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材料
在2024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材料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打造1个乡村振兴先导镇、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33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起“1133”典型示范带动格局,推动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样板”。
一、紧扣“宜居”,打造现代化的良好环境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我省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县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努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一方面,重点突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打造,依托**新四军军部红色资源,统筹发展布局,规划“红飘带”发展廊道。另一方面,结合不同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一村一策”,累计投入27.64亿元实施农房改善、农村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等五大类30个重点项目。此外,积极在全县面上推广片区成功经验,全县十个村(社区)获评首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更多农民群众感受到优美乡村建设成就。
强化规划引领,让发展更有方向。实行村(社区)布局优化,全县由原来254个行政村(社区)调整至154个,村(社区)资源特色更加鲜明。立足行政村不同资源禀赋,积极顺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分类编制村庄规划,目前全面完成74个规划发展村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通过规划引领重构片区空间架构、重塑乡村功能风貌,形成了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为主体,向周边延伸拓展,点面结合、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
强化精致建设,让家园更加温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县坚持新建和老村一体推进,最大限度地保留水系资源、古树古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农田景观等资源,确保相互协调、有机融合。积极运用石磨、农具等老物件打造景观节点小品、成立物史馆,留住乡愁记忆。同时,尊重农民传统生活习惯设置微菜园,营造“山水田园村”和谐共生的乡村风貌,形成“一半田园一半家”,**县目前共有21个村获评省市特色田园乡村。
强化环境改善,让生活更加舒适。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一体推进乡道、河渠、田园、村庄、庭院环境改善提升。建成农污处理设施152个,打造农污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覆盖、数字化管理。改厕工作得到了省专家组肯定,全市农污治理和改厕两个现场会均在**县召开。全力提升农村公路出行环境,盱汊线获评省“美丽农村路”样板路。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推动村庄清洁向庭院深处、向村庄周边拓展。
强化功能配套,让服务更加便捷。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齐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集约设置党群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农贸商业、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等必配公共服务设施,先后打造了15分钟“医保服务圈”“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人社服务圈”,积极开展“上门服务”,着力把更高质量、更高效便捷、舒心的政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22年,**县获评“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县。
二、突出“宜业”,发展现代化的兴旺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以业为基。加快农村产业振兴,关键是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升级。**县坚持依托良好生态本底这一最大资源禀赋,聚焦**龙虾特色产业,紧扣农业生态化、生态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以“产业强”的底色做实“农业强”的底气。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实践中,秉持“一产做特色、二产提价值、三产促融合”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要素集聚,对产业优化重组、交叉互渗,通过延伸加粗产业链,实现产业全面升级。突出科技强农,**省农科院亚夫工作站揭牌落户,**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式启用,**农业大学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落地。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新四军军部、铁山寺等景区景点,连续举办“茶旅文化节”“天泉湖星空节”,建成雨山茶场、百草园、石马山农业园等农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围绕“七空间一资源”抓好公共空间治理,努力为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镇2023年实现村集体年持续性增收390万元,村均26万元,经济增收稳定度达121.1%,获批创建“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以虾稻共生为引领,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大力推动龙虾产业集群发展,在全省率先推广“一稻三虾”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春季生产成虾、夏季培育青虾、秋冬季繁育苗种的全年候生产和规模化苗种繁育,有效解决了小龙虾苗种供应问题。目前全县龙虾养殖面积达91万亩,通过虾稻共生模式亩均纯收入较常规“一麦一稻”增加2000多元。建成全球龙虾交易中心和马坝旧街、**芦沟等稻虾千亩标准化核心基地,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发展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成功举办23届龙虾节,创造了中国现代节庆史上30余项“第一”和“唯一”,有力推动了**龙虾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龙虾”品牌价值从2009年的41.3亿元飙升到2023年的353.12亿元,牢牢占据国内水产品牌榜首位置。
以科技研发为保障,持续提升产业活力。紧扣“种源、标准、加工、品牌”四个重点,建成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创新实验基地、**省小龙虾产业研究中心、**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龙虾产业研究院、国家粳稻研究中心**分中心等一批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着力提升**龙虾和龙虾香米等农产品在全国的竞争力。其中,龙虾香米成功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荣获全国优质渔米金奖、“**好大米”十大品牌等荣誉称号,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龙虾香米、优质生态大米”予以肯定。“**一号”龙虾新品种已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现场评审。共发布**龙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317项,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龙虾创业学院,累计培训人数20000人以上。
以品牌培育为核心,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以**龙虾为牵引,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生态水库鱼、马坝西瓜、**雨山茶、天泉湖黄桃等特色品牌矩阵,全力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高起点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加快预制菜、龙虾、肉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接二连三”,先后招引叮咚买菜、永莱预制菜等农业龙头企业,加速从交易端到加工端、从直播端到物流端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模式,成立县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培育满家乐等3000余家电商主体,现有从业人员2000余人。2023年,农产品网上销售达10亿元,创成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以农文旅融合为重点,持续激发发展潜能。立足山水资源优势,结合全域旅游创建,依托沿601省道南部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沿“百里画廊”田园风光示范带打造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后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嘉年华、第一山槐花节、怡亨酒庄品酒会等乡村旅游活动。规划建设**龙虾“尅街”主题美食街区、诗莉莉龙虾主题酒店,推出龙虾精品旅游线路、龙虾文创系列产品,不断丰富多业态场景。天泉湖镇陡山村入选“橙黄橘绿·乡村胜景”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先后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天泉湖社区、雨山茶场等5个村(社区)创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占淮安市全市三分之一以上。
坚持以空间治理为抓手,持续拓展发展空间。围绕农地空间、村庄内外空间、道路空间、水体空间、镇区空间、园区空间、社区空间和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等“七空间一资源”,通过“清、收、用、管”四个环节,整合零散资源,导入产业项目,释放乡村发展潜能。2022年以来,全县回收土地约25万亩、资产约46万平方米,126个涉农村(居)入账约3500万元,村均约28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有空间、村容村貌有提升、农户集体有收益,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三、聚焦“和美”,培育现代化的文明乡风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县坚持通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文明乡风建设等多种形式,高标准、高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让“和美”精神融入群众生活,持续弘扬文明新风。**片区依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文化园以及**省委旧址、莲塘古驿等特色阵地,开展“红色宣讲”系列活动,铁军精神、“善道**”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陡山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为全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了榜样。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聚力在阵地、队伍、产业、治理上抓攻坚、求突破,努力实现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效能。一是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行动。扩建新建49个党群服务中心,利用村部广场开展露天影院、广场舞、健身操等文化娱乐活动,推动村部既被村民“找得到”、更被村民“想得起”。二是常态化开展“每月一主题·中心全开放”活动。年累计推出文艺汇演、红色电影、义诊义剪、农技培训等4000余场活动。三是建立县直部门党建引领服务进基层行动机制。开设惠农政策、普法宣传、关爱“老妇少”、创业就业培训等46项惠民服务项目,让服务紧贴群众需求。四是实施基层干部“双专”建设行动。加强能力培训、注重鼓励激励,让基层干部善谋事、会干事,四名优秀村书记通过换届进入镇领导班子,进一步树立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五是实施党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行动。党组织鼓励引导18414家农户退出宅基地37000余亩,18个省定、市定经济薄弱村和68个低收入村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于2020年底全部摘帽,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达95个,涌现出陡山村、明祖陵村、霍山村等一批“强村壮村”。
强化社会治理。坚持和发挥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一是在全省率先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涉稳联动中心、12345政府热线服务中心、110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四中心合一”改革,创新县镇村矛盾三级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实现镇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全覆盖,与县级中心联动匹配、闭环处置,创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二是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打造“爱心洗衣房”“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儿童”等特色项目,让基层志愿服务更有深度、更有温度。三是利用重大节庆,积极开展腰鼓表演、旱船表演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积极探索乡村善治新模式,引进专业物业公司,在机构组建、队伍管理、运营机制和物业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结合村民自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开展“长效管护比比看”和“最美社区、最美庭院”评比活动,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涵养文明乡风。通过开展理论宣讲、关怀关爱、文化惠民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因”以各种方式融入群众生活。一是精心创作涵盖乡村振兴、文化新风、法治典故等内容的主题墙体彩绘,寓教于乐,在美化社区环境的同时又潜移默化教育入住群众。二是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以文艺表演、典型示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广泛挖掘好人好事,高度重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推荐、评选和宣传。四是邀请本地乡贤、好儿媳、致富能人等“现身说法”,让文化惠民更接地气、更聚人气。五是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途径,大力推行“腊八条”,用好红白理事会,多措并举践行文明新风尚。六是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青年交友联谊等活动,助推婚恋新风和乡风文明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县将继续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保护好农民利益、维护好农民权益,用心用情办成一批普及普惠、可感可及的实事要事,努力让广大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着力绘就**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样板”。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