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最新4篇)
【导言】此例“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第一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进程。在2006年7月工资套改、2008年岗位设置与聘用分级之后,绩效工资的实施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第三阶段工作,也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之一。如何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公正公平地处理利益分配,打破“铁饭碗”,克服长期以来缺少竞争、僵化、封闭的格局,是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面临的挑战,也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为此,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做好岗位评价与分析工作,完善岗位设置
岗位是选人与用人的基础,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设岗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要达到将原有薪酬水平拉开的目的,必须让所有的工作人员参与岗位评价。2009年全国事业单位基本完成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的目标,但仍然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深入地探讨。
首先,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岗位研究,在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过程中做到权责对等,对各岗位的性质、任务、承担本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岗位说明书。
其次,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利于后期的绩效考核。而且需要对岗位说明书进行动态管理,随着单位的不断发展,部门的职能及相应岗位的工作内容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岗位评价的价值不能进行及时修正,就会过时。
最后,应将所有岗位在单位内部公示,使全体职工对各自岗位的职责范围、责任大小、晋升途径都有准确的了解,对薪酬、绩效考核有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合理的预期。
二、科学设岗,完善岗位聘任
突出岗位,岗动薪变。坚持因事设岗,因岗配人,以岗定薪,薪随岗变,真正体现靠竞争上岗,凭业绩拿薪的原则。即在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因事设置合理的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进行公开的岗位聘任。岗位聘任是人和事能否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岗位聘任要在“精简、高效”的原则下,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明确职责、优胜劣汰”的原则,强化竞争机制,达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之目的。岗位在应聘前,要将岗位职数、岗位要求予以公布。对于一般的岗位,考虑到经济用人问题,最好由内部人员应聘,确难应聘、调剂的,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对高、尖端或重要的岗位,应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以达到人适其事的最佳配置。职工己经被聘任的,其职、责、权、利予以明确,就应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是以岗位责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和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绩效挂钩,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全国事业单位推行效工资改革,是一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单位管理运行机制的变革,也就是用薪酬改革的办法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从而提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高知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设计有效激励的分配方案,才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三、建立客观量化的科学考核制度
严格绩效管理是体现职工实绩和贡献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根据本行业、本单位的特性,设计一整套较为科学、系统、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合理的岗位设置是绩效工资分配的前提:各单位应按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聘任、竞聘上岗。根据不同科室、岗位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岗位责任书,应先明确整体目标责任,然后按各科室岗位责任将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转化为各科室、个人的分目标。其次,既要搞好专项考核,又要搞好季度考核、年中考核和年度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主,在一个年度考核中授权考核人应关注被考核人的工作情况,动态发展,与其沟通,观察、调整被考核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使其顺利实现年度考核的目标。
第一,明确考核内容,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出发确定考核的内容,应以其承担现岗位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完成工作目标需具备的条件为基本依据。主要包含德、能、勤、绩四方面。在实践中将德、能、勤、绩分别细化,根据最后得分情况确定考核等次。
第二,做好考核工作总结,加强绩效考核反馈环节。首先,认真及时总结绩效考核中的经验、不足,以利于今后考核工作的改进。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分析职工队伍现状,分类排队,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其次,加强绩效考核反馈,使被考核者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给被考核者申辩说明或补充的机会,从而通过考核对被考核者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第二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工资 制度改革 实施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内涵
1.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含义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中所实行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主要是由薪级工资、岗位工资、补贴以及绩效工资构成,其中岗位工资主要是体现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聘岗位上的要求以及职责。薪级工资主要是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表现以及工作的资历来实现。其中绩效工资主要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岗位上的贡献以及所做出的成绩展现出来,补贴以及津贴主要是对边远地区的岗位或者是特殊的岗位所发放的一种补贴。
2.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意义
对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来说,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是其重要的内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相应的成果,对人事制度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更好地促进岗位的优化以及设置,对事业单位的聘任制度以及工资管理的制度等有良好的完善作用。另一方面,对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等都会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满意程度。另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能够使得单位避免在年度考核的时候走过场,能够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一种讲求岗位贡献以及服务质量的良好风气,从而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建立起规范、公正、科学的岗位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最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能够使得单位的员工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形成良好的调节机制,避免以往事业单位中出现吃大锅饭的状况,真正落实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原则,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效率。
二、绩效工资实施的难点
1.政府依托不够强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绩效工资是在政府相应政策的框架之下实施的改革,这样就要求改革的方案要有一定的优化和整合标准,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事业单位的经济绩效和公益及绩效的界限明晰;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相应机制以及财政的控制关系;事业单位中分类分级管理的制度建设;系统而又成熟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建设与完善等,这些都要求有相对明晰的思路,继而使得事业单位在对绩效工资实施改革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依据。
2.绩效考核的标准制定有难度
(1)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很难进行量化。首先,因为事业单位是国家政府的相应服务部门,其工作带有比较明显的公益性以及服务性,注重服务的社会满意程度。这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目标会在个人的绩效考核当中有多多少少的体现,这就给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带来了比较大的难题。其次,从考核的主体上来说,在事业单位中,专业人员所占到的比例比较高,其从事的也多是一些不确定性的或者是在易变因素下的思维性活动,因此就会带上无形以及复杂性的特征,这样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很难真正做到量化。再次,尽管当前事业单位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可是事业单位中依旧需要团队之间的合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团队合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将个人的绩效界限进一步淡化了,另外事业单位中团队的共同成果往往是整个团队的整体成绩,其表现的形式比较复杂,对其进行衡量也就显得更加复杂,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处理。
(2)绩效考核中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第一,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实施绩效考核依旧需要相应的考核标准,但是这些标准的制定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管对于制定者来说,还是对于制定的时期而言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因此也就很难对事业单位全部的岗位都会有较为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继而也就很难有公正、客观以及科学的考核制定标准。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事业单位个人的绩效进行考核是对个人的绩效所做的一种近似性的评估,这样的一种评估往往具有客观上的偏差、主观上的偏差以及认知上的偏差等。如果这些偏差比较大的话,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以及改革会面对比较大的风险和问题。第二,因为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的信息在来源上存有比较强的不确定性,使得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很难每时每刻都会对被考核者进行考察,从而也就很难对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就会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出现主观印象分。第三,考核成绩出来之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对正在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这个时候一些做表面文章或者是形式工作的往往就会比较讨考核人员的喜欢。第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时候往往会使用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这样的方式往往会有比较强的人情因素在其中,因此也就会使得绩效考核自身的真实性无从谈起。
3.绩效考核中非预期的消极影响
对于事业单位的绩效改革来说,效率的提升是其归宿以及出发点,但是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来说,其中还会存在一些非预期的消极影响。要是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的考核以半年或者是一年作为标准的话,这样的考核就会在时效上存有严重的滞后性,从而也就很难真正起到激励的效果。如果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脱离了事业单位实际的员工绩效,这样就会使得企业单位职工的工资与绩效之前的关系变得很模糊。另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事业单位的员工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只会关注自身所取得的效益,只会关注考核的指标,其工作也往往是依照指标进行,对于整个单位的团队合作比较忽视。另外,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情绪上的非预期的影响,这样就会使得事业单位的有些员工会产生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甚至是会有比较强的挫败感,继而也就很难真正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的对策
对于事业单位的工资构成来说,其中绩效工资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绩效工资进行分配的时候应当坚持相应的公平原则,国家政府部门也应当对其分配进行政策上的指导以及总量上的调控。
1.实施总量上的控制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其绩效工资在总量上应当是由当地的规范性补贴以及上个年度的十二月份基本性的工资、活工资共同组成,同一个级别的财政部门或者是人事部门对其进行核实之后下达到相应的单位,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只能在核准的总量范围之内,依照相应的分配规则和程序进行工资的分配。
2.对分配的程序进行不断的完善
首先,要制定合适的分配方案。方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事业单位中所有的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在制定方案的时候应当对单位职工的意见进行广泛的征集,真正落实好合理以及公平。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当将绩效考核的方法、目标以及岗位的职责等进行量化以及细化,同时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对其进行仔细的讨论以及修订,以便保证整个方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注重责任和权利的有效结合,要对考核的细则进行不断地完善,适当的时候应当签订相应的责任书,从而将责任落实到位,另外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还应当顾及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合法利益。其次,考核要严格执行,要想使得指定的考核方案顺利执行,就要进行严格的内部考核,要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落实好奖惩制度,对考核的办法、制度以及相应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公开,要及时对员工的表现进行打分,对绩效工资积极兑现,要对考核方案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其中的缺陷进行纠正。除此之外,还应当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相应的解释工作以及思想工作,对其做出思想上的疏导,将局部存在的矛盾真正化解掉,继而保障绩效考核能够顺利进行。
3.强化监督以及检查
首先,要对考核的审批程序做到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所实施的绩效工资方案应当通过代表大会以及主管部门的审核,要有财政部门进行备案。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以及人事部门应当依据当地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工资的总体水平来确定绩效工资的总量,继而依据相应的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其次,事业单位的组织、纪检、审计以及财政等多个部门应当对其加大检查的力度,对其中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及时的纠正。再次,事业单位应当公开相应的举报途径和渠道,接受社会上的广泛性监督,对职工的意见做到积极听取,对于方案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应当及时的修正,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的分配能够真正做到合理以及公平。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一方面,制定和完善评估目标的原则。首先,对业绩评估的目标制定来说,应当在职工与主管以及上级和下级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应当得到事业单位职工的认可和接受。其次,对职工业绩考量的手段应当要秉承客观和公正的原则,在对其进行评估之后应当将结果及时地反映给被评估的职工,从而真正达到改进以及提升职工工作效率的目的。再次,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好的职工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奖励,要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员工进行有计划性的培训,从而达到鞭策的评估作用。
另一方面,选择评估业绩的主要因素。对事业单位的职工业绩进行评估的时候,应当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因素进行评估,这些因素在选择上应当要对被评估者的素质做到全面以及客观的反映,同时还能够对被评估者做出正确的评价。一般而言,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热情、态度、质量、数量等是使用比较频繁的要素,对于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来说,具体选择哪些要素还应当依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定。
综上所述,我国的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绩效工资的改革,使得我国的事业单位开始由以往的身份管理模式转向了岗位管理的模式,但是这一改革只是进行了一小步,其中依旧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者应当对考核的方式和理念进行总结和不断地创新,探寻到真正适合本单位的实际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绩效考核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使用单位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第三篇】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y for performance is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job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r institu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dea,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y for performance, and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stablishmen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ay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 绩效工资;推行;体会
Key words: pay for performance;implementation;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304-02
――――――――――――
作者简介:陈斌(1967-),女,辽宁大连人,大专,档案馆员,主要从事卫生管理工作。
0 引言
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的重要举措。为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正激励作用,我们本着“推行绩效管理,构建绩效模式,积极稳妥推进”的理念,制定了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在运行中总结了一些体会。
1 广泛动员 统一思想
推行绩效工资的背景。讲明绩效工资历史背景,可以促进广大职工了解推进绩效工资的现实意义。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确定了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资结构由基本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构成。由于当时事业单位分类等配套改革尚未到位,改革步骤上采取了基本工资制度改革先行,逐步实施绩效工资政策的办法。随着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岗位管理逐步推行开来,为实施绩效工资打下了基础。推行绩效工资不但是对2006年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完善,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管理的制度保障。
绩效工资与现行津补贴的关系。推行绩效工资是与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一并进行的。实施绩效工资不等于涨工资[1],某种意义上是将原来不够规范、无秩序的分配方式转变为一个相对规范、相对公平、有秩序的分配模式。绩效工资可以保障职工平均既得利益,但对于个体而言,由于分配方式的调整,可能存在部分职工收入降低的情况。因此要通过政策宣传,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和了解绩效工资与现行津补贴的关系,对个人的绩效工资预期收入有一个合理的评估,以免产生过大的落差。
2 理解内涵 明确原则
深刻理解绩效工资的内涵。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岗位的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等条件确定岗级,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2]。事业单位推行绩效工资就是通过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岗位评估,实现部分劳动报酬与岗位业绩、工作条件等因素相挂钩,探索事业单位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建立公平、公正、有秩序的分配制度,从而实现释放生产活力,促进事业发展的目标。实施绩效工资对于有效调动和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庸、散、懒现象,根本性解决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分配原则。确定绩效工资对于明确分配导向,保障分配的公平公正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结合绩效工资突出的岗位贡献大小,激励作用以及调节功能等特点,确立了优绩优筹,多劳多得、重点倾斜,统筹平衡、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分配原则。
3 突出重点 制定方案
搭建绩效考核机制[3]。推行绩效工资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内容是在建立完善岗位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绩效工资分配原则,实现公平公正,有激励作用的绩效分配。因此在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我们将已有的考核工作进行了分项,明确考核重点,细化考核项目,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岗位职责和科室综合考核相结合、综合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为绩效工资管理奠定基础。
绩效工资分配依据。绩效工资分配主要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为了更好地与现行管理机制有机结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将绩效工资分配项目与日常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中层干部(职务)考核等考核工作进行了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分配依据进行发放。
绩效工资项目。按照政策要求,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实际分配中,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结合年资、学历以及职称级别作为依据进行了分配,基础性绩效工资注重体现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经过评价认可的资历条件作为分配依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则是重点对奖励性绩效工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项目。结合单位的岗位性质和特点,以及可能开展和实施有效的岗位评价,我们将奖励性绩效工资岗位津贴、职务(特岗)津贴、综合目标考核津贴、奖励津贴和管理基金五部分,依据岗位数量和岗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全面程度,对五部分分配项目分别制定了总量比例,同时结合各项管理重点,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分配办法,保障奖励性绩效工资客观公正的进行分配。
4 体会
完善绩效工资公示制度[1]。绩效工资推行以来,我单位已经初步形成了同等资历条件的人员,由于岗位承担的任务数量、责任大小、技术含量不同工资收入不等的情况,而且同一个人,每个月的工资可能不同。为此,建立定期绩效工资公示制度,已经是绩效工资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骤。而且在公示内容上要将测算办法、工资变化的主要内容重点体现出来,保障职工的知情权。
建立绩效工资监测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应是动态运行模式,由于岗位数量、责任分布、技术含量的调整,在现行的分配办法中无法体现出来,因此,每年对绩效工资分布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梳理出现行分配办法的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方案,体现公平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志超。对实施绩效工资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卫生人才2009(10)8.
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第四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对策
事业单位遍布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其功能就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某种意义上来讲,事业单位的服务也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上存在的薪酬和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物质刺激不到位的问题,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评聘矛盾重重,激励机制的扭曲是造成事业单位改革滞后的原因。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套适合科、教、文、卫等各事业单位特点的绩效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其中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实质的内容就是绩效工资的改革。
一、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分析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也有其特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
1.政治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搞好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的具体做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我国收分配制度重要环节的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行政单位的分配制度为参考建立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分配制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以绩效工资来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是一个现实的需要,虽然事业单位绩效的体现和企业不同,但是这一点也同样重要。
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绩效工资的相关定义和我国实际情况,所谓绩效工资就是从实效上去考察员工的工作,即工作事实和效率,而后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员工的个人工资分配,其特点是多劳多得的差异性和在创造的激励性。在绩效工资这个杠杆的作用下,会提高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公正客观的竞争机制,消除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上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改变事业单位间工资悬殊的现状,从而有效的调动广大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触及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根本,必然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这不仅仅涉及3000多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更是中国在探索体现公平和效率的薪酬机制时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下一步事业单位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且完善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对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
1956年以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供给制与工资制并行的分配制度。1956年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职务等级为基础的工资制度。在这一分配体制下,员工薪酬水平与其绩效水平完全没有挂钩,平均主义严重,分配制度并没有起到员工激励的作用。1985年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正式将奖励工资纳入到工资体系当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龄工资仍是决定员工所得的关键因素之一,薪酬制度与员工业绩的关联仍然欠缺。1993年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关注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差别化。此次改革后,员工职务与工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所得,绩效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仍不明显。
由我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现状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一定活力,薪酬水平并不能客观地体现员工的工作绩效,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事业单位整体效率与业绩水平,必须将绩效工资作为职务与工龄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加入到员工工资评价体系之中。
2.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可行性
(1)政策的配套实施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次要矛盾反作用于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在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中,绝不能忽视其他其他相关的政策配套,要做好各部门和相关政策齐头跟进,尽可能的保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避免无端和不必要的浪费。从政策源头上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来源,使其资金在完成分配之后更好地投入公共产品的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回归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在提供医药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工资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为了配合新医改政策,保证医疗保障投入资金的有效利用,就必须通过绩效工资稳定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政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减小了改革的阻力。林德布鲁姆的渐进决策模型强调,政策制定应该局限于“边际性的改革”范围内。这个观点虽然现在有些专家学者还存在争议,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现对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笔者认为林德布鲁姆的渐进决策模型对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会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按照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此次改革的宗旨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绩效工资作为工商管理的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框架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施和改革后,国家又进一步深化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步伐,并决定于2010年1月1日在所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旨在逐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及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由此可见,两次政策目标是一致的,2009年的绩效工资制是之前政策的延续。这种渐进的政策立足于大环境,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改和补充,其内容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实施起来阻力相对就小一些。
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现状分析
当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要求尽管明确,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是面临着诸多阻碍。
1.事业单位自的界定缺乏规范指导。虽然国家制定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相关政策,但是只是局限在在大原则和时间的推进上,给了各单位很大的自主空间,这就使得各个单位具有了很大的自。由此凸显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单位自扩大的同时,税收等相关分配调节部门的政策配套并没有完全跟进,这就造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缺乏了监督和调控,这与国家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初衷是相反的。所以,如何界定事业单位自,仍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意见及条例。
2.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绩效工资是指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绩效考核评估,把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岗位、绩效挂钩的工资。量化的考核指标才能体现员工的工作实效,才能衡量员工贡献的大小,科学的绩效考核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例如,某单位绩效考核实行民主投票,结果收益者为单位老好人,而真正为单位作出贡献的却名落孙山,由此可见,一个不完善或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其运作结果是与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的。虽然有专家建议参考企业和部分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经验,但仍没有完全适合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统一完整的模式。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3.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涉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前绩效工资采取的是“先入轨,后完善”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入轨以后要根据各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合理调控绩效工资水平,这种策略虽然能够提高改革的效率,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门类众多,涉及各行各业,会造成后期的完善工作异常艰巨,很可能会在后期的完善工作中产生一些与前期政策相冲突的地方,这样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和困难。
4.为扩大资金来源而导致的公共服务质量下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经费来源不同。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收入大部分来自国家拨款和单位创收,特别是创收这一环节,如果没有监督和约束的话,一些单位为了绩效工资的提高会加大乱收费的力度,在服务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服务收费,这本身就是服务质量的下降,这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初中也是不符的。
五、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对策
绩效工资改革中,如何确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尤为重要。事业单位中,公益性事业单位占了半数。这类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效果,很难有量化的指标,可操作性也有相当难度。而且要组织力量进行科学评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尤其在一些人员规模大、岗位种类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要对每个岗位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标准难度尤其大。以学校为例,教育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有差别;教育教学人员中又有学科差别,有课时差别。怎样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工资考核机制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推进基层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本是一件大好事,要把好事办好,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规范事业单位分配自
由于事业单位在内部分配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员工的收入来源纷杂。因此,必须由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宏观控制,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微观搞活。一方面,国家要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制定相关规章条例。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亟待规范,津贴补贴项目纷杂,绩效工资比重混乱。应借鉴公务员津贴补贴的规范做法,以行业标准和部门功能修整此类指标,并以规章条例方式固定下来,使其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微观搞活。国家的宏观管理是在科学性合理性的要求下解决绩效工资的基本问题,但宏观管理不等于削弱事业单位分配自。有了科学合理的规章条例的指导原则,事业单位可以在有限范围内根据单位自身的行业特点、部门职能和区域经济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浮动率,配合国家行业标准的灵活分配原则。这样,绩效工资实施起来才能机动灵活,才能真正成为撬动事业单位活力的“杠杆”。
2.构建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一方面,上级人事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指导细则。科学合理地定岗、定员、定工作量,充分考虑各岗位工作量、责任、风险等因素,测算和制定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系数标准,考核细则突出“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量化具体。另一方面,各单位根据指导细则制定出台绩效评估方案。利用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的形式,充分听取单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不合理部分,并采取职代会等形式将绩效评估方案确定下来。同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对绩效工资分配中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可采取公开举报电话、设立意见箱和意见簿、聘请社会监督员等形式接受社会监督。
3.整体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4.正确解读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精神
“绩效工资就是变相的加工资,只能比以前高不能低”,“资格老就应该多得些”,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思想中“吃大锅饭”“按资排辈”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要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宣传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大力宣传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明确绩效工资不是涨工资,而是加大考核力度,增强工资的激励作用。要想上涨,必须打破“大锅饭”思维模式,树立创先争优的竞争意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要及时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根据工作人员不同情况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宣传和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消他们的顾虑,讲清政策细节,让他们以坦然、积极的心态去参与。
六、结束语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很好地结合了岗位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的特点,既客观地融合了不同岗位对于技能要求的差别,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员工真实工作绩效水平,从而公平、公正地反映了员工应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将员工工资水平与员工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这种工资制度植根于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其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的决定仍然依照现行标准而定,使得改革有着良好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 燕: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9(04).
上一篇: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优推4篇)
下一篇:服装厂管理制度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