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涵盖细胞结构、遗传、进化、生态等领域,揭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适应机制。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生物学知识点总结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1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总体看,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13、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4、生物圈范围: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2

(1)蛋白质的跨膜转运

主要是指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线粒体、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但进入内质网与进入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的机制又有所不同。

(2)膜泡运输

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运小泡从糙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其中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输小泡的定向转运,以及膜泡出芽与融合的过程。

(3)选择性的门控转运

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选择性地完成核输入或从细胞核返回细胞质。

(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

在细胞分泌与胞吞途径中主要的膜泡及运输方式

主要膜泡有:COPII、COP I、网格蛋白有被小泡

COPII有被小泡介导顺向运输,即从粗面内质网(RER)到高尔基体顺面网状结构

COPI有被小泡介导逆向运输,即在高尔基体内膜囊问和从顺面高尔基体膜囊和高尔基体顺面网状结构到RER。

网蛋白有被小泡从高尔基体反面管网区出芽和从质膜内化而形成,脱去包膜泡与后期咐内体融合。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3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细菌放线菌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

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4.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6.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7.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

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19.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21.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未分裂)(以分裂)

2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2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2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2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26.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或星射线周围聚集着很多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物理状态叫线粒体提供能量

27.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28.纺锤体分裂中能看见(是因为纺锤丝比较密集)而单个纺锤丝难于观察

29.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

用途: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30.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篇4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食物网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人们利用转基因羊生产含有药物的奶,这叫做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点发明创造出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叫做仿生,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篱笆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感染)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6.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5 4554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