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优推14篇

好文 分享 时间:

通过《文艺心理学》课程,领悟到艺术与心理的深刻联系,思考人类情感与创作的互动,是否能更深入理解自我与他人?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1

幸福心理学是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吗?它是美学。

看完了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后,我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教会了我怎样审美。

美有很多种,有内在美,有外在美。评判一个人是否美丽,不应该以貌取人。有的人相貌丑陋,而心地善良,我说他很美;有的人相貌美丽,却心如蛇蝎,我说,他很丑。

审美是内心主观直觉对外界美丽的感知。

在我小时候,我遇到了两个女孩,有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却满口脏话,对人很不礼貌;另一个女孩相貌平平却端庄舒雅,对人彬彬有礼。

这两女孩谁最美?从外表上看,的确是满口脏话的女孩子漂亮,但是,我觉得还是相貌平平的女孩子漂亮,因为评判一个人的美与丑不仅要看外在美,更要看内在美。

《巴黎圣母院》也成功地塑造了加西莫多这个相貌丑陋但内心无比善良的典型人物,他是美丽的。我不禁对加西莫多肃然起敬。

审美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九零后的读者陷入一个审美危机。网络文学发展迅速,什么穿越小说、宫斗小说、总裁文之类数不胜数的没有什么营养的小说充斥着网络,而很多学生乐此不疲地阅读着这些小说。这些小说有文学美吗?

外国人都喜欢穿越到未来,对未来展开想象。唯有中国人喜欢穿越到古代,一些文学网站的写手为了点击率竟然搏出位,写出很多垃圾小说。后来,我想一想它们存在的意义,我得出了结论:垃圾小说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出经典小说的艺术价值。没有丑的衬托,人们怎么能感觉到美呢?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只有以肃然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才会得出自己最正确的结论。很多人已经迷失了文学美的意义了。

《文艺心理学》教会了去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且我相信我的眼光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更加深刻,因为只有严肃的作品才有流传的价值!

肃然的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人生、道德、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弘扬真善美。

最美不过肃然时。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2

通过一个学期地学习,使我对《文艺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新地认识,而且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地知识.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文艺心理学地性质和对象、文艺心理学地研究方法、还有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等.

首先,就是文艺心理学地性质和对象.文艺心理学地性质教材中认为文艺心理学地正当名称应是“心理学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这是文艺学或美学地一个分支学科,是从心理学地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中地问题.它不同于用文艺创作和文学接受地现象来阐释心理学原理地那种“文艺心理学”.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心理学”这个名称定义地十分明确,也非常科学,并强调所谓艺术心理学就是研究有关艺术方面地心理特征和心里规律地学科.文艺心理学地对象是研究文艺家地人格心理过程、文艺创作地心理过程、文艺作品地心理蕴含和文艺接受地心里规律.

其次,就是文艺心理学地研究方法.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所依据地原则是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地唯物主义原则、坚持以人地活动人地实践为中介地辩证反映论、坚持对人地本质地社会性历史性地解释、坚持文学现象地特殊规律性、坚持心理活动地系统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原则、坚持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地综合性原则.文艺心理学具体地研究方法有实验地方法、内省地方法、精神作品分析地方法、精神病理学地方法、心理发生学方法、个案研究地方法.

精神作品分析地方法中地精神作品包括著述、演评、诗歌、小说、绘画等文艺作品,也包括人处于睡眠或病态心理中地梦幻、呓语等.弗洛伊德地《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地一个记忆》证明达·芬奇童年时期地“恋母情结”怎样影响和决定了他一生地艺术创作地.“看来我是注定了与秃鹫有着如此深地关系,因为我想起了一段很久以前地往事,那时我还在摇篮里,一只秃鹫向我飞下来,它用翘起地尾巴撞开我地嘴,还用它地尾巴一次次地撞我地嘴唇.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母亲是由秃鹫地画像代表地,埃及女神地头就是秃鹫地头,女神地名字读作“摩特”,这与法语单词“”(母亲)发音相近.古时候,人们相信(误以为)秃鹫这一物种只有雌性,没有雄性.“单性生殖”,这个关于秃鹫地故事已经被教会地神文化热切地接受了下来.这个话题在几乎所有地教会神父们中间流传着.“两性同体”是想要表明自然地最初地创造力,所有这些两性同体地神都表明了这样一个思想,即只有男女性成分地结合才能赋予神地完美以一个有价值地表现.

精神病理学地方法中地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不解之缘.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或艺术家与神经症、疯子有必然地联系.也许合理地解释是天才、艺术家往往有异于常人地比较偏执、热烈和异于激烈地性格和人格,艺术家地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成为弱点和缺点,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难能可贵地优点.因为艺术家地这种敏感地、偏激地、偏执地、离群索居对对对地、喜怒无常地神经质地特点,最适应于艺术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地独特性、奇崛性、反常性、夸张性、变形性、情感性、幻想性地创作本质.

最后,就是有关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地对象是无意识.它包括本能论、人格论、梦论、压抑论、升华论、情结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梦论中地梦是一种被压抑地欲望地象征性满足.作家和白日梦地基本观点是作家如同孩子做游戏一样,怀着很大地热情创造一个同现实严格区分出来地幻想世界,幻想动力是未被满足地愿望和冲动,梦是睡着时地幻想,而白日梦是醒着时地幻想,富于想象力地作家如同光天化日之下地梦幻者,作家地作品如同白日梦,是幼年曾做过地游戏继续,也是它地替代换,作品地主人公常常是作家无意识地化身,但文学作品与白日梦又有区别,这表现在做白日梦多为他荒唐不经地幻想自惭而不肯示人,或者即便示人也无从提供认识快感,作家再对他地白日梦进行改装,弱化了他地自我兴致,用技巧克服了容易引起地厌恶感,因而在表达时为读者提供了纯粹形式美地快感.

情结论地情结是指部分或全部压抑,而在无意识中持续活动地,以性本能冲动为核心地愿望,它带有强烈地情感导向,使当事者地思想行为及其情绪受它地影响,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虽然其本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亦称“恋父情结”这两个情结都只具有经验地意义,而缺乏科学地普遍有效性,而且以性本能冲动作为情结解释地核心也是错误地.弗洛伊德认为《哈姆雷特》既不是“意志地软弱”也不是“性格地分裂”而是某种内在地罪感地原因,由于某种良心地谴责,哈姆雷特隐约地意识到:他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地那个人好多少,尽管克劳狄斯杀死了哈姆雷特地父亲,并娶了她母亲,但克劳狄斯实际所做地,却无非是哈姆雷特无意识想做地事情,如果克劳狄斯该杀,那么,哈姆雷特本人也该杀.

精神分析批评地几种重要方法包括潜意识揭示法、情结解释法、症候分析法和梦地分析法.

潜意识揭示法揭示艺术家创作隐藏地潜意识动机,揭示艺术品深层结构中隐含着地潜意识内容,揭示主人公行为地潜意识动机.比如王富仁对王昌龄《闺怨》地研究,“闺”是把少妇同丈夫和同外界隔离开来地禁闭言,是束缚她们本能冲动地牢狱.而“少”则暗示少妇身上是存在着性压抑地寂寞和苦闷地.她地“不知愁”是说明她还没有明确地“性意识”地自我觉察——因为她耽于丈夫求取功名地幻想.“春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又是春情发动,万物生命地旺盛,少男少女性意识活跃地象征.“春日上翠楼”实际上就是她潜意识中本能冲动要求表现地结果.“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则是写她潜意识冲动被唤醒到意识层面地上升地过程.

运用梦地分析法来分析《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地梦,有两大内容:一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二是宝玉与“兼美”地云雨之事,表示宝玉潜意识地性爱欲望是他地侄媳妇秦可卿.证据一是宝玉做梦地环境(秦氏美貌,秦氏卧室充满性爱色彩地文化氛围),二是宝玉在秦可卿死时地反应(在梦中听到秦可卿死,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地,不觉得“哇”地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贾宝玉地伦理辈分意识使他有意忽略不去关注秦可卿地美,他地伦理意识把他对秦可卿美地欣赏和欲望完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然而潜意识欲望一旦产生,它就不会自动消失,总是以各种方式(梦或文字)寻求替代性地满足.仙姬“可卿”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这说明,秦可卿地美在宝玉地潜意识中既有宝钗地“富”,又有黛玉地“娇”,而仙姬即可卿地“兼美”地称呼,就是这种潜意识地表露,兼美地欲望表现了宝玉潜意识中对美地不能兼得地爱此失彼地遗憾.这种遗憾就导致了他潜意识中对侄媳妇秦可卿地欲望,因为在宝玉地潜意识中,秦可卿是兼美地,即同时兼有宝钗与黛玉地美.但即使在梦中,与侄媳妇相爱也是被意识所禁止地,因而宝玉地潜意识把侄媳妇伪装成仙姑之妹,这样,他爱地就不是侄媳妇,而是另外地人了,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3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写于上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现代最早系统研究美学的专著之一。正如钱念孙先生所言,他在此书中完成了“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和“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建构了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本分析对象,结合近代先进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特色美学研究。先简单介绍一下全书结构。

第1至5章了“美感经验”的特点。第一,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即艺术的创造。这意味着我们在产生美感经验的过程中意既不用抽象的思考,二不起意志和欲念,而是“聚精会神的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1];第二,继承了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提出艺术不能与生活过近或过远;第三,强调立普斯与谷鲁斯“移情说”,也提出移情作用并不是美感经验的必需。此外,作者还对比了美感与寻常快感、美感与批评的态度区别。第6章则重点阐释了美感与联想的关系。

第7至8章罗列了古今中外对文艺与政治/道德关系认识的演变。通过对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主张的(以自然为拓本创作艺术)的思考,试图界定自然美与自然丑的内涵。第10、11章主要阐释美的本质。

第12、13、14章主要是创作心理学的内容。

第12章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与游戏。作者罗列了席勒、斯宾塞的“游戏说”,“过剩精力说”观点,谷鲁斯的“练习说”(霍尔拓展到种族的婴儿时代),拉萨腊斯的“消遣说”。艺术与游戏的关联有涉及到儿童心理学。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儿童擅长通过象征作用,将自己心中的意象客观化。且也兼用创造与模仿,把物我的分别暂时忘去,是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跳脱平凡而求新奇,跳脱‘有限’而求‘无限’”[2]——这些都与艺术创作的特征相似。但是,如11章已强调的“传达”与“价值”的重要性,艺术包含着更多社会性,为我也为群。艺术必有作品,而且所用材料方法的选择都是关键,而游戏多半只是“逢场作戏”。

第13章主要研究了艺术创造中的心理过程,重点是想象和灵感。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将平常的材料进行不平常的综合。这一综合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潜意识的(即灵感)。两者并不矛盾,就“不平常化”本身理论上是理智的,如创作时对文字技巧、情节安排的斟酌。但潜意识中支配力较大的通常是情感。而突如其来的、不由自主的灵感有时起于潜意识的较长时间的酝酿,所以理性的节制同样不容忽视。

第14章讨论了艺术创作中天才与人力的关系。作者先介绍了达尔文派(推崇社会环境)、泰纳以“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为宗的“科学的批评”,指出他们抹煞作者个性的缺陷。另外,弗洛伊德提出的“天才是一种精神病”也已有耶勒等人的反驳。作者认为,尤其在文艺方面,天才需要人力完成,如积蓄关于媒介的只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以及作品的锻炼。

第15、16、17章主要涉及接受心理学,后文将深入探讨。

第18章介绍了近代试验美学的实例,讨论了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的心理反应,提倡了拿科学方法而不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研究心理学的途径。

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不同于西方心理学重哲学框架的态度,而是从心理学阐发美学,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折衷的观点,不仅对我国文化传统中重道德伦理的实用主义观念提进行了有力反驳,也矫正了西方风行一时的形式主义理论偏见。他将西方先进的理论成果与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文艺心理学的诸多范畴,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4

一、 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15章重点讨论了刚性美与柔性美的特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体验。

综合前人所述,所谓“骏马秋风冀北”的雄伟陽刚使人严肃、震撼、感动。感觉它时,第一步是惊,如因物的伟大(数量或精神上)而有意无意的显现出自己的渺小,这时会产生“霎时的抗拒”痛感;第二步才是喜,我们因物地伟大有意无意的又幻觉到自己的伟大,心情又欣喜起来。所以人们多觉得“雄伟”是“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是美之难者”[3]。而“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秀美则起源于运动筋力的节省,是一种移情作用,多带有欢喜和亲爱的情感。

尼采对艺术有如下分类:“一种是酒神式的,专在自己的活动中领略世界之美,是醉的产品,如音乐和舞蹈;一种是日神式的,专在旁观的地位以冷静的态度欣赏世界之美,是梦的产品,如图画和雕刻。”[4]与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分类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

根据我们自身的审美体验,知觉过程并无严格的“惊”、“喜”先后之分,多半是直观的震撼或肃穆的印象。在感受雄伟之美时,常常感受到力量和刺激,处于一种肌肉紧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就像吃辣时的感觉,即使眼泪直涌、舌头发烫、汗流浃背,人们体验到的是酣畅淋漓的快感。这种快感被运用到文艺作品中引起的便是刚性美的美感。而秀美的确使我们感到轻松舒适,就像甜食。以此类推,“辣”得过头读者(或观众)就会感到难以接受,一直“吃甜食”也会令人产生厌腻之感。

刚性美与柔性美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个人兴趣的不同所倾向的艺术类型自然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有诗:“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里的“猛虎”和“蔷薇”便恰是陽刚与陰柔的代表。人的性格有两面性,两相交融的契合往往是最适宜的,文艺作品也是如此。刚性美中掺和的柔性美显得更动人,使得读者(或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有个“缓冲”的过程;柔性美中的刚性美也会更有力量感,不至堕入滥俗的境地。

二、 悲剧的喜感

第16章关注的是悲剧的喜感问题。首先介绍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幸灾乐祸”说,法格和博克分别从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角度解释。其次是理性主义者,如杜伯斯类似“消遣说”的观点,丹纳尔“悲喜同源”的观点(喜感源于“这是虚幻”的念头)。休谟提出听者由痛感(起于残酷的印象)和喜感(起于雄辩、词藻、音调)的心理变化。再次,作者从哲学角度罗列了席勒的“理想主义”、黑格尔的“冲突说”、叔本华的“生存欲”概念和尼采的解释,不再赘述。最后,作者阐释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继承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作用的观点,提出悲剧同梦、幻想、神话一样是冤死欲望的化装。总之,情感在悲剧中的“发散”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发泄不同,前者常伴着愉快,却不带实际生活的忧虑和苦恼。

自古以来中国人多喜欢“大团圆”式的结局,甚至可以说带有乌托邦的色彩。比如《会真记》(《莺莺传》)在被改编成《西厢记》的过程中,张生就从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变身为有情郎,与崔莺莺终成眷属。这与中国古典文化中注重“和”的观念密切相关。而西方一直以来都以悲剧为重,被称为“崇高的诗”。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胡适说:“悲剧的观念,第一,即是承认人类最浓挚最深沉的感情不再眉开眼笑之时,乃在不得以无可奈何 [5]的时节;第二,即是承认人类亲见别人遭遇可怜的境地是,都能发生一种至诚的同情,都能暂时把个人的悲欢哀乐忘却;第三,即是承认世上的是无时无地没有极悲惨的境地,不是天地不仁,造化弄人,便是社会不良使人消磨志气、堕落人格,陷入罪恶不能自脱。有这种悲剧的观念,故能发生各种思想深沉、意味深长、感人最烈、发人猛省的文字。”[6]相反地,胡适给滥俗的喜剧贴上“说谎作伪”、“思想浅薄”的标签。

这两种说法各有偏颇,但值得重视的是后者对改善社会不良风气的强调。从读者(或观众)接受心理角度看,悲剧往往能使人沉着冷静地进行反思。但似乎这样的思考又不是美感范畴以内的的美感经验,称不上悲剧的美感。或许可以说,悲剧一方面以情动人,宣泄创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宣泄(即“打动”)着观者的情感;另一方面,因悲剧产生的联想在美感经验之前,使其愈加充实。

三、 笑与喜剧

第17章主要阐释了喜剧引人发笑的原因。对此,柏拉图仍持“幸灾乐祸”说,认为笑是出于妒忌;亚里士多德的“鄙夷说”,霍布斯则将其拓展到“突然的荣耀”一说。柏格森认为笑是“生气的机械化”,提倡我们的心灵“一要紧张,二要有弹性,才能随机应变”[7]。德国哲学家提出“乖讹说”和“失望说”,即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笑是失望和惊讶的表现。斯宾塞将“精力过剩说”用于解释笑为“下降的乖讹”。另一重要的“自由说”的代表贝恩提出“笑是严肃的反动”,彭约恩“小时自由的爆发”,似乎过分重视了笑的社会性。至于持“游戏说”观点的谷鲁斯等人又忽视了突如其来的无目的性。

总而言之,诸多学说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不成立。重要原因还是在于笑本身的复杂性,鄙笑、失态时的苦笑、会心一笑等等原因各不相同,自然无法用同一的学说加以囊括。除了广义上结局完满的“喜剧”,喜剧也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自然引人发笑的机理各不相同。

就读者(或观众)而言,同样的故事有的人可能捧腹大笑,有的人却毫无感觉。结合语言学家格莱茨提出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ple)解释,但若从心理学诠释,观众对喜剧中笑点的理解力、感悟力、敏感度各有不同。这一方面的研究需要通过大量实验予以探讨,在此不宜深入。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的自序中说到当时仍有大部分创作者和欣赏者认为文艺理论的研究是可有可无的,并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研究的价值”[8]。我们也倾向于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文艺这一感性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比从哲学角度研究更合适。若对文艺何以打动人心、产生影响的原理了然于心,对于创作者自然可以更驾轻就熟地通过适合的媒介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传达给他人,对于欣赏者也能更方便地把握作品的价值,收获审美的愉悦。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5

美学按学科门类因隶属哲学范畴,重归纳和演绎,有趣的是朱光潜先生触类旁通,重视美的“心理感受”(创造者和观众),向心理学进军,有些像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这本书要早于尧斯几十年,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反对美学的结构主义化的确没错,可是过于主观化的人文主义,难免陷入唯我唯心的泥潭。毕竟对于“美”,还是有些许普遍性。

可能你喜欢梵高,我喜欢塞尚,但对于例如《蒙娜丽莎》等作品,受众者又有很多,到底是物的本身很美,还是物给我们的感受产生了美感?美学在历史上一度被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

喜欢朱光潜因为他深入浅出的大家风范,喜欢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喜欢他文笔清爽如和风细雨,即使是论及学术的,让人读起来仍觉得如沐春风。

什么是美?估计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回答,每个人的都会回答出心里最直接的感受。朱老先生认为,只有美才能拯救人的心灵,这本书从人的心灵来研究美,这不外乎现在我们大谈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6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即便在各种文艺心理学的教材和读本层出不穷的今天,朱先生的这本著作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文艺心理学》的写作背景

根据朱光潜先生《作者自白》中所说,这部书作为讲稿使用,在很多所大学里面讲过很多次。理解这一点对理解本书的体例和行文风格很有必要。《文艺心理学》一书文风平易通俗,这和它作为“讲稿”不无关系。

从本书的《作者自白》以及附录中的《作者自传》里还可以看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朱光潜先生做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知识背景或者说是知识储备。作者自述:“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心理反应,可是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

这种知识积累对朱光潜先生能够展开专业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无疑大有裨益。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不仅要有文艺知识,同样需要有专门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朱光潜先生的写作背景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作者自传》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朱光潜先生所受的教育。朱先生从小受的是正统的封建私塾教育,对四书五经以及传统诗文、历史以及必须的科举策论的学习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后来朱先生辗转异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到长期的封建教育和英帝国主义教育”。朱光潜先生其时说这句话无疑是很诚恳的,但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基和纯正的欧洲文化的熏陶。朱光潜先生出生于安徽桐城乡,他所就读的桐城中学就是由桐城派古文家吴汝伦创办的,因此特别注重桐城派古文的学习,教学所用的课本即是桐城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提倡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桐城派先驱戴名世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已卯行书小题序》),奠基者方苞树立起“义法”说的大旗,要求文章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我们看桐城派的理论和创作,就会发现朱光潜先生在行文上有着很重的桐城色彩。

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其成书的时代环境。这一点在第八章的“作者补注”里有清晰的证明。朱光潜先生在第八章讨论完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之后,补充说这两章“是在北洋军阀和专制时的,其中‘道德’实际上就是指‘政治’”。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尤其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偌大一个中国放一下一张书桌”的年代。

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文艺心理学》并不是一部很具体系的理论著作,而更多可以看作是论文汇编性质。但这并不是说本书就是一部很散乱的“穿珠式”作品,相反,虽然没有清晰的理论架构,但有一个核心的“元理论”,本书中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出发点和落脚地都是很一致的,就是因为基本理论立场稳固且鲜明。笔者认为,这个基本理论就是作者前五章里用大量篇幅、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美感经验”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前五章是本书的“文之枢纽”,后面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是对这个基本理论不同程度的运用和展开。

前五章分别从五个方面对美感经验进行分析,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提出观点:“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的特点是意象的孤立绝缘,物我一气。同时作者指出,“形象的直觉”中的所谓“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每个人所直觉的物象并非是固定的,对同一物象的直觉实际上感受到的它显现于我们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带有了很大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的二重创造。所以作者又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就无异于说它是艺术的创造”。

第二章中,作者提出了关于美感经验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的距离。这个概念并非是朱先生原创,而是他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那里借鉴而来。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朱光潜先生所用的很多例子和布洛的原始论文都是一样的,而且从论述顺序上看来也有诸多相似。但就此得出朱光潜先生就是忠实地再现布洛的思想还太草率。仔细推究一下可以发现,朱光潜的“心理距离”和布洛的“psychical distance”是很着较大差异的。布洛所强调的距离作用有着很大复杂性,布洛认为,心理距离同时具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在先,积极作用是在消极作用的基础上生成的,两者之间有着清楚的先后关系。在朱光潜先生这里,他把距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看作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将布洛的前后关系、因果关系置换成了并列关系。布洛实际上是为位审美无利害说寻找论据,是把“心理距离”即“对于经验的某种特殊的内心态度与看法”,当作审美“静观才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的。朱光潜先生则把布洛的这种冲突观念“移花接木”到了中国的传统“逍遥游”精神上来。当然,这并非是说朱先生译介错误。恰恰相反,理论的旅行本来就要“入乡随俗”,西方学说的中国化是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的,正是在朱光潜的阐发中,距离说的意义得以扩展。朱光潜先生所标举的经过其消化的“心理距离”说后来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本身就说明了这一提法的价值。

第三章讲物我同一,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这里更进一步阐明。朱光潜先生区分了美感与,并指出那些在看戏时最起劲、叫得最响的人们往往并没有把艺术当艺术看,得到是只是而非对艺术的真正欣赏。在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中作者亦首先对这种混淆“”与“美感”的成见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说,前四章分别从“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四个方面对美感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既有欣赏者的角度,又有创作者的角度,既有文艺理论的论说,又有实验科学的证明。第五章反面着笔,从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着手来巩固前四章的论述,并作出结论。因此,前五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本书的理论核心,其中前两章可看作是核心中的核心,“形象的直觉”和“心理的距离”是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分析的两根基柱,这在后面的章节可以清晰地看出。

三.学理方法的反思及细节指瑕

朱光潜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有一段很值得注意的说明,“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简言之,就是“调和折衷”这四个字。

这当然是一个很严谨也很切合实际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往往是能够导向一个合理的结论的。例如第八章讨论艺术与道德的问题,作者在例证分析之后认为“为道德而艺术”和“艺术独立自主”这两个相反的主张“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毛病”。朱光潜先生做出的选择是朝向另外一个方向,也就是拿实际的以往的艺术作品来进行分析,看看它们和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研究路向无疑是明智且有效的。但笔者在此想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言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势必掩盖论证的锋芒,调和出来的结果往往淡乎寡味,虽看起来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但正应如此,反而往往起不到任何言说的效果,难称之为真正的“学术建树”。很多时候,深刻之处恰恰在于偏颇之处

另外需要指出的,任何一部著作无论如何精雕细琢总难免存在一些细节上瑕疵,这一点也同样存在于《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当中。例如第十章讨论“什么叫做美”时批评“哲学家讨论问题往往离开事实,架空立论,使人如坠五里雾中。我们常人虽无方法辩驳他们,心里却很知道自己的实际经验,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一回事。”这个批评难免有些武断了,很多哲学家本身也是文学家,像书中所提及的歌德、席勒等人,其哲学思想很多都蕴涵于文学作品或谈话书信之中,绝非“架空立论”。

四.结语

“头头是道,有味”,这是朱自清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下的八字评语,确实精当。“头头是道”,言本书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求真法理;“有味”,言本书之平易畅达、凝练朴实、说理透辟。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旧书不厌百回读”,作为文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经典,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不仅是要学习其中所涉的具体理论,更要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不仅将其看作一本理论著作,更要把它实际地运用到对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文艺事实的分析评论之中。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7

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形成的标志就是这本《文艺心理学》。这本书之所以被奉为中国美学史的经典,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本书把心理学与美学融合起来,强调人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复杂的理论拉回到每个普通人对美的切实感受中;第二,它在美学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将古典推向现代,将中国古代的审美思想与西方经典的美学思想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了新局面,是我们了解美的必读之作。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8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写于上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现代最早系统研究美学的专著之一,他在《文艺心理学》的自序中说到当时仍有大部分创作者和欣赏者认为文艺理论的研究是可有可无的,并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它研究的价值”。他在此书中完成了“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和“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建构了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基本分析对象,结合近代先进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特色美学研究…

对于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我读起来非常费力。本来将它读完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他却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这本书刚开始就概述了“美感经验”的特点。即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艺术的创造;艺术不能与生活过近或过远;移情作用并不是美感经验的必需。除此之外,作者还对比了美感与寻常快感、美感与批评的态度区别,并重点阐释了美感与联想的关系。接着朱光潜先生又罗列了古今中外对文艺与政治以及道德关系认识的演变。通过对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主张的以自然为拓本创作艺术的思考,试图界定自然美与自然丑的内涵。他也阐释美的本质,强调的“传达”与“价值”的重要性,艺术包含着更多社会性,为我也为群。他又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与游戏的关联有涉及到儿童心理学。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儿童擅长通过象征作用,将自己心中的意象客观化。且也兼用创造与模仿,把物我的分别暂时忘去,是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跳脱平凡而求新奇,跳脱‘有限’而求‘无限’”——这些都与艺术创作的特征相似。艺术必有作品,而且所用材料方法的选择都是关键,而游戏多半只是“逢场作戏”。

书中有些章节主要研究了艺术创造中的心理过程,重点是想象和灵感。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将平常的材料进行不平常的综合。这一综合是理智的,也是情感的、潜意识的,即灵感。两者并不矛盾,就“不平常化”本身理论上是理智的,如创作时对文字技巧、情节安排的斟酌。但潜意识中支配力较大的通常是情感。而突如其来的、不由自主的灵感有时起于潜意识的较长时间的酝酿,所以理性的节制同样不容忽视。讨论了艺术创作中天才与人力的关系。作者先介绍了达尔文派推崇社会环境、泰纳以“种族、时代、环境”三大要素为宗的“科学的批评”,指出他们抹煞作者个性的缺陷。另外,弗洛伊德提出的“天才是一种精神病”也已有耶勒等人的反驳。作者认为,尤其在文艺方面,天才需要人力完成,如积蓄关于媒介的只是、模仿传达的技巧以及作品的锻炼。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9

在我所认知的范围内,识字读书学习,就是为了认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从而内省来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无知。

我所知的道德除了从父母朋友那里得来之外,其余都是从书本、影视、网络中得来。

在未看此书前,从来没有想过文艺跟道德之间的关系,更没有想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讲究实用。

从小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他背诵的古文,从《三字经》到《弟子规》到《千字文》到《唐诗三百首》到《论语》到《古文观止》到《道德经》,不仅仅只是让孩子感到中国古文的韵律、智慧、美,更多的想让孩子学而知之,希望在他在逐渐长大中能知礼知事知道义。

那么从我的认知和出发点看,也是认为文化中承载着道义,通过对文化的学习,从而来达到道德的释意,人格的完美趋向。

文化只是文艺的一部分,不能通概文艺全部。

这个只是我所认知的中国文化。作者也说:

……就大体说,全部中国文学后面都有中国人看重实用和道德的这个偏向做骨子。这是中国文学的短处所在,也是它的长处所在;短处所在,是因为它箝制想象,阻碍纯文学的尽量发展;长处所在,因为它把文学和现实人生的关系结得非常紧密,所以中国文学比西方文学较浅近、平易、亲切。

作者又说:

西方文艺和西方宗教一样,想于现世以外求解救,要造另一世界来代替现世,所以特重想象虚构……

这里有一点我不能苟同,作者说中国的文化较浅近之说,我想他是不是作为中国人读中国文学觉得容易了一些,如果他作为非中国人他是不是就不那么容易懂了呢?

这就像学英文,对我来说是一个大难题,语法,单词都不容易记住,对他们的社会习惯和社会环境也不了解,就像隔空打牛,难度自然就增加了。

再看国外的人学我们汉语,能学好的了了无几,看他们学我们的《论语》,所了解的也并不透彻。我在《瓦尔登湖》里看到一些引用孔子的一些语句,就知道作者并没有全然了解汉语,那么对他们来说,汉语可能就是深奥难懂的呢?

如果说艺术是美的,那么纯文学的也是美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善”,让人的心灵多了一处美好。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道德范畴呢?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是一个社会对人的思想一种正能量的引导。作者以西方哲学家的所谓来分析种种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总是觉得不是很恰当。

艺术是社会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对所谓的艺术的定义因为国家内部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不同应该也有所不同。

艺术既然是社会的产物,跟社会上的所有一切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关联,因此艺术和道德的共存就一点都不足为奇。

中国的社会讲的是一个“和”的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都是融合在一起。而作者一定要根据西方哲学的思维,硬生生地把甲乙丙丁割裂开来,进行艺术的心理分析,总觉得有些不妥。社会不同,那么人与人,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发生的事是因为本来就应该发生的,艺术品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如此,对个人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可对整个社会来说,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艺术能给人一种美,个人与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经历不同,呈现的美也各不相同。产生艺术的个体有自己特定的人生、家庭、社会、时代,艺术就会带上历史和社会的色彩。

艺术并不会凭空产生,道德的社会,艺术带有道德,何尝不可?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10

本书的最后着重介绍了近代试验美学的实例,讨论了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的心理反应,提倡了拿科学方法而不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研究心理学的途径。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一炉。

通过读《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我对美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的角度去深度认识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美,我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的绚丽多彩。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11

通过这段时间对管理学的学习,使我对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了通过对别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别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认为,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具备几点管理心理学的

知识。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在管理工作的同时时,也是一种捷径,更能让自己的工作达到时间少效率高的效果。

管理心理学是现在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的个体,团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的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团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而把心理学运用到管理学里面是一种突破。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以及达到工作目标。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曾有人说,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被简化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者的角色有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角色,管理不是一门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学问,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不完美每一个充满这样那样缺点的人都能掌握的学问。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组织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个组织必须有一个形式,在一个有普通人组成的领导集体领导下能够正常运行。”也就是说,管理学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通过让一群平常的人做出不平常的事情来,管理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从而解人心理活动的规律。譬如在企业,人是主体,是人财物诸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心理管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互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因素是影响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差异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爱好,兴趣及个性特征,这就是人眼中事物被打上了主观的烙印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方法.管理主要是针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学必须涉及个体行为的管理问题.人的个性是个体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了解了人的个性差异,做到人尽其才,管理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必须重视态度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概念扩大到整个企业,它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是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事实结果的管理方法,今天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职工的心理水平对于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人的智力体力的发挥,不但要与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他在某个群体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候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群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是必不可能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群体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只有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和谐工作,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他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协调组织与团体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条件,改进领导与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与人的关系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互相联系的: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条件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联系着;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观测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在日常不做人工干预的自然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测试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而交流动机,目的和态度等因素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出现特殊沟通的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还是下级,只要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如何去搞好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为工作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12

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此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问题,与此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本书则更多是从心理的角度对什么是美的探索。它一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在吸取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的理解方式,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

全书重点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我们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有时我们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在案头抽出一本戏曲来消遣,武松过冈成功杀虎时,我们也会和他一样感到同样的快感;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我们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

然而我却对作者小篇幅讲述的一些内容颇为感兴趣,也颇感同身受。在“悲剧的喜感”这一章节中,我挺认可法克的说法。在他看,悲剧和喜剧都是一样,都是描写旁人的灾祸。这些灾祸如果是可笑的,就叫做喜剧;如果是可怕的,就叫做悲剧。悲剧和戏剧所生的愉快程度虽有深浅,而为幸灾乐祸其一。他在《古今戏剧》里面说:“人是一群猛兽,我知道很清楚,因为我就是其中之一”。站在法格这面照妖镜面前,我们都不免有几分自惭形秽。平心而论,人这种动物确实是魔性多于神性的。罗马的人兽斗,西班牙的斗牛,中世纪凌辱异教徒的酷刑,以及历史上许多其他残暴的行为,都可以证明幸灾乐祸的心理。在人世较大的剧场中,也是很普通的,现在“人道主义”的文化已经把这野蛮根性洗净了么?报纸上每遇离婚、暗杀、失火、地震、打仗一类的天灾人祸,观者都仿佛有一种喝热血似的狂热,以先睹为快。

悲剧和喜剧的心理有一点相同,是我们立刻就可以看出来的,它们都是一样难捉摸,一样可以容纳许多互相矛盾的意见。下一章节“笑与戏剧”中,也同样阐述了多个大家的理论。我较附和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他断定:笑的情感只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或是自己的过去的弱点时,突然念到自己某有点所引起的“突然的荣耀”感觉。他也讲到,笑的情感是由于发笑者突然想起自己的能干。仔细理解一下他的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同感。人有时笑旁人的弱点,因为相形之下,自己的能干愈易显出。这里笑的情感就是由于突然想起自己的优胜。但也不是借旁人的弱点或荒谬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我们自己或是休戚相关的朋友成为笑柄,我们决不发笑。人们偶然想起自己过去的蠢事也常发笑,只要他们现在不觉得羞耻。人们都不喜欢受人嘲笑,因为受嘲笑就是受轻视。

看完此书,我心里由衷地佩服朱光潜先生。该书用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文笔,行云流水似的简述了身边许多关于美的现象,让我不禁想感慨自己想法的局限。原来身边无处不存在美。他还辩证统一地针对某些观点,娓娓道来各个美学流派的理念,严谨又浅显易懂。此书不仅在内容上,在文章笔法中也让我受益匪浅。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13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原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讲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它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篇14

不知不觉中,发展心理学的学习接近了尾声,发展心理学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的贴近生活,这不仅是一堂给父母的养育课程,还是给老师的教育锦囊,更是给学生们的成长指南,它给了我日后的生活很大的启发。

我刚刚接触这堂课的课本时,感到这应该是一本充满发展理论的书,可是真正上了老师的课后,才发现这些理论的背后充满着的是生活中的应用,因为我是一名师范女生,所以我关注的点可能更多的是孩子的成长及教育方面,所以我想重点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来谈谈我所体会到的关于孩子成长及教育的心得。

真正引发我的兴趣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补充的一些小知识,这些知识让我感受到“改变”的神奇,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我感受到其实一些行为、一些方法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第一节课上老师提到关于小小的胎儿的一些小知识,这让我初识发展心理学“改变”的神奇,卵细胞和精子的完美结合是生命的开始,美妙的生命之歌就此唱响,可是这个历程不是像我之前想的那样,它原来是那样的充满艰辛与奥妙,就像课堂上老师说的那样,胎儿2到8周人类所有器官从无到有发育,也是最容易造成先天缺陷的时期,在7个月胎儿完成器质性发育,这两个阶段对于胎儿非常的重要,这知道了这两个关键期可以避免一些对胎儿的不必要的伤害,我还学到胎儿5个月有听力能力,这对于那些被过早胎教所蒙骗的准父母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啊,这些虽然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小知识,但我相信这会帮到很多的人。

在这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四种理论,分别是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理论。下面我对这四种理论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在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时,我们学到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若没有成熟,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儿童的发展,强调了成熟机制对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告诉人们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在学习行为主义时讲到了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观点,这三个观点层层递进,使行为主义更加的贴近生活,比如在讲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时,提到观察学习对儿童的重要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么的重要,儿童在家时,父母应当做好榜样作用,也要注意孩子观看的电视节目是否有害,孩子的同伴是否不良,儿童在学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好榜样,塑造利他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又学习了精神分析发展论,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强调人格的发展,发展动力是力比多,而埃里克森强调同一性在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是最具实践性的,对我们每个阶段的自我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最后我们学习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皮亚杰精妙的觉察力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他的理论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对不同阶段的儿童的教育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对儿童每个阶段应当发展的能力做了细致的描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当然,这四种理论都是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更具有实践意义,他们的出现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我在这四种理论中学到的是对教育规律的探寻,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有很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也正是这些理论的探索,使我们人类发展越来越好。

在这学期的发展心理学习中,我确实收获了不少知识,不仅如此我还收获了一些能力的提高,如研究思维的提高。比如老师讲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设计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些就是方法的学习,这些方法是对学科间的融合,不仅只适用于发展心理学,我认为这种方法的习得是一种研究思维的习得,这种习得对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知识和能力的收获,我还收获了“改变”信念,这种“改变”的信念我在前面提到过,但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我学习这门课之前以为,在一个长期不变的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方式是很难改版的,就像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可能会跟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一样,人们其实也一直延续着那种旧的教育思想,“孩子就是孩子。”“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大人总是期望孩子能考虑到别人之类的,殊不知,儿童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家长极其细致的护,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干的事情,盲目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我学习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的到了“改变”的自信,我也许不能改变其他人教育的方式,但我可以改变我的后代,每一个小孩就像一张白纸,虽然遗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为这张白纸画上靓丽的色彩,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可以改变的,未来的很多孩子等待我们去改变。

总之,这学期的学习使我收获了发展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变”的信念,我很感谢这堂课,更重要的是感谢老师精彩有趣的课堂教学,没有老师的精彩教学,或许我难以从这么多表面枯燥的理论背后挖取实际的应用,我会带着我所学到的东西指导我以后的生活,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人。

39 3917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