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在2024年全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全省教育综合改革需坚持创新驱动,强化质量提升,推动公平普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全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2024年全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的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力量,推动我省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与党的XX大精神一脉相承,凸显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坚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必须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痛点、堵点,推动三者实现一体布局、协同并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之策。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赋予了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新的内涵和使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项涵盖面广、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通过精准有效的改革措施,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动教育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全会强调,"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充分体现和回应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诉求,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考试招生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的短板弱项也并没有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得到有效解决,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强化认识,准确把握我省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我省教育综合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近年来,我省实施一系列教育综合改革政策举措,推动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我省迈入中高教育现代化指数省份行列,也是全国进步最快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打造了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3个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3个区(市)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技能社会、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省份,省属高校紧密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点占比达%,"无校籍管理"和校长职级制改革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教育评价改革、"双减"、高考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二)我省教育综合改革正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比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类型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仍然存在,高等教育龙头地位和作用发挥不突出、内涵建设水平有待提升,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保障仍需加强等等。同时,XX是人口大省,受教育人口基数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正日益增长、期盼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力争更好实现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要求。
(三)我省教育综合改革正面临新的部署要求。XX教育必须符合XX需求,体现XX特色。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更好地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为国家及我省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储能赋能提能,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与长远需要,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打造具有XX特色的教育体系、教育组织和教育发展模式,塑造XX教育品牌、讲好XX教育故事、传播XX教育经验、发出XX教育声音,不断增强XX教育的影响力。
三、狠抓落实,切实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教育强省建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下一步,全省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关于XX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我省部署要求,深刻理解改革要义,全面释放创新动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活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
(一)聚焦"更高站位",不断健全时代新人培育体系。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加强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网络育人能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生态。以"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构建高质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持续推进"双减"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突出核心素养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生态。
(二)聚焦"更富活力",不断推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调整、整体性变革。发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作用,树牢正确的教育改革发展导向,不断完善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成果等的分层分类评价标准,加大对违反"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问题的监测和整改力度,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重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在高校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高校各类人才从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激发教学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深化中小学智慧学校应用,促进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切实推动数字教育赋能教育综合改革。抓好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三)聚焦"更有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坚持高校分类发展,支持高校在各自类型层次、不同赛道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切实增强教育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形成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独特品牌优势。扩大高等教育优质头部资源,加快建设"双一流""双特色""双高"高校,优化高校设置、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走深走实。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强化通识教育,推动学生博学与精专统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兼备、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贯通。加强拔尖人才培养,逐步打破教育学段壁垒,构建基础教育课业与高等教育专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组建"多跨协同"新工科教育平台,打造一批"智能+"交叉专业群。统筹推进XX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区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以市县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等为抓手,积极开展订单式、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的精准匹配,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聚焦"更加公平",不断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新期盼新需求。结合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变化态势,及时对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结构等进行科学调整。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实施好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持续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差距,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强化融合教育资源保障,推进省、市、县、校四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合理布局专门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师德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零容忍"。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强化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完善多层级协同培训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书育人本领。
同志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整理)在2024年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