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精编3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精编3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1
一、透视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生态危机的深刻归因
1.学术动机不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动机决定行为,行为反映动机。在市场经济的功利影响下,原本为创新学术成果,推进社会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这一纯正的学术动机也被功利化了,许多大学教师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职称评聘的一个无奈的必要手段和工具。于是许多教师竭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到处挂名,以求在短期内取得规模效应。而一旦职称到手后就搁船歇网了,“著书立说”也就成为历史了,学术研究动机的功利化昭然若揭。
2.学术自律不够。道德既是一种他律性规范,更主要是一种自律性规范,道德主体没有对自身的严格自律就很难有道德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学术上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一些人格不健全、缺乏自律的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向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斜,而且随着各方面竞争的加剧,使得学术研究也走上了形形的机会主义道路。在学术道德和切身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见利忘义,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
3.学术监管不力。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维护学术诚信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致使一些教师能够钻法律的空子。尽管我国在《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学术道德有过一些规定,但往往是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对于作假者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正是因为作假者受到制裁的非常少,无形之中助长了作假者的嚣张气焰,这也就是学术道德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
4.学术评价不公。所谓学术评价公平是指既要重视学术量的规模性,更要重视学术质的品位性。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严谨、艰苦细致、厚积薄发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许多大学在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主要是外在数量上的要求,而忽视了内在质量上的要求,即便有要求也只是以所谓国家核心刊物来评价之,岂不知核心刊物本身的评价体系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拯救自己的“学术生命”和教师生涯,为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不少教师采取剪刀加糨糊或者移花接木的方法大肆进行“学术创作”。
5.学术刊物不善。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广大教师强烈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晋升职称的现实需要。应该说,绝大多数学术刊物学术态度严谨,为推动科学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不负责任的“学术刊物”恰好利用了教师的这种需求,不坚持学术标准和学术公正,不以学术质量和创新水平,而是以关系亲疏、出价高低来决定论著或成果是否发表或出版与否,以赢利为目的,大肆违规收取版面费,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二、正视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生态危机的负面效应
1.玷污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大学是学术的园地,大学教师是学术园地的辛勤耕耘者和守护者,由于学术道德失范而引起的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形象,损害了学术的权威,制约了科学的进步,使本该受到人们尊重并为之奋斗的学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荡然无存,学术的本来面目和价值被少数蛀虫践踏得体无完肤。而且,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严重侵害了科学研究领域,影响了学术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瓦解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从而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纯洁性和科学性,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损害了学术共同体的形象,降低了公众对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度,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2.挫伤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尽管学术道德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不是发生在每个教师身上,但由于教师与教师原本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教师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他们总是在与其他教师的比较和竞争中来评价社会的公正,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社会的尊重。当身边其他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获得了“科研成果”并由于这些“科研成果”而顺利晋升职称职务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衡,原本纯洁和高尚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其学术研究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进而怀疑自身潜心科研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产生对自己的学术生命的彻底否定,或许他们从此开始成为抄袭一族的成员了。
3.颠覆学生道德的基础性。大学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诚实守信、表里如一等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教师不仅要成为大学生学识的楷模,而且要成为大学生人格上的典范。而出现在大学校园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又会给学生以怎样的“典范作用”呢?教师能抄袭,为什么他们不能?习惯抄袭的老师还有什么资格来制止学生抄袭呢?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真理、公平、正义等伦理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认同,甚至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自欺欺人的恶劣道德品质,动摇我们长期以来所倡导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甚至使大学生正在建造的道德大厦彻底倒塌。
4.消解社会道德的前进性。由于大学是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排头兵,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发挥着策源地和辐射源的重要作用。人们很容易将她的负面效应放大,使人们悲观地看待社会现实。如果他们把学术道德问题与政治腐败、经济腐败等现象串联起来考察,极容易消解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善良、真理和美好等道德观念,抑制了人们的道德追求,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其他范畴一起并存,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学术研究领域里的道德实践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职业领域的道德实践,学术领域的不道德现象使人们在相互比较中丧失了其他领域道德诉求的愿望,也不利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完善。
三、加强大学教师学术道德生态的综合治理
1.要进一步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来自于习惯,习惯来自于教育。建设优良的学术道德,教育是基础。近几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学术规范文件,为我们制订大学教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只有少数大学建立了学术道德规范,许多大学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学术研究道德规范并将之推广开来。因此,要在全国大学中积极倡议,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学术研究道德规范,明确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事情应该这样做,什么事情应该那样做。同时,在广大教师和大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发挥道德教育和理论渗透的作用,倡导奉献社会、服务于人类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促进学术研究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要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自律。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无论人们怎样尽职地去遵循它,它终究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异己的力量,一切他律的道德规范都要转换为自律的道德规范。而在学术中实现这个转换,其关键环节是道德实践即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笔者赞同学术的重要性,赞同职称评定要看学术成果,但是更赞同教师要以德治学,反复实践。只有广大教师按照学术道德规范的要求认真科研,诚实学术,点点滴滴地感受学术道德规范的魅力,深刻认识学术道德对于学术研究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在认识中不断实践,经过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使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从他律的外在约束转化为自律的约束,从社会的客观道德要求转化为主体自身的道德需要,最终使他律性约束内化为自律性道德,成为自身思想道德体系中的永恒因素。
3.要进一步加大学术法制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术腐败不只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遏制学术腐败既要坚持德治也要坚持法治,要德法并举。在我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道德倡导的也是法律所允许的,法律禁止的也是道德所反对的。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相关的法律,《著作权法》、《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都对此有过规定。在治理学术腐败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法制在一定程度上先行的原则,或者说在以法制推行道德的过程中发挥法律的更直接、更强劲的保证作用,也就是说体现法制力量的关键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发挥法制的威慑作用。如果我们对学术腐败问题都能依法治理,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都令出法随,秉公执法,那么学术腐败者将被震慑而有所收敛直至停止不道德甚至腐败行为。同时,学术道德领域呼唤“王海”精神,作为被抄袭或被剽窃者,要大胆地站出来,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同错误或违法行径作斗争,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4. 要进一步严格学术刊物管理。首先,学术刊物在对论文作者提出“文责自负”的警示要求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编审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审稿经验和明辨真伪的能力,减少弄虚作假者由于故意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其次,学术刊物应该把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刊物的社会效应放在第一位,不带人情地公正处置稿件,发现问题稿件及时指出,并告知论文作者。第三,为所有论文投递者建立诚信档案,拒绝接受弄虚作假者以后投寄过来的任何稿件。这样又从另一个侧面增强了作者的自律意识。最后,可以考虑从技术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监控程序,坚持出版发表三审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论文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从技术层面上预防和打击学术腐败。
5.要进一步规范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是教师学术研究的导航仪和风向标,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利于维护学术的权威、纯洁和科学,有利于形成有序、公平、合理的学术竞争机制。建构学术评价体系时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尽量避免“短、频、快”的实用主义倾向,可考虑质量结合,以质为主。如在晋升教授职称中,首先要求所有论文必须是独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不研究而挂名得成果的不良现象。其次,所必须与自己所申报的专业完全吻合,这样可以避免申报数学专业的教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轻松晋升。再次,在对受聘教师评审的过程中,也要采取校外专家匿名评审的方式进行,杜绝由于人情和关系产生的不公正。最后,可以考虑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评价体系,对于剽窃、抄袭、造假和拼凑数据作者,不计算其成果,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连续两年不得参评。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2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教育发展改革面临的新问题,其本质可以理解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袁贵仁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要涉及和规范大学与大学、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教职工的关系,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包括两个框架,一是学校与外部的关系,即宏观层面: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二是学校内部关系,即微观层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教授治学。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2月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通知》指出,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关键在于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并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包括六大要素,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学生参与”。2013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把建设高校现代学校制度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虽然,我国的大学有制度,而且有较为成熟略成体系的制度,但是随着社会变革,例如,生源师资以及科研项目已经开始按市场规律配置,这必然导致学校内部也要按照市场规律配置;学校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规模扩大、教师人员增加,学生数目频增等,如何有效地管理与协调各方面事物尚在研究;以上种种因素都导致原有制度不能适应形势或满足需要。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目标
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它的紧迫性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但是,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最终目标定位,说法众说纷纭。故而,本文有必要就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进行最终定位,从而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和内容进行深层次把握。
1.顺畅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充分落实办学自
现阶段,我国大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不顺畅,办学自未充分落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政府对大学的微观办学行为干涉过大,导致大学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学术权力被扭曲,学术事务遭到干扰。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管理存在缺位现象,在诸如监督、管理、调控等方面职责不清;二是不遵守教育规律。政府和大学对人才培养规律重视不够,政府多是利用行政命令来进行管理,违反教育发展规律,缺乏法治和规范。现代的中国大学则过于依赖政府,对政府的命令盲目服从高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对大学的未来发展不是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出发,而是更多关注行政资源的配置。
2.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化,整合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目前,我国大学制度另一不合理之处在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点:一是行政权力主体化。当前行政权力对大学的学术事务介入普遍,存在干预学术权力的现象,而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学者和学术机构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有理由影响大学的控制权,学术权力的部分剥夺影响学者和学术机构对知识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导致行政权力在执行度和科学性上大打折扣,导致大学管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不平衡。二是两个权力界限模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往往纠缠在一起,存在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的现象。三是两种权力作用方式的冲突,学术组织结构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日趋松散,这就导致学术权力的作用方式是松散的,而行政权力却是以效率为执行的准则和目标,这两种权力执行方式的抵触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平衡的表象化。四是学术权力主体作用淡化,在我国许多大学中,代表学术权力的学术组织行政职能虚化,本有的作用难以发挥。五是政策法规的缺失,导致在实践中学术权力的操作性不被保证。
3.协调大学与社会关系,寻找大学精神回归之路
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组织,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文化变迁的快速发展,大学已经逐步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象牙塔”式的大学环境难以存续。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学和社会建立一种合理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大学要积极适应社会变迁,回应时代召唤。同时,现今社会正是处于一个人文精神滑坡、道德失衡的矛盾时期,大学又要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坚持清风正气的大学精神,不可随社会上一些功利化和商业化现象而随波逐流。可惜的事,现代大学在与社会接轨的实践道路中,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很容易影响大学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受社会上官僚化气息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世俗、拜金、学术浮躁、极度功利等不良风气一度侵蚀大学这片圣土,致使大学出现“精神虚脱”。
三、建设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并涉及到观念、制度和利益格局的更新和调整,这就迫切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一次涉及面广、影响力深远的高等教育改革。根据实践和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完善高校制度章程建设
完善高校制度章程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建设:一是在国家层级上,要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和要求,科学修订和完善与教育先关的法律法规,为全国各院校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供科学的法规依据。二是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在坚持遵守和执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突出本地特点,明确地方政府办学责任、目的以及方向。还要进一步界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为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三是在高校自身层级上,在国家和地方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的规章制度。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使我国高校事业在全球化时代下科学、持续发展。
2.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就学校重大改革方案和关切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而进行讨论、研究的组织机构,长期以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高校管理体制来看,它是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是高校的基本制度。从高校党组织和行政角度来看,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大学党组织联系学校广大教职工的枢纽,它与学校的内部权力之间互相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防止权力滥用等权力腐蚀现象,同时,学校行政充分尊重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权利。实践证明,教职工代表大会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群众的创造性,落实教职工主人翁地位,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对高校的教育改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见,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是促进领导决策科学化,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
3.逐步建立和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
学术道德规范论文3
第一,设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早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就在上海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会议就科技期刊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中的职责等进行了研讨。各科技期刊社应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月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结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制定自己期刊社期刊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第二,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各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严格、规范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首先,构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多层防线,建立规范、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科技期刊社的稿件,不论是约稿、自然来稿,还是人情稿、疏通关系稿,都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评审后且无学术不端行为时才可录用。但现实中,人情稿、疏通关系稿是不遵守评审制度的高发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中,就有“那人,那情,那稿”一题让选手阐释,可见人情稿、疏通关系稿在科技期刊界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次,编辑人员编排稿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观点、提法一定要向专家请教,切不可听之任之。再次,严格审核作者信息,杜绝情况的发生。
第三,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在我国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既有综合性、学术性、技术性科技期刊,也有检索性、科普性科技期刊,但不论是何种类型期刊,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都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只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对本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就能在编审稿件中及时地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伪科学消灭在刊出之前。目前不少科技期刊社的编辑都加入了相关学科的课题研究,成了真正的研究者,这更有利于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
第四,拓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范畴。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学科相互融合,虽说不少科技期刊是专业期刊,但作者的论文中会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编辑只有拓展自己的学术范畴,熟悉、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才能及时发现文章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把一些篡改、伪造的错误论点、结论删除掉,才能用自己宽泛的学科知识扩大期刊的读者面,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2017年10月笔者在杭州参加的“中国科普期刊学术研讨会”上,见识了《航空知识》杂志的做法,他们的编辑就有宽泛的学科知识,在为读者普及现代航空知识、传播航空领域文化、讲述世界航空历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同时,还送上了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的期刊社,我想不会有学术不端的文章刊出。
第五,鼓励编辑参加各种学科的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是一个学习、分享的平台,能隐性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准。2017年11月2日笔者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参加学术会议原来如此重要!”一小段文章,文中总结了8点,笔者在此引用3点来说明科技期刊编辑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性:一是了解领域前沿。参加学术会议,短时间连续倾听若干学术报告,编辑最直接的受益是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行业动态。二是提高鉴赏能力。学术会议很短,大多两三天,但报告集中,是该领域科研人员密集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时候,编辑聆听后能提高自身的科研鉴赏能力和学术品位。三是结识学术朋友。编辑只要参加各种学科的沙龙、研讨会、论坛,就能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专家,既能与他们交朋友,一起探讨学科的新理论、新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又能实地约稿,用实际行动帮助科技人员坚守学术诚信,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上一篇:生产车间管理规章制度(精彩4篇)
下一篇:小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实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