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精选14篇
古本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启迪人心,激励求知,传递着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何以不珍惜?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1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1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1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2
《大学》之要领,诚意而已,诚意之工夫,格物(去人欲,为善去恶)而已,诚意之极,则至善而已。衡量(止的意思)至善的规则或标准,良知而已。正心,恢复人之本体而已;修身,体现本体之用而已。对于自己来说,是要光明大德,对于大众而说,那就是关爱子民。对于天地来说,则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至善,心之本体也,规劝后还有不善举动,那么本体未尝不知。
意念,动也;物,事也。达到本体之知,则动而无不善。然而,如果不对具体事务而去人欲,则也就不能致良知。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圣人惧怕人从外求本体,所以反复教导。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支、虚合妄离至善远那。古人用一个“””敬“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对大学的补著(朱子对大学格物一段的追加)传于后世则更加偏离大学本意。
我怕人们对大学的学习离至善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去掉追加的以恢复旧本。以一作十,以引其意,这样,大概圣人之心明世又有希望了,求圣之人也有要领去领会了。啊,如果能致良知,则只是存心,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满足了。
以上是有关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的全部内容。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才能更好地领悟大学古本序的精神和价值,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3
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1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4
通过7月22日从宝华二楼会议室学习《大学古本序》,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的完善,“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的古训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管理人员一定会更加赢得员工的信任。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5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6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1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1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7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1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8
这部《大学古本序》是王阳明心理学的重要作品。这篇文章虽然不容易理解,但说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所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人们只要认真追求自己心中的良知,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路,在明德、亲民、至善”的目的是表现本来的清明德行,以实现这种修养不足德行的成果为恩泽亲戚朋友公司等为目的,使每个人都达到至善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礼乐教化,启发人民的自觉,消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决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决定心中的志向,不会轻易干扰外物,不会改变志向,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常说“一家不打扫,为什么打扫世界”,也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路,现在的话,从小事开始,从现在开始,从周围开始。
本文对自己完美的追求可能很少实现,但他们这种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是值得完美学习、努力实现的远大目标。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9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10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42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1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为《大学》之要,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故注重对外界一事一物的探究。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11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12
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1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13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1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大学古本序感悟心得 篇14
程颐在他的改本《伊川先生改正大学》一文中,只是于在亲民的亲字下注有当作新三字,尚未把亲直接迳改为新。伊川指大学古本有错简,并非以为有阙文,但他的当作新之注,确实为朱子直接改在亲民为在新民作了理论上的铺垫。朱子取程颐亲作新之意,将其解为革新、自新,单方面的要求子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王阳明是决不同意这种对大学原意的曲解的。
徐爱所辑《传习录》首章记载了他们师徒二人所讨论在亲民与在新民之辩。这一次的表态至多只能算是小范围内的私下交谈。徐爱《传习录》首章正式发表的时间,恰巧也是正德十三年,七月,阳明刻古本《大学》,作《古本大学傍释》,又作《朱子晚年定论》,紧接着八月,门人薛侃刻《传习录》,《年谱》载:侃得徐爱所遗《传习录》一卷,序2篇,与陆澄各录一卷,刻于虔。至此,阳明与徐爱师徒二人于六年前,在归省途中于运河船上的那段关于大学宗旨的精彩对话,终于公开发表而告诸天下。先是徐日仁问道: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亦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阳明的回答是直截了当且具说服力的: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所谓《大学章句》第三章(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曰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尚书康诰》此处作新民之意,为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与《大学》首章三纲领之在明明德、在新民(朱熹所改)、在止于至善之在新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用作新民来证明所谓在新民的合理性,显然是站不住脚,此岂足为据?其二,既然古本中的作新民不能用来支撑在新民中新字之改的正当性,作字却又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那么将在新民之新还原为亲则是理所当然。在阳明看来,亲民与新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亲民是惠民、养民义,而新民则只是单纯的教化、革新之义。阳明举《大学》中大量原文来加以论证,举所谓烈文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举所谓齐家治国章如保赤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作为自己主张亲民正当性的根据,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地皆是亲字意。亲民与新民虽一字之差,实为两种截然不同之执政理念,前者于惠民、养民中爱民,后者于教化革新中治民;前者着实体现了原始儒家亲亲仁民的仁爱观念与仁政理想,后者则单方面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如果说亲民与新民所体现的都是儒家的外王之道,那么阳明显然倾向于古本大学中所体现的孔子早期儒家立场,即所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百姓不和睦,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用来使他们互相亲近。为了维护圣人之意,阳明对于朱子之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更何况,亲民中原本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朱熹的新民说明显褊狭了。其三,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明明德与亲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亲民含于其中,无亲民即无所谓明明德,无明明德则哪来所谓亲民之存在。阳明举《尧典》说法,其说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属圣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圣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亲民?在阳明看来,所有这些儒家的宝贵思想,又岂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狭观念所可囊括?再说,作与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以下讲到治国、平天下等处,都对新字没有发表阐述。正如郑珍感叹的,由于朱子之猵狭,致使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郑珍于是表彰道,王阳明复古之功不可没也。
下一篇:返回列表