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制度的形成优秀10篇
士族制度形成于社会动荡与政治变革之际,依托血缘与地缘关系,逐渐巩固其在权力与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影响后世?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士族制度的形成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高考必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京剧的形成 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1)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1秦始皇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建立这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2如何评价始皇及其所创的制度?
【导入新课】
(1) 以近年来火爆的影视穿越剧作为切入,如《穿越时空的爱恋》、《寻秦记》、《神话》、《宫》这一系列的影视穿越作品。并重点以《寻秦记》的相关剧情为入口,直接进入本课讲解。
(2)背景(条件):
客观上:1、诸侯混战,加强各地的交流联系,民族交流、融合。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使秦国统一所消耗的精力减少。
3、诸侯长期混战,人民生活困苦,渴望和平。(民心所向)
主观上(秦国):
1、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2、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重视人才,采取正确的策略。
(3)过程:先后十年,灭掉了韩(230)、赵(228)、魏(225)、楚(223)、燕(222)、齐(221)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4)意义:(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融合、对外关系、历史因素、个人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教师总结】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至高无上的皇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央集权制度”。那 (背景)
最重要的就是: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
经济根源:传统的农耕经济,
现实原因:大河文明,国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秦王朝总结西周以来实行分封制的教训,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
理论准备:战国韩非子的法家集权思想。
【教师总结】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教师讲述】
“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
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是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
“五帝”是指炎帝、黄帝、颛顼、尧和舜。
是指少昊氏、颛顼、帝喾、尧及舜。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的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制度有哪些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
汉代冠服制度的形成 篇2
佛教的传入与书院制度的形成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这样。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传入,无论对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接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别影响了书院制度的形成。
作 者:付瑛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刊 名: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B9 关键词:见义勇为氛围的形成需要制度的跟进演讲 篇3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 “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 (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zhengzhidongdang,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
(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
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少府: 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治粟内史: 全国财政税收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
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
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乡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
亭长
里
里正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概括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培养学生主动思
考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然后把特点概述为:官职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秦的统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那么秦朝的疆域相对前朝有怎样的变化呢?(投影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注意秦朝疆域的外围颜色)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秦朝疆域广大,秦朝境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
秦朝统一后,颁布秦律。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后来居上,跃居七国之首。秦朝制定秦律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秦律集中体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但秦朝的秦始皇父子片面地强调了法家学说中严刑重典的一面,忽视了“赏罚并用”“刑当无多”的重要内容。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灵渠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全长三十多公里,沟通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后,在原来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今天驰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眠县),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长城的修建,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概括出
积极方面:①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秦始皇大兴土木,增加徭役、赋税,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典型的工程是骊山陵墓和阿房宫。秦朝每年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汉书·严安传》)。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是前期的20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政府。除此以外刑法严酷。如“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严酷的刑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秦短暂而亡。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见义勇为氛围的形成需要制度的跟进 篇4
重庆解放碑发生袭警夺枪案不久,13日晚8时30分左右,重庆江北区最繁华的地段―――观音桥商圈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案,一卖西瓜的男子在追歹徒时不幸中枪。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两案是否有联系。然而,因见义勇为的男子却面临着无钱医治困境。(《天府早报》8月15日)
见义勇为是我们这个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原因是在于我们大家都渴望身处在危难中,他人都能站出来援之以手。然而,现实却总与我们愿望形成巨大反差,勇于、敢于见义勇为的人实在太少了,并且更令人心酸的是见义勇为的英雄经常流血又流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才能在全社会有效地形成见义勇为氛围?
无庸讳言,道德的教化始终是我们倡导见义勇为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擅于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典型的事例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正气。但是,仅仅如此恐怕还远远不够,相关的制度跟进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笔者认为,要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用制度来倡导见义勇为的氛围,制约国家工作人员见义不为。中国社会向来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官员的举动影响着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比普通百姓要更高。因而,除了法律规定的对于负有特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特定情形的见义勇为是其职责外,有必要在所有国家工作人员中推行应当见义勇为的准则,对于能见义勇为而不为者,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明确规定,检察人员遇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可取。
其次,法律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弘扬见义勇为氛围,要确保英雄流血不流泪。目前,对于被求助者不理、不问见义勇为的情形,只能用民法中的无因管理的规定,要求被求助者给予适当补偿,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对于被求助者不作证、作伪证及不及时救助受伤或处于困境的。见义勇为者,法律应当规定要视情形给予被求助者行政、刑事处罚,并且法律还应当规定见义勇为者在这种情形下,有权要求法院判决被助者给予惩罚性的赔偿。
再次,要尽快建立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国家补偿和鼓励制度。从理论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英雄的见义勇为行为实际上是承担了国家本应当承担的义务,因而,国家就应当补偿英雄的损失,鼓励其为国家分忧的行为。当前,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但这种基金会大多是民间性质的组织,其资金来源没有保障,其能救济的数额较小,受惠的对象也较少。因而,国家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机构,确保每个见义勇为者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并且对见义勇为者对象、性质的界定不宜过窄。前不久,吉林省长春市知名自由撰稿人阿芒为保护女友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不受劫匪的侵犯,在住所楼道里与5名持刀劫匪搏斗中不幸身亡。有人认为:见义勇为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就是在陌生人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时给予帮助。笔者认为,为弘扬人人都站起来与犯罪作斗争的社会正义,就不应该对见义勇为作如此过窄的理解,对于为保护女友与犯罪作斗争当然也应算是见义勇为。
但是,笔者并不赞同参照西方一些国家的规定将见义不为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罚。因为,见义不为的行为在中国还不能算是突破了全社会不可容忍的最低道德底线,需要用刑罚处罚。并且,在当前许多群众还奉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观念的情形下,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是一种迷信刑罚万能的思想,必然也会带来“法要责众”的尴尬局面。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
邮编:341000
tao1991@
tao9928@
见义勇为氛围的形成需要制度的跟进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经典 篇5
教学设计
人文系12-8班 张琳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内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秦朝时期发展确立起来,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阐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第二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则通过阐述皇帝制度的建立与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这一层面的表现与特点;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则叙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上的体现,即郡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上一版本的历史教材列有对于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与评价,新教材中删掉了这一部分,但在课标中又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教材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相对于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秦的统一使得秦朝逐渐创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在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上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了之后的封建王朝,该制度经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着贯穿整个单元的主线作用。
本课内容政治性强,比较抽象,尤其是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一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由于平时媒体的传播(如电视剧等),比较普遍地以秦汉为素材,因此,学生会对秦始皇等历史人物以及秦朝的一些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涵义”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上,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与解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剖析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与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比较、归纳和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利用角色置换、历史短剧表演和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的生动性。
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以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某些方面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借鉴其中对于当今建设政治文明有指导意义的部分,同时也强调要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能做唯唯诺诺的奴才,做到真正爱国。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设计说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课的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颇为陌生,也不易理解。因此,我认为要将这一概念分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部分来解释,通过讲解“皇帝制度的确立”和“中央官制”的内容来使学生理解“专制主义”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其主要特点是皇帝的专制独裁,它是一种君臣关系,其中蕴含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本课内容十分重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是后面几课的重点内容,因此必须在本课先打好基础;而通过讲解郡县制的推广与完善来使学生理解“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这其中又蕴含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样是后面几课也要重点讲述的内容。因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性知识,必须作为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说明:课本教材只是说明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对于其作用和影响并未涉及。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这一制度作出自己的评价。由于“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因此要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颇具难度。)
·教具准备
幻灯片、盒子、纸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近来,由于清穿剧的热播,“穿越”又一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历史课也因此增加了一个功能:为所有渴望穿越的人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穿越到哪个朝代了,皇帝是谁,这个朝代有哪些特征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穿越的第二热门王朝——秦朝,深入地去了解一下秦始皇和他的王朝。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引起学生对秦朝的关注,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
【推进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师:大家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最终走向了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诸侯争霸战争拉开了帷幕。到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逐渐形成战国“七雄”,秦就是其中一员。我们都知道,秦是这场兼并战争的最后胜利者。那就请同学们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秦为什么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呢?(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于以前学习的历史知识都记得很清楚。秦的一统天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占据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具备了强大的自身实力。总结说来,秦的胜利有以下几个原因: (课件打出)
有利的外部环境: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
自身条件:A 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B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客观上有利于秦的兼并战争。
人民渴望统一,秦的一统天下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说明:这一块内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创立的背景与条件,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了解即可。但在教学中要强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因素,从而将必修一与必修三内容相整合,将政治经济与文化都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课件打出秦灭六国的地图)这是当时秦灭六国的地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秦先后灭到了哪六个国家。
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于公元前230-前2,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设计说明:地图中,秦每灭一国,该国都应变成与秦同一颜色,最后由“七雄并立”的色彩缤纷归于“秦一统天下”的同一颜色,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实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序幕。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师:秦王嬴政在灭六国建立秦朝后,最迫切的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中央层面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我们先来看下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
师:天下初定,秦王嬴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一个霸气的尊号。那么他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始皇帝呢,这三个字有着怎样的深意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称号由来
初并天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要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结合起来,自称“始皇帝”,而自己的子孙则要千世万世地传承下去。从此,“皇帝”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它更是作为一种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那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9页,再次开动脑筋思考一下,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
师:从刚刚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裁。这一内容,一方面表示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换,另一方面表示皇权高高在上,不可僭越,这两点又构成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重要特征。
(设计说明:这里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与展示材料的方式,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便于学生将思路理清。)
师:(过渡)穿越到一个王朝,仅仅认识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够的,和统治者下面的各个官吏打好交道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穿越到秦朝,哪些官吏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部分秦朝官吏的纸条。我将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抽签,抽到哪个官职就由那位同学扮演那个角色,然后向全班同学们叙述一下自己有哪些职能。
生:三位同学依次抽到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并依次叙述各自职能。
师:三位同学对于自己的职能都相当清楚。说不定我们这三位同学在秦朝真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那
(幻灯片打出表格)
官员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职责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命,监察百官 负责全国军事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阅读书本知识,由此对秦朝中央官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从上面的表格来看,似乎秦朝的“三公”有着极大的权力,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听听“三公的苦衷”。(三位同学在一次诉说自己的苦衷)
(设计说明:内容为p10学思之窗秦始皇对丞相车骑数量的不满、以及太尉无实际军事权等等,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并为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便于之后理解课堂中老师的讲解总结。)
短剧略。
师:“三公的苦衷”生动地体现了在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由秦始皇任命,都按照秦始皇的旨意办事,而各个官吏之间又互相牵制,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最终落到皇帝一人手中。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秦朝设置中央官僚机构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护皇权对全国的绝对统治。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也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幻灯片打出)
以皇权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师:当然,除了建立起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10的历史纵横,了解一下秦始皇在法律、经济、文字方面的统一措施。
①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②修建驰道、直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④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⑤整顿各地风俗(视时间解释驰道、度量衡、秦权。)
⑥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设计说明:此处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有所涉及,故而内容用幻灯片打出即可,不必作具体解释。)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师:了解了中央的各项制度,秦朝在地方又推行怎样的制度呢?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这样一段材料。试从材料中找出答案。(课件打出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师:不错,在分封制与郡县制中,秦始皇最终选择了郡县制。与郡县制相对应的,在地方,秦始皇也建立起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多媒体课件播放两幅示意图)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经典 篇6
重庆解放碑发生袭警夺枪案不久,13日晚8时30分左右,重庆江北区最繁华的地段———观音桥商圈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案,一卖西瓜的男子在追歹徒时不幸中枪。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两案是否有联系。然而,因见义勇为的男子却面临着无钱医治困境。
见义勇为是我们这个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原因是在于我们大家都渴望身处在危难中,他人都能站出来援之以手。然而,现实却总与我们愿望形成巨大反差,勇于、敢于见义勇为的人实在太少了,并且更令人心酸的是见义勇为的英雄经常流血又流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才能在全社会有效地形成见义勇为氛围?
无庸讳言,道德的教化始终是我们倡导见义勇为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擅于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典型的事例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正气。但是,仅仅如此恐怕还远远不够,相关的制度跟进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笔者认为,要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中用制度来倡导见义勇为的氛围,制约国家工作人员见义不为。中国社会向来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官员的举动影响着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比普通百姓要更高。因而,除了法律规定的对于负有特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特定情形的见义勇为是其职责外,有必要在所有国家工作人员中推行应当见义勇为的准则,对于能见义勇为而不为者,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明确规定,检察人员遇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处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可取。
其次,法律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弘扬见义勇为氛围,要确保英雄流血不流泪。目前,对于被求助者不理、不问见义勇为的情形,只能用民法中的无因管理的规定,要求被求助者给予适当补偿,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对于被求助者不作证、作伪证及不及时救助受伤或处于困境的见义勇为者,法律应当规定要视情形给予被求助者行政、刑事处罚,并且法律还应当规定见义勇为者在这种情形下,有权要求法院判决被助者给予惩罚性的赔偿。
再次,要尽快建立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国家补偿和鼓励制度。从理论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个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英雄的见义勇为行为实际上是承担了国家本应当承担的义务,因而,国家就应当补偿英雄的损失,鼓励其为国家分忧的行为。当前,许多地方虽然成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但这种基金会大多是民间性质的组织,其资金来源没有保障,其能救济的数额较小,受惠的对象也较少。因而,国家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机构,确保每个见义勇为者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并且对见义勇为者对象、性质的界定不宜过窄。前不久,吉林省长春市知名自由撰稿人阿芒为保护女友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不受劫匪的侵犯,在住所楼道里与5名持刀劫匪搏斗中不幸身亡。有人认为:见义勇为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就是在陌生人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时给予帮助。笔者认为,为弘扬人人都站起来与犯罪作斗争的社会正义,就不应该对见义勇为作如此过窄的理解,对于为保护女友与犯罪作斗争当然也应算是见义勇为。
但是,笔者并不赞同参照西方一些国家的规定将见义不为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罚。因为,见义不为的行为在中国还不能算是突破了全社会不可容忍的最低道德底线,需要用刑罚处罚。并且,在当前许多群众还奉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观念的情形下,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是一种迷信刑罚万能的思想,必然也会带来“法要责众”的尴尬局面。
佛教的传入与书院制度的形成 篇7
高考历史之京剧的形成
(1)形成: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
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
“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
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
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
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高考必考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
一、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两组矛盾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三、秦朝建立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四、背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五、措施
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中央集权)。
4.思想:“焚书”“坑儒”。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六、评价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七、西汉巩固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八、汉武帝措施
1.“推恩令(中央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九、隋唐完善
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评价: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十、北宋加强
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
(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十一、元朝发展: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十二、明朝强化
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加强皇权专制。
十三、清朝强化
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十四、总体
评价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十五、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高中历史在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经典 篇8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问题1:归纳秦统一全国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原因。
问题2:秦王赢政为了显示自己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和至高无上的地位,首创了皇帝制度,请说明“皇帝”称号的来历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并说明这项制度的特点。
问题3:秦始皇在战国官制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请说出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问题4:秦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种什么制度?
【合作探究、能力提高】
1.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归纳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并结合这些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了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知识网络】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 )
a.继承了秦国王位 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 d.修建万里长城
2.秦统一后,“朕”掌握了中华民族、国家、政府的最高权力。“朕”是指( )
a.皇帝 b.王朝 c.丞相 d.御史大夫
3.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4.秦朝中央官职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6.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了地方势力
7.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课堂反馈意见】:
农业产业化制度形成研究 篇9
汉代冠服制度的形成
一、冠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美术遗作中去探寻。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长一尺二寸(合厘米,汉尺一尺合米),宽七寸(合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W纩。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浮雕蝉纹。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高山冠,又称侧注冠,直竖无山述,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原为齐王冠,秦灭齐,以之赐近臣谒者。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梁即冠上的竖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一梁。为文儒之冠。
法冠,又称獬(xie音械)豸(Zhi音质)冠,獬豸一角,能别曲直,故以其形为冠,执法者所戴。楚王曾获此兽,制成此冠,秦灭楚后赐执法近臣,汉沿用为御史常服。
武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中常侍加黄金附蝉为纹,后饰貂尾,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之赐近臣,金取刚强,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貂内到悍而外柔缛,汉貂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续汉书・舆服志》武官在外及近卫武官戴i冠,在冠上加双i尾竖左右,“i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i是一种黑色的小型猛禽。亚细亚北方“斯克泰人”帽以及“高句丽人”的折凤冠,形状像弁,均插羽为饰。
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形似缕鹿,下轮-大,上轮小,好像汉代盛丝的缕簏。又名鹬冠,可能以鹬羽为饰。祀天地五郊,明堂乐乐舞人所戴。
方山冠,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e为之,不常服,惟郊天时从人及卤簿(仪仗)中用之。概为御用舞乐人所戴。
术士冠,汉制前圆,吴制差池四重,与《三礼图》所载相合。是司天官所戴,但东汉已不施用。
却非冠,制如长冠而下促,俗称鹊尾冠。宫殿门吏、仆射所冠。
却敌冠,前高一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如进贤冠,卫士所戴。
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卫所戴。此冠取义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欲杀刘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于头上,闯入军门立于刘邦身旁以保护刘邦,后创制此种冠式以名之,赐殿门卫士所戴。
二、组绶
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Q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以绶的颜色标示身份的高低。帝皇黄赤绶四彩,黄赤绀缥,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同。诸侯王赤绶四彩。赤黄缥绀,长二丈一尺,三百首。长公主,天子贵人同。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彩。紫白,长一丈七尺,一百八十首。九卿银印青绶三彩,青白红,长一丈七尺,一百二十首。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四、三、二百石铜印黄绶。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Q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Q。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 佩Q就是结绶于Q,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平时官员随身携带官印,装于腰间的Q囊中,将绶带垂于外边,绶带一端打双结,一端垂于身后。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春秋战国时废去佩,改为系Q,以方便行动。
三、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侯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四、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B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士族制度的形成 篇10
农业产业化制度形成研究
借鉴现代经济学在交易费用论、博弈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最新发展,运用经典“需求--供给”框架分析指出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该变迁进程是不平衡和复杂的,因此必须对农业产业化制度形成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制度形成的动因和阻碍因素,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袁蓓 傅国华 作者单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刊 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年,卷(期): 7(3)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制度形成 动因 阻碍因素上一篇:门卫管理制度通用20篇
下一篇:4s店管理制度(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