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最新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经济建设需注重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是关键,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1

新中国成立xx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xx年里,我国经济主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阶段(19xx年至19xx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动乱与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内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奔溃的边缘。19xx年至19xx年,我国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管制、征用和收购在华外资企业,整顿财政金融秩序、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体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并采取一系列支援农业的政策等措施使得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二是通过“一化三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过渡。19xx年党中央提出了“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xx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经济形态的过渡。

第二阶段:探索和曲折阶段(19xx年到19xx年)。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对中国经济基本情况把握建设经验不足,在这一阶段经济出现了一些失误,其中两次运动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一是“大跃进”,“大跃进”运动中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诸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等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xx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加上三年来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我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二是“文化大革命”,在十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长期失调,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错过了一个一次发展的机遇,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

第三阶段:突围和高速发展阶段(19xx年到20xx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大讨论的开展,19xx年国家开始由乱到治,经济逐渐复苏,大批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干部得到平反并重新安排工作,特别是19xx年底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而伟大转折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19xx年底,我国首先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也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开启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9xx,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并相继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此有点带线、逐步向世界开启了中国的大门。19xx年x月x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讲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等重要观点,并提出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同时也使我国经济真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我国恢复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合法席位,为加强和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进一步参与世界分工合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和机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世界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增长乏力,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长期陷入“低速增长”或“负增长”泥潭;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给我国经济同样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等,我国政府为了应对这种危局,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和充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确保了我国经济的“软着陆”,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态势。在这一阶段不仅实现了我国经济的突围,更是使我国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据有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GDP增长速度超过10%的有15个年份,年平均增速高达x%,我国经济不断缩小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四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阶段(20xx年至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日益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GDP增速从20xx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xx年、20xx年增速分别为%、%、%,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面对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念,并指出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要不断适应“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阶段性特征。随着党中央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把握,以及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不断把握,20xx年11月,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逐步形成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体系。20xx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了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如何看”和“如何干”的问题。

二、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的中国是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产品制造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一)已建立起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过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中,三大产业结构比例日趋合理完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了由单一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和完善;工业发展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门类齐全、独立完整、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总产出接近20%,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正在引领工业领域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在服务业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服务行业产业层次和品质不断提升,进而带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已建立健全世界上领先的基础设施体系。从交通运输看,建国初期全国铁路总里程仅万公里;公路里程仅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内河航道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仅万公里。民航航线里程万公里,只有12条航线。现如今,我国,形成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运输、航空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齐头并进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据统计20xx年末,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万公里,较1949年增长倍,年均增长%;高铁营业总里程万公里,是2008年的倍,年均增长%,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倍;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3919个,是1949年的倍,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有七席;航空方面,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达4945条,是1950年的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由1950年的万公里增至20xx年的838万公里。

(三)不断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成为世界金融大国。据央行数据统计,20xx年,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万亿元,同比增长%;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万亿元,同比增长%;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万亿元,同比增长%。截至20xx年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01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历经7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建立起比较科学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有力的金融监管体系、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有效的金融市场体系,这使得中国金融市场韧性强,不仅经受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更是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创造了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七十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20xx年我国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228元,是1978年的211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摆脱了温饱、实现小康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在扶贫事业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我国贫困地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亿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超过1000万人减贫、脱贫,给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人类减贫的奇迹。此外,近年来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更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轻轻松松取得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努力奋斗而得来,成就来之不易,其背后积累了经验对于我们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而言弥足珍贵。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在我国这么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差异化程度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既涉及到各种资源的调配、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的分配问题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建设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不断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始终注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将更为波澜壮阔,我们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二)经济建设是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所经受挫折和曲折深刻教训的深刻反思总结得出来的真理,这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实践所充分证明了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对不适应甚至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必须对落后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地方营商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改革开放是动力。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命运、更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进入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将成为新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我们也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贯穿于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续动力和坚强保障。

(四)社会稳定是保障。我们可以设想,在一个社会动乱、民心不稳的环境中谈搞经济建设,那是不现实的,也将是徒劳的。建国以来,正是牢牢把握住了世界时代形势缓和、国内相对稳定的契机,不断对我国社会主义以经济进行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千方百计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才使得我国经济建设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进入新时代,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必须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国际国内大势,努力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人民群众是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战争年代,我们党就是依靠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由一个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注重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必须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加广泛的凝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力量。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2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动能、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第一,激发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一环是要激发发展动能。一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驱动。要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二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驱动。要以重建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为重点,促进技术前沿拓展。

要以纠正资源错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完善制度环境,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之间优化配置,避免因机制不畅等原因导致的资源错配。三是三大需求协调驱动。在投资方面,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在消费方面,要鼓励业态创新,优化消费环境。在进出口方面,要不断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第二,夯实基础。一是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健全新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新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化商事

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扩大开放。扩大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提高贸易竞争力。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利用外资新平台,重塑利用外资新优势,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环境。三是提高对外投资水平。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3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不仅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认识和协调解决发展问题,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成了无的放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指导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_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实践表明,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但经济发展却是整个发展的核心内涵。没有经济建设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如果说当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忽视发展甚至背离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强调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充分认识到加快我镇传统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传统产业升级作为影响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手抓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手抓传统农业升级改造。以传统农业升级为主线,组织编制好合理、可行的全镇中长期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应对其中一些低端行业和一些行业中的低端环节,则按照规划实施有计划的退出和转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我镇传统产业中的推广使用,提高生产经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我镇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积极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快形成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行业研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要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瞄准全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吸引和鼓励他们以转让专利、参股合作等形式与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

3.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我镇资源少、环境承受能力脆弱。虽然近年来,我镇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环保产业方面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发生根本转变,面临的资源和环

境形势十分严峻。一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二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三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4

20xx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考验、世界动荡变革的巨大挑战、全球经济下滑的巨大冲击以来,我们成功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推动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增长。

20xx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考验、全球经济下滑的巨大冲击、世界动荡变革的巨大挑战,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推动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增长。

五千年大地沉浮,五千年岁月变迁,历史的长河沉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涵养了中国人厚积薄发的精神品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疫情和洪水的侵袭,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地方党政部门主动作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战疫情,斗洪魔。用强大的动员能力、战斗能力、保障能力,取得了战疫的阶段性成果,创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进入第三季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了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4。9%”背后是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深厚底蕴,必将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上“快车道”。

危难时刻见真章,越是艰难越向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和国家果断决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按下“暂停键”,20xx年第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6。8%,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同时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从第一季度的低迷到第三季度增速加大4。9%,实现了“逆袭增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自信。“4。9%”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磅礴动力。

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成就当代,人民面向未来。近年以来,歼-20、辽宁号航母、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北斗卫星组网……无数的中国智慧在科学的星河里闪耀,为大国崛起、民族复兴提供了的强大科技力量。万众瞩目,面对疫情的影响,中国之“智”再提速,十天拔地而起的“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用集成化、数字化创造了“不可能”的中国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这种“智慧”恰恰来自于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疫情大考下实现正增长,这样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也实属不易。面对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党和政府高点谋划围绕“双循环”持续发力,企业实体齐心发展狠抓生产,不断拉动内需促进消费,让中国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

中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的背后,蕴藏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博大精深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所致,也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不息、奋勇拼搏的结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经济建设发展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5

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由于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志们的提携帮助,加之个人不懈努力虚心学习,我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按照总公司、省公司评聘经济专业技术职务的国寿发(20__)33号文件规定,比照相关条件,符合申报高级经济师专业职务的标准,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从事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于1982年雁北商校财会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曾任山西省阳高县政府办公室干事、县财委副主任、县外贸局长兼县外贸集团公司总经理。1997年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__市分公司后,历任办公室调研员、浑源县公司经理、市公司工会主任。经济专业出身,本人又热爱经济,1997年全国首次经济师专业考试踊跃参加,取得了金融经济职称,并被__市分公司聘任。由于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技术水平,使其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很好发挥,不仅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本人或所负责的单位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或奖励。(见资格审查表内的部分填写)

二、从事经济工作的学习情况

多年来,自己始终重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特别是经济管理的学习。原初始学历是中专,靠自学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山西财经学院商业经济大专文凭,山西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证。近年来,更是多次参加学习培训、理论研讨,其中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就有:1996年7月山西省经委企业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1997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xx大精神培训班;1998年5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第18期县支公司经理培训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山西省公司省市县三级公司经理培训班;1989年4月山西省经济学年会;1996年5月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1997年6月山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理事会聘为理事。

三、在经济岗位上的理论成果

多年来,自己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注意把学习思考所得结集出版,并有社科成果获奖。1999年编撰《人身保险投保指南》,促进了当地寿险业务;20__年结集《国寿保险实践的思考》13万字,赠送省内外同行参考,受到好评;20__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改革岁月建言集》30万字,新华书店发行。《山西财贸经济》撰稿人之一,《全国优秀经济论文选》等多部文集有文章收编。《人民日报》、《支部建设》等报刊发表过大量论文。其中《基层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困惑及其对策》经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委员会审议鉴定,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

四、在经济岗位上建言献策

我把学到的经济知识不仅运用在自己的具体工作中,而且还就宏观经济工作、寿险公司行业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表扬或肯定。199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群众建议征集部门授予重大建议奖并颁发奖金,1991年原雁北行署记一等功。近年来,我均就人寿保险发展向总公司提出自己的工作建议,副总经理苗复春回信予以鼓励。迎接wto挑战,国有寿险公司应树立全新的人才观等建言,总公司在内部刊物和网上发表;对20__年工作的建议,总公司摘要在《中国人寿》20__年第1期予以刊发。

此外,1997年我还情系下岗职工,编撰《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七十二行》一书,自费印刷3000册无偿送给__市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__市妇联、工会、浑源县妇联等单位分发部分下岗职工或做培训参考资料。不仅受到方方面面的称赞,而且不少读者、下岗职工来信来电求教商讨或表示致谢。

由于热心经济,关心宏观发展,从事基层经济管理,情系新兴的寿险事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且小有成就,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__日报、经济周报等多家新闻部门做过报道,其中山西晚报20__年1月19日以“谏议大夫小人物”、__晚报20__年11月18日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题整版作了介绍,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6

国经济现状及应对政策 近年来,国内外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经济虽遇到不少的艰难,却也没有如唱空者所预期的那样发生崩溃。究竟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萧条,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还没有陷入崩溃呢?枯燥的理论令人无趣,我就用长江之所以奔流不息的道理,换个角度来谈谈中国经济。

我们中国的经济就像长江,拥有庞大的经济容量和强大的自净能力,就算你刻意想尽办法毁掉它,同样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才是中国经济能够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风暴,外媒拼命唱空中国而中国经济至今尚未崩溃的真正原因。

但是,长江终究是流淌了上千万年,要毁掉它,还需要政策的密切配合,也就是说必须哪壶不开提哪壶,才能把长江彻底毁掉,中国经济也是如此,持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瞬间崩盘又谈何容易啊,2007年有专家就发现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开始丧失,外资有出逃的动向,只是当时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的产业配套尚未形成,需要时间来完成从中国的撤离。5年过去了,承接中国产业撤离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远超其应有价值,而国内的贫富分化决定了内需的必然衰退,没有内需的升级,企业的升级转型完全是天方夜谭。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可能一下子就熄火乃至开倒车,企业的库存、市场的既有路径、人们的思维习惯等等,这些因素令经济自有其继续前冲的惯性,虽然拐点早已经出现,但巨大的头部却是要走过之后才能真正看出来的。

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中下移过程之中,内生增长动力疲弱,政策放松的空间受到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和众多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加之2013年是各国政府完成换届之后的元年,全球都在寻找金融危机之后的突围之路,转型和变革自然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2012 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新旧杂陈,但更多落地之策还悬而未决。

引领过去十年高增长的房地产资本化红利和加入WTO 红利的消散,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求不足成为慢性病,产能过剩问题变得严重而持久。从供给管理到需求管理,转换之路漫长艰难,经济政策的空间越显局促,政策刺激的效果边际递减而副作用边际递增。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趋缓, 财政负担趋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压力和土地出让金萎缩限制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资产价格泡沫化倾向和自身财务约束限制银行信用再次无度扩张;企业整体负债率显著上升并居于世界前列,国企和大型企业更加明显,结构恶化。而且全球主要消费市场去杠杆和全球产业链再平衡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全球经济难以显著改善。

然而,中国经济如何成功突围有三种路径:一是重回政策刺激;二是容忍经济增速下行和失业上行,力推改革; 三是稳增长的同时,边际渐进改革,在僵持中前行。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部需求继续低迷,扩大内需仍将是重中之重; 内需是战线,出口是防线;内需之中, 投资为主,消费为辅。既然是深度调整期,我们的对策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国际博弈中更加主动,乃至反制而不是一味追随和被动承受,利用这个机会“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形势判断决定了政策目标从增长数量向发展质量的转变。但政策的实施具有不确定性,政策落地尚需细化。政策演进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试错是改进的常经之路。直面问题,并不能替代对过往政策实践的反思。这意味着尽管对问题的认识是清醒和全面的,但各项政策针对了不同的问题,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和配套的能够落地的实施方案。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7

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促进__经济发展 新时期统战工作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确立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为此,做好统战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统战工作服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意识,紧紧围绕中心,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如何发挥统战工作优势,促进__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看,从新形势下统战工作面临的新任务看,我认为,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抓学习,统一思想谋发展。统一战线工作作为我们党的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事关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事关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近年来,随着对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政策的不断学习 宣传,各级干部的统战意识明显增强,但基层仍有一些同志对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统战工作现在不如过去重要,下面不如上面重要”,有的认为“不抓统战工作,照样完成经济工作任务”,没有认识到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央明确指出:有没有统战观念,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把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纳入县委中心组的学习内容,在党校继续开好统战理论课,在新闻媒体上举办统战理论政策宣传专栏和专题节目,加大统战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使 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真正树立统战意识,为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抓调研,明晰思路求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统战工作不能总是说老词、讲老话、老套套,不能依赖于过去的方法,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而创新的基础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是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统战部门为党委当好参谋的基础工作。统战部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尽量从事务性、应酬性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思考问题、研究政策上、要立足县情实际,围绕新形势下统战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理论问题、政策问题,以及统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依据,以理论创新推动统战各项工作的创新。

三、抓重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发挥民主党派、有关团体的优势,积极献计出力。要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按照“建设者”的政治定位、经济定位和社会定位要求自己,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拓宽发展领域,搞活发展形式,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增大经济总量。工商联要指导和帮助民间商会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要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富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表彰非公有制企业纳税先进单位活动,宣传纳税先进事迹。主动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解决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抓机制,形成合力促工作。统战工作涉及许多领域和方面,面宽线长。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需要各有关部门一起做。为了形成工作的合力,必须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相互协作的统一战线工作机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理顺统战部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工作布局,以加强协调配合,增强统战工作合力。要进一步明确在党委领导下统战部对本地区统战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检查的重要职责。在具体工作中,统战部要与各有关部门多沟通形成共识、多协调形成合力、多支持推进工作。

五、抓制度,提高效能服务经济建设。要进一步健全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成员单位的联系、沟通和重大问题的协调。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促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在政府机关和司法部门任职的党外领导干部定期来统战部约谈制度,经常同他们沟通思想,从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

统战部门要协助县委建立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党外人士反馈的制度,使 之成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程序。进一步落实民主协商会、通报会制度,交友联系制度,对口联系制度,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土地监察员、人事监督员、环保监督员等聘任制度,以及邀请党外代表人士参与重大党内外活动等制度。进一步健全统战机关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考核奖惩制度,办事讲政策、讲原则、讲规矩、讲程序、讲效率,使 机关工作更加协调、规范、有序,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制度建立了,关键还在于抓落实,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关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空间扩大了三倍多,但空间上的城市化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户籍问题将3亿农民工挡在了城市之外,他们难以享受城市化建设的成果。

但是,户籍政策正在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正在从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4月8日,发改委官网发布的一份“超级文件”引发社会热议,不少媒体认为,它意味着中国户籍制度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这份名为《20__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文件本身并不是针对户籍制度改革的,但其内文中提到:

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督促和监测评估。

若干年后回头再看,这份文件或将成为新的户籍政策改革分水岭。

这份文件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它将户籍改革的目标瞄准了城市端。根据这份文件的精神,5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很快就会基本消失,而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在中国占比并不太多,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城市端的户籍限制会消失。

那么,这里可以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答案是,形势正在起变化。

近年来,计划生育制度的弊端慢慢已经获得全社会广泛认知,这个计划经济体制里最顽固的制度已经导致了中国人口断崖,在这个新形势之下,中国农村的可城镇化人口已经不多了。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口的释放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那么当代中国农村的人口红利已经基本消失。相应的,农村入城人口给城市端的压力大大减轻。

其次,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口正在飞速下降。20__年,古城西安率先打起“抢人大战”,全国几十个城市闻风而动,加入战团。很多城市与其说是在抢夺人才,不如说是在抢夺人口。因为年轻人口的不断流失,许多城市的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而一座没有年轻人的城市也就意味着它没有未来。

当初城市端户籍政策难以放开的关键在于城乡人口之间的利益之争,而当下这里的利益蛋糕已经很小了,可争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东北三省,当地老龄化问题特别严重,以致于社保养老金缺口巨大,没有足够的年轻人缴纳社保,却有大量的老人要取养老金,这致使当地的财政捉襟见肘。当年争得头破血流的城镇户口,现在的吸引力已经不如从前。形势的变化促使城市的决策者们必须重新权衡户籍放开的利弊。

这个逻辑其实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5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政策还不能全面放开。

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没有出现人口衰竭问题,特别是一些“超级城市”,它们依然面临着持续不断的人口涌入,所以它们推进户籍改革的原动力没有那么强。它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当前的城市优势,尽量去吸纳高端人才,而不是见人就收。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9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要看到,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是一项长期、曲折、艰苦的系统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可持续的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微观层面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企业效益持续改善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产品和服务在规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却很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较低资源环境损耗基础上获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经营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质量发展重要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非常规的特有关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都要求我们摒弃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均有了很大提高。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卫生、医疗、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

进一步看,高质量发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定性上升。特别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并试图对我国进行全面战略围堵。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应对百年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10

集团公司党委吹响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令基层每个支部和每个员工都倍感振奋。如何带领全员实现翔飞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综合分析公司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全员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入手并全力奋斗。

一、要提高劳动的生产率。目前翔飞公司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兼有食品加工与保障服务业务,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工作强度和压力显著增强,但劳动红利又在逐渐下降。如何在较少投入基础上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带来劳动力的技能、管理、知识等产出的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增长,是翔飞公司的新课题。首要环节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高素质人才的入口关、员工的强化培训及晋升的通道、科学的调度、先进设备的引入、人文关怀、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等等都将是支部今年及未来必须解决和提高的环节。

二、要实现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这是管理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__年至20__年三年来公司职工薪酬与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是__%、x%、x%,人均创收分别是x万元、x万元、x万元,人均创利分别是x万元、x万元、x万元。人力资源投入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相匹配,目前公司机械化程度还较低,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的占比水平与同行业相比整体偏低,无法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公司目前市场在不断扩大,需求在中高速增长,但一味投入人力势必造成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也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结合集团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精神,公司将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市场需求与公司生产率现状,分析现有人力的状况,科学合理调平各工种工作量,形成内部良好的协作关系。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xx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认为讲话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定调。习近平将改革开放定在一个非常高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40年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之一,处于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相同的历史地位。事实上,这与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脉相承、前后呼应。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有可能站起来,因为在此之后,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的40年则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8843美元,已接近发达国家10000美元人均收入的水准。所以说,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是可以跟建党建国相提并论的重大的历史性的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习近平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是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变得更好、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更成功、人民的获得感更高更强。

同时,习近平也全面地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过去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正是正确地把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在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跟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在实现的路径上坚持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相呼应。对外开放4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广度开放、深度开放、全面开放。在这三个阶段的每一步开放措施中,我们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试点先行,然后全面推进的做法。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先摸着石头过河,等到一定程度之后,加以顶层设计,统筹兼顾。

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迈上新的伟大征程。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这个指示既高屋建瓴、又高度自信有底气。这对中国如何改革做出了方向性的战略指导,也可以说是这次报告的点睛之笔、精髓所在。

习近平讲到,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根本上来讲,未来中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人口老龄化、国际外需疲软、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因此,在新时代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充分挖掘制度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扩大开放市场规模降低贸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今后的对外开放该怎么改?党的十九大已经做出了方向性的规划。今后中国的开放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今后的开放中,应该改革丰富我们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在我看来,不应该把出口的主要目的国过于集中在美国和欧盟,而宜扩大到其他包括日本、韩国这些发达国家;同时也应该扩大对金砖五国中的出口。同时,积极推进中国自贸区的建设。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地区全面经济合作伙伴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宜有所侧重,由于中国跟东盟十国经贸联系比较紧密,应该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做好与陆上丝绸之路在产能方面的合作。

再次,在对内改革方面,应着力于区域经济建设,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带动辐射全国经济的发展。当前最重要的两个区域性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金融、产业、科技为一体的新型湾区。而雄安新区应该把它打造成为一个高端服务业为主的新型智慧城市群。

中国改革开放:惠及本国及世界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习近平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及:“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事实的确如此。中国40年的发展成就是靠自己砥砺奋进的努力中获得的。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加入WTO后在贸易全球化中占了很大的便宜。对此,我认为这是十分片面的观点,因为中国加入WTO不只给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更多的是给全世界的人民,特别给是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带来了更低的物价,明显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所以,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加入WTO对世界做出了贡献,其实比给自身带来的好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第二,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经过这40年的改革开放也为发展中国家如何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成为一个工业体系高度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的中等收入国家做出一个模仿的、典范的例子。中国的许多经验,甚至是以前走过的弯路都值得其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当然,更多的中国成功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用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一条光辉的道路,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第三,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情况下,中国积极主动正面地推进贸易全球化,倡导减少贸易顺差扩大进口,推进深度的全面开放。这些都有大量铁的事实来推进贸易全球化。所以,习近平所强调的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或者口头上,而是真正大力地付诸了行动。中国以自己对贸易全球化的贡献对构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大同世界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第四,中国在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坚持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表彰大会上,有外国人士出现在100位改革先锋当中。这说明中国努力推进贸易全球化,中国的发展不是闭关锁国的发展,而是一个高度开放、海纳百川的发展。中国不仅本国国民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在中国本土市场上也是许多外国投资者的乐园。这些从中国的投资数据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国现在成为全球第二大东道国。外商对华的投资占到了全球对外投资的%以上,这说明,中国的开放不仅惠及本国人民,同时也惠及了全球其他国家的人民。

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在新时代里进一步地推动改革开放,创造更伟大的中国奇迹,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12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__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__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十四五”期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将持续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扰乱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我国应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等,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定向跟踪我国在关键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和产能缺位,综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抗“疫”期间,党中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20xx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深处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考察柞水木耳产业扶贫状况,指出电商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大有作为。4月21日,人民日报直播间上线8万多包、吨柞水木耳,瞬间售罄。疫情发生以后,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受到影响,却始终朝前迈进。

危机中育生机

疫情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尤其是中小企业。抗疫期间,西贝餐饮业两万员工待业;海底捞停业20多天,损失近x个亿。餐饮、旅游、酒店、交通、民航、物流、教育培训、制造业等行业受到的冲击尤甚。

服务业遭遇重创后成功转型,线上经济、线上办公、线上教育兴起。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透露,截至5月8日,全国有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x万人、x亿人次。线上餐饮外卖、线上云会展纷纷推出。5月7日,上海贸促会与阿里巴巴共同建设“云展平台”,各汽车厂商纷纷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新款汽车。

线上经济的火爆,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的助力。20xx年3月份,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发改委就“新基建”作正式阐释: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

新基建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引擎点和增长点。相关人士预计,今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将达到x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1%。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工信部将加大力度推进5G网络建设,预计今年将新建5G基站超过x万个。上海出台方案提出,到20xx年上海建设x家以上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建设x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带动x万家企业落户云上平台。

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新基建”顺势而为助力制造业全方位智能升级。20xx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提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三个关键词:“创造”“质量”和“品牌”。20xx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新基建给传统制造业装上智慧大脑和智能中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信息化程度。

挑战中有底蕴

第一,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强大。在政策层面,疫情下能够迅速动员组织,制度优势突出。从武汉的暂时“封城”,到调动各方人员与物资驰援湖北;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立,到全国x个省市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及县市,以及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这种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对于疫情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国家治理能力背后是国家发展理念和国家制度体系。针对中美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他不认为政体的类型与应对疫情的治理效果之间有任何联系。国家能力是关键。这无疑暗指中国模式的成功与中国制度没有关系,就像是否定一个学霸的养成与他的学习方式没有关系。

第二,中国底蕴深厚。首先,体现在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在产业分布广度方面,中国拥有x个工业大类、x个中类和x个小类,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自主生产从衣食住行到航空航天、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可满足民生、军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领域的需要。20xx—20xx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始终保持在x%以上,20xx年达到%,接近美、日、德三国总和。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显成效。中国品牌腾飞:神舟飞船飞出“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中国深度”,中国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导航展现“中国精度”。这些国家名片在推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世界。创新能力方面,华为在世界5G领域一骑绝尘,领先世界,引发世界科技霸主美国的觊觎排挤。

再次,人口庞大,市场潜力大。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巨大购买力,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有力引擎,也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增长动力和活力之源。市场和顾客是企业的生命线,稳定的收入才有稳定的市场。据美联储的统计,美国40%家庭存款不足400美元。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储蓄率在37%-42%之间。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14亿人不仅是市场规模巨大的消费人口,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孵化基地。

最后,城镇化的发展效应。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消费的升级是内需拉动的潜在力量。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20xx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据交通运输部估算,20xx年需要返城的农民工数量在3亿人。

曲折中向光明

展望未来,对中国光明前途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顺民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天助,共同打造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双循环。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疫情防控期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人民主体性和主人翁精神,保生命、保民生,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患者。全国14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成功阻截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保护了14亿人民的生命健康,从而最大程度保护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保护了中国制造业的生力军。中国经济虽然在疫情期间短暂停滞,但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中国的劳动大军、人才大军、工程师大军可以迅速投入工作岗位,恢复生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在“六稳”“六保”。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目标,聚焦“六稳”“六保”工作,“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中国经济双向发力,一方面维护底线,进行兜底操作;另一方面高处引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新的就业领域,支持“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加大“两新一重”建设,加大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力。同时要保粮食能源安全、保基层运转。“六稳”“六保”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

第二,“一带一路”等多种组织搭建团结合作共赢发展的新平台。中华民族向来憧憬“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抱守“和谐万邦,合和世界”的文化精神,奉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处事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疫情发生后,中国更是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集中阐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等观点,向世界各国无偿分享抗击疫情的经验和做法,并向有需求的国家派驻防控疫情专家小组,为疫情困扰中的各国输送源源不断的医疗防护物资。

过去经济建设心得体会怎么写简短 篇14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在人才快速流动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来人”更难。要坚持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全力培育“拴心留人”沃土,织密人才服务“网络”,竭力让人才享受高质量的“礼遇”,以联系关怀、政策奖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专家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心同德”。

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提升创业“大舞台”。近年来,在支持人才发展、加强人才培用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说,吸引高校毕业生、青年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青年到农村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青年,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相关政策,激发了广大群众创造潜能。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献才智、建功立业,在岗创业或到省内企业兼职,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业,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同时紧扣发展战略和民生保障需要,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急需紧缺及高层次人才需求,推广“揭榜挂帅”等项目,建立“人才编制池”,力争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

选树典型示范引领,打造人才“强引擎”。当前,迈上“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国家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新国发2号文件,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风正盛。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先进典型的充分挖掘和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大力发现和选拔具有较强生产管理经验,并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或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开发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且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能力较强的农村实体经济经营者,通过一系列人才典型的评比、选树,不断营造健康向上、求实奋进的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生态,促使更多人才向先进学习、向模范靠拢,不断催化产生更为生动、更为激烈的科技创新“化学反应”。

以赤诚之心服务人才,营造留才“好生态”。对人才的关心关爱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后勤保障和奖励激励工作,保障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创造宽容、和谐的工作环境,还要加强与人才的联系沟通,让广大人才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支持。要持续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通过“一对一”方式与专家人才密切思想联系,与专家真诚交朋友、结对子,采取印发联系卡、通信、网络、电话等方式保持经常性联系,结合工作到生产、教学、科研一线看望专家,面对面深入谈心交心。同时利用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慰问优秀人才活动,仔细询问专家人才的生活、工作、创业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征求广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另外建立人才联络员工作机制,明确人才服务专员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为专家人才提供建议诉求、跑腿代办、人才项目申报、职称评聘等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39 3923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