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实用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技能人才培养1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教育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个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当前,各行各业技能人才缺乏,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企业、教育及政府的迫切任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培养、评价、使用、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行业及部门。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系统工程(思想)的角度出发,树立新观点,渗透新理念,实施新战略,形成新模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

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是实施高技能教育的主体。高技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包含高技能,这是对专业及课程设置的要求;二是教师要拥有高技能,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教学设计及教学表达技能,这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三是学生要学到(掌握)高技能,这是对教育或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渗透“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定单式培养,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教法,加强一体化教学(理论与技能训练),强化能力培养,注重职业行为的养成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学结合”是当今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它从根本确立了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为”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明确了技能人才必须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着重培养其主动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二、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教材,构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动态追踪评价学生从职业入门到成功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三、变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技能人才培训内容。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法,变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明确并形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从课程设计的本质上彻底打破学科性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遵循“两个规律”(即: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以源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通过“四个分析”(即: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重构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合作,解决问题。进行“三个转换”(即: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转换);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做融为一体人的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个对接”(即: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课程结构…阿拉文库 …与工作过程、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的对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达到“三个目的”(即:变革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情境的目的)。让学生真正获得并形成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过程性知识。(即:

“怎么做”的“经验性”知识和“怎么做更好”的“策略性”知识)。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2

一、打破“一业一技”终身制的传统观念,培养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的思想意识局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家指出,劳动者每隔五年左右换一种职业岗位,既有利于社会和单位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劳动者适应多岗位,在不同的一线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更好地发挥特长。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学科渗透教学。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二、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学虽然作了不少改革,但教学模式基本没有跳出“应试型”的圈子。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有效的高技能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是主体的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在实训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认真学习有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有三种: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培养师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试验运用交叉专业技能训练的新课型及立体化的技能实训模型。

三、要了解社会需求方的特点

为了实现“质量更高、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离客户更近”的目标,先进企业大量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如偏平化管理)、组织流程(如持续优化过程)和生产方式(如柔性生产),这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主动参加与劳动组织构架。作为自主管理的工作小组成员,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对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反应,因此,专业交流、跨专业知识、团队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现代化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能力。

专业建设应顺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紧贴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使专业项目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四、创造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生存环境,让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各展其能,各显神通,促进高技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这就要求部门、单位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以科学的机制和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构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以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 校企合作;引企入校;高职教育;素质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只有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建设、合作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合作研发、合作服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才能得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国际职教界公认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当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许多院校没能正确把握校企合作之本,只追求校企合作之名,且不务校企合作之实,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但是忽视了人才技能培养与人的整体素质提升的统一性,所以培养的可能是某种“专才”可能会出现方向性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是要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主动积极与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只要学生在企业顶岗了,在企业实习了,就自认为是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只要仔细反思一下:学生实习专业是否对口?实习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是否恰当科学?实习组织是否严密有序?实习是否有利于“全人”的培养?若要深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许多的校企合作只能说是学校为企业及时提供了所需的短期劳动力,而不能说是校企合作育人。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追求“校企合作”本身,未真正落实坚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原则,忽略了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二、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重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是“才”。“人”与“才”的结合点是素质。如果没有完整的人格和素质,人才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就技能而技能”,而应当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技能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难题,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人才培养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明确育人是校企合作的宗旨。高职教育为什么要与企业合作,这是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特点所决定的,这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育人为学校之本,合作中,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育人为合作的根本宗旨。离开这一宗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在既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侧重对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过程,培养方式方法进行革新,着力解决好“怎样育人”的问题。[1]

三、校企合作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要紧密合作,合作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在校企合作内容实施上,高职院校可在如下几方面与企业开展合作。

(一)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投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学校和企业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到培养具体方式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制定,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特征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技术研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学生参加定量的生产实践。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又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合作教学建设。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与职教课程专家一起共同开发建设课程,编制教材;采用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方式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企业也可以共享学校的实训资源;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双

”型教师队伍。

(三)合作人才培养。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的技术标准及工作过程引入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执教,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学校学习和到企业实践交替或结合进行,企业参与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四)合作就业。通过订单培养或建立就业基地等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公司制”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使用为利益平衡点,以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分公司为主要途径,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真实企业的教学环境,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符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同时,也能为企业在使用人才、研发经营等方面带来效益,从而实现双赢局面。[2]

(五)合作研发:学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革新,与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共同发展。加强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

(六)是合作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有条件的还可合作面向社会开展社会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工作。

四、结语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学校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过程。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要相一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同时把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素质对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使企业更重视人的素质培养。

总之,校企合作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二者合作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9-22

[2]沈时仁,校企合作高职商贸类“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职教通讯[j]2011(12):72-75

作者简介:曾繁敏,女,(1965-),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

樊桂兰,女,(1978-),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馆员

技能人才培养4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人才起到了决定性、关键性作用。拥有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和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核心,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技能水平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足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于2006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了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油田企业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但由于历史成才观念的影响,企业仍然存在“重管理技术,轻技能劳动”和“技能人才不是优秀人才”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制度上、机制上、观念上、人才成长氛围上,体现不出高技能人才与管理和技术型人才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没有真正消除与管理、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差距。另外大部分高技能工人受人才使用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即使成为具有较高技艺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仍然是摆脱不了下苦力的命运,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仍然拉近不了与管理、技术人才的距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所以缺乏了积极进取和上进的动力,极大地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

2、高技能人才培养组织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企业内部一般都有管理干部的组织部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部门,但唯独没有一个真正管理高技能人才或业务指导的部门。虽然有人力资源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着兼管,但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指导和管理。一方面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都是管理型或技术型人员,而没有一个真正从技能工人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在高技能人才的业务管理上缺乏指导作用。高技能人才都扎根在基层,在基层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他们的业务指导组织,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创新创效、先进的操作方法都无法交流或得到指导,从而大大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也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组织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就像散落在企业最底层的玉,没有得到开采和开发,知识得不到共享、成果得不到推广,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也使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展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3、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认识程度不一,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规划,习惯从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开展常规性、应急性的培训较多,没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意识。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相对滞后,必然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长远,培养视野比较狭窄、培养内容不够全面、培养效能发挥不够,从而难以实现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发展协调共进、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宣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激励高技能人才成长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紧张、资源紧缺和环境危机等一系列挑战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改进工艺和技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更好、更快地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并使高技能人才在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生产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健全组织体系,加强业务指导,促进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一是设立高技能人才的组织管理部门,真正肩负起高技能人才管理、引导与培养,形成与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组织管理的同等地位,才能真正体现、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促进高技能人才政治地位的提高,增强高技能人才的集体荣誉感,消除技能工人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激发他们进一步成才的热情;二是建立“一条主线两条路”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发挥。“一条主线”就是以强化高技能人才管理与培养,促进高技能人才作用发挥为主线。“一条路”就是以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引导,在管理制度、培养方式方法、激励机制上发挥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成才的步伐;“另一条路”就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协会,强化业务指导与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理论与技能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与转化、小改小革、创新创效等方面发挥潜能,加快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使他们逐步由技能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为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培养理念,超前谋划,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支持,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更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把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推动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转变培养理念,特别是各级领导者要提高认识,超前谋划,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到与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在人才培养观念、理念上进一步转变;在制度上、激励机制上、组织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培养计划、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一定会迎来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春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取得决定性地突破。

参考文献

45 1864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