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学习体会整理7篇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学习中,深刻领悟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领导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学习体会整理”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精神原子弹 1
您好!焦书记 5
淬炼党性、追寻真理,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8
走近焦裕禄进行一场精神洗礼 11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14
焦桐下的思雨 18
追寻初心不改,信仰砥砺前行 21
精神原子弹
在兰考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个人,为何能让人长久怀念"?直到离开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前一天,我再次翻阅宿舍书柜里的一本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书里写着"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他满腔激情地坐在桌前,想动手写1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县委就决定送他去医院治病去了"。我反复读着这几个小标题,尤其是最后一个"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时,这几天的学习实践一下子被点燃了,让之前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焦裕禄书记不正是将一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种群体的力量,进而升华了一种精神的力量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兰考这座小城,因为有了焦裕禄,就伫起了了一座精神丰碑。任岁月流逝,惟精神永存,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一是"带头干"--"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上任不久,焦裕禄书记就带领"三害"调查队展开调查研究。哪里风沙最大,他就往哪里去,说"正是我们调查研究的好机会";1963年夏季暴雨期间,他带队冒雨探水路,查看洪水流向,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掌握盐碱地情况,他用嘴品尝盐碱成分,说"用舌头一舔,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经过一年的带头研究,终于摸清了"三害"底细,标注沙丘的位置和数量,绘制了排涝泄洪图,为治理自然灾害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也会经历不同的岗位,也会遇到各种工作的难题,焦书记当年"带头干、科学干"的工作方法不正是对我们的指导吗,干任何工作,都要自己先学、先调查、先分析,在研究中找准科学方法,方能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二是"一起干"--"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当年,焦裕禄书记在县委会议上亲自把韩村、秦寨、赵垛楼、双杨树四个大队的代表请上大会主席台,号召全县人民向他们学习,这次大会鼓舞了全县36万人民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抗灾斗争。焦裕禄书记从人民群众中摸索出了战胜灾荒、生产自救的办法,也充分认识到立典型、抓榜样的带动作用。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任何工作都不只是一个人的付出,必定是一群人的智慧和一起干的伟力。我们做工作,要"时常走出办公室",美丽乡村建设听听农民的想法,民生项目问问老百姓的意见,社区治理看看居民群众的积极性,更要善于发现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典型案例,让普通人能够看到身边的榜样,学习干事的经验,见贤思齐,凝聚干事创业力量。
三是"百姓谁不爱好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焦裕禄书记在兰考475天,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无一不是百姓。他把自己的米让给南方来的农业技术人员,为百姓留下人才;他把钱捐给重病的孩子、虚弱的产妇、贫困的老人,自己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说"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不管雨雪风霜,他也总是跟人民在一起,甚至临终时刻,还惦记着沙丘上"贴膏药"没有,"扎上针"没有,庄稼淹了没有......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在工作中要多一些平易近人、少一些傲慢偏见,多一些务实苦干、少一些推诿应付,多一些人民情怀、少一些小我思想,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不负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025年正是焦裕禄逝世60周年。60年前,焦书记想写的文章没有写完,但"换了新天"的兰考正以实际行动续写着,这何尝不是精神变了物质的历史回应!同样,这种精神也裂变出了巨大的能量,感动着、鼓舞着、激励着来学习的我们,赓续奋斗创造出更宏伟壮丽的新篇!
您好!焦书记
第一次来到河南兰考,第一次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倾听您的故事、学习您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上学时期,通过课本和老师的介绍认识您,知道您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好公仆。如今,来到这片您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上,站在您曾经亲手栽种的泡桐树下,看着绿意盎然的焦桐广场,看着充满生机的这座城,我想一切都值得,我想您一定很欣慰。您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您虽然平凡却光荣,您虽然长辞却永存,您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感染我们、激励我们、引导我们。
您让我看到了一颗无私奉献的为民初心。您到了兰考,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下基层。您下乡访贫问苦,在风雪天,您把干部召集起来,说这样的天气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当盲眼大娘问您是谁时,您回答,我是您的儿子。这样一颗赤城初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您用行动来证明,您舍弃小家为大家,心中装着兰考县36万名群众,内心坚定一个使命,就是让他们过上好生活。拍照的时候,您说给老百姓拍,这样他们才更有干劲;冒雨观看洪水流势时,您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您把自己当做人民的儿子,和他们住牛棚、聊家常,哪里有困难,您就出现在哪里。正是因为您真挚朴素的公仆情怀,才让百姓念念不忘、深深怀念。到了今天,人们谈起您,仍然热泪盈眶,内心的感动、触动、激动溢然于表。
您让我看到了一颗攻坚克难的干事决心。看了音像《我眼中的焦裕禄》,我才明白,兰考县当初是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您去!别人不敢挑的担子,您挑!别人不敢啃的硬骨头,您来!只因党派您去,所以您没有丝毫犹豫;只因不畏惧困难,所以您欣然前往。到了那,您摸实情、探路径、寻办法,与困难较量、与时间赛跑,势必要杀出一条生路来,势必要改变兰考这个地方,势必要让兰考百姓不再受苦!在兰考的475个日夜,您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在乐观中直面失败,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打击中冷静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下最大的功夫求最好的结果。在兰考的475个日夜,您默默与病魔做斗争,经受巨大折磨,但依然每天为着兰考人民摆脱"三害"而绞尽脑汁,您置生死于事外,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身体带来的病痛,您只想能多做点是一点、能再快点是一点,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您也仍然惦念着。您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无价的精神财富;您走了,但是老百姓也没有忘记您一天。我想,这才是作为一名干部最大的政绩。
您让我看到了一颗一尘不染的勤廉之心。工作上,您从不向组织开口提要求;下基层,您没喝群众一口水,没烤群众一把火;生活中,您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作风上,您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发扬民主、集中民智。您既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家人,您把自己的女儿送去最苦最累的酱菜厂接受劳动教育,您斥责在食堂打回一壶开水的妻子,您不让自己的孩子打着自己的旗号进场看"白戏",别人送的鱼、大米等您都让家人送还。您的家风家训是留给他们最好的遗产,您的两袖清风则是留给我们最好的遗产。虽然现在时代变迁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永葆清廉应当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焦书记,我想对您说,现在的兰考已经大变样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绿洲,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这是您用生命耕耘的结果。历史会对每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当年您种下的那棵泡桐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您,亲切地给它取名为"焦桐"。对于我们来说,泡桐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必将学习您的优秀品质,不忘初心使命、提升作风能力、砥砺责任担当,将您的精神弘扬在新时代!
淬炼党性、追寻真理,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
我有幸作为2025年秋季城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一员赴兰考接受为期5天的异地党性锻炼。怀着崇敬与期待,在9月23日踏上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旅程。焦裕禄,这个光辉的名字,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每一位奋斗者的心中;兰考,那个充满着故事和精神传承的地方,是否会为我们淬炼党性、追寻真理带来新的启示?在前往兰考的路上,我的心情既忐忑又充满期待,不知道这片土地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回应我内心的追问。
终于到了兰考,这片承载着焦裕禄精神的神圣土地。我们肃立在焦桐树下,倾情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那激昂的词句在空气中回荡,仿佛与焦书记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兰考展览馆中,我们缓缓走过一个个展厅,回顾焦裕禄短暂却光辉的一生。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物品,无不诉说着他为了兰考人民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来到黄河东坝头段,我们目睹了黄河的波澜壮阔,感受着它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厚重。在焦裕禄精神教育基地,我们亲身体验翻淤压沙,双手触摸着那粗糙的沙土,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奋斗的艰辛。追忆峥嵘岁月,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动。在沉浸式教学中,与焦裕禄的扮演者对话,那一刻,如同穿越般,焦书记又回到了现实世界。我们仿佛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听到他坚定的话语。原来,焦裕禄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他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多彩的生活爱好。他会拉二胡,那悠扬的旋律或许曾在某个宁静的夜晚诉说着他内心的柔情与思绪;他会跳交际舞,在轻快的舞步中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活力;他也有爱恨情仇,有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对百姓的真挚关爱,对土匪的仇恨,对不公的愤懑和对美好的向往。但他的党性,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闪耀着坚定的光芒。他将党性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化作对人民无私奉献的动力。面对兰考的重重困难,他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风沙、内涝和盐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性的崇高与伟大,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党性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温暖的关怀,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执着追求。焦书记曾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亲力亲为、深入调研,在兰考的艰难岁月里,他没有满足于听取二手汇报,而是亲自踏入风沙弥漫的大地,走进贫困交加的农户家中。他深知,只有自己亲身去感受、去观察、去了解,才能真正掌握兰考的实际情况,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面对兰考严重的自然灾害,他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尝试新的治理方式。无论是"贴膏药扎针"的治沙妙策,还是对泡桐树经济价值的发掘,都是他科学求实、勇于创新的生动体现。
因此,如何淬炼党性、找到真理,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我找到了答案。那便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字箴言。亲民爱民,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情感基石;艰苦奋斗,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精神底色;科学求实,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智慧源泉;迎难而上,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勇气担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高尚品质。五者,缺一不可。
感谢焦裕禄干部学院和兰考这片热土,是他们对焦裕禄精神的守护和传承,使我们在近距离瞻仰、感怀焦裕禄同志的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短短5天,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与焦裕禄精神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学习和努力方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以焦裕禄精神为引领,将"亲民爱民、迎难而上、科学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融入血液,付诸行动。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不断淬炼党性,追寻真理,努力成为最美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奏响激昂的乐章。
走近焦裕禄进行一场精神洗礼
为期五天的异地党性锻炼,时间虽然短暂,但安排紧凑、内容深厚,通过理论教学、沉浸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让我一步步走近了焦裕禄,走近一个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英模人物,以及英模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方风貌。可以说,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五天,是我进行精神洗礼的五天;在黄河沿岸兰考县的五天,是我思想得到淬炼的五天。在回程的高铁上,我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焦裕禄精神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一代代传递下去。
这是一趟解码红色基因的初心之旅。焦裕禄于1962年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初到兰考县时,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最严重的时候。面对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白茫茫的盐碱地,焦裕禄却道出了"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的豪言壮志。这样的顽强斗志来源于何处?我想,是来源于焦裕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政为民的坚强决心,是焦裕禄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作出的英勇抉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学习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始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亲民爱民融入到灵魂深处,自觉主动弘扬党的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江山。
这是一趟赓续传统文脉的寻根之旅。从北宋到南宋、从开封到X、从黄河到大运河,构成了一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图景。历史上,不管是黄河决堤、外族入侵,还是灾荒内乱,都阻挡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焦裕禄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崇实黜虚""人定胜天""公而忘私"等思想的传承超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典范。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立足岗位实际,结合所学所思所长,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这是一趟点燃奋斗青春的革命之旅。唱红歌、演话剧、赛劳动、走张庄等系列教学内容,让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光芒四射的建设年代,点燃了中青班同学们奉献青春、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热情。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通过各类沉浸式学习,我们从焦裕禄身上强烈地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拼搏姿态深深刻在了我们脑海中。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毅力,以忠诚的党性、坚定的人民性、策略的灵活性、意志的坚韧性,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积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这是一趟坚定深化改革的时代之旅。豪言不等于空谈、狠干不等于蛮干,为了科学决策、精准施政,焦裕禄和调查团队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84个大小风口、河流、堵塞路基等一一进行摸排、编码、绘图,并根据群众实践启发,成功创造了"贴膏药加扎针"治理风沙法。"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应该讲,焦裕禄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是建立在科学求实、调查研究、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是苦干、实干、巧干、正确干的楷模。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承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落实精神,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用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汇集改革正能量,勇攀高峰、勇立潮头,勇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儿。
总之,通过异地党性锻炼,我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振奋了拼搏精神、鼓舞了干劲士气,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将坚持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刚刚踏上兰考的土地时,第一感觉是和我印象中秋天的北方不同,这里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桂花香沁人心脾。此时的我,也只是从当年的课本上读到过焦裕禄的事迹,有些疑惑焦书记在这儿的475天到底做了什么。此时的我,并未真正意识到曾经的兰考是什么样子,焦裕禄书记除三害的过程又是如何的艰辛。
短短一周稍纵即逝,但是焦书记的感人事迹,已经深深印刻我心,难以忘怀。记得那天,兰考起风了,空气中弥散着些许沙尘,我看着眼前的农田,还在疑惑为何会有这些沙尘,直到我亲手搓捻了地上的沙土,直到我自己扛起铁锹体验翻淤压沙,直到我亲眼看到眼前近三层楼的沙丘,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曾经的焦书记到底做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焦书记的一生是对"做难而正确的事"的最好诠释。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仿佛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穿透时间的阻隔,直抵我的心灵深处。
他的亲民爱民,一句"我是您的儿子"展现了共产党员最纯粹的党性,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是这种无私和大爱成就了工作中的一呼百应。他的艰苦奋斗,面对兰考的"三害",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战天斗地的坚韧和力量。他的科学求实,适用于每个时代,只有实践中的迎沙丘探风口、下沼泽蓄水源,才最终奠定了除三害的基础。他的迎难而上,就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担当精神,只有直面问题,勇担责任,才能找寻解决方案。他的无私奉献,对自己、对家人始终从严要求,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用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击心灵深处。
未来,我将继续坚持焦裕禄精神,将"做难而正确的事"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敢于担当,不断挑战自我,于艰难中寻觅真理光芒,以坚韧铸就非凡篇章,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勇于挑战,敢做"难"的事。街道是最直面居民的基层政府,承担着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千人千面,群众诉求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如何从源头回应并解决老百姓的诉求,真的很难。但是难也要做,比如我们的老旧小区改造,最难也最重要的一环,拆除凸保笼,消除安全隐患,怎么做?焦书记告诉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谋定而动,提前发放《给辖区居民的一封信》,发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楼道长、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宣传政策,听取诉求,解答疑问,最终整体顺利推进。在工作中,我时常面临各种难题和挑战,这些困难不仅考验着我的专业能力和智慧,更磨练了我的意志和毅力。但我想,再难难不过"除三害",我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不畏艰难,敢于攻坚,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逐渐找寻解题思路,最大程度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二是明辨是非,只做"正确"的事。街道党政办作为枢纽型科室,是沟通街道和其他单位的桥梁,更多展示的是街道的整体形象和工作能力。我觉得党政办工作很好做,也很难做。很好做,无非是照搬照抄前任套路,图稳求过,或者狐假虎威,简单粗暴地执行领导下达的任务。也很难做,每一个工作都像是在踏入一条新的河流,虽然表面看似相似,但实则水流、环境、条件都已悄然改变。焦书记告诉我们"不吃别人吃过的馍",我们不能依赖过去的经验来应对新的挑战,而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同时,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我将始终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坚持原则,不妥协于压力,注重沟通和协作,共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为国家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事。街道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居民,如何做好服务工作,焦书记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推动实施。因此,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是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持续的走访、调研和沟通,建立与居民的紧密联系,确保工作能够真正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街道工作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如居民诉求的多样性、资源的有限性等。在这些情况下,保持耐心和毅力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付出,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效。街道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只有建立科学的机制才能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披荆斩棘,向正确之道毅然前行;攀峰越岭,于心之所向无悔耕耘。焦裕禄精神照亮了来时路,温暖了心中光,也指明了未来前行的方向。未来,我将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勇往直前,努力收获自己人生路上的成功和幸福。
焦桐下的思雨
9月23日至27日,在X市委党校的组织安排下,我们秋季城区中青班学员来到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近距离地感受焦裕禄工作过的这片热土,沉浸式地学习焦裕禄精神。虽然时间不长,但与我而言,这是一次心灵的荡涤、灵魂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焦干院的老师们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课堂等形式,为我们拉开一幕又一幕真实又鲜活的场景,直击人心、振聋发聩。我的双脚踏上焦裕禄同志奋斗过的沙地上,我的手中拿着他带领群众治"三害"的工具,我看着黄河东坝头的弯道、兰考的风口,听着焦书记当年说的那些话--"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革命者就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站在这棵历经60余年风霜雨雪的焦桐之下,我仿佛回到了1962年焦裕禄同志在任兰考县委书记的475个日夜。焦裕禄同志是个活生生的人啊!要说我跟他有什么交集,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共产党员!
这几天,我经常在想,虽然焦裕禄同志奋斗的年代跟现在的新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一个人、一名党员、一位县委书记为什么可以做到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而唯独没有他自己?看到一个艰难困苦的烂摊子,是什么力量让他全身心扑到克难攻坚一线去,再苦再累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退下阵来?我知道--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品格,是可以随时为了党和国家牺牲小我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现代诗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中写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焦裕禄同志就是用这种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肝,用他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以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摘自《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照焦裕禄同志,我认为我还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去做。我也想做一名像焦裕禄同志这样的,让组织放心、让群众信任的好党员、好干部,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高尚的人,而且要努力做一辈子,一辈子努力做!
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必须要学他创造的"贴上膏药再扎针"治沙法,今后也要用焦裕禄同志的"办法"来开展我的工作。
一要把党的领导作为工作的"定海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项工作,保证政治上的清醒,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政治的明白人。
二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工作的"指南针"。时时刻刻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务是人民赋予的,将群众的切实需求和合理诉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解忧,为民谋利,做群众的贴心人。
三要用好贯穿基层工作的这根"绣花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这根"绣花针"要绣得工整,要绣得出色,那就需要我们共产党员用青春、用智慧、用勇气、用坚毅去拼搏,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做发展的带头人。
四要抓好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强心针"。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知戒惧、存敬畏、明底线、守规矩,时时刻刻管好自己和家人,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做守纪的干净人。
衷心感谢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全体老师和同志们,为我们来此学习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和准备,每一帧画面都将成为我难忘的回忆,从而激励我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好地学习、践行、宣传焦裕禄精神,让这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产党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追寻初心不改,信仰砥砺前行
初秋微风拂学院,心怀敬仰入门槛。
焦公铜像映眼帘,坚毅面容诉当年。
艰苦奋斗为兰考,无私奉献心永牵。
深入群众情似海,心系民生志如磐。
2025年9月,金秋的微风伴随着桂香,轻拂过兰考的土地,带着几分敬意与期待,我踏入了焦裕禄干部学院这片充满历史沉淀与精神力量的圣地。走进学院,映入眼帘的是焦裕禄同志的铜像,他面容坚毅,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共同奋斗的岁月,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民无尽的关爱。这里,不仅是一所学府,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记录着焦裕禄同志那段不朽的传奇,以及他留给后人的无尽启迪。
在学院的日子里,焦干院的老师们通过现场教学、专题讲座、沉浸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课堂等形式,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焦裕禄同志进行了一场跨越年代的心灵对话。通过深入学习他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我逐渐理解了他为何能够成为人民心中的丰碑。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更是一位深谙民情、心系民生的公仆。对习总书记为焦裕禄题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有了更深的理解。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焦书记诠释了党员的标准和担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被焦裕禄同志那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所深深打动。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群众的利益,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他们谋福祉、解难题。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书记诠释了党员的勤政和信仰。有人说,那个年代,只要吃上饭就能深受百姓爱戴,新时代的为官难度大了很多。我想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能够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作为,已是伟大的壮举。他在群众工作中有智慧、有方法,在牛棚和大爷畅聊,到火车站去留人,还是陌生大爷大妈的"儿子"。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将沙地变成绿洲。我深知,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实现梦想和抱负。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焦书记诠释了党员的清正和廉洁。他一生清贫,但从不抱怨,他执政一方,但从不谋私,甚至连妻子打来的一壶热水都被他退了回去。他说,"权力是人民给的,我没有理由拿权力为亲友捞好处"。这种作风,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清廉自守的决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廉洁的作风,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焦裕禄,这个名字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符号,而是党员的具象化,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反思自己,走近焦裕禄,学习焦裕禄。
一是"筑"牢信仰之基,深刻理解"我是谁"。"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救您的。"这句话是焦裕禄初到兰考,面对受灾群众时深情说出的。他把自己比作群众的"儿子",这种亲如家人的情感表达,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这种爱,是他信仰的具体体现,驱使他为改变兰考面貌、帮助群众摆脱困境而不懈努力。两年来,我连着两年接手了两个党委部门筹建工作。加了两年班,喝了两年中药,也终于实现了两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如此的工作强度也导致了对家庭和孩子关心上的欠缺。孩子的成绩不稳定了,对我也疏远了,家人的不解和埋怨多起来了,时不时在顶着星星月亮和满身疲惫回家时分疑惑:这样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尤其是在面对社会和工作上的负面信息时,内心一度产生疑惑与迷茫。焦裕禄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让我们在疑惑和迷茫时找到方向和动力。
二是"绷"紧责任之弦,深刻理解"为了谁"。焦裕禄同志生前写下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生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为了谁"的责任与担当。两年前,我们统筹接管区矛调中心,大家一听这项工作都心有余悸。确实,群众都是带着不满和怒气来的,不乏态度恶劣的上访者。我们怀着强大的内心和极大的耐心推进这项工作,其中也不乏沟通不畅导致的误解,以及这些疏忽对工作效率和群众感受造成的影响。对照反思,没有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导致"服务群众"这篇文章做的不足。二是没有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导致"帮助群众"这篇文章写的不够。想必,面对风沙、盐碱、内涝叠加,寸草不生的土地和大量逃荒的人民,焦裕禄内心难道就没有焦虑和不安?但是他选择了坚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信仰的力量在于为人民谋福祉。
三是"织"密服务之网,深刻理解"成为谁"。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时间只有短短475天,但他却让兰考改写了历史,开启了"改天换地"的新时代。这与他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研和科学决策分不开。反观自己,服务基层工作上,缺乏耐心和解决的勇气,对于矛调中心的管理和引导思考不多,关心不够,看到一些老信访户,有时莫名产生抵触情绪。在党员进社区方面,往往局限于环境整治、交通引导等基础服务。面对社区上报的实际复杂问题,倾听群众意见建议还不够深入。基于以上,从党性的角度分析,还缺乏三个力。一是缺乏领悟力。从"看在眼里"要向"记在心里"转变才能内化于心。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基本义务,无论何时都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二是缺乏执行力。上级说了就干,不能拖,不能靠,不能推,不能凭个人喜好挑挑拣拣。三是缺乏创造力。做事要问效率,完事要问效果,面对新事物新方法缺乏主动学习的钻劲。焦裕禄同志艰苦奋斗、砥砺奋进的精神,是我们永远需要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当我走出学院大门,回望那片充满历史与精神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我知道,这次学习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奋斗。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和感悟,用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把"我是谁、为了谁、成为谁"这一常写常新的问题思考地更全面、书写地更扎实、描绘地更精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