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25年春季科级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心得体会2篇
通过现场教学,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提高了对政策执行的理解,激发了服务群众的热情。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县2025年春季科级干部培训班现场教学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心得体会:以精神之渠滋养为民初心
站在红旗渠畔,仰望这条悬挂在太行绝壁上的"人工天河",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这次参观不仅仅是对历史壮举的致敬,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叩问。那些镌刻在悬崖上的凿痕、流淌在渠水中的信念,让我深刻认识到: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照亮当代干部履职之路的明灯。
一、从"凿山引水"到"破局开路":读懂基层干部的担当密码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十年光阴削平1250座山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创造了"不可能"的奇迹。这让我想到基层工作中常见的困境:面对群众反映的"老大难"问题,是绕道而行还是迎难而上?在看到当年测量员腰系麻绳在悬崖上定位的画面,我忽然明白:担当不是口号,而应像青年洞建设者那样,把"安全绳"系在腰间,把责任扛在肩头。如今的基层治理同样需要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化解信访积案需要逐户走访的耐心,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突破的勇气,解决民生难题需要打破常规的智慧。
在参观中,一组数据令我动容: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每公里渠道消耗万斤炸药、10吨钢钎。这让我反思:新时代的"硬骨头"虽然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山石,但深化改革中的利益藩篱、发展转型中的观念桎梏,何尝不是需要攻坚的"太行山"?作为科级干部,我们既要有"一锤一钎凿岩壁"的韧劲,更要学会用政策法规的"水平仪"、群众路线的"定位仪",在基层实践中精准破题。
二、从"万人会战"到"凝心聚力":解锁群众工作的精神密钥
纪念馆里陈列的独轮车、柳条筐,诉说着30万群众自带口粮、工具参与建设的集体力量。这让我想起在包村工作中,村道硬化工程因占地纠纷停滞不前。当时正是借鉴红旗渠"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经验,通过召开"星空夜话"恳谈会,让村民自己算清"眼前账"和"长远账",最终形成"党员包户、群众监督"的共治模式。红旗渠启示我们:群众工作不是"代民做主",而是"让民做主"。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把政策交给群众讨论,把方案摆在阳光下晾晒"的坦诚中。
那些在隧洞中轮班作业的"铁姑娘队"、父子接力施工的"愚公之家",更让我看到组织动员的艺术。新时代的基层工作,既要传承"干部先跳进冰水堵漏"的作风,更要创新"微信群接龙""村民积分制"等现代化动员方式。我们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推行"门前三包"、红黑榜,在产业发展中建立"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正是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脉动。
三、从"土法创新"到"智慧治理":探寻攻坚克难的破题之策
面对缺乏专业设备的困境,建设者用木制水枪代替风钻、用脸盆测算水平,创造出"隔墙掏洞""连环爆破"等108项土办法。这种"草根智慧"对基层干部极具启示:当前推进数字政务时,既要用好"大数据"的千里眼,也要保留"铁脚板"的接地气。在某次防汛演练中,我们结合卫星云图预警和村中老人的"观天经验",建立起"科技+土法"的双重预警机制,这正是对红旗渠创新精神的延续。
更值得深思的是,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三结合"工作法(领导、技术员、群众结合),与当前倡导的"一线工作法"不谋而合。在化解征地矛盾时,我们组建由法律顾问、乡贤代表、家族长辈构成的"调解铁三角";在制定产业规划时,推行"田野调查+专家论证+村民票决"的决策流程。这些实践印证:基层治理的智慧,永远生长在"现场"与"群众"的土壤中。
离开红旗渠时,夕阳将渠水染成金红色,仿佛那条流淌的精神长河正在注入新时代的河床。作为科级干部,我们或许不需要再悬索凿壁,但乡村振兴的"娄山关"、基层治理的"腊子口",仍需以红旗渠精神为旗帜。当我们在便民服务中心多设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田间地头多解一道群众"急难愁盼"的方程,便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致敬。这条精神之渠时刻提醒我们:山再高,高不过为民情怀;石再硬,硬不过公仆初心。唯有用担当作钎、以创新为锤,方能在新时代的"太行山"上,凿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幸福渠"。
心得体会:太行天河映初心教坛铁肩担使命
暮春三月,太行山麓灼灼其华,我跟随县2025年春季科级干部培训班踏上红旗渠这片精神高地。当双脚真正踏上这条悬挂在峭壁间的"人工天河",当指尖触摸到渠壁上斑驳的凿痕,方知教科书里"战天斗地"四个字的千钧之重。这不仅是一次红色教育的洗礼,更是一场关于信念与担当的深刻对话。在红旗渠精神的映照下,开班式〔...〕书记提出的五点希望(做志存高远的干部、做胸怀宽广的干部、做本领高强的干部、做担当有为的干部、做清正廉洁的干部)如同五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
一、初识·历史回响:触摸红旗渠的精神血脉
步入红旗渠纪念馆的刹那,时光仿佛在展柜中凝固。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几把豁口的钢钎,泛黄的施工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无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60年的林县,十年九旱的困局中,30万百姓用血肉之躯在太行绝壁上开凿生命长渠。没有现代化机械,就用箩筐背出2400万立方米土石;没有测绘仪器,就用麻绳丈量悬崖的高度。展墙上"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标语,至今仍如战鼓擂动人心。
站在青年洞前,望着石壁上深深浅浅的凿痕,我忽然想起陈列馆里那双磨穿38层补丁的布鞋。这些具象的历史印记,恰似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教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正需要将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吗?当我们将红旗渠建设者"劈开太行山"的壮举,与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誓言相勾连,理想信念教育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二、行走·时空对话:丈量精神坐标的当代价值
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猎猎山风裹挟着历史的呼啸扑面而来。手指拂过渠壁,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仿佛还在微微发烫。讲解员讲述的"除险队长任羊成"的故事令人动容--他腰系绳索悬空排险,碎石砸落满口牙,却吐出带血的牙齿继续作业。这样的细节,让教科书里的英雄叙事变得血肉丰满。
在分水闸前驻足,望着汩汩清流奔涌向前,突然读懂"幸福渠"的深意。这渠水不仅灌溉了万亩良田,更滋养着共产党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联想到教育领域,我们何尝不是在开凿另一条"红旗渠"?当优质教育资源如甘泉般润泽每个孩子的心田,当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乡村教室的每个角落,这便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对红旗渠精神最好的传承。
三、融通·精神密码:解码五点希望的实践维度
红旗渠精神与〔...〕书记五点希望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奇妙共振。吴祖太--那位因勘察渠线牺牲的技术员,用生命诠释了凝心铸魂的深意。他新婚第四天就返回工地,最终将29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正是"树正气育新人"最鲜活的注脚。
当我们在"创业洞"前讨论现代教育治理时,突然领悟登高望远的深意。当年林县人民突破"引漳入林"的思维定式,创造了跨省调水的奇迹。这启示我们:教育创新需要跳出三尺讲台的局限,在五育融合的大格局中重构育人范式,就像当年修渠人用"水鸭子"土法测量山势,今天的教育者也要善用信息化手段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四、淬炼·教育匠心:锻造新时代的开山钎
参观"铁姑娘打钎"实景展演时,叮当作响的锤钎声穿越时空。那些十六七岁的姑娘们,手上磨出血泡仍坚持"三班倒"作业。这种"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韧劲,恰是"勤学善思长才气"的生动演绎。教育何尝不是慢工出细活的事业?需要教育者像修渠人雕琢渠线般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时代新人。
在廉政教育厅,杨贵日记中"宁当苦干部,不当懒干部"的誓言振聋发聩。当年修渠指挥部规定干部劳动天数必须多于群众,这种"拒腐防变守骨气"的自觉,至今仍在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像红旗渠水般清澈透亮,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守护教育净土。
五、启航·精神领航:书写新时代的教育长卷
临别时回望红旗渠,夕阳为天河镀上金边。这绵延1500公里的精神长城,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立体呈现吗?它告诉我们:伟大事业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作为教育战线的"施工队长",我们要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五育并举"的施工图,用敢想敢干的锐气破除唯分数论的坚冰,以久久为功的毅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此刻,耳畔又回响起〔...〕书记的殷殷嘱托。我忽然明白,新时代的教育"红旗渠"正在我们手中延伸--当劳动教育课程融入"青年洞"的奋斗基因,当思政课堂响起"劈开太行山"的豪迈歌声,当每位教师都成为传递精神火种的点灯人,我们便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开凿着通往民族复兴的精神渠系。这渠水将永远奔腾,滋养着一代代中国青年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