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制度【范例4篇】
【导读】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资产管理制度【范例4篇】”工作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工作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资产管理报告【第一篇】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1
为配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我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汇报,日前,财经工委同志在黄幼钧副主任的带领下,对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教育局、区资产经营公司、西溪湿地经营管理公司、之江文创园、文新街道等XX个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就我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及评价
(一)注重了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做到了有人管事,区财政局国资科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区资产经营公司、西溪湿地经营管理公司、之江创意园开发有限公司以及相关主管单位分别对下属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需纳入产权交易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处置。在管理制度上做到了有章可循,从XXXX年开始,我区先后出台实施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以及房产登记与租赁、处置等细则;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监督管理规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等规章,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要求和方法。
(三)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调研的情况看,XXXX年-XXXX年,区资产经营公司通过规范经营性房产管理、做强国有品牌企业、优用存量资产等形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别达到%、%和%,国有资产(含公司所属出资企业及其权属企业)经营收入也从万元增加到万元,实现三连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委托拍卖中介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三年共累计交易XX批次,成交金额万元,国有资产增值XXXXX万元,增值率达%,特别是石龙山南侧废弃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矿石销售权项目、西湖啤酒厂建筑物拆除承包权和原厂生产设备拍卖项目,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值。我区还对建设局原天目山路XX号第X、XX层房屋,区民政局原体育场路XXX号四层房屋进行产权证移交,逐步做大做强我区国有全资企业的资产。
二、我区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区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资产规范管理的意识不够强。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不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存在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重资产数量、轻资产效益的思想,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二是产权意识淡薄。不少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房屋资产有多少,是否具有产权,是什么性质的产权,存在哪些风险所知不多;对有的资产为什么没办产权证,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模糊不清。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从调研的情况看,虽然我区所有镇街都设有资产经营管理办公室,但在资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管理职责分散和多头管理的情况,对日常资产管理监督缺乏集中性和统一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无人负责,或由其他岗位人员兼顾、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延续性。
(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绩效不高。一是政企职责不明晰。我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管理型职能的国有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政府的工作任务,并未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缺乏市场经营管理意识和责任。全区XX家国有企业的类型,既有事业单位类,经营类的,也有建设平台类,融资担保类。企业的经济性质既有有限责任公司,也有全民所有制、国有独资公司,甚至还有集体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法人结构复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不彻底。
二是管理责任难落实。国有企业的人员编制较为混杂,公务员、全额事业、差额事业、企业合同工、临时工等都有,员工事业企业两种身份,工资两头靠的情况也有存在。国有企业与主管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也较为混乱,存在主管单位变相占用国有企业资产或国有企业无偿使用主管单位国有资产的情况。
三是收益绩效不高。根据XXXX年的国企年报,全区XX家国有企业共亿元的资产总额,亿元的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为亿元,利润总额仅为XXX万元,净利润仅为XXX万元。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国企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目标责任考核不落实等。四是发展后劲乏力。受资产总量偏小,经管人才缺乏,投融资困难以及政策因素影响,我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后劲不足。当前,我区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主要体现在房产上,主营收入也主要以房产租赁为主,资金积累缓慢。西溪湿地的主营收入以观光游产值(门船票收入)为主,旅游延伸产业发展和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不足,以及湿地三期的竞争也给西溪湿地发展带来阻力。
三、工作建议
结合这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和掌握的情况,我们就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是要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国资办、镇街资管办、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主要资产管理部门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尤其是各镇街资管办,要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和人员,切实强化本级及下级单位的资产管理与使用情况的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和代表政府掌管资产的单位,要明确资产管理的兼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和维护。
(二)进一步加大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一是要开展清产核资。区政府有必要组织财政、审计、监察、住建等部门,对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镇街、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清产核资调查,进一步梳理我区国有资产的保有数量、主要类型、资产质量等情况,理清资产的产权归属、管理与使用情况;掌握资产经营和收益入账情况,摸清家底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台账和数据库。
二是要加强房产管理。特别是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区国资办要会同相关单位,认真梳理分析原因,充分论证办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能采取措施补办手续领出产权证的房屋,要及时排定计划时序,明确责任要求,落实人员经费,强化跟踪考核,督促早办快办。对无法办理产权证的房屋,要探索发放内部登记证等形式加强监管。要加强闲置房产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撤并后的存量房产、可利用的闲置房产,区政府可集中管理或授权国企统一经营管理。
三是要突出保值增值。要严格执行《西湖区公共资源交易办法》的规定,国有资产的出让、租赁及承包均应纳入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产的优用和效益最大化。镇街的经营性房产涉及到招商引资引税,在根据房产的地段、年份、设施等情况合理制定租金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税源培育、税收效益与资产保值增值的关系,建立健全租赁进入退出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发挥国有资产的最大经济效益。要加强合同管理,研究制定房产租赁合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权责条款和合约期限;对现存租赁期限过长的合约,相关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产收益。四是要提高监管效能。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加大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突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产权变动的监督,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的管理,不断提升国有资产监管水平。
(三)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经营业绩。一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改革。要按照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思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我区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要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和梳理国有企业资产家底,杜绝国有资产占用、借用情况,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要梳理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明确政府作为出资人依法享有的各项股东权利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规范国有公司运作。要防止和避免出现更多行政性、管理型的国有公司。
二是要发挥国有资产的整体优势。要盘活存量资产,在保证政府需要的前提下,对零碎、收益差或者闲置的资产资源,应采取对外出售、部分转让、资产置换等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尽快盘活存量资产。要优化资产资源配置,通过整合经营性资源、优质资产以及股权优化、债券发行等形式,打造几个具有规模效应、资产质量良好、现金流及利润来源稳定、财务形象和未来预期良好的投融资平台,并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做强做大国有资产规模,提高资金募集与运营能力。
三是要加强监督管理。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公司法人内部结构治理,形成权力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切实维护出资人的权益。要依法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督促企业真实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分析、指导、帮助企业搞好经营。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定期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审计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监察机关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是要提高经营绩效。通过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的要求,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要着力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充分尊重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的经营自,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加强投资监管,完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制度,区别不同行业,确定经营利润收缴比例,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建立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突出国资保值增值率、经营业绩等方面的绩效考核,企业的经营实绩与管理层的报酬直接挂钩,真正调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运作效益。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2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及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XX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报告》的安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要求,为了了解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本月XX日至XX日,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财经委有关人员,到区财政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国有资产是指由财政投入形成的、以提供服务为目的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如:房产、土地、实物资产等。经调查,至XX月底,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统一管理的共有XX户,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总额亿元(不含区政府新办公大楼和区国防指挥中心),其中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亿元,各行政事业单位占用亿元。
(二)资产存量。我区国有资产的主要分布,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区财政局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了清查,据初步统计,截至末,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万元,其中:行政单位万元、事业单万元、区国司万元;我区国有资产的主要类型,土地、房屋及建筑物万元(其中房屋万元),交通运输设备万元,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万元,电气设备万元,办公家具万元,专业设备万元,图书及陈列品万元,其他仪器及文体设施万元;我区国司监管的国有房产按其经营形式分为经营性房产和非经营性房产两大类,总房产面积达XXXXX㎡,其中经营性房产面积XXXXX㎡,非经营性房产面积XXXXX㎡,经营性资产在全区国有房产总量中所占份额达%。
(三)运管机制。我区在全面掌握国有资产总量、存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经营、使用,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益途径,提出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集中统一管理和经营,将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总价值万元的房产授权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管理,从而打破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界限,将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达到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本,变死钱为活钱的效果,既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主要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区国有资产总量也在不断上升。如何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区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营运,对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存量资产货币化、行政事业性资产市场化、资产效益最大化的管理路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年累计实现房产经营收入XXXX万元。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集中统一管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区委常委会还专题研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座谈了解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确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协调,财政、审计、国土、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区政府及时召开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一把手要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意义,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定专人承办的工作机制。通过会议,统一上下思想,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营运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基本经验
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多头管理、资产部门所有、福利待遇贫富不均三大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理顺体制。吸收外地的经验,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原则,重新划分区国司、财政局和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职责,建立以财政局为总负责、国司为主体负责收益管理、审计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管理体制,理顺了工作关系,规范了工作程序,为实现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突出重点。以资产产权完整移交和统一经营为重点,推进资产管理改革工作。区政府做出了《关于区属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实行统一管理的通知》和限期完成资产清理、产权移交工作的规定。仅用短短X个月时间就解决了资产家底不清、办公用房标准不一等难点问题,打破了资产部门所有的状况,为实现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关键。改革过程中,牢牢抓住组织领导和完善实施方案等关键环节,确保资产管理改革落到实处。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制定了国有资产清理移交、权属变更、集中管理三阶段工作方案,规定了各阶段的时限、内容、要求、目标和相应的处罚措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为实现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四、主要体会
我区在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使用方面,通过区政府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管理到位、运作有序的有效作为,在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方面实现了三个有利:
一是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及时出台了《关于区属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实行统一管理的通知》,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区国有资产管理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有利于集中资金办大事。,国司共组织国资经营收入万元,通过政府科学有序的安排,调剂了万元用于区政府办公大楼、区国防指挥中心的基础设施投入,调剂了XXX万元用于购置优良房产,使我区国有资产逐步转入优质化。
三是有利于监管资产转让行为。国司自组建以来,始终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把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关,对所有不良资产的处置严格实行阳光操作,扼制了产权交易环节的违规行为,使我区国有资产的处置实现了公开化。
五、主要问题
当前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新旧国资监管体制交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既表现为历史惯性的遗留问题,又表现为新体制建立还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不足,发展乏力。这几年,国司在认真做好房产管理工作的同时,虽说也在积极探索其他投资渠道,但因国司的资产主要体现在房产上,没有自有资金,也没有政策性项目,又不适合进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经营,所以在其他方面投资经营方面一直未能有效开展,进一步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大。
(二)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三分经营,七分管理。不论是资本的运作,还是市场监管,不论是企业生产,还是企业销售,它们都离不开管理,特别是懂技术、懂专业的人才管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区国司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
(三)总量偏小,融资艰难。我区国有资产总体规模较小,只有亿元(不包括资源性国有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亿元,区国司几经周折、想方设法也仅融资XXX万元,加之房产租赁管理事务繁杂、工作量大,上下级主管部门责权利不相匹配,争取资金、创先争优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资经营责任单位投融资积极性。
六、工作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政策性很强、涉及领域广的课题,财政部已于X月XX日公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也将于今年X月X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管好国有资产最终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就必须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篇大文章。
(一)统一认识。要注重宣传,加强教育,充分认识国有资产在公共资源中的重要地位,要熟悉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克服重视资金、轻视资产,重视资产购置、轻视资产管理,重视资产数量、轻视资产效益的现象,努力增强全民国资意识,搞好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最大限度在发挥国有资产的效应和作用。
如何进行资产管理范文【第二篇】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韩国则达%,香港为%,而同期我国仅为%。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它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它带有一种随意性和灵活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把握分寸,适时沟通,相互交流思想,减少心理上的隔阂,这则是管理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如何进行资产管理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信息政策政策制定政策需求
国家信息政策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源于对科技情报政策的研究。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仍以科技情报政策为主要对象。首先。研究者多是科技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其次。在术语运用方面,“科技情报政策”的使用频率比“国家信息政策”要高得多。尽管如此,目前从宏观上对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笔者以为,国家信息政策过程与所有政策过程一样.都是以政策需求为起点的.因此,在研究国家信息政策时.信息政策需求的分析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只有弄清了实际的政策需求背景。才有可能准确地界定国家信息政策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制定出来的国家信息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解决国家信息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信息政策需求做一简要分析。
一、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政策需求
在当今中国,“信息是一种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资源。信息也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据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产生720亿条各种介质的信息,如果一条信息按100字节估算.则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信息量约为72万亿字节。要从如此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确非易事。这就需要对信息实施有效管理,有效的管理是使信息成为资源的前提条件。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源中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查找出自己所需的最准确、最完整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普通公众对法律信息、娱乐信息、医疗保健等El常生活信息的需求与El俱增。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级领导对各种决策信息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国家更是将信息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号召“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国家通过各种传媒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信息意识大大增强,社会信息需求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十分迫切。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制定国家信息、政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政策需求主要包括:
(一)如何完整地收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的积累是开发利用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得完备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在中国,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一个国家而言,国内正式出版的文献的收集工作.在所有信息收集工作中,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中国的呈缴本制度实施的时间不可说不长.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以国家图书馆为例.1992年该馆只收到呈缴本3.3万种,离应收藏的数目尚差2万种左右。这说明呈缴本制度尚欠完善。其次.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大量的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产品报告等长期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在这方面。国家也一直未有系统的政策出台。许多非正式出版物所蕴含的信息,正好符合人们快、新、准的要求。因此系统地收集非正式出版物已刻不容缓。再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研、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领域均增加了对国外文献信息的需求,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收集所有国外出版物,这里就存在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国外出版物、国内文献信息机构如何合理地分工等问题。以上所有文献信息收集方面的问题,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如何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它不会因为使用而贬值,相反,会因为被有效利用而增值,而信息的交流则为信息资源的增值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方面,中国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信息机构或部门之问缺乏合作,部门分割,门户林立,该交流的信息不交流,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信息资源的闲置与短缺两个极端并存,用户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而一些生产和提供信息的部门却将宝贵的资源束之高阁,任凭其随时间的消逝而丧失价值。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对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其次,为了促进信息交流,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建设正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铺开。“八五”期间,中国政府投资250亿元.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12个大型信息系统,为促进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但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较难相互兼容、横向联网,为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造成了障碍。消除这些障碍,促进信息交流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开始注意增加信息栏目的比重,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经常传播各种娱乐、招聘、广告和商品供需等方面的信息。如何使这种信息报道标准化、规范化,如何减少其中的伪信息成分.增加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这些问题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在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中正确选择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能力与效率,使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开发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从而革命性地提高了获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效率,创造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潜力无穷的生产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快、复杂多样化的发展,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技术、选择技术,如何正确地评估技术,及时地认识新技术的潜力以及决定技术的开发方向.尤其是如何结合本国的国情引进和利用技术等问题,对于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政策需求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显得更为迫切。
二、信息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政策需求
从2O世纪5O年代起,信息产业从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兴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基础结构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据美国信息经济产业协会第26届年会报道,世界信息产业在2000年的市场销售额超过9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由于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高增值、高投入、低损耗、无公害、先导性等特征,因而容易受到各国政策的高度重视,其发展前景是相当光明的。
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几个主要行业来看,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很不够。计算机产业方面,“七五”期间,计算机产值年均增长19.4,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为世界计算机产值的3‰。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虽在零部件产品方面有局部优势,但总的来说,基础技术落后,还是一种内向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软件产业方面,“七五”期间取得了一批攻关成果,但生产工程化的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软件人员力量分散,软件水平低.对软件管理差.大型软件主要依赖进VI,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通讯产业在“七五”期间有很大发展,通讯与信息服务相结合.正在成为通讯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数据库产业方面,我国刚刚起步,数值型、事实型数据库的比重在提高.而文献型数据库的比重在下降,且数据库规模小,水平低.需求不足.服务落后。有关调查显示,自建数据库的利用率只有3左右。总的来说.中国的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很低,有待进一步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必然会对信息政策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一)如何改革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信息企业的经营机制。首先,中国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一死二散三乱”的弊病,这在信息服务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咨询业为例,中国现有的咨询机构中,既有隶属于党政部门的,也有由派和群众团体兴办的。既有独立的咨询企业,又有事业型的附属机构,但至今仍没有全国性的归口领导部门和行业管理组织。国家对咨询业缺少规划和计划指导,没有明确的咨询业发展规划、发展步骤和目标.没有将咨询业纳入计划指导的范围制定政策和措施,任其自生自长。咨询业缺乏管理制度,包括市场管理制度、机构与人员资格审查制度等。国家缺乏对咨询人员职业道德标准确定的管理。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中国信息企业的数量不多,虽然比政策机关的信息部门有活力,但也存在着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国家应该如何扶植信息产业。世界各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显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从技术上讲,信息产业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还会导致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管理上讲,信息产业通过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会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解放和促进生产力.从经济上讲,信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会把工业化经济引向信息化经济,并通过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在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将有利于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信息产业又是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国家扶植。政策应如何向信息产业方面倾斜,如何从投资上扶植信息产业,如何在信息产业各行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投资总额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需要信息政策给予解决的。
(三)如何推进信息商品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在信息服务业中,有事业型的,也有经营型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信息服务业大多以事业型为主。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的商品性质的确认,使得“信息是商品”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如何在信息服务业中提高经营型信息服务业的比重,如何提高事业型信息服务业中有偿服务的比重,这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
(四)如何促进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信息产业能否均衡发展,不仅影响到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与经济效益.还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合理使用与节约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有限投资,有利于建立最优的信息产业地区结构。然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很大.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有迟有早、有快有慢。如何促进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如何协调城市与农村、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协调各信息产业部门、行业之间的关系,这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运用产生的政策需求
1964年数字计算机的问世和第一颗通讯卫星的升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两个代表性事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以C+C(Computer+Communication)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2O世纪下半叶开始,对整个社会文明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和非常广泛的变革后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更深更广地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不断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和新难题。
在中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并不慢。2O年前甚至10年前,对一般中国人而言还相当陌生和神秘的计算机和复印机等,现在已被频繁而广泛地运用,而且中国现在已有不少的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光盘、多媒体技术、可视图文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已逐步介绍到国内并开始被运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给许多国家造成过的问题,也同样是中国所要面对的。信息技术所导致的政策需求是强烈的和多方面的。而且新的政策需求还会不断产生出来。
(-)如何正确处理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技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轻而易举的复印、录像、复制和套录等技术手段,带来了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和令人震惊的纠纷,知识产权问题变得格外复杂和尖锐。首先,由于拷贝技术的发展,印刷体形式、磁存储形式和电子存储形式的信息都极容易被多次复制和扩散,使得知识产权、软件产权、数据库产权的保护难度上升,知识生产者和数据库生产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和威胁。信息领域中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其次,在联机检索系统的运用中,“套录”方式的运用意味着联机数据库有可能被分批“偷”出来。再次,在国际贸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数据流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有这些现象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合理分配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合理地保护知识产权?这些方面对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均提出了需求。
如何进行资产管理范文【第四篇】
摘 要 固定资产是企业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 管理
一、目前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现有的制度过于陈旧,与目前的管理现状不相适应,加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保障制度的执行,导致资产管理不规范,如单位不能按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资产盘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了解实际存量,对过期资产不能及时进行处置,虚增了企业的账面资产。有的资产不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就报废,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极易出现现舞弊现象。
2.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影响资产管理效益
企业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上部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资产管理衔接不及时,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如由于职责不明确,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反馈,致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维护保养、影响了其使用效益。
3.管理手段过于落后
目前大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仍沿袭多年前的管理方式,未能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导致资产管理不及时,信息不完整,难以准确及时了解资产管理动态,不便于部门间实行资产的合理调剂。
4.固定资产投资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企业的投资管理,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建设、设备的引进等等。一些企业忽视自身实际状况,在进行投资之前没有对市场需求以及自身资金状况等做出科学的分析;同时没有对相关房舍、设备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等基本的财务数据进行投资分析,导致投资盲目性大,不能够保证投资质量,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强化内部控制,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上述问题,不利于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效的发挥,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努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以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成效。
1.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健全内部资产管理制度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进一步增强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益,有利于防范各类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避免资产被不法侵占或流失,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从而重视资产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加大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在单位内部形成“人人重视资产管理、个个参与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为强化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2.规范内部控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强化考核,确保资产管理规范化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度是保证和前提,只有明确职责、各部门才能各施其职,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单位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要明确资产使用、管理和财务部门的职责,将资产保管责任明确到资产使用部门,甚至使用人,对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资产管理部门反映,确保资产能及时得到维护、保养,充分发挥其效能;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沟通协调,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共同搞好日常资产管理,防范资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资产流失等问题,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单位要成立以单位负责人为考核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在年度终了进行全面考核,对积极参与资产管理,作出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对不严格执行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工作不力、甚至由于过失造成资产流失的要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个人职务升迁等相挂钩,以此促进各部门、个人参加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3.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
如今绝大部分单位借助内部局域网技术,利用财务软件,实现了财务核算的电算化,建议财务上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也应用到资产管理部门,将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也推行信息化管理。将原先的固定资产纸质卡片更换为电子卡片,即“电子身份证”来取代。在对单位资产进行全面盘点、清理的基础上,先将固定资产信息输入电脑,对其信息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通过网络技术,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可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进行操作,从而实现了资产数据在整个企业共享。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固定资产的采购、报废等增减变化可直接在系统中反映出来,并及时传输给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沟通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防止了由于原始凭证的不完整和传递不及时而影响固定资产财务账面的增减变化。
4.注重实效,加强投资管理,把好资产入口关
作为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首先应该正视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扩大发展规模,引进高新技术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应该保证相关投资的质量,即投资应能够给单位带来一定的收益,至少应该保证目前财务的运行状态,并对自身将来的长远发展有益,而不应是为了规模的扩大,而盲目投资,甚至致使单位蒙受损失。要执行重大投资的集体讨论和审批制度,重视调研分析,慎重决策,把好资产的入口关,从而确保投资能真正给单位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员工作岗位职责最新4篇
下一篇:发票管理制度范例(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