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通用7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好记者通过真实的故事传递情感与思考,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激发共鸣,传递正能量。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1

观看完《好记者讲好故事》以后,更让我了解到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中,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期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从开山岛,再到雪域高原,再到跨海大桥建设……它们记载于记者的笔端,凝聚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新精神,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供给精神的气力。

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入的便是就在我们身旁的港珠澳大桥的故事。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长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国媒体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有了这座桥,珠江口东西两岸,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它集桥、岛、隧于一体,其中开凿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成为世界级的工程困难。20__年5月,第一节沉管成功安置。一节沉管的大小,超过一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对接,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桥要完成的则是30屡次这样的“深海之吻”。其中,近500项专利技术,为全球同类工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其中林鸣最使我感动,而为超级工程的总工程师,他全部工作亲身坐镇指挥,每件事都亲力亲为。即使是在因过度劳累而致使鼻腔出血,手术后4天,他又回到了工程现场随船作业。正是由于有这些大国工匠,才能成绩这件世界工程。

正是由于各经济特区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实验田”和“窗口”作用,才能成绩我国改革开放来的光辉成绩,实现历史性变革、获得历史性成绩的一个生动缩影。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回望来时路:那是创造中国奇迹的道路,那是沿着改革开放行进的道路,那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而我们做为一名媒体人,我们虽不能像那些工程师一样为国家建设雄伟的建筑和伟大的工程。但是我们可以为社会报导更多有益的新闻,让这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匠们的精神广为人知。为社会主义前进的凝聚新的精神气力,高举社会主义的精神火把,让社会主义建设做的更加顺利。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2

观看完《好记者讲好故事》以后,更让我了解到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中,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期风云的记录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从开山岛,再到雪域高原,再到跨海大桥建设……它们记载于记者的笔端,凝聚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新精神,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供给精神的气力。

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入的便是就在我们身旁的港珠澳大桥的故事。港珠澳大桥,作为世界上最长跨海通道,被一些外国媒体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由于有了这座桥,珠江口东西两岸,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它集桥、岛、隧于一体,其中开凿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成为世界级的工程困难。20__年5月,第一节沉管成功安置。一节沉管的大小,超过一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如此巨大的沉管要在最深44米的海底对接,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而港珠澳大桥要完成的则是30屡次这样的“深海之吻”。其中,近500项专利技术,为全球同类工程提供了“中国经验”。

其中林鸣最使我感动,而为超级工程的总工程师,他全部工作亲身坐镇指挥,每件事都亲力亲为。即使是在因过度劳累而致使鼻腔出血,手术后4天,他又回到了工程现场随船作业。正是由于有这些大国工匠,才能成绩这件世界工程。

正是由于各经济特区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充分发挥“实验田”和“窗口”作用,才能成绩我国改革开放来的光辉成绩,实现历史性变革、获得历史性成绩的一个生动缩影。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3

周四下午,我们集体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视频,受益很多。我深知,要做一位好记者就要为实现中国梦传递。一位好记者不光要讲好故事,还有恪守职业操守,进一步增强社会学责任感。在视频中,这些记者们通过照片和演讲的情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故事震动心灵,演讲引发共鸣,大家为而热血沸腾,为捍卫共同的价值观而百感交集,为记录这伟大的的时期而心潮澎湃。

《好记者讲好故事》每位记者所亲历的故事,感人、亲切而有生动。每个朴实无华的故事,犹如都化作了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泽仁拉姆记者所讲述的卓嘎和央宗一家的故事。两代人五十年如一日,坚持守护着脚下这片边疆国土,不畏惧大自然的狂风暴雪,也不畏惧邻国印度人的恐吓,乃至连家里至亲的遇难也没有令他们畏缩。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完善诠释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短短八字,直抵人心,这凝聚的既是卓嘎和央宗一家坚守玉麦的决心气力,更是这两代人浓厚的爱国情怀。虽然玉麦位于极寒的青藏高原上,但我从一家人的坚守中感遭到了无尽的温暖,也感遭到了是我们的国旗、国家、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气力,共同建构起我们安全而美丽的中国。

除此以外,记者崔真真所讲述的她本人作为一位新闻主播,在融媒体中心发展下转型为一线记者的故事也让我深受震动。高跟鞋、运动鞋、雨鞋三双鞋见证了她职业转型的所走的道路。她从无知、迷茫,到踉踉蹡跄地摸索到融媒体改革,到最后感遭到了媒体融会的气力,走到演播室之外的世界,成功转型成为一位一线记者。而我作为一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也深知媒体融会的艰巨,但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媒体人应对困难时的那份坚持,面对变化时的那份冷静,在媒体融会发展的时期,我们更应当接受磨练,满怀希望地迎接未来。

通过凝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新闻热忱,看到了甚么是新闻人的坚守和责任,让我反思这个时期的新闻意义,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讲好故事即便鼓励他人,也是教育自己。作为一位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具有伟大的新闻传播理想,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心,坚定了做一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记者的寻求。今后更会脚踏实地,发现越愈来愈多的中国好人,发掘愈来愈多的中国好故事,讲述愈来愈多的中国好梦想。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4

在情怀与专业之间

好记者就要做这个有心人。怎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呢?

好记者可能需要具备很多品质。

好记者需要勇气。好记者常常需要走进常人不愿踏足的地方,走进麻风村,与麻风病人近距离接触;走进战区,去记录那些被战火毁灭的无辜生灵;走进灾区,在那些地震、泥石流、台风发生的时刻,与英勇救援的战士们并肩作战。好记者需要走进,当不幸发生的时刻,好记者与大多数人奔跑的方向相反,一个向着生,一个冲向死。

好记者需要坚忍不拔。好记者需要用脚丈量土地,走遍沙漠、草原、雪地;好记者需要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跑新闻;好记者习惯了被拒绝,同时又习惯了想尽办法不被拒绝。

好记者永远保持敏锐。他们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他们在偏僻和喧嚣之间发现新闻;他们对工作永远报以热情,热情之中还有谨慎。

好记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好记者需要善于观察,需要有良好的新闻采写能力,用自己的文字来展现新闻真实,保证客观,但要打动人心。新闻摄像要记录现场,新闻图片要还原事件。

好记者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他们要能清晰地帮我们还原现场,清晰到即使没有字幕,我们也能听清。好记者说话要凝练,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好记者说话还要委婉,抚慰伤者,传递温暖。

好记者还要善于学习。他们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对自己采访的领域有见解,对未知的领域主动学习。他们需要综合多学科、多领域,设想各种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报道的内容做介绍。好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需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察觉时代的变化,书写时代的变革。

要成为好记者很难,几乎要把自己锻炼成“完人”。要成为好记者又不是很难,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奋斗,我们都是“好记者”!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5

今年8月底,我从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号”的科考船出海归来。这艘船上的中国地质人,常年在国际公海进行资源调查,为国家探寻海底矿藏。

起航没几天,大海就变得喜怒无常。七八级风,浪高4米,我感觉头晕目眩。船长蓝明华摇摇晃晃在四处排查隐患,他叮嘱我最好回屋躺着。层层巨浪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点多,船要翻了似的发出坍塌般轰鸣,瞬间就把我从床上狠狠地甩了下来。蓝明华冲进驾驶台发出一连串指令:“艄向过左30度!船速降3节……”他跟我说,“海洋六号”摇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个横浪过来,船摇到了20多度,好险!就这样,“海洋六号”带着深海找矿的国家使命,与一个个台风擦肩而过。

海况一好转,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设备送到海底去采样。科考队员王俊珠拿给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说,甲板湿滑,设备多绳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脚或被摇晃的仪器撞到,都会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设备下水时,他一转身不小心碰伤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样箱去挂钩了。还有一次,一台操作机器突然失灵,千米长的钢缆紧贴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桨,整条船的人员和物资都有危险。抢修小组一头扎进40多度的机舱连续5小时排险,电机员说,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9小时抢险。就在这种压力下,科考队员们24小时不间断地测深海、采样品、做实验。

“海洋六号”也有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7月中旬,“蛟龙”号来到附近海域准备下潜,希望“海洋六号”协助测量深海数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当即安排并全程跟踪测量。他告诉我,当年“蛟龙”号下潜7000米刷新世界纪录让全国振奋,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号”连续两年提供技术支撑。那时,“海洋六号”连续4个晚上穿越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终测出地球最深点应该是10923米。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外最新数据,还要反复去测4遍?他说:“这就是科学,追求精准,我们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如今“海洋六号”再次协助“蛟龙”下潜,刘方兰把数据传送过去,收到对方的邮件说:“‘海六’为‘蛟龙’保驾护航,默默奉献,深潜英雄没有你们的名字,劳动奖章找不见你们的身影。即便这样,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对此,刘方兰说,恰如“海洋六号”常年开展的大洋资源环境科考,其实都是最基础的幕后工作,为的是在国际海底圈定中国自己的矿区,在大洋深处烙下“中国印”。

40多天很快过去了,我每天都认真写随船手记,把他们勇于担当、团结进取、科学务实和无私奉献的故事传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这份事业。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岗位,请求轮换凌晨1点到7点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风骤雨,我和队员们拼命拉住止荡绳,把吨重的设备送到海底,把双手插进冰凉的海底淤泥去采样……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绳索在手里翻滚也会钻心地疼,原来热带太平洋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冷!我体会到,即便困乏到极点,鞋子和衣裤灌满了雨水,依然要顶着湿冷的海风坚守岗位的艰辛。

现在,这艘船已经在深海连续奋战了大半年。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航程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我心里打下了永恒的烙印,让我的新闻理想在一线扬帆远航!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6

从事记者的5年来,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在我的笔下,曾报道过数十年如一日无偿修剪树木、打扫卫生,用生命种植绿色的老人;报道过西关小学执着奉献于聋哑盲童特教事业的青年女教师。作为遂平县电视台的一名普通新闻记者,一个可以与50多万遂平人民脉搏一起跳动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遂平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有幸成为桥梁、成为纽带,为这方热土的群众鼓与呼……

一位记者,他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笔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笔下有多少真情,他的报道就有多少力量!今天站在这样的演讲台上,我来说说我们记者自己的故事。

盛夏酷暑,正是烟叶生产的旺季,我的同事小马接受了全程报道烟叶生产的任务。哪位姑娘不爱美?可是这白白净净的小姑娘,硬是扛着脸接受大太阳烘烤;哪位姑娘无洁癖?可是这位文弱的小姑娘,却硬着头皮往烤烟房里钻。任务完成后,她悄悄告诉我,3天啊!天天脸像个“花老墨儿”,也不知道是汗水还是泪水,流到嘴里涩苦涩苦的,但是一想到我们的劳动成果能够让广大观众和领导肯定,心里又有一丝甜甜的感觉。为了一个“真”字,她,付出的是亮丽青春。

一个画面、1篇稿件、一次活动,我们都力求新意。感动中原人物李__的事情发生后,为弘扬正气、树立典型,我县组织了宣讲团,同事小李接受了宣讲李__事迹的任务。为了将李__的事迹讲述得声情并茂,她投入了真情,忍痛把正在哺乳期的孩子断了奶。她在母爱与事业之间毅然选择以大局为重。一边是孩子哇哇的哭声、一边是停乳后的剌痛和不适,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几千字的宣讲稿,在孩子的哽咽声中寻找宣讲的感觉,终于圆满完成了宣讲任务。

现在,如果你再问我,怎样才是一个好记者?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你,当你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由衷地热爱这个职业渴望帮助更多的人,义无反顾奔向事实真相时,你就是一个好记者。

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心得素材800字_好记者讲好故事学习心得素材 篇7

今天我想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__,驻马店西平县人,20__年从部队退伍后到深圳打工当小区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要求马上赶往深圳,当我见到李到信时,我惊呆了,他浑身高度烧伤,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与死神做着顽强的搏斗。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区一栋高层住宅突发火灾。警报响起,正在轮休的李到信听到后,找到一个灭火器迅速赶到火场,在他撞开房门的一瞬间,巨大的气浪和凶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来,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来再次冲进烟火弥漫的房间,救出了两名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的业主,并把自己的呼吸器让给了他们。紧接着,他再次冲进屋内救人,就在这个时候,煤气罐发生爆炸,他瞬间被淹没在火海中。

消息传到驻马店,家乡人民非常关心这位见义勇为的好小伙儿,立即组织人员赶赴深圳协助救治和慰问。在医院里,主治医生杨维琦告诉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烧伤面积超过了50%!抢救和治疗期间,李到信先后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复手术,头肿得像气球,甚至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时,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仅31岁的李到信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与死神搏斗的60天里,我们采访组数次前去探望他。我亲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门关”前痛苦地挣扎,也看到了他对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小儿子才1岁,结婚8年,因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离多。出事后,妻子于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床前,希望他醒来时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时候,我们问他伤这么重,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还会去救人吗?他说:“还救。”

4月29日,英雄魂归故里。因为我们的报道,整个河南、整个中国都在传颂他的故事。当载着他骨灰的灵车缓缓驶近家乡时,数万人打着“英雄一路走好”的横幅走上街头,迎接英雄回家。

39 4150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