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财政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实用理论成果集中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2025年财政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理论成果集中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通过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对标对表,做到“心中有数”,在深学笃行中进一步找准财政定位、发挥职能作用,扛稳责任担当。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导向。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工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数字背后承载的是政治责任,反映的是科学决策,体现的财政职能。作为财政工作者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认识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更加注重“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善于“跳出财政看财政”,在提升自我中做到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从外在要求变为内在主动,用政治眼光分析解决财政问题,从政治高度谋划开展工作,把“两个维护”深度融入具体财税政策制定、财政改革创新等方面,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把经手的每一项工作作为一次“大考”,把讲政治的成效体现在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上。
第二,要牢固树立“为国聚财、为民理财”导向。财政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当家理财不仅要看总量规模,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一方面要坚持税源高质量,放水养鱼,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推动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聚焦企业经营发展的难点痛点,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多维发力减轻企业负担,“真金白银”为市场主体纾困减负,给企业带去“及时雨”、吃下“定心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活市场主体的引导促进作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坚持收入高质量,颗粒归仓,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加大综合治税力度,精耕细作抓好收入征管,强化各类涉税信息梳理、汇总,密切跟踪重点企业、主要行业经营情况,不断提升征管质效。积极寻找新增税源,挖掘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潜在税源,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扩大财源税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要牢固树立“民有所盼、财有所为”导向。财政一头连着国之大计,一头连着百姓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要克服减收增支影响,坚守民生财政本色,立足“基本民生”和“基础标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把民生愿景转变成幸福实景。坚持“紧日子保基本、调结构保战略”,严格管理一般性支出,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非重点支出,精打细算管好“钱袋子”,用政府的“紧日子”换百姓的“好日子”,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牢牢守住基层“三保”底线。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补齐民生短板。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构建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推进“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质效。在精准投放、加强管理上持续跟进发力,完善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持续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把每一分补贴资金都及时精准足额发到群众手中,切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在老百姓的心窝里,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
第四,要牢固树立“为民管财、高效用财”导向。注重绩效导向,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努力让每一份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要紧处。坚持节用裕民,艰苦奋斗,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强化“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理念,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腾出更多宝贵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努力让一分钱花出三分钱的效果,积极开展项目绩效重点评价、跟踪评价和再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强化责任约束,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第五,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依法理财”导向。坚决贯彻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持续深化管理改革,推动财政治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坚决不允许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或开展政府采购。要坚持问题导向,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杜绝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