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省人大调研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
在2024年省人大调研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人大常委会着眼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认真总结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经验,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大胆探索,努力构建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明确职能定位,厘清代表联络站的管理体制。**市人大常委会注重从明晰职能定位入手,明确将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为代表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的“接待处”,沟通情况、解决问题的“议事厅”,研究课题、提出建议的“会商室”,打破以往单一“接待选民”功能,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向受理、解决、提出建议一体化服务转变,进一步拓展代表履职空间。按照新的职能定位,及时理顺市、县(区)、站三级管理关系。一是坚持市主规划。坚持市人大常委会主导全市代表联络站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和制度设计。市委印发《关于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全局、科学布局,制定《关于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市代表联络站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二是明确县(区)管运行。按照能级管理原则,赋予县(区)人大常委会日常管理职能,通过月报告、季调度、年通报代表进站履职和代表联络站开展工作情况,以及常委会班子成员包片指导、重点课题调研、随机进站服务等方式,保证代表联络站常态化运行、可持续推进。三是强化站保落实。理顺代表联络站与乡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关系,确定代表联络站为乡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领导下服务代表的机构,并由乡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兼任代表联络站站长,实行一体化运行,重点落实乡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制定的工作计划和阶段安排,开展代表视察、检查、调研活动,组织代表参与接待选民日活动等,为代表进站履职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加强制度规范,完善代表联络站的运行机制。**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代表联络站是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这一主题,全方位建立健全保证人大代表联络站科学运行机制,切实为其卓有成效开展工作提供制度规范。一是抓好基础制度设计。建站伊始,就把制度建设纳入议程,围绕代表联络站运行和人大代表进站履职同步制定“两职责四制度”,即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职责和人大代表学习、述职、活动小组、接待选民日制度,为人大代表进站开展为民服务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强化代表履职约束。制定出台《**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服务管理办法》,除明确代表享有权利、加强代表服务等内容外,重点把代表进站履职纳入“反向约束”当中,明确对无故不参加联络站活动的分别给予告诫、通报等处置。三是规范代表意见办理。坚持“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围绕落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配套建立代表建议办理全程纪实制度,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形成代表建议提出、转办、督办和考评全过程闭环监督。两年来,收到代表建议145件,均已转办督办形成回复。桃山区花园路电线蛛网整治、新兴区兴富街道居家养老中心助老餐厅许可证办理等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建议办结,实现代表和群众双满意。四是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精神,及时废止《**市人大代表联络站考核办法》《**市人大代表履职考核办法》及县(区)《评比细则》,以日常考察和平时调度代替考核评比。将“接待选民记录簿、代表活动记录簿、出勤情况记录簿、建议意见记录簿、来信来访记录簿、代表述职记录簿”“六簿合一”,以一本“代表活动记录簿”作为代表履职依据,多做服务群众实事。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保障。着眼新时代条件下代表联络站高质量发展需要,为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的“产出效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式,尽最大努力为代表联络站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一是优化代表进站配置。根据现有人大代表联络站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等基本要素和人大代表专业特长、职业特点,把全市1908名五级人大代表重新编组进站,把熟悉农业农村工作或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人大代表优先配置在乡镇、懂经济的人大代表优先配置在工业较为集中的产业链上、熟悉法律知识或具有协调能力的人大代表优先配置在基层治理任务较重的街道(社区),尽可能满足“双向需求”、实现“高效配置”。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力量。不断强化代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市人大常委会打破选区界限,在每个代表联络站都配备一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牵头负责本站代表接待来访、处置问题、课题攻关、日常管理等工作,增强代表进站组织纪律性。三是全力加强经费保障。积极协调市、县(区)政府及财政部门优化支出结构,全力保障人大代表活动经费拨付和代表联络站建设支出。各乡镇、街道(社区)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合理投入建站费用,进一步保证代表联络站日常活动支出。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