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热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启发式教学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启发式教学【第一篇】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处于积极状态,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多种多样。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启发。
日益成熟的多媒体技术能作为教学媒体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以现代化的手段运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营造教学氛围,传递新知识,加强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起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例如,讲i’dlikesomenoodles一课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图片,把图片按课文顺序排列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示,运用所学内容看图说话;还可以做开火车的游戏,一人一句表达主要句型或分小组开展竞赛,让学生将图片内容编成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以达到增强直观性的目的。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问式启发。
在英语课堂上,笔者常用英语提问学生,并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回答,以达到让学生多听、多说的目的。在提问时,要注意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使提问的形式与问题的难度不断地改变,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比如:讲unit8whenisyourbirthday?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表达,同桌之间进行问答。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指导,及时提出问题、纠正错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依据课文内容,又要体现语言重点;既能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对比启发。
对比启发是英语课上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无论是词汇教学,还是语法教学,都会用到对比的方法。比如学到单词interested时,我总是把它与interesting从词形、词意、用法等方面进行比较:interested是“感兴趣的”,interesting则表示“有趣的”。教therewillbe句型时,就将它与willhave进行比较,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别他们的意义及其不同用法。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意义。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特别是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并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练习启发。
英语教学中,练是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应适度操练,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在课堂上每讲完一项内容,就让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问答。当然操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面积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实践证明,课堂练习时,笔答的方式速度较慢,效率较低,而口头练习速度较快,效率高,学生能够及时知道练习答案,并且可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及快速反应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直观启发、提问启发、对比启发和练习启发等方法,既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发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重点突破,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启发式教学【第二篇】
疑,即疑问;疑惑,亦曰疑义、疑难。获知始于生疑。物理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湖北通城一中余拱焰老师设计并运用了“四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讨论排疑——练习解疑”就是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
自学,尤其是在指导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自学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指导自学无疑应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里所要求的自学,不是一般浏览教材,而是阅读——钻研——思考。教学时,通常要先给阅读思考题(并非普遍的陈述教材内容的阅读提纲,而是具有一定思考性、能加深理解教材内容的思考题),并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让他们自学阅读。教师通过巡视和观察,了解他们提出的不同问题,予以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各类学生自学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引导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即要能抓住教材的脉络(知识间的联系及基本思路)和要点(重要、难点),能大胆的质疑。
“疑则进”。能否质疑,不仅是检验学生动没动脑,是否会动脑的重要标志,也是了解各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善于质疑者必善于学习。学习通过阅读——钻研——思考到阅读——质疑——理解的过程,是完成自学任务的基本过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们就能逐步地由“不读书”到“读书”;由“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并能逐步地学会从课本中发现物理教材叙述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物理思维的技巧,不断地提高自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地适应物理学习的要求。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引起了疑惑,产生了疑问。有的虽经老师巡视时的个别辅导已受到启迪,但大多数学生仍有不少问题须通过老师点拨的精讲而得到解决。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精讲,与一般的讲课不同,它不是照本宣科或少讲,而是在学生通览教材并经一般性思索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讲解。因此,要用精炼而概括的语言把重点或难点讲透。须知,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而难以解决的问题,若不讲透,可能会使自学落空;不管学生是否弄懂,讲得过细,也不给他们以思考的余地,可能又重新回到满堂灌、注入式的老路上去,使自学流于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在学生所掌握的全部知识储备中把解决面临疑难所需要的那些知识抽取出来,通过精讲来启发他们进行灵活的应用。
教师精讲,一定要抓住学生难于接受的内容,抓住学生易于混淆的内容,抓住学生中带共性的内容。一定要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注重介绍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按照自己思考的路子抽取其需要的知识,用以填补思路中的“空白”,连接思路中的“断点”。
教师讲得精,学生听得也就认真。其实讲得过多,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也不易集中,不易抓住要点,讲得精,可以破除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习惯,也可以克服他们阅读不思考、自学不质疑的毛病。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惜话如金,从不多讲、乱讲,而用精讲来提高时效的。
物理知识不仅是物理科学的结论,而且包括物理思维的过程。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给他们一个议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经过教师引导、点拨后能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交给他们去解决。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的积极性;也能逼使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中独立分析,提高为取得讨论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依据的自觉性。
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激疑”,善于提出适量的表面矛盾,让他们深思,让他们亲自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心情,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
通过议论,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消除学习的畏惧感,使那些具有相同见解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快感,使那些具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欲罢不能,使那些仍有困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求解决的思路。这样,讨论的过程就变成了排疑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疑难经过争议、讨论之后,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
深入;另一方面,还要留心观察,把握动向,针对出现的问题,抓住时机,予以适当的点拨。
练习的过程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解答新疑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解题练习并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对抽象出来的概念与规律进行反思,使前后知识相互挂钩衔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知识和迁移。
解题就是练习,就是解疑。为此,课堂教学时,物理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引导他们明确解题思路,即要求能正确理解题意,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灵活地选择有关概念和规律分析、推导,达到问题的解决;还要指导学生善于以物论理,能简要地运用语言文字。对于格式、步骤、单位选用、取值方法等都应规范化,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指导解题练习,要求教师精编好具有科学性、典型性、思考性的例题和习题;充分发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或多题一解的功能,促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热点,发展动态思维,达到解会一道题、弄懂一类题的目的。对学生的解题,教师也要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讲评,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难度适当的习题,就能消除死套题型的定势影响。逐步培养出寻求变异、不依常规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小结,是对旧知识归纳性的练习,也是对新知识研究性的探索。因此,还有必要加强“题后小结”和“编题活动”,指导他们进行单元小结、章节小结或体会最深刻的某一内容的小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熟练地运用物理知识,还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排除疑难,有利于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和联系,提高综合、归纳和探索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第三篇】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主要方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启发式教学的思索主线。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1篇1得”或“1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1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1篇1得”“1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5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1][2]。
启发式教学【第四篇】
摘要:传统音乐教学的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呆板无趣,教学效率低下,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启发式教学法被逐渐引入、应用,有效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从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并具体阐述了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应用方法,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用和认可,教师利用音乐、实物、生动的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启了学生对声乐的感觉,这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供都大有裨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声乐抱有一定兴趣,才能够高效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声乐教学中引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学习兴趣就自然被激发,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在学习中得到了艺术享受。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抢答、自由发表意见等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同时引导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和能力上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讲声乐知识生动形象地讲解到位,学生就难以理解掌握。而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声乐语言来传授知识,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把枯燥乏味的课堂趣味化。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音乐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这些都为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法,大大提升了学生能力、想像力,课堂氛围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另外,学生通过演唱、欣赏歌曲、舞蹈、角色扮演等丰富了课堂之余,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素养。
与其他学科课堂组织方式不同的是,声乐教学过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歌唱技巧。这种“技巧+理论”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但由于我国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很多学校仍停留在班集体授课模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声乐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发声的技巧,以达到认识和操纵歌唱活动的目的,这些技巧是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感觉去体验、去寻找到的。因此,在声乐教育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如下:。
学生学习声乐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气息。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歌唱气息中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自然地发声,更好掌握深呼吸要领,教师可引用熟悉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想象特定的情境该发什么音。例如,教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置身祖国大美河山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其情绪,加深气息,使之贯穿肺腑,这样学生在掌握气息时就更能把握要点,深刻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怎样才能调好气息,把握好声线,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跳音练习,练习跳音可以很好地锻炼腹肌,让学生腹肌灵活,且能在快速发音的同时能保持喉器稳定,气息更深。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声音,歌唱者提高发音技巧的主要途径是声音训练。练声所选用的'歌曲一般是由上下音节组成,旋律比较单调,体现不出美感。由于只能机械地反复练习,影响了很多初学者声乐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难以掌握连音和跳音,对于声乐学习也不利。为使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发声技巧。中国汉字是单音节体系,每个汉字都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想要发出清晰的唱歌语言,就必须先引导学生学号普通话。如诵读“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时要将着力点至于双唇,短、快、有力地发出“b”音,过度到字腹上。
歌曲演唱的目的是诠释和演绎出歌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主题。而教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怎样训练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好情感的表达,一般情况是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较窄,所以对歌曲的主题、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难以深刻理解。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对这一难题可以有效的解决。例如,教师在传授有关历史类题材音乐时,为了增加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更好的演绎出歌曲的艺术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声乐基础理论和歌唱能力的提升。因此,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还要将启发式教学法适用范围推广,提高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需求,促进学生声乐技能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4]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腔美,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因此,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启发式教学【第五篇】
摘要: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指出了目前启发式教学在思想认识及应用方面容易产生的误区,最后结合教学实例说明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开展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项宝贵的遗产,对古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一些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中都贯穿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法的研究,认清其深层次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所谓“不愤不启”,就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所谓“不悱不发”,就是当学生对问题尚未考虑成熟难以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则不宜越俎代庖。只有在学生“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之效。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虽然没有概括出启发式这一抽象概念,但他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即启发和举一反三。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举一反三,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与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教师启发,诱导是教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相同。
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把启发式教学看成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式”而来,认为既然是“式”,那就一定是一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需要由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若干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来体现。而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环节,启发式教学的真正涵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由于在一种思想的指导下,会产生种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所以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具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能是形式多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发现法、自学法、演示法、观察法)进行教学,只要行之有效,体现启发、诱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启发式教学。
误区之二:问答法就是启发式。
问答法或谈话法、提问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最早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教师作用的一个比喻,他将教师比作产婆,意即产婆虽然自己不生孩子,却可以帮助他人生产出新的生命。他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他所谓的“产婆术”,即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不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澄清对事物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答案。他创造的“产婆术”,直到今天仍被中西方教育界推崇备至。于是,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无非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于是,一上课就连珠炮似地向学生问个不停:“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等等。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产生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巧设问题,往往有柳暗花明之功,点石成金之效。而简单、肤浅的是非问答,是毫无启发意义的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
把问答法、谈话法、提问法看成是启发式,主要是源自“满堂灌”。因为“满堂灌”是注入式,问答式自然就是启发式了。这种不加分析地将问答法或谈话法看成是启发式,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曲解。
误区之三:讲授法不是启发式。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讲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形式。不论是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私塾里,还是在2300年前柏拉图的学园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讲授仍是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知识的传播、德育的渗透、智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得以突出,难点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变复杂为浅显、化深奥为通俗,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讲授法不等于注入式、“满堂灌”。注入式、“满堂灌”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制性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只要讲授生动有趣、形象逼真、透彻入理,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较为全面的知识,并能把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讲授法就是启发式,不是注入式。
误区之四:放手让学生提问就是启发式。
有些教师说:启发式不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多问吗?那好,上课时,我就放手发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看法和做法,其实离启发式相去甚远。诚然,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思想的体现。但是,人的思维常常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有问题才可以推动人们进行积极的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这个道理。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提问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提问。因此,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并不等于就是启发式教学,我们鼓励学生质疑,也不是让其无止境地提问题,而是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刻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误区。
教师应具有的启发艺术。
精心营造启发的情境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具有启发艺术,首先表现为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与氛围,这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前提。比如,在关于二极管工作原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三个小动画,设置了三个问题:(1)演示n型半导体的形成过程后问:n型半导体的多数载流子是什么?学生立即答:电子;(2)再演示p型半导体的形成过程,又问: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的形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到:掺入的杂质离子不同;(3)教师最后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放在一起。学生疑惑了,教师随之激疑:在交界面会有什么现象产生?总之,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以上的教学,由看似容易的问题入手,步步深入,无疑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对pn结的分析讨论,学生自然会领悟了。
善于利用启发的原型学生认知过程是旧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每项新知识的接纳,必须以旧知识为固定点。因此,教师应具备的启发艺术还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表象储备,从中有效地提取教学时所需要的“启发原型”,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同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相关材料。显然,利用好启发原型,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例如,讲解cache地址映像和地址变换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有意重复已学的地址映像和地址变换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很快找出更好的方法。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很多好的解决方法可以从分析已有方法的优缺点入手,恰当结合而形成。这个过程,就是以“启发原型”为待学知识的滋生点与向导,因而收到了“启而得发”的效果。
及时抓住启发的时机教师具备启发艺术,还表现为善于把握和抓住启发时机。打铁要看准火候,启发式教学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对此,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才能及时予以点拨和诱导,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使他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如在上述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布置学生做如下练习:虚地址映像到的实地址是什么。在多数学生为解题成功而感到欣欣然时,教师突然说:解错了。学生顿感惊讶:为何错了,错在何处?在学生急于寻个水落石出的“火候”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道:公式中的“nd”指的是什么?于是学生便很快地察觉出他们所犯的错误,并找到正确的解法。
准确把握启发的力度把握好启发的力度,是使学生“启而得发”的一个关键。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谈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寥寥12个字,是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论述,它启示我们:高明的启发艺术是给学生适当的引导,但不是拖着他们走;是给予激励和鞭策,但不施加压力;是稍加点拨和提示,但不是代替他们作论断。若用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说,适度的启发就是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其“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使其“伸手不及,跳而可获”。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存储体系时,如果在讲解完存储体系的结构图后,教师即问学生:存储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那就难免会出现“启而不发”,因为这发“炮弹”并未射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难度过大,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启发不利的一种表现。但如果这样引导:cpu从哪里读出程序?(答:内存);程序太大,放不下怎么办?(答:硬盘);还放不下怎么办?(答:光盘);于是得到结论:存储系统是通过操作系统及相关硬件层层被调用的。
总之,教师的启发是一门学问,要搞好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巧设情境,善用‘原型’,抓住时机,把握力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启发艺术,才可称之为“启而得法”,从而收到“启而得发”之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英.启发性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4,(9).。
[3]孙军.实践教学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启发式教学【第六篇】
在课的准备部分设计了队列队形练习和图形跑及“沿线追拍”的游戏。队列队形的练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口令同时,袁老师跑动到队列的各个方位,观察学生的行为情况,及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简单的小结,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在图形跑的游戏中,老师身先士卒,在队伍最前面带领学生一起,每个学生都积极配合,效果非常的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了热身的目的。基本部分共分成三步。一数高低竿,二数平行竿,三数高度不等的平行竿。这样设置使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快乐有趣中学习跨越式跳高,使全部学生掌握跨越式跳高动作,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袁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老师在授课中及时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怎样跳身体才避免碰到横杆;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关键,如何才能跳得又高又好……学生通过动体——动脑——实践——体验,主动探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更主动,更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思维更活跃。学生玩的高兴,学得开心,不知不觉的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动作。
在袁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练习的激情,但是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源于教师在课前认真的进行了学情分析和课堂预设。教师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的“行云流水”确实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准备活动的小游戏“沿线追拍”的游戏中,老师安排被追到的学生就可以拿放在旁边的橡皮筋,然后自由组合跳橡皮筋。这段时间,让已经退出游戏的学生能够很快转移学习关注,不会因此停留下来,更妙之处在于,学生取到的橡皮筋就是接下来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练习器具,减少了摆放取材,取收器材的时间。真是一石二鸟啊!其次,教师在课堂中的分组看似有点混乱,但是这个组一旦分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直接散开。事实证明,主教材的`学习和游戏的进行都是以这次的分组情况定下来的,没有过多的调集队形,为能够高效练习提供了保障。
面对跨越式跳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来看是严重参差不齐的。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分组选择高度练习环节,应该是对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受益的举措。学生自己选择高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发展既有共同特点,又有不同层次,有利于教师区别对待,因材实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互相帮助,既培养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又使他们的求知动机和自我表现动机得到展示,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随意性较大。
教师在为学生分组的时候消耗的时间比较长,共计45′。这对于分秒必争的课堂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在进行分组前对学生的要求讲的不够仔细。而且分组之后没有为每一组划定区域,只是用口头语言指挥各个小组在老师随意指向的地方进行练习,导致后面的分组轮流练习的时候小组间人员就发生身体的碰撞和摩擦。教师应该事先做好场地、器材的安排。教师随意性大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纪律性差的一个起因。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手段不是很明显。
本节课中学生的问题提出来的非常的到位,之后教师经过了讲解和示范,学生由于小组间的距离并不是均匀,加之本班的人数较多,很多的学生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在接下来长达六分钟的练习中,学生分小组依次练习,但是对于“摆动腿上抬过竿、两腿依次过竿、轻巧落地”的重点不是很清楚,只是顺着小组的大部队前移,一次次去过,怎样改进就不得而知了。这对于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和定型都是有影响。建议先安排分解动作的辅助练习再过渡到完整动作的全过程练习。
袁老师的课堂是快乐的,学生的学习是激情四射的,这样的课堂又有哪个学生会不喜回?
启发式教学【第七篇】
近年来,我有幸在军队教育系统中进行了一些部队启发式教学的尝试和实践。部队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部队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感叹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而通过部队启发式教学,我将学生置于现实的军事背景中,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军事训练和战斗模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他们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不再抱着只为应付测试而学习的态度,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的全面和深入。
其次,部队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部队启发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和实际决策。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如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积极锻炼,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还能够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提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再次,部队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课堂的讲解和演示。而在部队启发式教学中,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我进行的一次实践中,学生在进行军事模拟演练时,充分运用了所学的战术知识和技巧,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充分证明了部队启发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最后,部队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每一个军事模拟演练中,学生需要建立团队,互相协作和配合,完成各自的任务。通过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不仅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领导才能和沟通能力。在我身边,我曾见证了许多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展示出出色的领导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都是通过部队启发式教学得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我在部队启发式教学中体会到了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激发、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培养他们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勇气,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部队启发式教学,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做出贡献。
启发式教学【第八篇】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悱”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主要方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启发式教学的思索主线。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强调“1篇1得”或“1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1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1篇1得”“1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5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以“说话要有条理”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使各个单元的“辐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读提纲:(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3)课文中有一个怎样的物在连接着整个记叙?它是怎样巧妙地贯串在记叙中的?(4)作者细致描写这个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样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发挥着作用?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能纽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的反复训练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上。
初中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课文本身不应是目的,目的在于讲清课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显示的。语文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现象,“文成而法立”,“法”即规律,优秀的文章显示着语文规律,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1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而学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东西。
怎样从所教的课文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呢?(1)要能透过课文中具体材料的现象与过程,把决定着事物面貌的本质的东西抓出来;(2)既是规律就不仅只存在于这1篇课文中,在同类的其它课文中也能得到验证,它也不仅停留在已有的课文中,它将能在未来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深层次启发式教学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要求:(1)紧扣前面的课文讲述(特别是已有的板书)得出;(2)着眼于总结课文所显示的艺术创作经验;(3)采用“条述式”,一条条地把规律性认识的要点讲清楚。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紧扣主板书的内容由前面的讲述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一、怎样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1、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环境中;2.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3.从人物的故事与行动中显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二、怎样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1.在记叙中自然巧妙地引出物;2、在记叙中具体生动地描写物;3、运用象征手法由物抒发出深刻的感情。)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就在对这种举一反三的规律性的讲述与思考的过程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
中学语文课文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妙的教学艺术,要根据具体的课文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索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索,而学会这种创造性思索正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新青年教师演讲比赛题目汇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