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在2024年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暨学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要深入推进,落实“千万工程”措施,增强发展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暨学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2024年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暨学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2024年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暨学用"千万工程"工作推进会,这是一次对我市乡村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而"千万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样本。在此,我就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学用"千万工程"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和学用"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
(一)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只有让乡村振兴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根基。
(二)"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和实践指引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通过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改变了农村面貌,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这一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千万工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就是要汲取其中蕴含的科学理念、思路方法和实践路径,将其转化为推进我市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乡村发展之路。
二、准确评估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学用"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果
(一)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1.农业产业发展呈现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在农村交通方面,我们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大幅提高,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防洪抗旱能力增强。同时,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工作。许多农村地区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污水有效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显著提高,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更加均衡地向农村倾斜,农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改善。
(二)学用"千万工程"取得积极成果
1.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千万工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理念逐渐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建设向政府引导、农民参与转变,这种理念的转变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领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2.规划先行推动有序发展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我市在乡村建设中更加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许多乡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村庄规划,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规划指导下,乡村建设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有序推进,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生态优先战略初显成效
我们积极践行"千万工程"中生态优先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村庄建设中,保护乡村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深入分析当前我市乡村振兴和学用"千万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业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难题
1.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整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此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部分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村推广应用缓慢,制约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
虽然我们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产业融合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农旅结合等方面,缺乏创新和多元化的融合模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农民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受益有限,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瓶颈,制约了产业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短板
1.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公路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部分道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需要进一步提升改造。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还不够高,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此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成本较高,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电商的发展。
2.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
尽管农村公共服务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面临新问题
1.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盲目模仿、千村一面的问题。一些乡村在建设中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建筑风格单一,缺乏个性,导致乡村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魅力。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视不够,一些古民居、古建筑等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2.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压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效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地区存在反弹现象。此外,一些乡村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不足,可能存在破坏生态的潜在风险。
(四)乡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1.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其中包括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这种人才流失现象导致农村发展缺乏人力支撑,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后继无人的困境,农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也因人才匮乏而受到影响。
2.人才引进和留住困难
与城市相比,农村在生活条件、发展机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尽管我们出台了一些人才引进政策,但由于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人才引进效果不佳。同时,在留住人才方面也面临挑战,农村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职业晋升空间,导致引进的人才难以长期扎根农村。
四、扎实推进2024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学用"千万工程"的主要措施
(一)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力度。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2.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鼓励各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探索多元化的产业融合模式,如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农业+电商+物流"等新业态。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订单农业、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收益。三是突破要素瓶颈制约。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1.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交通建设。加大对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的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质量。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确保公路安全畅通。二是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善供水设施,加强水源地保护,解决农村季节性缺水问题。三是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快递服务网点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
2.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培训提高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二是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培养和引进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戏台等文化场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
1.打造特色乡村风貌
一是在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根据不同乡村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元素,制定个性化的建设方案,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二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古民居、古建筑、古祠堂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和维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和发展中。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深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规范养殖行为。二是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确保垃圾有人收、污水有处排。三是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四)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1.吸引人才返乡入乡
一是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就业。二是搭建人才返乡创业平台。建设农村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为返乡人才提供创业场地、设备设施等支持。同时,加强对返乡人才的创业指导和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2.培育本土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挖掘和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如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手工艺人等,发挥他们在乡村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学用"千万工程"取得实效
(一)强化责任落实
各级政府要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将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学用"千万工程"任务分解到部门、到乡镇、到村,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工作成效纳入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
(二)加强部门协同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改、农业农村、财政、住建、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通过投资、捐赠、帮扶等形式助力乡村发展。
(三)鼓励探索创新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乡村振兴和学用"千万工程"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生态保护、人才培育等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
同志们,乡村振兴使命光荣,学用"千万工程"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学用"千万工程",努力开创我市乡村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农业强市、和美乡村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上一篇:(整理)在2024年全市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