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强调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加强协作,落实政策,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乡村振兴。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这既是一次任务部署会,更是一次责任压实会。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手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提质提效。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政治任务,必须扛稳扛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明确要求,到2030年全国建成13.5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我市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万亩建设任务,占全省总量的*%。这既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以“宁可少活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劲,坚决完成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民生工程,必须用心用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标准农田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和群众的“米袋子”。通过实施田块平整、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提升等工程,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一般可增产10%以上),还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农民“旱涝保收”。例如,河南省新乡市通过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生产底盘更加稳固,获得上级奖补资金5000万元。我们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让农民群众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中增收致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所需,必须抓实抓好。当前,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碎片化、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据统计,全市仍有*%的农田存在灌溉设施老化、田间道路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集中连片整治,既能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又能为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例如,陕西省推行“一张图”管理模式,实现了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一体化监管,有效提升了建设质效。我们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全市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二、聚焦重点,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任务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建设布局。规划是建设的“蓝图”。要按照“全域覆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一方面,要与国土空间规划、水利规划等“多规合一”,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项目,确保“良田粮用”。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东北黑土区要重点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土壤改良,黄淮海区要着力提高灌溉保证率,长江中下游区要突出旱涝渍综合治理。同时,要严格划定建设“禁区”,禁止在25度以上坡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区域开展建设,确保生态安全。
坚持质量为本,强化工程管理。质量是高标准农田的“生命线”。要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等国家标准,落实“一平、两通、三提升”基本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把“三关”:一是设计关。组织专业机构开展实地勘察,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见,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例如,安徽省要求项目初步设计必须经县级会审签字,确保与生产实际一致。二是施工关。加强对原材料、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管,建立“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农业农村部门督查”的三级质量管控体系,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为。三是验收关。严格执行县级初验、市级验收、省级抽验程序,将群众满意度、产能提升效果等纳入验收指标,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坚持建管并重,完善长效机制。“三分建,七分管。”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一方面,要明确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乡镇属地责任、村集体和农户直接责任,鼓励引入专业化管护公司,实现“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另一方面,要加强用途监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擅自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同时,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运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农田质量变化情况,及时修复损毁工程。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瓶颈制约。改革是推动工作的“关键招”。要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探索“专项债+社会资本”“投融建运管一体化”等模式,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例如,新乡市通过发行专项债券、引入国企融资等方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要创新技术应用,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测等新技术,提高农田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率。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和管护,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强化保障,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实效
压实责任链条。责任落实是推进工作的“牛鼻子”。要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责任体系,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地块。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财政部门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资金监管;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工作推进不力、未按时完成任务的,要严肃追责问责。
严格监督考核。监督考核是推动工作的“指挥棒”。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加大考核权重。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机制,定期晾晒工作进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对在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要公开曝光、严肃处理。
浓厚舆论氛围。宣传引导是推动工作的“催化剂”。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举措和典型经验,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要注重挖掘基层一线的好做法、好案例,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农,天下之大本也。”高标准农田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坚决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志愿者发言稿【3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