”。

但值得一提的是,对“校园贷”,仅有10%“十分了解”、%“基本了解”,%“不了解”。多达77%的大学生不了解关于资金借贷涉及的法律知识;46%认为不用一次性还清,可以边消费边解决资金问题;%认为借助金融平台可以养成现代消费习惯。

另外,调查中,%的大学生表示因急需资金,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校园贷”。在已经使用或正在使用“校园贷”的人群中,只有%的男生。女生群体不仅使用人数更多,且认为“校园贷”更可靠的比例也更高。

35 899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