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校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在党校主体班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新质生产力理论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立新与破旧、系统与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自主与开放、发展与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下面,结合近期各位老师的授课和自己学习工作实际,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大家参考。

一、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论述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全国共性和各地个性的关系。从哲学层面看,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说。从国情层面看,因地制宜是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国土广民众,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高精尖”,也有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各地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亦应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重复建设,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务实新路。

二、处理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统筹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一论述强调了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亦即“破”与“立”的关系。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新”与“旧”、“立”与“破”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关系,如何处理这两对关系事关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深层认识。唯物辩证法认为旧中生新,新中含旧,新旧并存,益新而损旧。从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看,先“立新”后“破旧”是一种更稳妥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带来的震荡与代价较小,能更平稳地推动历史发展。要科学“破旧”,即等发展条件具备和时机成熟时“破旧”,对于当前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超前或消极滞后,一旦旧的破了,新的立得不够,经济就会面临难以承受的阵痛压力和下行风险。我们要学会运用“先立后破”的原则来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面临的方式转变、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出现的难题,坚持适度原则和循序渐进,坚持目标导向,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三、处理好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整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善于处理生产力系统与其构成要素的重大关系。系统与要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所谓系统,就是指由各种事物或其各种关系、现象、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或总体。所谓要素,就是指参与这种整体性联系并构成整体的各特定事物,或者各特定的关系、现象、过程。按照经典解释,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我们要善于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间的关系,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一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四、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形成适应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社会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基本框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新质生产力须与新型生产关系相辅相成。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看,自觉主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主动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原因之一。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

五、处理好自主与开放的关系,用好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妥善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重大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矛盾。自立自强属于内部矛盾,即内因。对外开放属于外部矛盾,即外因。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讲:“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更进一步地说,从当代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是买不来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从世界现代科技史中,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而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安全问题。他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这实际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处理发展与安全的重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特别突出的一个重大原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两翼、驱动双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一重大原则在经济工作领域的重大应用就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其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背景看,又与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故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亦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新质生产力稳健前进。而从实践情形看,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必将全面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使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为此,一方面,要追踪、引领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前沿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安全法规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总的来看,上述六大关系各有侧重,但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构体系。其中,共性与个性重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模式路径问题;立新与破旧重在回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问题;系统与要素重在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协同与优化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在明确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自主与开放重在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与外部条件问题;发展与安全重在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安全稳定问题。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准确全面把握这六个重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7 3047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