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发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点在哪里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研讨发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点在哪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A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两个重磅文件,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具体任务,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历史性交接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实践路径,可以说是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覆盖主体从个体到全体、发展空间从区域到全域、完成目标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任务时限从短期性到长期性、政策力度从特惠性到普惠性,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县作为全省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以及全市脱贫攻坚任务相对较重的非贫困县,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在全省全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作为县委办的一员,我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关注*的“三农”发展,注重思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去年*月通过县委办“每季一书”特色活动分享了温铁军的《八次危机》一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承接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实现危机“软着陆”有了更深的认识(即作者的核心观点——成本转嫁论)。同时,理论更需实践,我作为20*届紧缺专业选调生,现任建平镇芝麻村党委副书记(贫困村),通过这一年半对村上的了解,也有一些关于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我认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衔接点主要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是以机制衔接健全领导体系。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接续过程,一套管长远的制度和办法能让工作事半功倍。做好领导机制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绩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脱贫攻坚站、村脱贫攻坚作战室四级指挥系统,使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集中。关于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问题,中央已经明确要继续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强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等,并且已经成立国家乡村振兴局。为此,要落实“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县级部门、一名第一书记、2-3名驻村乡村振兴辅导员”工作机制,切实做到靶心不转、频道不换。做好财政投入机制衔接。脱贫攻坚战五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39.53亿元(本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亿元,央省市投入27.53亿元)。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足见中央对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时期,我们投入的力度要越来越大,但是如果采取“撒胡椒面”的方法,让资金过于分散,无疑是见不到大的变化,效果也不会太好。要注重资金投入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刚刚组建的*县乡村振兴国有平台公司(即梓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每年选择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示范创建村进行集中支持,让资金见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二是以产业衔接推进乡村兴旺。产业发展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又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脱贫攻坚期间,我县建立以“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导的扶贫产业,探索形成产业扶贫“自主发展、合作互助、龙头带动、合股经营、资产托管”5大路径、*种利益联结模式,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总规模达7838.5万元,累计使用6986万元,使用率达89.1%,惠及贫困人口*540户、边缘户569户,户均增收601.07元,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但是,个别扶贫产业存在定位不准、层次不高、链条不长、效益不好的问题,致使产业基础不牢固。做好产业规划。产业发展是否长远,关键看规划的方向准不准,特别是将扶贫产业转化为支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规划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个别贫困村发展扶贫产业,盲目跟风、蜂拥而上,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没有根据本村的资源禀赋和现有生产基础科学选择产业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严重,个别产业发展两三年就不行了。比如,我所任职的芝麻村,之前有一个扶贫产业——“红星花海”产业园项目,种植万寿菊,发展乡村旅游,但是后期由于公司发展效益不行,导致该项目停滞。又如,现在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藤椒效益差、经营管理难、亏损严重,如何在“十四五”期间重新规划藤椒这一主导产业,是一个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对于刚刚脱贫的地区,要在继续实施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有前瞻性地做好产业布局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否则反反复复发展产业,干部定不下心,群众也会有怨言。发展特色产业。要立足村级建制调整后的村情实际,持续完善麦冬、生猪、藤椒和优质粮油、蔬菜“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别是要鼓励跨村整合产业发展资源,让贫困村扶贫产业带动周边非贫困村一起发展,推动产业规模逐渐扩大。要结合本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挖掘优势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低质化竞争,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之路,切实将扶贫产业向“振兴产业”转型。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推动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三次产业齐头并进。要继续注重以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增收,对于翰彬霖鞋业在景福镇、西平镇开办扶贫车间这类产业,要继续探索如何将他们经营得更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当前,我县农业经营方式尚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全县累计发展家庭农场**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家,带动农户20.3万户,但还有很多小农户难以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要继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发展并不能自动惠及广大群众,我在村任职的时候,个别群众就反映现在产业发展就是富了老板,群众基本没有什么受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完善利益联结模式,充分借鉴产业扶贫的经验和模式,避免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只惠及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完善产业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时期,我县投入道路、水利等*9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发生历史性巨变,但短板依然突出,行政村合并后断头路未完全贯通,30%以上通社路、50%以上通院落路未硬化,80%以上支渠毛渠年久失修、塘堰积淤严重,基本丧失蓄水灌溉功能,仅20*年乡镇申报亟需解决的基础设施类项目225个(其中非贫困村*8个,脱贫村67个),资金需求达2.83亿元。而且由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少于贫困村,甚至出现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好于非贫困村的现象。要加快建设“五网”配套(田网、路网、水网、电网和互联网)与“三化”联动(规模化、标准化、全程机械化)的现代经作产业标准化基地,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以人才衔接培育振兴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攻坚,乡村振兴更需要人才振兴,特别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对乡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由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加之缺乏针对性政策、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本地的人才难以培养,引进的人才又留不住。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顶层人才设计。壮大村干部队伍。今年的村(社区)换届中,我县党组织书记结构实现年龄下降和学历、优秀农民工比例、致富能手比例上升的“一降三升”格局,“一肩挑”比例达99.*%、居全市第一,是历次换届中要求最严、质量最好、结构最优的一次。而且大多数村干部都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成长起来的,比如芝麻村现任村党委书记萧涛,20*年退役回来就开始脱贫攻坚工作,从普通干部成长为副书记、书记,在脱贫攻坚大战大考中丰富经验、提升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和组织基础。但目前来看,大多数村干部仍然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产品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等方面还存在能力短板,要继续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力度,县上每年至少培训1次,支持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切实提高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要提高政治待遇,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同时,这次换届个别村还是选不出人,要加强农村后备干部力量的培养,将政治上可靠、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和村干部,选拔、培养、储备一支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留下一部分人才。脱贫攻坚时期,我县共选派第一书记205名、驻村工作队*0个、驻村队员439名,1.8万名干部职工、*3家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这些帮扶干部经过脱贫攻坚战,逐渐成长为有想法、有经验、有办法的优秀人才,在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乡村产业方面拥有发言权、最有带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为他们施展才干提供更大舞台,让他们继续成为带领群众迈向富裕的“领头雁”。虽然中央已经明确要继续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但是乡村振兴涉及全县383个村,而且乡村振兴的时间规划到2050年,显然不能简单照搬脱贫攻坚的帮扶方式,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引入一部分人才。虽然在脱贫攻坚阶段,硬件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上的人才仍然不足。要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人才返乡创业创新,充分利用在外人才联谊会等平台,激发在外人才“家乡情结”,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兴业。要健全完善“县管乡用”,加强乡村教师、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乡村规划建设等公共服务类人才建设。要健全乡村人才工作管理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确保人才既“引得来”,又“留得住”。培养一部分乡土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散落在农村各行各业的“田秀才”“土专家”找出来、培养好、用到位,提高农民群众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力量。

四是以规划衔接明晰振兴路径。脱贫攻坚之后,乡村面貌发生大幅度变化,特别是两项改革后,镇村空间扩大了、发展框架拉开了,对发展的理念、方式、条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需强化规划引领。目前,市上超前研判、积极摸排、部署试点,专门成立了市委乡村规划调研组,制定了《关于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的工作方案》,计划在今年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60个。今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要坚持先规划后实施,不规划不实施,统筹编制好《*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编制规划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好规划。我认为全县农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受城镇化影响较大的农村,主要集中在县城郊区、拥有现代产业园区的农村,比如芦溪镇涪城村;第二种类型则是贫困村,这几年因大量资金投入已经拥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第三种类型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无特色产业、无旅游资源,比如南路地区的农村。这三种不同类型,村情实际不同、现实基础不同,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也会不同,其中最难发展的就是第三种类型。因此,编制规划时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综合考虑两项改革后人口规模、幅员面积、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等因素,绘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蓝图,千万不能搞“千篇1律”的标准化作业。同时,要注重将发展与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忌出现山东合村并居过程中的大拆大建行为。另一方面,坚持一体谋划。过去,我们看到其他地区在做发展规划时,城市与农村是分开的,乡村发展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乡村振兴阶段,既不能再让城市跑得快、乡村跟不上,也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单兵突进。在编制规划时,要在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布局、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既要充分运用城市的资本、物质、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城市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也要利用乡村建设补齐城市短板,特别是要利用现在越来越多城里人的“乡土情结”,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消费,并把乡村的优质农产品在城市销售,形成城乡有效分工、合理配置、产业互补的态势,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五是以政策衔接健全长效机制。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县出台了《*县低收入贫困户和边缘户十一条帮扶硬措施》《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6条硬措施》等系列政策,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涉及面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现在是否继续沿用,是否适用于乡村振兴,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一方面,延续帮扶政策。20*年,我县年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的脱贫人口共5475户*974人,占全县总脱贫人口的*.9%;边缘户566户1*0人,占全市边缘户总数的43.9%;脱贫户中无劳力或丧失劳力25923人,占脱贫总人口的35.4%。对于这一部分主要依靠政策兜底、公益性岗位和帮扶责任人的贫困户,一旦失去政策保障,极易出现返贫情况。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六个不变”(*个专项牵头部门、“五个一”帮扶机制不变、2755个公益性岗位不变、住院医疗报销比例不变、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不变和贫困群众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政策不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保障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和防止发生新的贫困。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政策。由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是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解决的是发展中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基础性问题,而乡村振兴关注的是整个“三农”问题,范围和对象明显扩大,所以我们的政策衔接既不能简单地把脱贫攻坚期内的各项政策制度扩大保障范围直接照搬照抄,也不能忽视脱贫攻坚期各项政策的延续性。要厘清工作思路,抓紧时间全面梳理和科学评估脱贫攻坚中成熟的实践经验,根据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采取差别化的方法,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保留、调整完善、取消退出等分类处置方式,促使其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转变。

正如县委*书记在去年县委读书班上指出,“‘三农’工作在我县具有特殊地位,*作为传统丘区农业大县,基础好、体量大,受关注度高,容易出特色亮点。”作为一名*的青年干部,经历过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未来乡村振兴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必须始终保持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继续在大有可为的乡村振兴舞台上大有作为。乡村振兴,明日可期。

47 3116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