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2025年学习领会《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5—2027》心得体会
学习领会《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心得体
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各地要紧盯破解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挥毫“人才之笔”,饱蘸“旁求俊彦”之墨、善运“因才施教”之法、巧着“礼贤下士”之色,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挥毫“广开才路”之笔,饱蘸“旁求俊彦”之墨,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雁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核心在于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才短缺成为了乡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制约。要紧盯《规划》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路线图”“任务书”,“量体裁衣”制定人才需求清单,积极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全职引进与柔性引才”等多元化引才模式,吸引集聚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社会治理人才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发展,汇聚一批高素质“新农人”、善经营的“农创客”就业创业。同时,要以“乡音、乡情、乡愁”为纽带,深挖在外人才资源“富矿”,采取恳谈交流、洽谈合作、聘任顾问等
方式,加强与在外人才的联系沟通和互动交流,支持引导“归雁”反哺家乡、助力发展。
挥毫“作育人材”之笔,善运“因才施教”之法,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向阳而生,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培育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地要着眼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改变以往“一锅煮”“大而全”的人才培育模式,更加突出人才培育“需求导向”,精准对接乡村个性化培训需求,分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业产业带头人、农村电商等技能提升“需求清单”,健全完善涵盖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内容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让“新农人”激荡起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挥毫“众建贤才”之笔,巧着“礼贤下士”之色,浇灌乡村发展“人才沃土”。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更要做好人才回流的“后半篇文章”。要充分发挥人才观念思路新、创新能力强、办法举措多等优势,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发展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励其施展才华,释放人才潜能。同时,人才评价要突出从“纸面标准”向“田
间效能”的转变,突破以往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轻技能”“重证书轻实效”等桎梏,建立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让乡村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贯彻落实《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心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一轮的阶段性部署。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夯实组织堡垒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以贯之坚持夯基铸魂、建强队伍、强化治理,厚植乡村振兴组织根基,以“组织兴”助推“乡村兴”。
“一以贯之”抓好思想理论建设,点亮乡村振兴之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各级组织部门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确保农村工作方向不偏、底线不松、动力不减。要积极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坚持不懈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要抓实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村党
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着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硬招实招,转化为带领群众致富、壮大村集体产业、推动村庄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以贯之”优化农村干部队伍,锻造乡村振兴之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组织部门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在选好育好管好干部上下功夫。要加大培养选拔力度,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责任心强的人选拔出来,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青苗计划”,持续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做好提升党组织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培训工作,多开展“乡村振兴大比武”等交流研讨活动,
促进党组织之间“比学赶超”;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管理监督工作,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精准施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大力惩治“蝇贪蚁腐”,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一以贯之”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织密乡村振兴之网。乡村治则百姓安、国家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精细化治理,离不开在党组织领导下将各类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治理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才能解决好乡村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各级组织部门要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深化党建引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村民委员会组织,健全乡村院子故事会、群众夜话、板凳会等自治议事平台,确保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法治服务体系建设,切实通过加强法治普及宣传来推进村民知法、用法、学法,为村民提供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等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乡村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要注重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以道德浸润、公序良俗、村规民约激发乡村治理活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学习领会《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心得体
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春天,乡村处处都是蓬勃景象,我们精神抖擞走在了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踏准“发展节奏”,以等不起、坐不住的紧迫感去追风赶月,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生态保护上再下功夫,真正奏好乡村振兴“交响乐”,唱响一首首声动人心的幸福乐章。
踏准“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节奏,推动产业“增量提质”,奏好“满眼生机转化钧”的致富交响乐。“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从浑身贴满贫穷、落后、闭塞等标签,到以全新姿态站在世人面前,时代的春风吹过乡村山野,带来了无限希望,也孕育了发展硕果。看如今的乡村,既有科技加持的温控大棚、数据监测的实时播报,也有专业“飞手”参与驱虫撒药、采摘转运等过程,既有“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儿,也有企业化、产业化管理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用心踏准“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节奏,不断推动产业“增量提质”,既要耕耘好原有的传统产业、夯实农业“基本盘”,在强化过程指导、技术服务中装满“丰收的箩筐”,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兴行业,让户外旅游、乡村采摘体验、手工艺工作坊等蓬勃而生,真正奏好“满眼生机转化钧”的致富交响乐。
踏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节奏,助燃服务“提档升级”,奏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交响乐。“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群众生活得好不好、幸福不幸福,既取决于物质水平、更与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如果说发展产业是为致富想办法、谋出路,那么抓好基层治理、优化为民服务,就是从心灵层面为群众解忧,一起把生活过得更有滋味、更有盼头。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踏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节奏,主动助燃服务“提档升级”,既要以脚步丈量民情,通过勤入村庄、勤入家门在心中形成详实的“民情地图”,始终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然于心,也要大力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凡事多与群众沟通、交流,一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想办法,同时更要挽起袖子加油干,把实事一件件办好,真正奏好“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交响乐。
踏准“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态节奏,提升环境“颜值价值”,奏好“家园宜居乐陶陶”的舒畅交响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充满魅力的乡村景色,不仅留存着无数人的乡愁记忆,也成了城里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近年来,随着“出行潮”持续火热,无论是在附近乡镇来一场沉浸式休闲之旅,还是三五好友结伴户外徒步,在美好的乡村风景中,我们总是如此沉醉、流连。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踏准“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态节奏,用心提升美好自然的“颜值”和“价值”,
一方面要主动成为守护山川湖海、茂林草野的践行者,在厚植新绿、治理污染中还原大自然最生动、最纯粹的底色,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开发极具观光体验的旅游路,让乡村庭院、乡村田园吸引人、留住人,从而帮助更多人端稳“绿色饭碗”,真正奏好“家园宜居乐陶陶”的舒畅交响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